我们学佛要时时,虔诚敬慎守戒规,守礼节端庄仪容,这是我们学佛者,应该要有的态度,我们若入佛殿,佛像殿宇就如净土,心生尊重即正法。佛住世的时候,将他所觉悟的道理,与世间人,人人来分享,开辟了一条康庄的大道。只要我们人人,按照这条大道向前前进,必定是从凡夫地一直到,与佛共同的一片净土。
所以这片的净土在哪里?佛像殿宇,有形的是在寺院伽蓝;就是说在寺院里有佛殿,甚至有一片很优美的园地,这都叫做「伽蓝」。在这伽蓝摩地,我们若能够心生尊重,就如住正法与佛同世。所以,各位学佛者不要忘记了,我们修行的方向目标,我们的心行于道,自然身行就是在道中,所以我们要如律如仪,形态要小心。
在经文里面再这么说:或裸露身形,轻衣唐揬,在经像前;不净脚履,踏上殿塔。
这应该是很浅显,我们既然心生尊重,当然我们就要有礼节。何况是在佛殿,伽蓝圣地,我们一定时时要端庄仪容,穿衣要穿得整齐,不要偏露。倘若「裸露身形,轻衣唐揬」那就没体统了!所以我们必定要很有规矩,进大殿我们必定衣着整齐,不能祼露,不要没有穿衣服,穿得不整齐。
又再「轻衣康揬」,就是不整齐的意思。在经像前不只是佛像,连在经书前面,我们就是要读经,我们也要对经典很恭敬。我们若是请出了经典,放在桌上,我们桌子要先擦干净;非常干净之后,才能将经书放在桌子上。我们以前也曾对大家说过,以前的出家人对经典很尊重。除了洒扫案牍,就是桌子,经书放上去时,一定要和桌子平齐,不能随便拿来就丢着。第一不整齐,第二经书突出桌缘外,就是一半在桌上,一半在桌外,这样就是不用心、没有尊敬心。
如果太轻易一本经书拿来,就把它丢着,以前的人这么说:「护法跟着这些经典,你们若是一本经没有放好,一半突出在外面,他就要站在哪里端棒着那本经。」这是从前有这么,流传下来的故事。所以我们对经书,就是要很虔诚;请经时要双手捧好,拿来到桌子上,把这经和桌子,一定要放整齐,不要随便丢。
所以我们在经像前,必定要非常虔诚敬慎礼敬,我们的规矩一定要守好,不要「不净脚履,踏上殿塔」,若如此就犯了轻垢罪。你只是你的态度这样而已,穿衣不整齐,或是脚上穿的鞋是脏的,沾到殿堂上去,污染了殿堂,这样也是犯了轻垢罪。虽然这个罪很轻,但是也有污染的罪业在。
所以我们要时时提高警觉,日常的感仪规则,这要好好每个人自己守好。我们若能够如此,不就到处都是净土吗!不就现在在就是正法吗!所以正法若能,常常住于我们内心,每一个地方都是人间菩萨,所以要用心。
再来又说:或着屟屐,入僧伽蓝;涕唾堂房,污佛僧地;乘车策马,排揬寺舍。凡如是等,于三宝间,所起罪障,无量无边。
在佛世的时候,他们是赤足,走再远的路他们也是没穿鞋。不过佛法传来中国,中国礼节规矩,就连脚也要穿鞋;假使我们若是穿着那种,灵出脚趾的木屐,这样不整齐地拖着走,或是有的人,人未到声音先到,那样子真的是没有规矩。这种「或着屟屐,入僧伽蓝」,僧伽蓝就是寺院,除了大殿以外,就是所有的范围。就好像我们精舍,从大马路进来,一直一直到我们的疗房,或是外面的土地菜园或是草坪,一切环境的范围里面,都叫做「僧伽蓝地」。
在这片土地上面,我们若是拿脏东西,垃圾随便丢,这都不对,不可以!何况在殿堂里面,何况在房间里面,都不能这样随地去污染肮脏的东西,或是痰吐等等…都不行。这样子叫做「污佛僧地」,所以我们应该要时时都很谨慎。
我们常常都说:「因缘果报。」什么叫做因缘果报?就想到有一则故事:
在梁武帝的时代,梁武帝他还没有发迹之前,就是一个平民之前,他有一位朋友,两个人生活都不富有,都是贫困的生活。但是梁武帝他很用功,他心中抱负大志,有很大的志愿,所以他一生的功迹,所以建立了功劳积效,所以他成为皇帝拥有一片江山,为一国之王。
他是一位很虔诚的佛教徒,若是有空的时候就去寺院里,去僧伽蓝摩地。那间寺院也面临着一条江,很大的江河,这片土地很大,他就漫步,看到寺院的景观很宁静,不由自己就会走到江边去。看到江边有一位,在帮人拉渡船的人就是牵船伕,他认出了这个人,就是在他还没有发迹,就是还没当上皇帝之前,年轻时代的朋友。
每次远远看到,想到赶快去叫唤他,问他你是不是这个人,但是起一个心念,开始要走近他,就开始大臣就围过来了,对他说:「时间到了,赶快要回去皇宫,有国政待办。」所以已经很多次都是这样,看到那个人要走过去,都是有这样的因缘,又把他请回去了。
有一回,好不容易有机会,走到他面前去的时候;这个人看到了,这位帝王已经走到他的面前来了,赶快叩头:「是不是有冒犯的地方?」他不敢正面看视这位贵为一国之尊的皇帝。这位皇帝赶快把他扶起来,梁武帝就问他:「请问你,你我认识吗?来,你看看我。」真的抬头看,纤夫就问:「你不就是…」梁武帝就是:「你认识我吧!当然我也认识你,来,你明天就来找我,我要给你一个职位。」这位纤夫听了之后感到很欢喜。这个时候大臣又来了:「赶快请皇上快回驾。」就回去了。
约好隔天来与他见面,他要封他的是一个县的境域,就是现在的县长。但是隔天这个时候,他照约定旳时间要来见梁武帝,但是这一天,梁武帝就是国事缠身,连续三天无法离开国事的办理,所以无法来寺院里。那么这位感觉到,三天这么连续前来,为什么都见不到皇帝?他的心非常颓丧。
看到寺院的住持,这位老方丈走到他的面前,这位船夫赶快向这位方丈敬礼,开口将要请问,这位老和尚老方丈就说:「我知道你要问我,为什么你怎么没有这个因缘,能接受到皇帝对你的册封。你是不是要问我这件事情呢?」这位船夫回答说:「是啊,我能感觉得出,皇帝是真的很诚意的和我相约。为什么偏偏平时他每天来,为什么约我的这三天中,他都无法前来呢?」
这位老方丈就说:「来,我跟你说因缘果报。你知道吗,在你的过去生中,现在的皇上是一位大施主,他要向伽蓝就是僧地修行的地方,他要做一个大施舍;你曾跟他说,你也参加一份。他就帮助你代垫钱,为你的一份。你曾跟他说,你这笔钱要还他,不过你从此开始,再也没和他见面了。他替你布施出去的那笔钱,用你的名字,但是你却迟迟没有还他钱,这就是因缘;所以当他现在同样要为你册封,但是你就没有这个缘接受。跟你说,你永远都没有这分缘能接受。」
这个人已经知道了,从此开始,他就回归回来做他的船夫,来帮人拉船,在渡船头帮人拉船;他也不敢再妄想,会再遇到皇帝了。
这段故事就是说伽蓝地,是多么神圣的地方,完全是在培养修行者道根的地方,所以它的名字叫做「伽蓝地」。可见我们在伽蓝地中,我们应该要很珍惜,它的一草一木,周围的环境,我们要很用心去照顾它,这是一个很宁静的圣地,培养道根的一个殿堂,所以我们要起恭敬心。
再来说明「乘车策马,排揬寺会」。什么叫做「乘车策马」呢?车子最好不要开到寺院门前。我们可以想像,一片宁静的圣地,前面若停了很多车,那种宁静的境界就消失了。所以丛林都是比较,远离人群的地方,出家人要住的地方就要宁静,若是寺院很吵闹,这就不好了。
还有的是「策马」,有的来到门前,骑马一路从道路前经过,使得土地上那样子灰尘飞扬,也行不得。所以不论是车马,最好不要这么热闹,在寺院前面进出。若这样「排揬寺舍」,使得寺舍就不得宁静,不能干净。
凡是这些事情,如是等,于三宝间,就是佛法僧这之间产生了吵闹,不论是声音垃圾污秽等等…这全都是在三宝伽蓝地里面。若如此使一个僧伽蓝地,无法保持宁静,以培养人的道心,这样的罪业就很重了!
所以我们大家要很知福知足,在如此宁静的圣地中,我们要好好恭敬,如规律仪,好好来疼惜这片土地。所以才说要虔诚慎守戒规,还要再守礼节端庄仪容。佛像殿宇如净土,心生尊重即是正法,所以正法在我们心中,只要起一分戒慎尊重的心,这样的生活,我们的道根才能够坚固。
请大家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439
所以这片的净土在哪里?佛像殿宇,有形的是在寺院伽蓝;就是说在寺院里有佛殿,甚至有一片很优美的园地,这都叫做「伽蓝」。在这伽蓝摩地,我们若能够心生尊重,就如住正法与佛同世。所以,各位学佛者不要忘记了,我们修行的方向目标,我们的心行于道,自然身行就是在道中,所以我们要如律如仪,形态要小心。
在经文里面再这么说:或裸露身形,轻衣唐揬,在经像前;不净脚履,踏上殿塔。
这应该是很浅显,我们既然心生尊重,当然我们就要有礼节。何况是在佛殿,伽蓝圣地,我们一定时时要端庄仪容,穿衣要穿得整齐,不要偏露。倘若「裸露身形,轻衣唐揬」那就没体统了!所以我们必定要很有规矩,进大殿我们必定衣着整齐,不能祼露,不要没有穿衣服,穿得不整齐。
又再「轻衣康揬」,就是不整齐的意思。在经像前不只是佛像,连在经书前面,我们就是要读经,我们也要对经典很恭敬。我们若是请出了经典,放在桌上,我们桌子要先擦干净;非常干净之后,才能将经书放在桌子上。我们以前也曾对大家说过,以前的出家人对经典很尊重。除了洒扫案牍,就是桌子,经书放上去时,一定要和桌子平齐,不能随便拿来就丢着。第一不整齐,第二经书突出桌缘外,就是一半在桌上,一半在桌外,这样就是不用心、没有尊敬心。
如果太轻易一本经书拿来,就把它丢着,以前的人这么说:「护法跟着这些经典,你们若是一本经没有放好,一半突出在外面,他就要站在哪里端棒着那本经。」这是从前有这么,流传下来的故事。所以我们对经书,就是要很虔诚;请经时要双手捧好,拿来到桌子上,把这经和桌子,一定要放整齐,不要随便丢。
所以我们在经像前,必定要非常虔诚敬慎礼敬,我们的规矩一定要守好,不要「不净脚履,踏上殿塔」,若如此就犯了轻垢罪。你只是你的态度这样而已,穿衣不整齐,或是脚上穿的鞋是脏的,沾到殿堂上去,污染了殿堂,这样也是犯了轻垢罪。虽然这个罪很轻,但是也有污染的罪业在。
所以我们要时时提高警觉,日常的感仪规则,这要好好每个人自己守好。我们若能够如此,不就到处都是净土吗!不就现在在就是正法吗!所以正法若能,常常住于我们内心,每一个地方都是人间菩萨,所以要用心。
再来又说:或着屟屐,入僧伽蓝;涕唾堂房,污佛僧地;乘车策马,排揬寺舍。凡如是等,于三宝间,所起罪障,无量无边。
在佛世的时候,他们是赤足,走再远的路他们也是没穿鞋。不过佛法传来中国,中国礼节规矩,就连脚也要穿鞋;假使我们若是穿着那种,灵出脚趾的木屐,这样不整齐地拖着走,或是有的人,人未到声音先到,那样子真的是没有规矩。这种「或着屟屐,入僧伽蓝」,僧伽蓝就是寺院,除了大殿以外,就是所有的范围。就好像我们精舍,从大马路进来,一直一直到我们的疗房,或是外面的土地菜园或是草坪,一切环境的范围里面,都叫做「僧伽蓝地」。
在这片土地上面,我们若是拿脏东西,垃圾随便丢,这都不对,不可以!何况在殿堂里面,何况在房间里面,都不能这样随地去污染肮脏的东西,或是痰吐等等…都不行。这样子叫做「污佛僧地」,所以我们应该要时时都很谨慎。
我们常常都说:「因缘果报。」什么叫做因缘果报?就想到有一则故事:
在梁武帝的时代,梁武帝他还没有发迹之前,就是一个平民之前,他有一位朋友,两个人生活都不富有,都是贫困的生活。但是梁武帝他很用功,他心中抱负大志,有很大的志愿,所以他一生的功迹,所以建立了功劳积效,所以他成为皇帝拥有一片江山,为一国之王。
他是一位很虔诚的佛教徒,若是有空的时候就去寺院里,去僧伽蓝摩地。那间寺院也面临着一条江,很大的江河,这片土地很大,他就漫步,看到寺院的景观很宁静,不由自己就会走到江边去。看到江边有一位,在帮人拉渡船的人就是牵船伕,他认出了这个人,就是在他还没有发迹,就是还没当上皇帝之前,年轻时代的朋友。
每次远远看到,想到赶快去叫唤他,问他你是不是这个人,但是起一个心念,开始要走近他,就开始大臣就围过来了,对他说:「时间到了,赶快要回去皇宫,有国政待办。」所以已经很多次都是这样,看到那个人要走过去,都是有这样的因缘,又把他请回去了。
有一回,好不容易有机会,走到他面前去的时候;这个人看到了,这位帝王已经走到他的面前来了,赶快叩头:「是不是有冒犯的地方?」他不敢正面看视这位贵为一国之尊的皇帝。这位皇帝赶快把他扶起来,梁武帝就问他:「请问你,你我认识吗?来,你看看我。」真的抬头看,纤夫就问:「你不就是…」梁武帝就是:「你认识我吧!当然我也认识你,来,你明天就来找我,我要给你一个职位。」这位纤夫听了之后感到很欢喜。这个时候大臣又来了:「赶快请皇上快回驾。」就回去了。
约好隔天来与他见面,他要封他的是一个县的境域,就是现在的县长。但是隔天这个时候,他照约定旳时间要来见梁武帝,但是这一天,梁武帝就是国事缠身,连续三天无法离开国事的办理,所以无法来寺院里。那么这位感觉到,三天这么连续前来,为什么都见不到皇帝?他的心非常颓丧。
看到寺院的住持,这位老方丈走到他的面前,这位船夫赶快向这位方丈敬礼,开口将要请问,这位老和尚老方丈就说:「我知道你要问我,为什么你怎么没有这个因缘,能接受到皇帝对你的册封。你是不是要问我这件事情呢?」这位船夫回答说:「是啊,我能感觉得出,皇帝是真的很诚意的和我相约。为什么偏偏平时他每天来,为什么约我的这三天中,他都无法前来呢?」
这位老方丈就说:「来,我跟你说因缘果报。你知道吗,在你的过去生中,现在的皇上是一位大施主,他要向伽蓝就是僧地修行的地方,他要做一个大施舍;你曾跟他说,你也参加一份。他就帮助你代垫钱,为你的一份。你曾跟他说,你这笔钱要还他,不过你从此开始,再也没和他见面了。他替你布施出去的那笔钱,用你的名字,但是你却迟迟没有还他钱,这就是因缘;所以当他现在同样要为你册封,但是你就没有这个缘接受。跟你说,你永远都没有这分缘能接受。」
这个人已经知道了,从此开始,他就回归回来做他的船夫,来帮人拉船,在渡船头帮人拉船;他也不敢再妄想,会再遇到皇帝了。
这段故事就是说伽蓝地,是多么神圣的地方,完全是在培养修行者道根的地方,所以它的名字叫做「伽蓝地」。可见我们在伽蓝地中,我们应该要很珍惜,它的一草一木,周围的环境,我们要很用心去照顾它,这是一个很宁静的圣地,培养道根的一个殿堂,所以我们要起恭敬心。
再来说明「乘车策马,排揬寺会」。什么叫做「乘车策马」呢?车子最好不要开到寺院门前。我们可以想像,一片宁静的圣地,前面若停了很多车,那种宁静的境界就消失了。所以丛林都是比较,远离人群的地方,出家人要住的地方就要宁静,若是寺院很吵闹,这就不好了。
还有的是「策马」,有的来到门前,骑马一路从道路前经过,使得土地上那样子灰尘飞扬,也行不得。所以不论是车马,最好不要这么热闹,在寺院前面进出。若这样「排揬寺舍」,使得寺舍就不得宁静,不能干净。
凡是这些事情,如是等,于三宝间,就是佛法僧这之间产生了吵闹,不论是声音垃圾污秽等等…这全都是在三宝伽蓝地里面。若如此使一个僧伽蓝地,无法保持宁静,以培养人的道心,这样的罪业就很重了!
所以我们大家要很知福知足,在如此宁静的圣地中,我们要好好恭敬,如规律仪,好好来疼惜这片土地。所以才说要虔诚慎守戒规,还要再守礼节端庄仪容。佛像殿宇如净土,心生尊重即是正法,所以正法在我们心中,只要起一分戒慎尊重的心,这样的生活,我们的道根才能够坚固。
请大家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43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