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常时说:「四大调和。」大地上我们所看到,我们所用的,都是在一个种子;或者是我们的事情,也一样要有一个因。在人、事、物当中,种子就是「因」!所以事事起自一个因果观念,我们不要去把它疏忽掉。需要水,但是要刚好适当的水;需要阳光,也就是适当的阳光;需要风,也是要很适当。总而言之,刚刚好,四大调和,这就是最丰足圆满的人生。
我们和人、事、物也是一样,我们学佛,更需要心灵的四大调和。心灵的四大,除了自己的自心性之外,那要有外面的助缘:「佛、法、僧」;我们若是没有佛法,哪有你和我在这里坐呢?没有佛陀在两千多年前,也就没有佛法可以让我们修行。
佛陀在两千多年前,从那一念心起,不忍众生的苦难,为了众生,要去探讨人间的奥秘,所以他修行了。修行也是经过了一段辛苦,有的人是说佛是修行六年;有人就说是十一年,十一年就是要有五年的参访,六年的苦行。
五年参访,是因为他要先去了解;虽然有很多的宗教师,来到皇宫教育他,但是他一定要身体力行,去探讨这些宗教师是如何修行?所以印度很大,靠着两条腿走路,要走过很多九十六种婆罗门、外道教的修行,他要去了解。有的人修火行;有的人修水行;有的人修垃圾行:就是所吃的都是不干净的东西;有的是裸身裸体的行等等,无其不有。佛陀他要走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去看,他才真正能够体会到,这些宗教形色状态。
所以我相信,佛陀应该是在十九岁结婚、生子、出家。因为印度人是早熟,很早就成年、成熟;所以当他十九岁结婚,耶输陀罗才刚怀孕而已,他就离开了。所以应该是在十九岁出家,三十一岁那一年成佛,八十岁这一年他就圆寂了。
所以,除了在四十九年的说法,应该要再回溯前面的十一年。想想看,四十九年,在加上前面十一年的时间,总共花了多少的时间投入?为佛教、为众生,他要开辟一个对人间能够说出了真正很清楚的道理,所以他毅然放弃了皇宫的生活。他以他的身体去体会,外面苦难者的生活。他每到哪个地方参访,就是和当地的修行者一同在里面去亲身体会,多辛苦!
所以我们对佛陀要心生敬仰。若不是佛陀他这一生走过来的路,我们哪有今天的佛法可听?所以我们见佛像经典,我们都要起虔诚的心。我们之前不是这样说过吗?是的,无论是见佛像,我们要恭敬尊重礼拜;若看到经典,我们也就要等于佛的法身在。
所以我们要时时虔诚在心,对经和佛像,我们所面对的要虔诚;虔诚就要表达在形象上,所以恭敬于形。要不然你说虔诚,虔诚的形是什么形呢?就是我们要用身体表态出来,那种恭敬礼拜,来表达出了那分虔诚在心,所以:
虔诚在心,恭敬于形;礼敬佛像,净心奉法。
这应该大家能够了解,我们要以清净的心,来敬奉佛法。我们若拿到经,要捧得高高的;而且要放在桌上,还要把这个经和桌缘对齐,这就是表示我们的恭敬。不要说经放下来随便放,不整齐;或者是一半在外面,一部份在桌上,这样就不恭敬了。对经典我们要很细心恭敬,这样这才是真正表达那分的虔诚。
来,听听这段文,说: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于法间,以不净手把捉经卷;或临经书,非法俗语;或安置床头,坐起不敬;或开闭箱箧,虫蠹朽烂。
这段文字我们应该很清楚。我们要反省、思考,我们从无始来,我们到底是用什么方式在对待这个经和像?经就是法,在这个法中,我们到底是不是有尊重?说不定我们过去不懂得尊重;说不定我们在握持那个经典,以不敬的心,或者是用不清净的手。既然经典等于是佛的法身在,我们能用不干净的手吗?所以我们的身心,手若是不干净,最好不要去触摸这个经典,这就是表示尊敬。
或者是我们的经书,放在不适当的地方这也不对;或者是在经书置放的地方,我们在说话,都说一些很世俗或者是粗气的话,不雅的语言等等;这也不对,因为见法如见佛。何况有的人把经典打开,不要虔诚恭敬地来礼诵;反而在那里,那样说一些很不雅的俗语,或者是很粗鲁的话,这就表示不敬了。
还有的人随便乱丢,有的人就放在床头。所以说「坐起不敬」,就是有的人躺着读经,这样也不对;或者是坐,不要坐得很端正,就随便坐着,就开始读,这样也不对。或者是放了经书的地方,你不端正,身的形态不端正,这样也不行。
甚至「或开闭箱箧」。从前都是放在那个木箱里,我们放好,若很久不看,里面就要好好放那个防虫的东西。从前的人都用磐,如果有那个味道,有的虫、蛀虫就不敢靠近,就是收藏得好好。不只是收好,还要常常拿出来,去整理一下,不要让它在那个箱子里,那样虫蛀腐烂掉。若这样也是不恭敬。
所以在经典中,也有这样一段文:一切诸佛,及诸佛正等正觉,皆从此经出。
所说的此经,无论哪一本经都是经典,因为经典全都是在教育我们。不只是佛经,即使在我们中国,有很多的贤人,过去中国,比如说老子、庄子、孔子、墨子等等;诗与经都是很好的东西,能够开启了我们的智慧,同样它也能够提升我们的见识。这都是很好的智慧的源泉,所以我们应该要恭敬。
所以诸佛正等正觉,就是开启了佛陀过去的诸佛。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我们若是想要求得智慧,就是从诸佛经典中来;我以我们若是要了解,我们若是要开启智慧,就是要恭敬,诸佛所留下来的经典。
你们大家都会认为说:「经就是释迦佛说的」其实释迦佛的过去生,也是有过去的古佛。看看他也有和提婆达多,共同修行的时刻;也和弥勒菩萨,也是同时在佛的座下修行。所以佛是无始来。所以我们在佛的经典中,有千佛万佛;每一年的年初,都是礼千佛,礼万佛,可见诸佛是从无始以来,就存在了。
经典是原来的道理,只是我们凡夫迷失了。在我们平常时的空间,人与人之间,大地宇宙之间,本来就含藏着这个道理存在;只是凡夫这个道理不通。而有智慧的人,他懂得去探讨,他能去体会,所以他能够更上一层楼,能够了解天地宇宙万物的真理。这是因为在这个世代交替,所以我们不断要有佛,出现在人间,
那么现在我们不要以为:「二千五百多年前,时间那么久了!过去的过去到底有多久呢?」其实在人间,二千多年是很久,那四天王天,他们一天我们五十年;忉利天,他们一天我们就一百年了;在忉利天他才过二十五天多,我们就已经二千多年了。又再上去,他们的一天,我们的五百年。
想想看,这是不是迷信呢?不是,看到我们的大宇宙间,太阳系的星球在运转;各个星球运转,什么时候是一天?和我们的地球是不同!所以说起来,虽然在我们的人间过了二千多年,在佛的境界,这只是刹那或者是极短的时间中。
所以说起来,佛的境界,他的过去生,现在人间是八十年;其实在他的世界,实在是时间很短暂。他能够把一天延伸到一劫,或者是将一劫的时间那样把它收缩起来,缩得剩一天,这是在佛陀的心灵世界。(劫,从梵语kalpa 翻译而来,是一个最大的时间单位。)
「法华经」里中就有这样的文字:在佛的心灵世界,它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所以常对大家说:「把握当下,恒持刹那。」所以我们起一念心,那念最好的心,其实这是在那个刹那间;这个刹那间它能够延伸到永恒。所以我们一定要深入去了解佛的教法;我们若去深入,时间长短不必那么执着,但是要很珍惜时间。
所以可见我们若能够得到经典,是佛之母,每一部经都是产生我们的觉性,所以「经」是「诸佛之母」;又是诸佛法身,也是诸佛的法身。所以我们应该要对经如对佛,绝对不要以不净的手,不恭敬的心态,去对佛像和经。
所以总而言之,我们要好好用心,面对着佛像、经典,如对佛的法身,好比敬佛如佛在这样的虔诚。所以我们大家要时时用心,虔诚恭敬在行,礼敬佛像,我们要净心奉法。所以时时要多用心啊!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425
我们和人、事、物也是一样,我们学佛,更需要心灵的四大调和。心灵的四大,除了自己的自心性之外,那要有外面的助缘:「佛、法、僧」;我们若是没有佛法,哪有你和我在这里坐呢?没有佛陀在两千多年前,也就没有佛法可以让我们修行。
佛陀在两千多年前,从那一念心起,不忍众生的苦难,为了众生,要去探讨人间的奥秘,所以他修行了。修行也是经过了一段辛苦,有的人是说佛是修行六年;有人就说是十一年,十一年就是要有五年的参访,六年的苦行。
五年参访,是因为他要先去了解;虽然有很多的宗教师,来到皇宫教育他,但是他一定要身体力行,去探讨这些宗教师是如何修行?所以印度很大,靠着两条腿走路,要走过很多九十六种婆罗门、外道教的修行,他要去了解。有的人修火行;有的人修水行;有的人修垃圾行:就是所吃的都是不干净的东西;有的是裸身裸体的行等等,无其不有。佛陀他要走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去看,他才真正能够体会到,这些宗教形色状态。
所以我相信,佛陀应该是在十九岁结婚、生子、出家。因为印度人是早熟,很早就成年、成熟;所以当他十九岁结婚,耶输陀罗才刚怀孕而已,他就离开了。所以应该是在十九岁出家,三十一岁那一年成佛,八十岁这一年他就圆寂了。
所以,除了在四十九年的说法,应该要再回溯前面的十一年。想想看,四十九年,在加上前面十一年的时间,总共花了多少的时间投入?为佛教、为众生,他要开辟一个对人间能够说出了真正很清楚的道理,所以他毅然放弃了皇宫的生活。他以他的身体去体会,外面苦难者的生活。他每到哪个地方参访,就是和当地的修行者一同在里面去亲身体会,多辛苦!
所以我们对佛陀要心生敬仰。若不是佛陀他这一生走过来的路,我们哪有今天的佛法可听?所以我们见佛像经典,我们都要起虔诚的心。我们之前不是这样说过吗?是的,无论是见佛像,我们要恭敬尊重礼拜;若看到经典,我们也就要等于佛的法身在。
所以我们要时时虔诚在心,对经和佛像,我们所面对的要虔诚;虔诚就要表达在形象上,所以恭敬于形。要不然你说虔诚,虔诚的形是什么形呢?就是我们要用身体表态出来,那种恭敬礼拜,来表达出了那分虔诚在心,所以:
虔诚在心,恭敬于形;礼敬佛像,净心奉法。
这应该大家能够了解,我们要以清净的心,来敬奉佛法。我们若拿到经,要捧得高高的;而且要放在桌上,还要把这个经和桌缘对齐,这就是表示我们的恭敬。不要说经放下来随便放,不整齐;或者是一半在外面,一部份在桌上,这样就不恭敬了。对经典我们要很细心恭敬,这样这才是真正表达那分的虔诚。
来,听听这段文,说: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于法间,以不净手把捉经卷;或临经书,非法俗语;或安置床头,坐起不敬;或开闭箱箧,虫蠹朽烂。
这段文字我们应该很清楚。我们要反省、思考,我们从无始来,我们到底是用什么方式在对待这个经和像?经就是法,在这个法中,我们到底是不是有尊重?说不定我们过去不懂得尊重;说不定我们在握持那个经典,以不敬的心,或者是用不清净的手。既然经典等于是佛的法身在,我们能用不干净的手吗?所以我们的身心,手若是不干净,最好不要去触摸这个经典,这就是表示尊敬。
或者是我们的经书,放在不适当的地方这也不对;或者是在经书置放的地方,我们在说话,都说一些很世俗或者是粗气的话,不雅的语言等等;这也不对,因为见法如见佛。何况有的人把经典打开,不要虔诚恭敬地来礼诵;反而在那里,那样说一些很不雅的俗语,或者是很粗鲁的话,这就表示不敬了。
还有的人随便乱丢,有的人就放在床头。所以说「坐起不敬」,就是有的人躺着读经,这样也不对;或者是坐,不要坐得很端正,就随便坐着,就开始读,这样也不对。或者是放了经书的地方,你不端正,身的形态不端正,这样也不行。
甚至「或开闭箱箧」。从前都是放在那个木箱里,我们放好,若很久不看,里面就要好好放那个防虫的东西。从前的人都用磐,如果有那个味道,有的虫、蛀虫就不敢靠近,就是收藏得好好。不只是收好,还要常常拿出来,去整理一下,不要让它在那个箱子里,那样虫蛀腐烂掉。若这样也是不恭敬。
所以在经典中,也有这样一段文:一切诸佛,及诸佛正等正觉,皆从此经出。
所说的此经,无论哪一本经都是经典,因为经典全都是在教育我们。不只是佛经,即使在我们中国,有很多的贤人,过去中国,比如说老子、庄子、孔子、墨子等等;诗与经都是很好的东西,能够开启了我们的智慧,同样它也能够提升我们的见识。这都是很好的智慧的源泉,所以我们应该要恭敬。
所以诸佛正等正觉,就是开启了佛陀过去的诸佛。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我们若是想要求得智慧,就是从诸佛经典中来;我以我们若是要了解,我们若是要开启智慧,就是要恭敬,诸佛所留下来的经典。
你们大家都会认为说:「经就是释迦佛说的」其实释迦佛的过去生,也是有过去的古佛。看看他也有和提婆达多,共同修行的时刻;也和弥勒菩萨,也是同时在佛的座下修行。所以佛是无始来。所以我们在佛的经典中,有千佛万佛;每一年的年初,都是礼千佛,礼万佛,可见诸佛是从无始以来,就存在了。
经典是原来的道理,只是我们凡夫迷失了。在我们平常时的空间,人与人之间,大地宇宙之间,本来就含藏着这个道理存在;只是凡夫这个道理不通。而有智慧的人,他懂得去探讨,他能去体会,所以他能够更上一层楼,能够了解天地宇宙万物的真理。这是因为在这个世代交替,所以我们不断要有佛,出现在人间,
那么现在我们不要以为:「二千五百多年前,时间那么久了!过去的过去到底有多久呢?」其实在人间,二千多年是很久,那四天王天,他们一天我们五十年;忉利天,他们一天我们就一百年了;在忉利天他才过二十五天多,我们就已经二千多年了。又再上去,他们的一天,我们的五百年。
想想看,这是不是迷信呢?不是,看到我们的大宇宙间,太阳系的星球在运转;各个星球运转,什么时候是一天?和我们的地球是不同!所以说起来,虽然在我们的人间过了二千多年,在佛的境界,这只是刹那或者是极短的时间中。
所以说起来,佛的境界,他的过去生,现在人间是八十年;其实在他的世界,实在是时间很短暂。他能够把一天延伸到一劫,或者是将一劫的时间那样把它收缩起来,缩得剩一天,这是在佛陀的心灵世界。(劫,从梵语kalpa 翻译而来,是一个最大的时间单位。)
「法华经」里中就有这样的文字:在佛的心灵世界,它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所以常对大家说:「把握当下,恒持刹那。」所以我们起一念心,那念最好的心,其实这是在那个刹那间;这个刹那间它能够延伸到永恒。所以我们一定要深入去了解佛的教法;我们若去深入,时间长短不必那么执着,但是要很珍惜时间。
所以可见我们若能够得到经典,是佛之母,每一部经都是产生我们的觉性,所以「经」是「诸佛之母」;又是诸佛法身,也是诸佛的法身。所以我们应该要对经如对佛,绝对不要以不净的手,不恭敬的心态,去对佛像和经。
所以总而言之,我们要好好用心,面对着佛像、经典,如对佛的法身,好比敬佛如佛在这样的虔诚。所以我们大家要时时用心,虔诚恭敬在行,礼敬佛像,我们要净心奉法。所以时时要多用心啊!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425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