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都对大家说心、智、意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分毫都不能离开。所以我们要时时将我们的意识和我们的心,应该合而为一;要时时「以智导悲、以悲启智」,悲智双运,就福慧双俱。
这就是我们在「静思晨语·法譬如水·清净觉悟的智慧」所说的我们要忏悔意根,意根若完全忏悔,心地清净就是功德。只要你心地清净,智慧产生,就引导我们的悲心向前行;悲心启发之后,我们还要以悲启发更平等的智慧。所以说「以智导悲、以悲启智。」
智是智慧的智,就是我们要有我们的知识;我们看到世间万事万物,我们能够分别。看到苦难,启发了我们的悲心,将我们的悲心投入人群,看看世间的苦难。再深一层,就能从悲心体会到人们,无微不至的清净平等的智慧,所以就是「以悲启智」。智是「分别智」,慧是「平等慧」。因为慈悲启动了我们智慧相运,所以悲智「慈悲和智慧」能平行,如此真的就是「福慧双俱」。
十力在「静思晨语·法譬如水·清净觉悟的智慧」当中已经说了前三项:第一是「知是处非处智力」、第二是「知三世业报智力」、第三是「知三昧解脱智力」。
现在开始要解说,第四、「知诸根胜劣智力」。劣就是「恶、劣」的意思。眼见色起了不规则的心,就会犯规;或是耳闻声等等…都是因为根接触了尘,根尘会合,我们的意若不清净就是劣。
若是我们的意清净,六根倒是我们的载道器。我们修行要利人利己,对自己要如何让我们的慧命再延长?如何让我们更精进?六根若是聪慧,就是很明朗;智慧成长起来,我们所看的所做的就没有错谬,没有错误的事。所以我们应该要有很明朗的智慧,去看所有天地万物形形色色。
我们所接触到的,对人我们是用什么心情去对人?是以「贪、瞋、痴、慢、怀疑」这种种的心情去对人?或是以「慈悲喜舍」这种的心态去待人处事呢?所以这就是我们的一个观念!智慧若成长清净,自然诸根就胜,很好的六根具足。
第五就是「知种种解智力。」我们在这世间,分别智能让我们去分别「这形形色色是什么东西?什么作用?」过去有的人觉得如何开发,能有什么样的物资,让大家很方便应用。开头没有考虑太多,只知道有这种东西,就可以去开发。
结果一开发出来之后,一时的方便,人人在应用;到现在,才知道这些开发是错了的!就像石油从地底不断、不断挖油井,石油取来虽然能做很多无论衣行住等等的东西,但是现在已经变成对地球最伤害的。这就是知道前面,不知道后果!所以我们现在知道,已经太慢了!现在的人类,世界上大家很惶恐,地球真的受到这种工业污染,已经有危机了。
所以这就是一般的凡夫,只知道眼前的事,不知道后面的结果!所以我们希望不只是知道过去、不只是知道现在。
过去地球上含藏了什么东西,我们大家都要了解地载万物,供应人群的生活。当然地球表面上有这么丰富,地球的地层下面,还蕴藏了更丰富!但是知道了,不过不要去破坏它,要以感恩的心,知道一切,在表面或是深层的,我们都要知道、要去保护!
但是有的人知道了却破坏,因为他不知道后果会变成什么。所以这就是凡夫聪明但是不智,所以会造成很多祸端!
再来第六是「知种种界智力。」「种种界」到底有多少界?这个境界,我们过去说过总共有「十八界」。什么是十八界?大家应该还记得:「六根、六尘、六识」,三乘以六,等于十八,所以有十八个境界。看我们用什么样的知识,分别外界的境界,也是要六根。或是要加三界的智力,有欲界、色界、无色界。
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哪一个人离开过色界呢?我们凡夫所面对的,种种形形色色,心不起欲念也难!所以这些形形色色,就是在我们的思想,思想无形。不过有欲有色结合起来,一样造成烦恼!我们若这样解释,就能知道什么是欲色、色界、无色界。
你如果去佛经中看,欲界、色界、无色界,还要谈到禅的境界。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担柴运水无不是禅、喝茶吃饭无不是禅,以清净心看一切境界,自然你的根就清净了。所以「知种种界智力」,我们要好好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去了解一切。
第七是「知一切至处道智力。」我们要知道「一切至处道智力」;「一切至处」就是要去哪里。我们要知道「来去至处,到底在哪里?」这就是我们平时,我们方向在哪里,我们自己要有个方向。所以我们要发心立愿,方向也要正确。
所以,在无量义经当中,有这一段叙述:大庄严菩萨问佛陀:「菩萨从哪里来? 」佛陀说:「是经本从诸佛宫宅中来,去至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住诸菩萨所行之处。」
人生不知方向,就真的是凡夫!不知来处,更不知将来的去处,这就是迷茫的凡夫。佛陀的智力,他来去自如,来去哪里呢?他就是不断来人间,他知道苦难的众生在哪里,以什么样的众生,去度化什么样的人,这也就是佛陀来人间的目的!
是不是一去就不再回来?不是。所以佛陀才会常常在佛经中,常常都说无量亿劫,就是要以很长的时间,随着众生道业,他要不断来来回回,来去自如,这就是「知一切至处道智力。」
路要怎么走要很清楚,所以佛陀来娑婆,要以什么方法、现什么身形、在什么地方,他也要很彻底了解。所以永远不离娑婆世界,永远都是不同的身形。在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地点,他就不断在娑婆世界中,呵护着苦难的众生。
第八是「知天眼无碍智力。」天眼无碍;凡夫是肉眼,凡夫的肉眼知其一不知其二,光是看到、光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但是不知道这个东西里头,到底由多少因素所会合,这个东西在人间有什么作用吗?
常常在说,药师经也说过了,只要在土地上,一草一木,或是一石一土,无不都是药。但是我们凡夫只知道,这是石头。只是要能分析,这种石头是什么石头,石头也有它疗治病症的功能。比如过去常常听到,孩子如果怎么了,就要用「麝石」。这是一种石头,这种石头磨粉,也是能治病的一种。
可还记得我们在救济北韩时,北韩人民没东西吃,真的是吃树皮!我们去勘灾时,常常想着如何和他们沟通?我们要以什么东西帮助他们?我们要给他们米,要给他们什么东西?去了回来的人就拿回一块树皮,很干,就拿回来给我看,说:「师父,这就是他们吃的树皮!」哇!这到底怎么吃呢?他们说:「就是去磨成粉,和面粉混合,或是玉米粉混合树皮粉,这样做成饼吃。」
看大地一切,什么东西不是对人类有益呢!但是我们凡夫却不知道。但是佛的智力,「天眼无碍智力」他一看,什么都知道了,这叫做觉悟的觉者。
第九就是「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我们来人间不是没有理由的。什么理由呢?你造什么因,就结什么缘、就得什么果、成就什么报,这叫做因果。所以宿命,是不是我带来的宿命,就是这样了?那样就太消沉了!所以佛经就说:「无漏要清净。」
我们要知道,不要一直沉沦下去,既然知道是宿命,还一直沉沦下去就错了!就要清净无漏的智力,知道我们怎么来的,如何来的,受什么样的报,我们要赶快即刻放弃过去的错误,赶快忏悔、赶快再回归!我们大家要了解,每一个人清净无染的本性,这就叫做「无漏智力。」能够让我们超越凡夫,回归圣人的境域。
第十是「知永断习气智力。」常常说:「人人本具佛性。」既然本具了,本来就有了,你还要怎么修呢?因为我们带着习气而来,这我不是常常在说:「修行就是要好好断我们的习气,磨掉我们不良的习气。」我们若能改变不良的习气,发挥我们的良能,这就是我们修行的目标。
所以修行要如何修?在十智力中,最后告诉我们的,佛陀「知永断习气的智力。」凡夫就是反反覆覆,明明知道错了、要反省;反省之后还要忏悔,忏悔之后不久无明又起、烦恼又生,根、尘、境又会合污染,又是劣根性又发作!所以根、尘、境如果恶劣,习气又生起,就又错误!
所以,各位,我常常说:「已经来不及了。」其实学佛,我们都用浅一点的去了解如何运用在生活上,改正我们的习气,我们不要「还在那里钻入牛角尖,在文字中说这个对、这个不对。」或者是也有各人的看法不同,光是钻在文字里面,依经解释。
所以我们大家应该要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佛陀就有这十种智力可以教导我们如何运用在日常当中。我们应该好好用心去了解日常生活,从生活当中提升人人的智慧。所以我们应该「以智导悲」,有了智,悲心同时要启发。我们的慈悲心启发之后,我们要好好「以悲启智」,就是无漏清净的智慧带动出来,所以这样才能悲智双运,才是真的福慧俱增。
各位,学佛只是如何断除我们不良的习气,不良的习气若断除,清净无漏的智慧就现前了。如此一来,我们就能够慢慢接近圣贤的境界,就能超越凡夫。所以人人要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393
这就是我们在「静思晨语·法譬如水·清净觉悟的智慧」所说的我们要忏悔意根,意根若完全忏悔,心地清净就是功德。只要你心地清净,智慧产生,就引导我们的悲心向前行;悲心启发之后,我们还要以悲启发更平等的智慧。所以说「以智导悲、以悲启智。」
智是智慧的智,就是我们要有我们的知识;我们看到世间万事万物,我们能够分别。看到苦难,启发了我们的悲心,将我们的悲心投入人群,看看世间的苦难。再深一层,就能从悲心体会到人们,无微不至的清净平等的智慧,所以就是「以悲启智」。智是「分别智」,慧是「平等慧」。因为慈悲启动了我们智慧相运,所以悲智「慈悲和智慧」能平行,如此真的就是「福慧双俱」。
十力在「静思晨语·法譬如水·清净觉悟的智慧」当中已经说了前三项:第一是「知是处非处智力」、第二是「知三世业报智力」、第三是「知三昧解脱智力」。
现在开始要解说,第四、「知诸根胜劣智力」。劣就是「恶、劣」的意思。眼见色起了不规则的心,就会犯规;或是耳闻声等等…都是因为根接触了尘,根尘会合,我们的意若不清净就是劣。
若是我们的意清净,六根倒是我们的载道器。我们修行要利人利己,对自己要如何让我们的慧命再延长?如何让我们更精进?六根若是聪慧,就是很明朗;智慧成长起来,我们所看的所做的就没有错谬,没有错误的事。所以我们应该要有很明朗的智慧,去看所有天地万物形形色色。
我们所接触到的,对人我们是用什么心情去对人?是以「贪、瞋、痴、慢、怀疑」这种种的心情去对人?或是以「慈悲喜舍」这种的心态去待人处事呢?所以这就是我们的一个观念!智慧若成长清净,自然诸根就胜,很好的六根具足。
第五就是「知种种解智力。」我们在这世间,分别智能让我们去分别「这形形色色是什么东西?什么作用?」过去有的人觉得如何开发,能有什么样的物资,让大家很方便应用。开头没有考虑太多,只知道有这种东西,就可以去开发。
结果一开发出来之后,一时的方便,人人在应用;到现在,才知道这些开发是错了的!就像石油从地底不断、不断挖油井,石油取来虽然能做很多无论衣行住等等的东西,但是现在已经变成对地球最伤害的。这就是知道前面,不知道后果!所以我们现在知道,已经太慢了!现在的人类,世界上大家很惶恐,地球真的受到这种工业污染,已经有危机了。
所以这就是一般的凡夫,只知道眼前的事,不知道后面的结果!所以我们希望不只是知道过去、不只是知道现在。
过去地球上含藏了什么东西,我们大家都要了解地载万物,供应人群的生活。当然地球表面上有这么丰富,地球的地层下面,还蕴藏了更丰富!但是知道了,不过不要去破坏它,要以感恩的心,知道一切,在表面或是深层的,我们都要知道、要去保护!
但是有的人知道了却破坏,因为他不知道后果会变成什么。所以这就是凡夫聪明但是不智,所以会造成很多祸端!
再来第六是「知种种界智力。」「种种界」到底有多少界?这个境界,我们过去说过总共有「十八界」。什么是十八界?大家应该还记得:「六根、六尘、六识」,三乘以六,等于十八,所以有十八个境界。看我们用什么样的知识,分别外界的境界,也是要六根。或是要加三界的智力,有欲界、色界、无色界。
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哪一个人离开过色界呢?我们凡夫所面对的,种种形形色色,心不起欲念也难!所以这些形形色色,就是在我们的思想,思想无形。不过有欲有色结合起来,一样造成烦恼!我们若这样解释,就能知道什么是欲色、色界、无色界。
你如果去佛经中看,欲界、色界、无色界,还要谈到禅的境界。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担柴运水无不是禅、喝茶吃饭无不是禅,以清净心看一切境界,自然你的根就清净了。所以「知种种界智力」,我们要好好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去了解一切。
第七是「知一切至处道智力。」我们要知道「一切至处道智力」;「一切至处」就是要去哪里。我们要知道「来去至处,到底在哪里?」这就是我们平时,我们方向在哪里,我们自己要有个方向。所以我们要发心立愿,方向也要正确。
所以,在无量义经当中,有这一段叙述:大庄严菩萨问佛陀:「菩萨从哪里来? 」佛陀说:「是经本从诸佛宫宅中来,去至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住诸菩萨所行之处。」
人生不知方向,就真的是凡夫!不知来处,更不知将来的去处,这就是迷茫的凡夫。佛陀的智力,他来去自如,来去哪里呢?他就是不断来人间,他知道苦难的众生在哪里,以什么样的众生,去度化什么样的人,这也就是佛陀来人间的目的!
是不是一去就不再回来?不是。所以佛陀才会常常在佛经中,常常都说无量亿劫,就是要以很长的时间,随着众生道业,他要不断来来回回,来去自如,这就是「知一切至处道智力。」
路要怎么走要很清楚,所以佛陀来娑婆,要以什么方法、现什么身形、在什么地方,他也要很彻底了解。所以永远不离娑婆世界,永远都是不同的身形。在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地点,他就不断在娑婆世界中,呵护着苦难的众生。
第八是「知天眼无碍智力。」天眼无碍;凡夫是肉眼,凡夫的肉眼知其一不知其二,光是看到、光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但是不知道这个东西里头,到底由多少因素所会合,这个东西在人间有什么作用吗?
常常在说,药师经也说过了,只要在土地上,一草一木,或是一石一土,无不都是药。但是我们凡夫只知道,这是石头。只是要能分析,这种石头是什么石头,石头也有它疗治病症的功能。比如过去常常听到,孩子如果怎么了,就要用「麝石」。这是一种石头,这种石头磨粉,也是能治病的一种。
可还记得我们在救济北韩时,北韩人民没东西吃,真的是吃树皮!我们去勘灾时,常常想着如何和他们沟通?我们要以什么东西帮助他们?我们要给他们米,要给他们什么东西?去了回来的人就拿回一块树皮,很干,就拿回来给我看,说:「师父,这就是他们吃的树皮!」哇!这到底怎么吃呢?他们说:「就是去磨成粉,和面粉混合,或是玉米粉混合树皮粉,这样做成饼吃。」
看大地一切,什么东西不是对人类有益呢!但是我们凡夫却不知道。但是佛的智力,「天眼无碍智力」他一看,什么都知道了,这叫做觉悟的觉者。
第九就是「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我们来人间不是没有理由的。什么理由呢?你造什么因,就结什么缘、就得什么果、成就什么报,这叫做因果。所以宿命,是不是我带来的宿命,就是这样了?那样就太消沉了!所以佛经就说:「无漏要清净。」
我们要知道,不要一直沉沦下去,既然知道是宿命,还一直沉沦下去就错了!就要清净无漏的智力,知道我们怎么来的,如何来的,受什么样的报,我们要赶快即刻放弃过去的错误,赶快忏悔、赶快再回归!我们大家要了解,每一个人清净无染的本性,这就叫做「无漏智力。」能够让我们超越凡夫,回归圣人的境域。
第十是「知永断习气智力。」常常说:「人人本具佛性。」既然本具了,本来就有了,你还要怎么修呢?因为我们带着习气而来,这我不是常常在说:「修行就是要好好断我们的习气,磨掉我们不良的习气。」我们若能改变不良的习气,发挥我们的良能,这就是我们修行的目标。
所以修行要如何修?在十智力中,最后告诉我们的,佛陀「知永断习气的智力。」凡夫就是反反覆覆,明明知道错了、要反省;反省之后还要忏悔,忏悔之后不久无明又起、烦恼又生,根、尘、境又会合污染,又是劣根性又发作!所以根、尘、境如果恶劣,习气又生起,就又错误!
所以,各位,我常常说:「已经来不及了。」其实学佛,我们都用浅一点的去了解如何运用在生活上,改正我们的习气,我们不要「还在那里钻入牛角尖,在文字中说这个对、这个不对。」或者是也有各人的看法不同,光是钻在文字里面,依经解释。
所以我们大家应该要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佛陀就有这十种智力可以教导我们如何运用在日常当中。我们应该好好用心去了解日常生活,从生活当中提升人人的智慧。所以我们应该「以智导悲」,有了智,悲心同时要启发。我们的慈悲心启发之后,我们要好好「以悲启智」,就是无漏清净的智慧带动出来,所以这样才能悲智双运,才是真的福慧俱增。
各位,学佛只是如何断除我们不良的习气,不良的习气若断除,清净无漏的智慧就现前了。如此一来,我们就能够慢慢接近圣贤的境界,就能超越凡夫。所以人人要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393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