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佛既然发心了,入了佛门来,我们要尊敬,恭敬三宝。因为比丘,沙门,他就是用功,用心,他勤息,真正很殷勤认真在修行,所有内心的贪瞋痴,都已经去除了,所以值得我们尊重,敬爱。假使我们对修行者,起不恭敬心,这样就不对了,会犯下之前所说过的轻重罪。
同样的,现在我们自己既然已经修行了,就应该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还要“内修诚正信实,外行慈悲喜舍”这是我们的本分事。所以“自要守规律仪;我们就要有这个守规戒,我们在我们的行动中要好好戒律,威仪,我们才能有办法弘扬佛法,传承法脉,才能够教导,带领在家居士,这也是我们修行者的本分。
最重要的,不论是在家,出家修行,都要修持“八正法”不偏心身行。我们的心不能偏,心若偏了,行为就随着不正,这个身的行为那就偏了。我们若要能“身行正”必定要“心诚实”,所以心要诚,要实,要正,那么我们的身行才能够不偏。
所以见解要正思维,凡事我们要正思维,不论对人,对事,对物,我们都要很细心,好好正确思维,不要太过冲动。何况说要修行,是不是以为说修行很清闲?所以才说:“我要修行。或是说:“因为我要修行,我要发愿,我要发心立弘愿。”以为发心立弘愿都很简单。
常言道:“发心容易,恒心难持。”是不是能够一生都是,那个刹那的发心,成为永恒的修行呢?这也就是要有时间,好好自我考验。当然我们也要彼此之间,互相磨合,所以我们要精进,不要懈怠。
这个修行,我们若一懈怠下去,就不适合着我们修行者的本分。所以我们真的要勤修戒,定,慧,不离开修持“八正法”要顾好我们的心,不偏心身的行为;见解要正思维,精进绝对不懈怠。若如此,才是真正我们修行的目标。
现在“法譬如水”忏文中又再这么说:
或劝他人,舍于八正,受行五法,或假托形仪,开窃常住。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那这段文字应该我们可以了解。或者是“劝他人,舍于八正”:“八正”就是“八正道”,那这是人人修行必定要勤修的。向来我们的生活,修行的目标,就是要修正我们的生活行为,所以我们才要修行,想要修正他的生活行为,必定要有这个八正道。所以这个八正道,是我们修行者入解脱门的路。
我们要如何求得解脱?不只是在这一世的人生当中,从无始以来迷迷茫茫,满心都是烦恼,生生世世都在那种,错误的行为中,造了很多因缘果报,这些因缘果报互相纠缠,互相就是爱恨情仇,生生世世都无有了期,所以无法解脱。所以我们现在既然修行,无论是在家或者是出家,都是叫做修行;我们要修正我们的行为。所以若是要修正行为,要修就不能离开八正道。所以这个八正道是我们,入佛门的八种方法,要解脱的道路,所以这个八正法不能够远离。
八正道就是:正见,正语,正思惟,正业,正念,正精进,正命,正定。
这个八种合起来,就是一条康庄的大路。我们若是能够修正自己的身心,而进入这个八正道中,不论是在于我们的见解等等,一定都是很正确。尤其是在说话,那就是要“正语。”我们说的话全都是,劝人不要走偏,尤其是这个思考,学佛无不都是要扫除了,我们内心的那个烦恼污秽。
常常对大家说,心像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面对着外面的境界,我们若不勤拂拭,没有好好很勤劳,去把它擦得很干净,外面的境界就无法很正确了。所以我们必定自己,要时时勤拂拭,绝对不要去惹上尘埃。我们既然自己要有方法来拭掉了我们内心的那个烦恼垢秽方法;同样我们也是要叫别人也是这样,用什么方法来拭掉了自己内心那个无明烦恼的垢秽。所以这个思维是很重要,我们若思维正确,当然见解就正确,我们所说的话就不会有偏差。所以正思维非常的重要!
我们从事“正业”,要做的事情要正正当当。过去也说过了很多从事行业,到底是做什么事情是不对的?这过去我们已经解释了很多。我们修行更需要这个正业。正业,有口业,身业,以及心所思维的。所以身,口,意,这三项我们必定要照顾好,这样我们就不会又再去造其他的业。若是在家人,他所做的行业那就很多了,要选择不会损害人身心的行业。若如此,我们这个八正道就不会让它偏差掉。
又再来是“正念,正精进”;我们的念头,不要一点点什么境界现前,念头浮上来,一念偏差,那三千细节皆错。所以我们的念头要时时,要在这个正念中精进。
又再还要“正命”;我们生活,有这个生命来到人间,我们要利用人间,称作身为载道器,我们有这个生命。有这个身体健康,我们就是要好好修行。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生命要如何来利用?有力量的人,就承担较重一些,若思想较敏捷的人,就承担一些需要思考,需要用心,用脑筋,能够好好的思考。若能够利用身体,我们有力量我们就做粗重些的,没有力气我们就做轻巧些的。生命是载道器,在修行的丛林中,互相相爱,互相分担,那我们轻重间彼此要能够关怀,若能够把握这一生,我们修行就不会去浪费了我们的时光。
所以我们要“正命”,要照顾好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行为。我们有多少力量?多少时间?能够做多少事情!所以正命是成就我们的一切。所以大家要自我肯定,自我疼惜。但是人群中彼此关怀,互相疼爱,这就是一个丛林里面,或者是人群中,必定要有的。这叫做“正命”。
“正定”;定就是不容易被动摇,我们要有定力。这定不只是指“禅 - 坐禅”才叫做定。我们在生活中,不要被环境影响,这就是常常对大家说的“把握当下”!对的时候我们把握,发心,一念间,正确的我们思维好了,我们就开始发了这念心,所以发心要恒持刹那。一念发心,我们就是永远永远,要如此坚持下去,这就是我们的正定。
这个八正道,我们自己要很笃定它,不要受人影响,而舍离了这个八正道,我们若受人影响而舍离,那我们一点点的偏差,就千里错误。一念的偏差,三千杂念的错误。所以我们不要受人影响,对我们怎么一说,我们就把那个正确的道路舍弃;若如此,我们就是担误了自己。我们自己不能够担误,我们也不能够去担误他人,所以自己不能够偏差,也不能偏差他人。
再来就是说“受行五法”,这个五法就是:
1.不受五味
2.断肉
3.断盐
4.不受割截衣
5.不住聚落边寺
其实这个五法不是正确的,这五法是当时佛在世的时候,提婆达多他反叛佛陀,他在僧团里面去唆使人,对人说修行应该就要这么修。所以提婆达多嗦使人,舍离八正道,同时自己建立五法,不受五味。
就是说从前佛陀就是要去托钵,僧团要去托钵,人家给他什么吃什么,葱,蒜等等;甚至应在家人的方便。所以那个时候,佛在世的时候,在人群中,入聚落的里面,就是说去人群中在托钵的时候,就不一定要素食,因为不方便。
五味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酸,甜,苦,辣,咸。还有就是:乳味,酪味,生酥味,熟酥味,醍醐味。即制造牛乳过程中,次第所成之诸味。
所以就是为了要让在家人方便设供,所以世俗人的家庭他们怎么吃,给我们什么东西,我们就吃什么东西。但是那时候的提婆达多,他的提倡就是断,不能吃,断肉,就是不能吃肉。虽然这也很正确,但是他说也断盐,不能吃咸的,这我们现在不吃咸的也不行。以现在的科学,我们人的身体缺盐也不行。所以这些要平衡。
所以我们为了让我们的心静,我们断五味是对的,为了起慈悲心,所以我们断食众生肉,这也是对的。但是断盐就不对了!那我们若是缺钠,身体就不能够平衡。然而在那个时候,他就是主张要断盐。
又再来第四“不受割截衣。我们若去受戒,我们就开始可以着那个割截衣。割截衣饰佛陀在世时,就是衣服破了就要补,或者是去捡人家的,拿回来这么慢慢接。所以我们有福田衣,这个福田衣现在叫做袈裟。
袈裟,有七条,九条,二十五条,这就要看我们的僧次。但是那时候,提婆达多就是不受割截衣。那因为提婆达多的故事,过去曾经说过,他带了五百位的出家人,脱离之后,他去讨好阿闍世王,阿闍世王供养他,不论是住,不论是吃,不论是穿,让他很丰富,所以他就能够这样这样戒。甚至不受割截衣,因为他都有得穿。
再来就是“不住聚落边寺”,因为他衣,食,住,行,没有匮乏。佛陀在世时,是为了要度众生,所以他去到哪里,就是住在哪里,所以这就是提婆达多所建立的。
那提婆达多他就是要来破正法,有的是对,有的是不对。所以他在他的僧团里中,就是立这种五行法,这不对。所以,“或假托行仪,开窃常住”就用类似同样也是出家人,但是在外面所做的,都是不对的事情等等,总共造了很多的业。所以,各位,学佛,这类似好像是在修行,但是完全不是修行,当然有很多。
这就要有正思维,好好去思考,才能够去分别了什么是正法?如何才是真正修行?所以看起来都是出家人,看起来都是佛教,但是里头有一点点的偏差,让人不知觉。所以我们才说要“正思维,所以修持八正法,一定要不偏心身行。那“见解正思维,精进不懈怠,内修诚正信实,自己要守规律仪”,若能够如此,就没有偏差了!所以请大家时时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438
同样的,现在我们自己既然已经修行了,就应该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还要“内修诚正信实,外行慈悲喜舍”这是我们的本分事。所以“自要守规律仪;我们就要有这个守规戒,我们在我们的行动中要好好戒律,威仪,我们才能有办法弘扬佛法,传承法脉,才能够教导,带领在家居士,这也是我们修行者的本分。
最重要的,不论是在家,出家修行,都要修持“八正法”不偏心身行。我们的心不能偏,心若偏了,行为就随着不正,这个身的行为那就偏了。我们若要能“身行正”必定要“心诚实”,所以心要诚,要实,要正,那么我们的身行才能够不偏。
所以见解要正思维,凡事我们要正思维,不论对人,对事,对物,我们都要很细心,好好正确思维,不要太过冲动。何况说要修行,是不是以为说修行很清闲?所以才说:“我要修行。或是说:“因为我要修行,我要发愿,我要发心立弘愿。”以为发心立弘愿都很简单。
常言道:“发心容易,恒心难持。”是不是能够一生都是,那个刹那的发心,成为永恒的修行呢?这也就是要有时间,好好自我考验。当然我们也要彼此之间,互相磨合,所以我们要精进,不要懈怠。
这个修行,我们若一懈怠下去,就不适合着我们修行者的本分。所以我们真的要勤修戒,定,慧,不离开修持“八正法”要顾好我们的心,不偏心身的行为;见解要正思维,精进绝对不懈怠。若如此,才是真正我们修行的目标。
现在“法譬如水”忏文中又再这么说:
或劝他人,舍于八正,受行五法,或假托形仪,开窃常住。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那这段文字应该我们可以了解。或者是“劝他人,舍于八正”:“八正”就是“八正道”,那这是人人修行必定要勤修的。向来我们的生活,修行的目标,就是要修正我们的生活行为,所以我们才要修行,想要修正他的生活行为,必定要有这个八正道。所以这个八正道,是我们修行者入解脱门的路。
我们要如何求得解脱?不只是在这一世的人生当中,从无始以来迷迷茫茫,满心都是烦恼,生生世世都在那种,错误的行为中,造了很多因缘果报,这些因缘果报互相纠缠,互相就是爱恨情仇,生生世世都无有了期,所以无法解脱。所以我们现在既然修行,无论是在家或者是出家,都是叫做修行;我们要修正我们的行为。所以若是要修正行为,要修就不能离开八正道。所以这个八正道是我们,入佛门的八种方法,要解脱的道路,所以这个八正法不能够远离。
八正道就是:正见,正语,正思惟,正业,正念,正精进,正命,正定。
这个八种合起来,就是一条康庄的大路。我们若是能够修正自己的身心,而进入这个八正道中,不论是在于我们的见解等等,一定都是很正确。尤其是在说话,那就是要“正语。”我们说的话全都是,劝人不要走偏,尤其是这个思考,学佛无不都是要扫除了,我们内心的那个烦恼污秽。
常常对大家说,心像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面对着外面的境界,我们若不勤拂拭,没有好好很勤劳,去把它擦得很干净,外面的境界就无法很正确了。所以我们必定自己,要时时勤拂拭,绝对不要去惹上尘埃。我们既然自己要有方法来拭掉了我们内心的那个烦恼垢秽方法;同样我们也是要叫别人也是这样,用什么方法来拭掉了自己内心那个无明烦恼的垢秽。所以这个思维是很重要,我们若思维正确,当然见解就正确,我们所说的话就不会有偏差。所以正思维非常的重要!
我们从事“正业”,要做的事情要正正当当。过去也说过了很多从事行业,到底是做什么事情是不对的?这过去我们已经解释了很多。我们修行更需要这个正业。正业,有口业,身业,以及心所思维的。所以身,口,意,这三项我们必定要照顾好,这样我们就不会又再去造其他的业。若是在家人,他所做的行业那就很多了,要选择不会损害人身心的行业。若如此,我们这个八正道就不会让它偏差掉。
又再来是“正念,正精进”;我们的念头,不要一点点什么境界现前,念头浮上来,一念偏差,那三千细节皆错。所以我们的念头要时时,要在这个正念中精进。
又再还要“正命”;我们生活,有这个生命来到人间,我们要利用人间,称作身为载道器,我们有这个生命。有这个身体健康,我们就是要好好修行。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生命要如何来利用?有力量的人,就承担较重一些,若思想较敏捷的人,就承担一些需要思考,需要用心,用脑筋,能够好好的思考。若能够利用身体,我们有力量我们就做粗重些的,没有力气我们就做轻巧些的。生命是载道器,在修行的丛林中,互相相爱,互相分担,那我们轻重间彼此要能够关怀,若能够把握这一生,我们修行就不会去浪费了我们的时光。
所以我们要“正命”,要照顾好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行为。我们有多少力量?多少时间?能够做多少事情!所以正命是成就我们的一切。所以大家要自我肯定,自我疼惜。但是人群中彼此关怀,互相疼爱,这就是一个丛林里面,或者是人群中,必定要有的。这叫做“正命”。
“正定”;定就是不容易被动摇,我们要有定力。这定不只是指“禅 - 坐禅”才叫做定。我们在生活中,不要被环境影响,这就是常常对大家说的“把握当下”!对的时候我们把握,发心,一念间,正确的我们思维好了,我们就开始发了这念心,所以发心要恒持刹那。一念发心,我们就是永远永远,要如此坚持下去,这就是我们的正定。
这个八正道,我们自己要很笃定它,不要受人影响,而舍离了这个八正道,我们若受人影响而舍离,那我们一点点的偏差,就千里错误。一念的偏差,三千杂念的错误。所以我们不要受人影响,对我们怎么一说,我们就把那个正确的道路舍弃;若如此,我们就是担误了自己。我们自己不能够担误,我们也不能够去担误他人,所以自己不能够偏差,也不能偏差他人。
再来就是说“受行五法”,这个五法就是:
1.不受五味
2.断肉
3.断盐
4.不受割截衣
5.不住聚落边寺
其实这个五法不是正确的,这五法是当时佛在世的时候,提婆达多他反叛佛陀,他在僧团里面去唆使人,对人说修行应该就要这么修。所以提婆达多嗦使人,舍离八正道,同时自己建立五法,不受五味。
就是说从前佛陀就是要去托钵,僧团要去托钵,人家给他什么吃什么,葱,蒜等等;甚至应在家人的方便。所以那个时候,佛在世的时候,在人群中,入聚落的里面,就是说去人群中在托钵的时候,就不一定要素食,因为不方便。
五味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酸,甜,苦,辣,咸。还有就是:乳味,酪味,生酥味,熟酥味,醍醐味。即制造牛乳过程中,次第所成之诸味。
所以就是为了要让在家人方便设供,所以世俗人的家庭他们怎么吃,给我们什么东西,我们就吃什么东西。但是那时候的提婆达多,他的提倡就是断,不能吃,断肉,就是不能吃肉。虽然这也很正确,但是他说也断盐,不能吃咸的,这我们现在不吃咸的也不行。以现在的科学,我们人的身体缺盐也不行。所以这些要平衡。
所以我们为了让我们的心静,我们断五味是对的,为了起慈悲心,所以我们断食众生肉,这也是对的。但是断盐就不对了!那我们若是缺钠,身体就不能够平衡。然而在那个时候,他就是主张要断盐。
又再来第四“不受割截衣。我们若去受戒,我们就开始可以着那个割截衣。割截衣饰佛陀在世时,就是衣服破了就要补,或者是去捡人家的,拿回来这么慢慢接。所以我们有福田衣,这个福田衣现在叫做袈裟。
袈裟,有七条,九条,二十五条,这就要看我们的僧次。但是那时候,提婆达多就是不受割截衣。那因为提婆达多的故事,过去曾经说过,他带了五百位的出家人,脱离之后,他去讨好阿闍世王,阿闍世王供养他,不论是住,不论是吃,不论是穿,让他很丰富,所以他就能够这样这样戒。甚至不受割截衣,因为他都有得穿。
再来就是“不住聚落边寺”,因为他衣,食,住,行,没有匮乏。佛陀在世时,是为了要度众生,所以他去到哪里,就是住在哪里,所以这就是提婆达多所建立的。
那提婆达多他就是要来破正法,有的是对,有的是不对。所以他在他的僧团里中,就是立这种五行法,这不对。所以,“或假托行仪,开窃常住”就用类似同样也是出家人,但是在外面所做的,都是不对的事情等等,总共造了很多的业。所以,各位,学佛,这类似好像是在修行,但是完全不是修行,当然有很多。
这就要有正思维,好好去思考,才能够去分别了什么是正法?如何才是真正修行?所以看起来都是出家人,看起来都是佛教,但是里头有一点点的偏差,让人不知觉。所以我们才说要“正思维,所以修持八正法,一定要不偏心身行。那“见解正思维,精进不懈怠,内修诚正信实,自己要守规律仪”,若能够如此,就没有偏差了!所以请大家时时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438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