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身口意业我们要很重视。开口动舌无不是业,平时说话我们都要很注意。何况我们对经说法,佛法很深奥,以文字要表逹佛陀的教理,谈何容易?但是我们一定要以很虔诚的心,将法入心。
从口说法,我们要诚正真实语。我们的心若诚,思想若正确,虔诚地使观念正确,所说的佛陀的教理真实法,我们就能解释。经不只是让我们念,经是要让我们了解,了解之后就是要身体力行。
才说:「经者道也,道者路也,」路就是要让我们走,一条能通达至佛圣人的境域。所以我们一定要以最虔诚的心,自己走同时带人走,能脱凡入圣的这条道路。所以诸法就是清流,我们若能接受这长流的清水,来洗涤我们的无明垢秽,自然慢慢能淡薄终至清净的境界。
我们读经讲经,绝对不是为了名闻利养;绝对不是!是为了成长我们的慧命。
所以「佛法僧难遇」、「人身难得」。所以有这分因缘,我们一定要以最虔敬的心,面对经典也一样要尊重,将真实的了解和大家分享。若还不是很了解,也不能谬说,就是错谬的解释,这样会引人走向岔路,就叫不回来了。所以之前我们也说过,有时「犯说非犯,非犯说犯」。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也就是在一座山林中,有两位比丘同住,结茅在山林里,在那里很认真要修行精进。有一天两人其中一位比较早起,想着他要下山去办一些事;另外一位觉得没什么事,睡晚一点。所以一位一早出去,一位还在睡。
在这之间,有一位女孩子也不知道为什么,很早就来到山上。看到那间茅蓬,好奇茅蓬里住的是什么人,开了门进去。看到这位年轻的比丘躺在那里睡,这个女孩子一时淫心起,所以她就走近年轻比丘身边,她就把他的衣服解开。
在这之间那位下山,因为很早就下山去,所以到这个时候也已经回来了。听到脚步声这个女孩子受惊吓,赶快闪身出去,就从房子的另一边绕过去,赶紧要离开了。这个女孩子仓皇离开时,不小心脚踩空,结果跌落山谷往生了。
这位比丘回来,看到还在睡的这位比丘,身上不整齐,就说:「刚才看到一个女孩子,我现在又看到你不整齐的衣衫,是不是你犯戒了?」睡梦中被人叫醒,忽然间听到这句,他自己很错愕,不知道到底发生什么事?
在这之间,又有一位山上务农的人,就来跟他们说:「刚才看你回来,后面又看到一个女孩子,跌落山谷下,是不是你把那个女孩子推落山谷的?杀人之罪是你!」被指责的比丘他自己也不知道,说:「我只是看到一个女孩子的影子,但是我没有杀人,我也没有把她推下去;我只是看到一个影子而已。」
就这样,到底谁对谁错?所以就一起下出,去长老比丘的道场,就到精舍去了。三个人到了长老面前,他们喊冤枉:「我不知道!」但是他们依止的比丘,就觉得:「你也犯戒,所以你犯的是淫戒;你犯的是杀戒。」就断定他们犯戒。
这两位比丘有口难言,只看到那个女孩子的尸体,这之间都没有其他的证人,到底如何辩解呢?所以这两位走在路上,就在那边烦恼,睡着的那位比丘想:「是不是我真做了?」另外一位下山回来的则是说:「我明明没做!」就这样在路边坐着。
两个人觉得很委屈,很冤枉,但是有口难辩。这时维摩诘居士经过那个地方,看到这两位比丘好像很伤心,或是很迷惑很迷茫,那样失魂落魄,所以他就走近了。维摩诘居士就说:「有什么事你们说?我若做得到,会替你们解释。」
维摩诘居士目鼎鼎大名,谁不认识呢?所以他们就赶快把经过,说给维摩诘居士听。维摩诘居士说:「你真的一直睡,睡到你的同参道友回来时,叫了你才醒来?」他说:「绝对是!我绝对没有打妄语。」居士说:「那么你完全不觉也不知,虽然有女孩子靠近你身边,解开了你的衣服,但是你没知觉。你不知道,你哪有犯戒呢!心既无犯,身又无染,你没有犯戒。」
居士接着问:「另外这位呢?」他说:「我是从山下上来,虽然我看到了一个身影,好像一个女孩子的影子闪过去,但是其他我什么都不知道。但是有另外一位农夫,垦山林的农夫,他在山下看到尸体,因为在路上我曾和他目遇,所以,他说我是杀害那个女孩子的凶手。」
维摩诘居士就说:「真好笑,你只是走过这条路,看到那位女孩子的影子,你其他都不知道;既然其他都不知道,只看到你的同参道友,衣衫不整齐,你就妄说他犯淫戒,这是你不对。你既然完全没有和那个女孩子接触,你根于没有杀害她,为什么不能向你的依止比丘,提出申辩呢?」所以维摩诘居士为这两位比丘,解开了心犯罪的束缚,所以为他们解开了。
前面所说的「犯说非犯,非犯说犯」,这则故事就是「非犯说犯」。他们的依止长老比丘,竟然没去探讨真实相,竟然就这样认定他们犯戒,像这样「非犯说犯」就不对了。所以我们应该在人事物,以及道理一定要能探究得很清楚,才能明断是非,很清楚明白去断定对或错。
所以我们对经典的解释也一样:绮饰文词,安置己典;或为利养、名誉、恭敬,,为人说法。
有的人说话,我们常说,我们的口有四样过失,除了妄言还有绮语。绮语就是都说很好听的话,利口辩辞,世智辩聪。他就是利用经文的法,很会说话,他对经都一直占为己有,在自己的地方。
之前说过了,既不能恭敬,他又不想流传。经典就是要流传,我们固然要好好收藏,但是我们也要和人分享。分享绝对不是为了名,向人炫耀我懂了多少、我知道多少,不是。也不是在那里争论,不是!
我们是要指引人一条路,要设法开启他人心灵的困惑,要设法指引他,走上一条没有错谬的道路。这才真正是我们读经,或是要为人开解,开解人心中的烦恼。绝对不是要利养名誉,绝对不是要利养名誉,也不是要得到他人的恭敬。我们知道多少,我们说多少,真正诚正真实的道理拿出来说,这样才是真正的说法利生。
经文又说:无道德心,求法师过,而为论义;非理弹击,不为长解、求出世法。
这就是说我们只会说好听话,经书收藏了很多,或是为了名闻利养去为人说法,对经典没有存一点道德心。自己懂了一点,就一直要去看人家的过失,去批评哪一位法师如何?哪一个人说话有瑕疪?
这种只懂了一点点,就一直要去听人家哪一句不对?或是改哪个字有错谬?都不自己想想:「自己到底了解多少?我们解释得是不是很彻底正确?」只是要去找别人的错谬,所以叫做「求法师过」;那就是只为了要去看这位法师到底有什么讲经有过失?而去批评他议论他:「这说错了,那说错了。」写了长篇大论,只为了证明法师错解一句话,因此做了很多文章。
为什么要这样?我们应该要做的是,自己顾好我们自己的心,我们接受好佛陀的法,清流的滋润,我们去除自己的很多烦恼。不必一直去,光是一句话,一直在那里翻来覆去的辩论、议论。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既然今天想要修行,你就取对的来用,不对的我们就放到一边去;我们能修能行,这样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而为论议,非理弹击」。就是说,以不好道理来批判他,来弹击他,就是打击等等。反正在现代的时代,到处都能看到这样的文章。所以有的人光是在那里论,反而「不为长解」,怎么不好好去解释好的呢?怎么不好好去为出世法,来「求出世法」?反而只是一直要去看他人的错谬?
不要好好来求出世法,像这样也是浪费时间。只是求名利,而去看别人的错误,去批评别人,这实在是辛苦的人生。有这样的才华应该要用在,如何取得利益人群的话,然后去对人说。就不要白白浪费我们的才华。或「轻慢佛语」,轻视经典,或是对佛理起骄慢的心。或是「尊重邪教」,真真正正的佛经他起骄慢,反而去尊重邪道。
所以,接下来又说:毁呰大乘、赞声闻道,如是等罪,无量无边,皆悉忏悔。
我们应该对佛陀的教法,我们要以最至诚虔诚的心,我们要好好以真实语;佛的教法就是一股清流,我们就是要好好净化人的心念,绝对不是为了名闻利养。所以,各位学佛,我们要老实学佛;修行,我们也要老实修行,以最虔诚的心,行真实道。
大家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427
从口说法,我们要诚正真实语。我们的心若诚,思想若正确,虔诚地使观念正确,所说的佛陀的教理真实法,我们就能解释。经不只是让我们念,经是要让我们了解,了解之后就是要身体力行。
才说:「经者道也,道者路也,」路就是要让我们走,一条能通达至佛圣人的境域。所以我们一定要以最虔诚的心,自己走同时带人走,能脱凡入圣的这条道路。所以诸法就是清流,我们若能接受这长流的清水,来洗涤我们的无明垢秽,自然慢慢能淡薄终至清净的境界。
我们读经讲经,绝对不是为了名闻利养;绝对不是!是为了成长我们的慧命。
所以「佛法僧难遇」、「人身难得」。所以有这分因缘,我们一定要以最虔敬的心,面对经典也一样要尊重,将真实的了解和大家分享。若还不是很了解,也不能谬说,就是错谬的解释,这样会引人走向岔路,就叫不回来了。所以之前我们也说过,有时「犯说非犯,非犯说犯」。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也就是在一座山林中,有两位比丘同住,结茅在山林里,在那里很认真要修行精进。有一天两人其中一位比较早起,想着他要下山去办一些事;另外一位觉得没什么事,睡晚一点。所以一位一早出去,一位还在睡。
在这之间,有一位女孩子也不知道为什么,很早就来到山上。看到那间茅蓬,好奇茅蓬里住的是什么人,开了门进去。看到这位年轻的比丘躺在那里睡,这个女孩子一时淫心起,所以她就走近年轻比丘身边,她就把他的衣服解开。
在这之间那位下山,因为很早就下山去,所以到这个时候也已经回来了。听到脚步声这个女孩子受惊吓,赶快闪身出去,就从房子的另一边绕过去,赶紧要离开了。这个女孩子仓皇离开时,不小心脚踩空,结果跌落山谷往生了。
这位比丘回来,看到还在睡的这位比丘,身上不整齐,就说:「刚才看到一个女孩子,我现在又看到你不整齐的衣衫,是不是你犯戒了?」睡梦中被人叫醒,忽然间听到这句,他自己很错愕,不知道到底发生什么事?
在这之间,又有一位山上务农的人,就来跟他们说:「刚才看你回来,后面又看到一个女孩子,跌落山谷下,是不是你把那个女孩子推落山谷的?杀人之罪是你!」被指责的比丘他自己也不知道,说:「我只是看到一个女孩子的影子,但是我没有杀人,我也没有把她推下去;我只是看到一个影子而已。」
就这样,到底谁对谁错?所以就一起下出,去长老比丘的道场,就到精舍去了。三个人到了长老面前,他们喊冤枉:「我不知道!」但是他们依止的比丘,就觉得:「你也犯戒,所以你犯的是淫戒;你犯的是杀戒。」就断定他们犯戒。
这两位比丘有口难言,只看到那个女孩子的尸体,这之间都没有其他的证人,到底如何辩解呢?所以这两位走在路上,就在那边烦恼,睡着的那位比丘想:「是不是我真做了?」另外一位下山回来的则是说:「我明明没做!」就这样在路边坐着。
两个人觉得很委屈,很冤枉,但是有口难辩。这时维摩诘居士经过那个地方,看到这两位比丘好像很伤心,或是很迷惑很迷茫,那样失魂落魄,所以他就走近了。维摩诘居士就说:「有什么事你们说?我若做得到,会替你们解释。」
维摩诘居士目鼎鼎大名,谁不认识呢?所以他们就赶快把经过,说给维摩诘居士听。维摩诘居士说:「你真的一直睡,睡到你的同参道友回来时,叫了你才醒来?」他说:「绝对是!我绝对没有打妄语。」居士说:「那么你完全不觉也不知,虽然有女孩子靠近你身边,解开了你的衣服,但是你没知觉。你不知道,你哪有犯戒呢!心既无犯,身又无染,你没有犯戒。」
居士接着问:「另外这位呢?」他说:「我是从山下上来,虽然我看到了一个身影,好像一个女孩子的影子闪过去,但是其他我什么都不知道。但是有另外一位农夫,垦山林的农夫,他在山下看到尸体,因为在路上我曾和他目遇,所以,他说我是杀害那个女孩子的凶手。」
维摩诘居士就说:「真好笑,你只是走过这条路,看到那位女孩子的影子,你其他都不知道;既然其他都不知道,只看到你的同参道友,衣衫不整齐,你就妄说他犯淫戒,这是你不对。你既然完全没有和那个女孩子接触,你根于没有杀害她,为什么不能向你的依止比丘,提出申辩呢?」所以维摩诘居士为这两位比丘,解开了心犯罪的束缚,所以为他们解开了。
前面所说的「犯说非犯,非犯说犯」,这则故事就是「非犯说犯」。他们的依止长老比丘,竟然没去探讨真实相,竟然就这样认定他们犯戒,像这样「非犯说犯」就不对了。所以我们应该在人事物,以及道理一定要能探究得很清楚,才能明断是非,很清楚明白去断定对或错。
所以我们对经典的解释也一样:绮饰文词,安置己典;或为利养、名誉、恭敬,,为人说法。
有的人说话,我们常说,我们的口有四样过失,除了妄言还有绮语。绮语就是都说很好听的话,利口辩辞,世智辩聪。他就是利用经文的法,很会说话,他对经都一直占为己有,在自己的地方。
之前说过了,既不能恭敬,他又不想流传。经典就是要流传,我们固然要好好收藏,但是我们也要和人分享。分享绝对不是为了名,向人炫耀我懂了多少、我知道多少,不是。也不是在那里争论,不是!
我们是要指引人一条路,要设法开启他人心灵的困惑,要设法指引他,走上一条没有错谬的道路。这才真正是我们读经,或是要为人开解,开解人心中的烦恼。绝对不是要利养名誉,绝对不是要利养名誉,也不是要得到他人的恭敬。我们知道多少,我们说多少,真正诚正真实的道理拿出来说,这样才是真正的说法利生。
经文又说:无道德心,求法师过,而为论义;非理弹击,不为长解、求出世法。
这就是说我们只会说好听话,经书收藏了很多,或是为了名闻利养去为人说法,对经典没有存一点道德心。自己懂了一点,就一直要去看人家的过失,去批评哪一位法师如何?哪一个人说话有瑕疪?
这种只懂了一点点,就一直要去听人家哪一句不对?或是改哪个字有错谬?都不自己想想:「自己到底了解多少?我们解释得是不是很彻底正确?」只是要去找别人的错谬,所以叫做「求法师过」;那就是只为了要去看这位法师到底有什么讲经有过失?而去批评他议论他:「这说错了,那说错了。」写了长篇大论,只为了证明法师错解一句话,因此做了很多文章。
为什么要这样?我们应该要做的是,自己顾好我们自己的心,我们接受好佛陀的法,清流的滋润,我们去除自己的很多烦恼。不必一直去,光是一句话,一直在那里翻来覆去的辩论、议论。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既然今天想要修行,你就取对的来用,不对的我们就放到一边去;我们能修能行,这样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而为论议,非理弹击」。就是说,以不好道理来批判他,来弹击他,就是打击等等。反正在现代的时代,到处都能看到这样的文章。所以有的人光是在那里论,反而「不为长解」,怎么不好好去解释好的呢?怎么不好好去为出世法,来「求出世法」?反而只是一直要去看他人的错谬?
不要好好来求出世法,像这样也是浪费时间。只是求名利,而去看别人的错误,去批评别人,这实在是辛苦的人生。有这样的才华应该要用在,如何取得利益人群的话,然后去对人说。就不要白白浪费我们的才华。或「轻慢佛语」,轻视经典,或是对佛理起骄慢的心。或是「尊重邪教」,真真正正的佛经他起骄慢,反而去尊重邪道。
所以,接下来又说:毁呰大乘、赞声闻道,如是等罪,无量无边,皆悉忏悔。
我们应该对佛陀的教法,我们要以最至诚虔诚的心,我们要好好以真实语;佛的教法就是一股清流,我们就是要好好净化人的心念,绝对不是为了名闻利养。所以,各位学佛,我们要老实学佛;修行,我们也要老实修行,以最虔诚的心,行真实道。
大家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427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