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December 2010

人间菩提 - 2010年12月31日 - 跨年除旧展新象



福慧织就分秒间
【证严上人12月31日志工早会开示】


「时间总是分秒像飞得过去,秒秒都不停滞。」12月31日,2010年的最后一天,证严上人看着志工早会呈现的画面,感悟早期的自己和慈济人,经过岁月流光,于今,都完全不一样了。

时节递嬗怀戒慎 造福行远慧亦增

「时间过得真快。今天晚上就要跨过新年,明天开始,墙壁上的日历、桌上的日历也都要换过了;我们在这个时刻应该互相的感恩,用感恩心来迎新送旧,送走过去的每一天。」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让我们平平安安过来,应该就要感恩。同时还要用谨慎而戒慎的心情,迎接未来新的一年,是平平安安、吉祥的福慧年。」上人开示:「福与慧,是人人都期待、都追求又有福,又有智慧。福,就是要付出,我们要造福人群,这才是大福;对自己的人生的生命负责,才是大贵。」

上人开示人与人之间,互为贵人,就是富贵人,这也就是人生最有福的人。「但愿人人从现在开始,到明天以后的永远永远,都要做一个造福人群的福贵人。而有福,应该要有慧。福,就是要做;慧,就是要透彻,我们真正地要通彻人世间的道理,要看得开,想得广,看得远,永远不要闭锁在自己的范围。」

感恩平安岁末暖 菩萨肤苦一家亲

上人开示想得远的人生,日日都是好日,日日都会是生命中的好日子。而真正的人生,来到人间步步踏实走过的,都会有足迹。回顾1966年,「克难慈济功德会」成立,直到1969年均在普明寺举行冬令救济,发放棉被、棉衣、油、米等,让感恩户过一个温馨的好年。

同年,兴建中的「静思精舍」完工。是年的农历三月,上人与几位弟子们从普明寺搬迁至此后,正式启用。回顾启用那一天,没有开光仪式,也没有落成仪式,当天把环境清了清后,羿日(农历二十四日)即开始「打佛七」。

「那时候,我们七、八个人打佛七,很有趣;光是绕佛,不知道绕了大殿几次,才绕到归位的时刻。人少时就觉得空间大,现在光是站着,要动都动不得了;这都是歷史。」精舍启用那一年的岁末寒冬,围炉共开了十五桌,予以感恩户们的物资,开始在精舍打包,是为冬令发放的缘起。

直至1989年,演变成有了「岁末祝福」,同时进行首次的慈济委员「授证」仪式。看着旧时代的画面,在空地上搭了帆布成为仪式场地,上人言:「岁月不留人,在那样的草根,那样简陋的,那么少的人,还看到那样年轻的静淇、慈旸、颜小姐……等……」

「总而言之,慈济,真的是用时间来见证过去,还有从现在要开拓于未来。」年终的岁末祝福,堪为慈济年度的大活动,随着人数的增多,进行期间愈来愈长。「围炉,也是一样,从1969年开始,在精舍的十五桌,就开始年年、年年,不断增加、增加,一直到把空间扩展到西部,一直到全台湾。」

「现在是每个地方都在进行围炉。」忆起三十多年前的屏东,一位老人家走到上人面前,说:「慈济是天下第一家。」预言了今日的「慈济」。上人说:「许多地方都看到了大家庭的应节──应年节。从耶诞节开始,慈济人也让老人家、小孩子有过节的温馨感觉,这种肤慰的大爱,的确很令人感动。」上人赞叹慈济人可以随着环境随和地应景,而自我的信仰方向又是那么地坚定。菩萨的心,觉于有情,将温暖流绕在全球。

尽本分合和互协 人生日历写光辉

环绕在全球的暖流,自四川回流了回来。刻在进行三所希望工程学校启用仪式的当地,连天公都作美,予以温暖的阳光作伴;另一方的福建泉州,也于八个点,发放予二千多户的孤老无依者温暖;且在泉州的一个剧场里,首次举行了岁末祝福,近一千六百人的团圆盛况,叫人人都欢喜。

大陆如此,地球其它地方亦是,上人说:「所以说慈济是一个日不落的世界,日日月月都有慈济人在全球,撒播爱的种子,送出了温暖的无私的爱,都是人世间的希望。」

值此岁末祝福时刻,上人亦要启程展开行脚,为台湾各地五千多人授证,同时感恩过去一年来,慈济人无时无刻的用心付出。「我们的大家庭又添丁了。也期待人人要守好自己的岗位,彼此要负起责任,合和互协,人人互爱。」

「总而言之,希望人人抱着就要跨过了新的一年,人人要为自己的生命的日历,每一天的每一日,在日历上写下了生命的可贵、歷史的光辉。不要浪费时间,多说一句好话、多做一些好事,彼此之间多结一分好缘,就是在彼此互为贵人。」

静思晨语 - 2010年12月31日 - 190 - 《法华经》修习圆满戒定慧



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复有学无学二千人。

在《法华经》里面,前面已经说过了,这个法会里有一万二千位的比丘、比丘尼众。

首先就介绍了大阿罗汉;从憍陈如开始,一直到阿难、罗睺罗总共有二十一位。

相识满天下,相知有几人,万二千人中,知识二一人,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这么多人里面,才开始介绍这二十一位,所以应该说起来--「相识满天下,相知有几人?万二千人中,知识二一人;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这就是要跟大家说:虽然一个僧团有这么大,其实这么多人,能让人认识的,到底是没有几个人?这二十几位,可以说是代表者。因为,他们才德兼备,不管是他的才华、他的德行,都很俱全,就是受人人所崇重、信仰的人,这就是代表者。

知识者师友之称,又闻名曰知,见面曰识,知:以解了为义,识:以明解为义。

知识--知,就是知道「什么人,你知道吗?」「有听说过,知道。」识,「我见过面了」。这就是--「知识」。

能在佛陀的身边周围,佛陀能够叫出他的名字;而且,能够代替佛陀在外面弘扬佛法。这都是在「师」--佛陀所认识,而且能给予大众知识的人。

「友」就是同修者。佛的四众弟子,除了比丘、比邱尼的修行者,人人都认识。这几个人,相信不管在内修行、在外修行,都是人人所认识的.

但是前面所说的「万」,这万多人是不是人人都能够互相认识?可能也没有办法!所以说起来,这二十多位,除了「师」跟「友」都是很认识他、很了解他、跟他很相识,这就是--「师友之称」,又是闻名曰「知」 、又见面者曰「识」。

知--是大家都听到、知道,但是还没有见过面;见面之后叫做--识。

就像听闻谁是目犍连或者是舍利弗,虽然曾听过,没见过面,就无法知道你就是叫做舍利弗、你叫做目犍连;经过见面之后,有介绍过才知道是张三李四,这才能认识,这就是「知」。

知--以解了为义;识--以明解为义:所以这二十一位在僧团中,人人所了解、人人所认识,大家都共同称赞敬仰的人。他们都是通达、解了,了解佛法、通达事理。

言大阿罗汉等者,等此诸阿罗汉,众中非尽已证阿罗汉,如阿难辈是也,复有学无学二千人,内护声闻比丘中,无名大德众也。

佛陀所说法,从四十二年前,从阿含、方等、般若等等…一路走过来,是大小乘法,他们都清楚,懂得选择什么样的法,就是适应--「什么样的根机、什么样的人可以应机逗教」。所以这几位,都是代替佛陀在外面弘法,跟随在佛的身边,所以称为大阿罗汉。

再者,这「等」字,就不只是只有这几位。还有,这万二千人大部份都已经有得阿罗汉果。还有,部份也不是全部能够到达极顶阿罗汉果位,不过人们都认识他。像阿难,大家还记得佛陀圆寂之后,为了要结集经典,迦叶尊者就指责阿难,他内心的烦恼还没有完全去除,所以就将他赶离开编集经典的地方。

这就是要跟大家说,诸阿罗汉中,不是大家都得到阿罗汉果,因为其中像阿难这样的人也不少.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还有「有学」及「无学」的人,都是「内护声闻。」

佛陀有四众弟子,现在所说的是内护的二众;就是出家的二众,就是比丘、比丘尼。这里面还有很多没有列出名字,但是他们也有德,只是没有列出他的名字。

凡声闻等众,修习戒、定、慧,学未圆满者为有学。

出家的弟子中,凡是声闻就是在修习戒定慧。有未学、未圆满,学还没有圆满的人,叫做「有学」。

不知道大家了解吗? 「有学」就是说我还没有学完。我们假如说大学,大学一年、二年、三年,我还没有到四年;大学毕业之后,我还在修硕士,硕士修完了,我还在修博士。这意思就是说,在学的阶段,还没有到达极顶,还没有到达博士的阶段。意思就是说,修习在戒定慧之中,学未圆满者,叫做「有学」。

戒定慧是我们修行者非常重要的一个法门!

修学,我们假如没有戒,我们的心无法定下来;心无法定下来就是因为烦恼多。为什么会有烦恼?因为我们没有防非止恶,我们没有将我们的轨道、规矩守得好;所以我们的心无法定、无法静、无法安!

所以我们必定要先守戒!守戒,我们的心就能够安定;心安定下来,我们才能够智慧明了。

所以,修学佛法,戒、定、慧叫做三无漏学,大家要记得。漏,就是烦恼,我们有戒、有定、有智慧,我们才能心无烦恼;我们若是戒定慧还没有具足,这就是我们还有学的空间。

各位,学的空间可能我们还很大,所以我们必定要积极精进。

人生易过,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是日已过,命亦随减,我们的身是载道器,有我们的身体,我们才能面对着人间.人间、众生;他们的一切都是我们所学的对象。所以我们若没有芸芸众生,我们就没有修学的机会。

佛陀的教法,无不都是针对众生。我们如果不能应用,就好像我们只是读书,没有进入研究;没有在研究,我们无法证实所读的过程。这就是说,学佛必定要真正身体力行在芸芸众生中,去了解众生的烦恼是什么?众生心病在哪里?要如何去救济众生的心病?要如何能够去除众生的烦恼?这就是佛陀来人间最重要的目的。

我们既然学佛者,我们必定要跟佛一样,除了了解道理,我们还要再行于教法,要实际行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以我们的空间还很大。在芸芸众生中,将我们所学的,如何才能到戒的程度,不会受外面种种的欲念动了我们的心;到那个时候,才是正式的我们戒心足够。

因为我们在这个芸芸的众生里,各人习气不同,各人的烦恼不同;尤其是人间,欲的陷阱很多,我们可以这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会受到外面欲的境界,诱引了我们的心。我们不受芸芸众生习气不同,动了我们的烦恼;没有瞋、没有痴念,这表示我们的心已经安住,也就是安定在佛法中,这叫做「戒、定」。

我们若是与人相处,动不动就被人影响了我们的心,若这样发怒,或者是起烦恼,这就可以证明我们的功力还不到。所以我们还要再积极,要用心、要磨练我们自己。让我们烦恼的,不是错在别人,是错在自己,我们的定力不够,所以我们要再精进。我们若是定力够,自然智慧增长,面对着芸芸的众生,可以应根机去施教,而不会来困扰我们的心。这样智慧明朗,自然就世间无难事。

所以我们在戒定慧,我们必定要很用心。还有这么广的空间,表示我们的功夫还不到,还要学、还要学,这就是学未圆满者为「有学」这就是还要学的地方。

至进趣圆满,已证阿罗汉果,则为无学,以无须再学也。

已证阿罗汉果即为无学。到了阿罗汉果,就一切的烦恼都去除完了,他才可以证果。从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要看他戒定慧的功夫。如果通达了、了彻了,自然世间与事无争、与人无争、与世无争,一切的烦恼都放下了,这样到这个时候就是「无学」。

有的时候我们自己想想看,我们到底是不是和人还在争是非长短?我们和人还有这样在争吗?面对着复杂的事相时,我们是清楚或者是不清楚?

清楚的,我们若是明了道理,自然事相很快就可以解决。是非明了--是,就是是;非,就是非。

但是是非自在道理里。所以我们若是可以,了解这些人我是非的道理,若可以很清楚,可以无争无求,这就是无学.这「已无需再学」。

各位,我们是不是有到这样的程度?学佛说来是很简单,但是真的要做到,实在是还有一点的困难;这一点的困难,就是在毫厘间。因为我们的念,一念偏差,自然就差以千里!所以修学说简单,就是顾好这念心;我们这念心,如果可以时时都是在戒定慧里面,这样我们对人生道理丝毫都没有偏差过。

所以说《法华经》就是很期待、佛陀就是希望这些弟子,出家的弟子修小乘法者,可以转小为大。

所以有这么多万二千人这么多人,一直有学无学二千人俱.这有多少啊?我们可以想像那场面是多么的盛大!所有的出家众都是聚集在一起,要来听佛陀讲说《法华经》,那真的是相识满天下、相知有几人呢?有多少人?

所以说,虽然天下人众多,信正念正的人还没有很多。佛陀在世的时候都这样了,何况是我们现在末法的时代?所以我们很不容易遇到了佛法,还能在菩萨道中,我们一进佛门来,就已经在菩萨道,我们要很感恩。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众生根机,这部经就是最适合现在的众生;应该就是要转小为大的时候,应该自利利他的时刻。

苦难偏多,需要菩萨在人间,所以「菩萨所缘,缘苦众生」。各位,大家要发菩萨心,入菩提道!

路还很遥远,请大家时时要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952

30 December 2010

人间菩提 - 2010年12月30日 - 深植菩提福中人



福富一生 付出机会弥珍贵
【证严上人12月30日志工早会开示】


「虽然天天都说好冷、很冻,可是我们还是有温暖的阳光,所以我们要感恩,还要时时珍惜每一个能够付出的机会!」花莲温暖的日光与青空,在寒冬中仍传递着冬日的温暖,今日志工早会上,证严上人以志工们的故事,鼓励人人要常怀感恩心,把握造福的机会,为自己与他人铺出菩提大道。

上人说「要做付出的人,还是要人来帮助,这是一个观念而已……有的人生活不是很有钱,但是富有爱心,他愿意做帮助人的人,这样的心态假如很积极、面向正确的方向,这样的人生都是在为自己铺一条踏踏实实的路,自爱爱人,人人也尊重与爱他,这是多么可爱的人生啊!」

陡坡道上勇不退 法喜流传巷弄间

七十五岁、不识字的周寡阿嬷一生清寒,为了生活,三十七岁时北上至士林天母为人帮佣,她的勤快与认真,让她深得雇主的信任,工作一做即是三十多年;难得的是,她还利用时间做环保,推着一台小小的推车,在天母山坡的高级住宅区里捡拾资源回收物。

「这么多年来,她不畏惧辛苦,她是很少欲知足的人,也很乐于天命,所以她的心长存感恩,毫无埋怨,所以她的身心力量很健康。在这样的环境中,她仍然乐于助人,知道环保可以疼惜大地,还可以救人救心,所以她很愿意去付出!」

单纯一念心,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周寡为了做环保,把握分秒,一年四季无论寒暑始终推着她的小车穿梭在天母的住宅区,遇到长又陡的山坡,也只能勉励自己「越推越有力、越推越快」忘记身体的疲惫,而始终向前。

上人赞叹周寡的毅力,「只要是甘愿、欢喜,那样的快乐产生了力量,实在是很令人佩服!有人问,你这样推或倒退吗?她说不能倒退,倒退就会跌倒了。所以她的意识观念中,菩萨道一定要步步前进不能后退,还是要往前前进,她还说,做环保天天甘愿欢喜,这实在是精神可嘉,因为她的精神能影响很多人,多少人被她的精神感动而度出来。」

布施何论贫与病 福田心田爱传承

不识字的周寡始终不敢接受委员培训,不过女儿却很支持她,于是周寡上课时,女儿一同参加帮忙做笔记,也帮忙纪录功德款,一人培训两人投入,2010年,周寡阿嬷将受证委员,而她同时也把雇主给她的一百万退休金捐出圆满荣董。

周寡从原本看似坎坷的人生,走向开阔的菩萨道,上人感恩地说,「爱可以传承,爱的力量能铺路,自己走过来也可以舖给别人走,很多人都被她的精神所感动了!」

除了台湾,在海外也有许多不分贫富度己度人的故事。住在马来西亚槟城的杨亚明是面摊的老闆,靠着小小的摊子维持一家三口的生计,但在罹患了肾脏病后,一家生活陷入困境。由于在马来西亚洗肾的费用相当昂贵,因此在慈济槟城洗肾中心的协助下,杨亚明开始接受治疗。

菩萨随机传善法 知恩图报入人群

「这一位杨先生,据说生活很规律认真要维持家庭,可是得到这样的病,好在生命中有贵人,就是在慈济,他得救了;虽然每星期几次洗肾,可是他不放弃自己,工作照做,靠路边摊维持的家计,可是他想,得到慈济的帮助他才能维持家庭的生活,要如何回报?」

一份感恩心的牵引,杨亚明听了一位慈济志工的意见,将好事和朋友们分享,于是在菜市场里,与熟识的朋友分享慈济,也募心募款「一块钱不嫌少、五块钱也很好,点滴匯聚就能做好事」,在杨亚明的带动下,逐渐匯聚起菜市场里人人的爱心。

上人赞叹地说,「虽然身体有病,但就如大船师一样,自度还可以度人;总而言之,做好事不是很有钱的人才能做,也不是身体健康的人才能付出,只要有心,心念一转就能让生命成为富有人生,能救人也能帮助人。」

上人开示,「时间、空间,我们要把握时间,路要自己铺,用长久的时间、爱心、耐心来铺路,为未来铺出一条平坦的菩提大道直,也让人人能顺着这一条路无障碍大道路走过来,共同走入菩萨道!」

静思晨语 - 2010年12月30日 - 189 - 《法华经》佛子罗睺罗



戒慎因果不昧,在举手动中,深信一念之过,自障业力生。


「戒慎因果不昧,在举手动中,深信一念之过,自障业力生。」

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不管是举手动足,无不都是在因缘果报中。若是一个举动错误,就造了因;一个表情,开口动舌有错误,那就结了恶缘!我们若是有了恶因恶缘,当然那就是「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因就像是一颗种子:一生无量!所以我们不要想说:「这一点点事情,犯了就犯了,有什么要紧?」有!那棵大树就是在这颗种子里面。所以我们每一颗种子、每一个因,我们都要很细心,要戒慎。

记得「因缘果报不昧」,日常生活就是戒慎就对了。看到什么事情要做要先想一下,对或不对?不对的事情绝对不能做。

若是无心的犯错,就是因为习气;我们平时就是有这个习气在,我们并不是专程要去得罪人,但是说话开口动舌中,有时候一句无心的话,也会破坏了人的道心。或者是一句无心的话,也会令人埋怨在心里!

所以我们的习气一定要改!改得让我们能口说好话,看到人我们就要说好话;有什么事我们看到了不顺眼,但是我们也要善解;若有什么事让我们很不高兴,还是要包容。

我们若能善解包容,心念开阔,即使是有的人故意要来刁难你,你若能善解、能够包容,一分的恶缘就改为善缘。

所以我们要「心存宽念」,还要「善解、包容」,我们若这样慢慢改过了,我们将那分骄傲的心,变成了宽容善解的心;那分爱骂人的习气,变成了好话鼓励。自然就能够转习气为培养出这样的好习惯,若能如此就能转恶缘为善缘。

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要记得戒慎--对人、对事、对物,我们自己要如何去表达?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的。

我们要知道「一念之过自障业力生」--自己障碍自己,这个业力就生起了。这不是别人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有造了这样的因,所以自己就有障碍的果报。

罗睺罗,此云覆障,昔因塞鼠穴六日故,因在胎中六年,故曰覆障。

看罗睺罗,罗睺罗译为「覆障」,自己障碍自己,也障碍别人,这有层层的障碍叫做覆障。

佛陀在经典中曾经说过,因为罗睺罗,他的母亲耶输陀罗,怀孕六年才生;等于是六年的时间,在胎狱里面不见天日,这就是自障。

再来就是母亲,他的母亲怀孕六年的时间。我们要知道,女人怀孕就是十个月,但是她是六年。六年的时间,在这当中人人怀疑;尤其是佛陀出家了,耶输陀罗,她才说她怀孕了。

要知道印度女人的贞操,是很重要的!所以在这当中,不只是宫中的人,其实全国的人民抱着怀疑的心。甚至还有瞋,他们愤愤不平,一个国王的媳妇太子妃,虽然太子离家了,出家去了,但是太子妃不应该有贞操失节!所以整个国家的人对她误解。

开始的时候肚子大,大家知道她有身孕了。但是六年的时间,都还没有生;这六年累积了,让人人这种的怀疑。

我们如果在唱「耶输免难,火焰化红莲」这段赞--〈戒定真香〉里面这段文--,那就是在描述耶输陀罗,那时候真的是受尽了苦难。别人生孩子,是人人欢喜,她生孩子是全国的人都愤怒;甚至皇宫里面的人,除了怀疑又加上人人指责,所以国王无法谅解。

他们那里地方就是,女人如果失掉了贞节,就要用火烧。所以就用一个火盆,燃起了很旺的火。

耶输陀罗抱着她的孩子,幼小的孩子,在那个火堆旁边,她向天祷告说:「我这个孩子真的是悉达多太子的,我没有犯错;我假使真的犯了错,我甘愿母子跳入火坑中,就葬身在火坑里;假使我没有犯错,应该天要保佑我,以天为证。」说完之后她就抱着她的孩子,跳入那个火坑。

忽然间就是化莲,那个莲花浮出在火上面,好像火上面一朵很大的莲花,把她托住了。所以母子还是在那莲花上面,安然无恙。

所以大家看了之后,感觉不可思议,若是如此应该就是悉达多太子的孩子,所以开始全国都相信了,举国欢腾。

一直到十几年后,佛陀成佛了,度了众生,僧团已成,回到皇宫里面,耶输陀罗赶快叫她的儿子--那个时候还很小--,叫他拿着供养的欢喜丸,奉上佛陀。

可爱的罗睺罗,真正地天真无邪,他也不知道哪一位是他的父亲,反正都是出家人。这又是再一次的试验,看看他能否知道到底他的父亲是谁?

这个孩子这么小,他捧者欢喜丸在僧众中,竟然来到佛陀面前,他献上了欢喜丸;佛陀微笑,纳受了。大家很欢喜,父子天性,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所以不管怎么样,总是罗睺罗的这个传说,六年怀胎才出生,还是有人半信半疑,到这个时候,就是由佛陀亲自真正证明,所以已经人人都是这样接受了事实。

为什么罗睺罗,会在母亲的肚子里六年才出生呢?佛陀就说起了罗睺罗他的因果:

那就是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很调皮的孩童,他看到一只老鼠一直跑一直跑,这只老鼠钻进一个洞穴里面。他很调皮,就拿了一块石头将那个洞堵住,而且旁边还用土,把它掩盖起来。

这个孩子贪玩,过了六天以后,才想到那只老鼠,在那个洞穴里面,不知道还活者吗?他去把它挖开了土、搬开了石头,老鼠跑出来了,奄奄一息。

佛陀说:「这就是罗睺罗的过去生中,虽然是童子戏,就是孩子贪玩、无心之过,但是这只老鼠六天,在洞穴里面,那种暗无天日、受饥饿,这样老鼠心有恨,等到了它出来已经奄奄一息了,这就是他所造的因。所以他过了几世,都是受这样的报。」

所以又有另外一个故事,有一个修行人,他在行脚的时候,突然感觉到很口渴,所以看到一口莲花池,他弯下去将莲花池的水,捧起来喝。喝了之后才感觉到:「这个池应该有主人,我没有经过主人的允许,我就在那里捧水来喝,我应该要赶快去忏悔!」

但是主人在哪里,不知道,所以只好就向国王,跟他说:「我有罪,我刚才很口渴,在一口池的旁边,我捧了水来喝。这一口池的主人是谁不知道,但是你是一城之主,所以我应该要向你忏悔。」

那个时候国王觉得:「这哪有什么?在路上走,水,人人可以喝,你哪里有罪?」他就说:「没有经过主人允许,我就先喝这样我就是有罪。国王你要处罚我!」

国王说:「我很忙。」刚好太子从那里走过去,国王就对他说:「来,你是不是把这个人带到后花园去走一走?等到我有空,我再来跟他讲话。」

这位太子,年轻的太子,他就把他带到那个地方。他说:「不然你先站在这里。」但是孩子也是觉得,他还有其他的事情,很贪玩就跑掉了。

这个修行者在那个地方,一样,六天,不敢坐、不敢动,这样又没有吃、又没有喝。

到了六天后,国王想到了这件事,问太子说:「那个修行人后来去哪了呢?」他说:「你叫我把他带去花园,我把他带去了。」

结果赶快去看看,还是站在那个地方,就这样国王赶快把他请来,向他道歉,就跟他说:「这就是对你的处罚,六天的处罚。」

这个故事佛陀又接着说:「那个太子无心之过,让一个修行者六天受饥饿,所以这样他也是又造了这个因。这就是过去的罗睺罗。」

看,罗睺罗曾经堵过老鼠洞,也曾经经过了让修行者六天的时间,像这样,所以一层一层无心之过,会惹来这辈子,除了自己在胎狱六年;又障碍了他的母亲,这就叫做「覆障」--这重复重复的障碍。

所以佛陀觉得这个孩子,已经在皇宫出生了,应该要赶快度他出家,好好地来修行。但是他的父王哪里愿意?他的母亲哪里肯?耶输陀罗听到的时候很震惊,赶快把他的儿子赶快牵着一直跑,跑到楼上去。但是目犍连尊者,他腾空把孩子又带出来。

所以罗睺罗,也是佛陀用心要度他出家;但是这么小的孩子,要有人教导他,所以他就选择舍利佛,作为罗睺罗的师父;所以罗睺罗是舍利佛的弟子。

但是罗睺罗小时,在僧团里,也是很调皮,不过在佛法中就是密行第一。虽然外型看起来很调皮,但是他的内心,也是默默地也是有在修行。

总而言之,这就是在佛陀的弟子中,现在我们举出了二十一位,各有过去、各有优点、各有因缘。

如是众所知识者,总结二十一人,才德兼备,为人宗仰故。

我们要相信因缘果报,这是因果不昧!所以我们必定要戒慎,平时要很小心,要好好地知道我们的举手动足、开口动舌、待人接物等等…我们必定要很用心,不要有一念偏差、一举之错。

若是一念偏差,一个举动的错误,同样是因果不昧!就请大家时时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951

29 December 2010

人间菩提 - 2010年12月29日 - 彩绘人生美景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证严上人12月29日志工早会开示】


「世间就是这样的多姿多彩色的世界,我们可以看到很美好的人世间,却也可以看到了苦难的世界。昨天,我看到了,充满光芒和希望的世界,那就是从十个国家的慈青回来……」

今日证严上人开示,看到参与「全球慈青日」的慈青慈懿会干部三百多人,昨日在寒冷天未亮时,即起身步行回到静思精舍,之后于精舍出坡、分享心得,人人的发心立愿令上人相当的欣慰。

「慈青,的确是青年的典范。有的呢,是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人种,可是有一个共同的理想,那就是爱,志同道合要为人世间而付出,人人都在发心立愿……看到他们的坚定,为人世间承担起责任的毅力,真的,看了都是充满光芒的彩色人生。」

彩画亮洁唯心造 志同道合慰苦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上人除了肯定慈青菩萨们在十八年来的代代传承与承担毅力,也从慈青的成长,看见教育的重要,「我们总是说希望,希望工程在教育,其实父母亲的希望就是在子女;子女的希望一定要在教育,所以教育工程是人间的希望!」

从教育中看见希望的还有在中美洲国度多明尼加。1998年乔治飓风侵袭加勒比海,沿海国家严重受灾,慈济于是发起「赈济中南美,衣靠有情人」行动,透过援赠旧衣帮助六个受灾国家,而多明尼加即是其中之一。

风灾过后,美国慈济志工持续带动起当地志工展开发放与义诊。一次在慈善关怀中,在一座垃圾山旁,发现了建筑残破的拉罗马那小学,上人不捨孩子们在破落的环境中读书,于是展开校舍援建与长期关怀计画,慈济志工每年定期前往发放文具与助学金,改善当地教育品质,更带动社区的人文发展,而原本脏乱的垃圾山也已不再復见。

「只要我们有心,没有做不到的事,所以常常都说,佛经里面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的境界。」上人回想起这十年来,慈济志工在拉罗马那慈济小学的带动,也不禁赞叹,「慈济人的这一分爱,发现这丑陋脏乱的境界,要如何帮他们改变?心灵的工画师起了一个心念,开始去当地沟通,把这一块土地,垃圾山,要让他变成一个教育园区,经过了美国慈济人、当地的华人和台商的用心,得到当地人的信赖,将学校盖起来。这学校并不大啊,可是现在有两千多位的学生,这么小、这么简单的学校,可是他们很满足!」

三世因缘契佛心 万里童颜燃希望

从原本的小学,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与硬体不断扩建而增设为中小学,2010年11月,学校再成立夜间部,为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提供完善的教育资源。这一路走来,上人开示,都是起于一念心,人人一念心的好念,就能让心中与佛同等的佛性,发挥一份善的良能。

上人说,「这份良能就是智慧,有了智慧,就可以画成美好的世界,所以人世间哪,每一个人的一念心就是一个工画师,用心的去画他,那就是山水浮光的美景……只要我们的心念,是一幅美景,人人的心充满了美,那就是爱,单纯的爱啊就是最美的境界。所以你要创造什么样的人生,不只是对自己,也能对别人佈置出美景来。」

上人开示,「三世一切佛,一切唯心造,一切都是一念心所造成的。你现在有佛心立即就是佛,学佛念佛就是要把佛的心,念入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与佛心贴在一起,立地都是成佛。我们有这份念佛心,就是过去生中与佛有缘,所以我们带来这一生中的好因缘,再加上现在、未来,都是因缘,三世一切佛,我们可以世世展现这一念佛心,所以学佛成佛并不困难。」

污秽之地成黉宫 精工之美现人生

十二年的投入与带动,慈济深获多明尼加当地居民的认同,一位马西亚女士陪伴慈济人从援建学校到自愿承担中小学夜间部的校长。透过小学的援建,让教育成为希望工程的理想真正获得实践,而其中默默推动的就是一群美国与多明尼加的慈济志工,「这都是心灵的工画师,他们可以把人间的境界,画得那样的美好,把那样丑陋脏乱穷困的一笔勾消掉,把它擦拭掉,重新再来,画出了这样有远景、有曙光的希望,真的很感恩,慈济人遍佈在这么多国度,发挥良性的光芒,很感动!」

上人期许,「成佛本来就很简单,亮丽美好的本性,不需要让它丑陋后再说它是真功夫,不用这样,总而言之,心灵的工画师,你要学,最好学精工之美、正向之美,笔划精细让人很像人,而不是抽象扭曲。心灵工画师要呈现人性细緻之美,很优美的人生,这是最重要的!」

静思晨语 - 2010年12月29日 - 188 - 《法华经》须菩提与阿难尊者



人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大家学佛就是要「如何体认真理?如何能了解假象?」这就是我们要了解的!

佛法是很圆融的道理,为我们说真、解空,这就是佛法的真理。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所以《金刚经》里面这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世间是真呢?是假呢?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有为法」就是有作为的;就是我们看得到的东西。比如:这间房子,一开始没有,为了要遮风避雨,所以我们要有房子可住。住这间房子,要用沙、水泥、钢筋、砖块,这么多的东西。还需要人力,用心去叠它,盖它,这样成了一间房子。其实这本来都是大地本有的物质,在经过人间所为,所以才形成这些东西。

过去没有,现在有,但是未来呢?是不是能够永久有呢?

常常看到考古学家,在某一个沙漠,考古,往下一直挖,挖出了在几米深的里面,几千年的城市、或者是皇宫…或者是那个时代,大家群居的遗址。有的时候会觉得,过去应该是一段时间,很昌盛的人群居住处,建筑也是很宏伟的建筑,为什么会变成,现在都已经被沙盖住了?不是薄薄的沙,是埋在几米深,挖出来的。到底天地间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在几千年来,这种沧海桑田,高山深谷,变成了平地,也不一定。

这都是有为的物质,所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昨天的事情,和昨晚睡觉、梦到的,到底梦到的境界是真的?或者是昨天所做过的事情,跟人接触的事情,是真的吗?你要说昨天的事情是真的,拿出来让我看看;过去了,看不到了。就像昨天晚上梦到的,梦境历历分明;但是拿出来看看,不见了!同样,昨天的人事物,跟昨晚的梦境,不是一样吗?所以,如梦、如幻、如泡、如影,真的很危脆。

世间的东西,很危脆,像是泡,水上泡。看看水上的泡,水波,水在冲的时候,那水波起泡,但是刹那间,后面又一波过来,这个泡就灭掉了,所以生生灭灭。

好像是影,你看到人影在那里,把它踏过去,不痒不痛啊!虽然这个是人的形影;但从中间把它踏过去,没有什么感受。但是这个影子随着人移动,不是常常在那里--人走过去,有影子;过去就没有了,没有碍到这个地面,人也没有碍到那个影子。所以这个影子,也是一个幻相。

人生不就是这样吗?就像我们人,走过的路;脚,并没有带着路在走。人生这样在过日子,就像这样在走路--脚底没有黏着路;路,也不会被脚底黏住。所以,走过只是有一个痕迹;痕迹,很快就没有了。

所以,如露亦如电--像是露,大地万物需要露,需要水。我们人生在世间,真的也是受到世间万物,很多的恩惠。所以我们常常说:「要感恩,感父母恩,天地恩,师长恩,皇王水土恩。」因为,我们人生一辈子,全都受到这样的恩惠。就如草木在大地,也是需要有雨露的恩惠;和我们人生也是这样。我们所受的恩惠,在我们的心里,我们要感恩,我们还要再回报。

就像那个露,它就是湿气,变成了露;露,再回归大地,这就是一个循环。人生就是这样的循环;如露,实在是很快。但是它很快就干掉了,很快就蒸发掉,很快就会在回归下来。人生就和这现象一样,像是电光。

我们若是快要天亮时之前,其实很微细,一闪一闪,那就是地球在轮转,一直就是地球面,接触到太阳的时候,那个光速在转。人生有这个行蕴,有这个光速。那个速度,刹那、刹那变迁,让你在不知觉中,就像电,好像电光,好像雨露,在我们人生,不断地运转,不断地循环。这是我们看不到的,但是,他的道理是存在的,我们应该要了解里面的道理。

我们平时什么都没有感觉,但是日子也是这样地在过。我们自己,生老病死,也是不断地在轮回,但是我们都没有用心去警愓。人世、真、理,到底我们了解多少?有用心吗?

所以真空、妙有--妙有中,就是有真空。我们若能体认了真空妙有,那就真的能自度也可以度人。无执着,无障碍,烦恼已尽,这就是我们该要学的。

须菩提,华言善吉,亦云空生。

我们现在就是要来跟大家说--要解空,了解空的真相道理,佛陀的弟子当中,解空第一,那就是须菩提了!

须菩提翻译作华语叫做「善吉」,也叫做「空生」。

其生之日,家室宝藏俱空,父母惊异,又名空生。

为什么叫做「空生」?传说中说,这位尊者,他出生的那一天,他的家庭里面所有的宝藏,突然间空掉!他家里的人,大家很惊惶,这个孩子怎么一生下来的同时,家中的宝藏忽然间消失掉,到底这是什么样的预兆了?所以父母赶快去请相师。

古代的印度,家庭富有的人如果生孩子,都会请相命的人,来为孩子排八字,看孩子的命运。这位相师被他们请来的时候,看这个孩子的形象,了解他的家庭,忽然间发生的事情。这位相师,就对这个孩子的父母说:「恭喜喔,你这个孩子出生的时候,家里的宝藏忽然间不见了,其实这是这个孩子有一个贵相,他能够透彻真理,很尊贵的形象。」所以因为这样,叫作「善吉」,又名叫做「空生」,因为出身的时候宝藏不见了。

禀性慈善,不与物诤,及其出家,悟空得道,住无诤三昧,须菩提解空第一。


但是他从小就一直一直,性很单纯,而且也是很乖巧,也很用功,所请来的教师,向他所讲的道理,不管是婆罗门的教法,人世间一切的法,听了,就了解了。不只是了解,他可以去体会到,以整化零便是空,这样的道理。所以他对一切的东西很疼惜,但是不执着;所有的东西,他不会想要占为己有。

对人世间看得很透彻,所以后来他出家了。出家之后,心很清净,对物,不占为己有;对人的争执,他退一步,人事物,很圆融。所以他,悟空得道,住无诤三昧,与人无诤、与事无诤,这是一个很圆融的本性,所以因为这样,称为须菩提,解空第一。

所以须菩提,在《金刚经》里面,佛陀不是向须菩提讲法,是因为与须菩提对谈才能对机;要讲出了人间的真理,唯有须菩提他才可以体会。他可以和他对答,来证实了人、事、物理,这是《金刚经》。

阿难,此云庆喜,佛之堂弟,斛饭之子,调达之弟。

再来就是阿难。

阿难,此云「庆喜」。大家都知道,阿难出世那一天,就是佛陀成佛那一天;所以当阿难出世的时候,传来了消息说:「太子成佛了!」所以宫中皆大欢喜!所以叫做「庆喜」。

尤其是阿难是佛陀的堂弟,也是提婆达多的亲弟弟,所以他是净饭王之弟的儿子,所以他也就是王亲。二十岁那一年出家,跟随佛陀,大家推荐阿难为佛的侍者。

阿难,禀性就是闻性很好,记性很强,他出家之后,除了听佛说法,他的心很自在,不受世间的欲染所染着,所以,一直心都是很干净。全心听闻佛法,所以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阿难他心无杂念,所以初出家,他就得入初果。

但到了结集的时候才证四果,为什么呢?大家还记得吧?佛陀灭度之后的时候,要集结经典,迦叶尊者,从众人当中把阿难拉起来说:「你还没!烦恼还没尽除,你还没证四果。所以你要赶快去反省,去用功。」阿难说:「我不是不能证四果,我是要做佛的侍者,我必定要留住少分烦恼。」

这个境界,不是阿难不得,就是要做世间事,侍候佛陀。所以他到了结集的时候,迦叶尊者助他一臂之力,给他一段时间,将佛陀所说的教法,再复习一遍;然后烦恼尽除,证四果罗汉。

阿含云,知时明物,所至无疑,所忆不忘,多闻广达,堪任奉持者,阿难为第一。

所以这在《阿含经》里面,也是这样说:「知时明物,所至无疑。」阿难对佛陀的起居动作,阿难非常地准时;而且对人群,什么时候要做什么事情,阿难都是很敏睿。不管佛陀要去哪里,绝对阿难会处理得很好。

就像这个时候,要安排行程,什么时候要做什么事情,一样都要很清楚;佛的时代,阿难就是这样,处理任何事情一点都不会让它偏差。佛陀跟大家讲话,「所忆不忘」--法入心,记忆绝对不会让它忘掉。 「多闻广达,堪任奉持者,阿难第一。」所以阿难就是多闻第一。

各位,学佛真的要时时累积,闻法不可以闻就漏。闻,听了之后就漏掉,这样闻与不闻是一样的!所以大家听法就是闻而应用,用在日常生活中,所以人人要时时多用心啊!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950

28 December 2010

人间菩提 - 2010年12月28日 - 严冬送暖



心动身动 使命起动
【证严上人12月28日志工早会开示】


「冷不冷?很冷。我相信天气是很冷,尤其年轻人最贪睡,也最贪温暖的被窝,能去除贪恋,这样早地离开温暖的被窝,冒着寒冻的气候在路上走,其实也是精进!」今日志工早会上,参与「全球慈青日」的慈青们,一早天未亮即从静思堂出发,步行至静思精舍,上人赞叹,能在寒冬晨起,即是一份精进心,而此精进更应成为平日良好的生活习惯。

贪恋逸乐戕道心 一念精进岂难事

上人说,有些年轻人习惯「早睡晚起」,凌晨睡、八九点才起床,起床之后还懒懒散散,这样的生活习惯不仅对身体不佳、学习精神也无法集中。

上人叮咛,人人应该要有正常的生活作息,「晚上七点开始,是准备收工的时刻;到了十一点,应该所有的人都要睡觉。假如有六个钟头的睡眠,足足有余……所以每一个人睡到早上五点,是正常生活。一大早起床,有清新的脑筋看书用功,做上课前的准备,相信这样每一个人功课应该会很好,所以请大家要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向,这都是习惯。」

「有的人说,这样的生活很辛苦!常常说,修行没有什么特别的,只要把自己的生活习惯调整一下,一点都不困难。譬如说今天,真的很冷,想要留恋在被窝里, 但是只要翻一个身,就可以起床,有困难吗?没有,只要那一念,剎那之间一个动作。」

身冻家寒无处归 北极震盪世间暖

全球气候异常,特别是在北半球,因『北极冷空气震盪』,大风雪连日侵袭欧洲与北美各地,许多城镇一片冰封,交通也受到影响,而东亚地区寒流过境,各地发出低温警讯。

值此严冬时刻,全球各地慈济人脚步却不歇息,加拿大志工前往安养院探望独居长者,带来如家一般的温馨感受;或前往福利院关心残疾幼童,用歌声与游戏带动起热闹的气氛。

而在美国纽泽西,一场火灾造成十多户居民受灾,慈济志工机动前往安置受灾户的旅社进行关怀肤慰,同时提供物资与现值卡,让灾民可以购买实际所需的生活物品,「真的是人的因缘不可思议,不同的种族,能肤慰当地人,黄种人、白种人,何必分人种呢,爱心都是同等的,看到他们给予温暖,看来都令人感动!」

冰封雾淞见足迹 菩萨身影无远近

在寒天雪地中,2010年的大陆慈济冬令发放也已经启动,上人虽然忧心风雪对于交通的影响与不便,但是一想到等待物资的乡亲,上人仍是万般不捨,心心念念地期待着赶紧将物资送到乡亲的手上,让他们能度过寒冬。

此次冬令,慈济将于七省廿三县进行发放,预计将有超过五万户乡亲受惠。不论是在深山或是偏乡小镇,每一户人家,都是志工们经过实地的访查关怀后,一一确认所需的物资种类和数量;而为了能让发放时的动线流畅、物资领取正确,志工们也多次前往发放点探勘,并且动用十多台电脑、三十多台印表机,将物资领取单一一打印出来,以务实、直接的方式,期望能带给乡亲最尊重与感恩的爱,为此筹备期间已启动的人力投入,已是无以量计。

上人说,「非常感恩,不只是当地的台商慈济人,还有也带动当地的菩萨,他们投入志工关怀乡亲,更感恩当地领导们,已经二十年了,从九一年的冬令,刚开始时的辛苦,曾经慈济也曾被拒绝在门外,不过我们就是脚能踏到、眼能看到、手能伸到,我们都是这样直接、重点……所以慈济人是用爱挡严,但愿送过去的 大米油盐,还有棉被棉衣棉袄等等,希望在这么严寒的冬天给他们温暖!」

云何而能施无畏 慈济世界日不落

此次发放的首梯台湾团将于明日出发,回顾筹备期间的艰辛与即将面临的严冬考验,上人鼓励大家,「总之不要怕辛苦,只要心中有爱,哪怕严寒冬天,只要爱心一动、身体一动,就可以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

上人再次叮咛,「今年我的(心理)压力就是气候,雾茫茫和尘砂,下雪与严冻的气候这都是令我担心的,期待人人要小心……总之,日不落的世界,都是慈济,每一天每一个地方同时启动,都是在帮助苦难人,这就是慈济人的使命!」

静思晨语 - 2010年12月28日 - 187 - 《法华经》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悟真空者,觉妙有,好寂静,解空妙理。

「悟真空者,觉妙有;好寂静,解空妙理。」我们大家日常生活当中,应该要常常体悟--「万物倒底是真空,空中是不是真的妙有?」

佛法所解释的,佛陀透撤真理,一切万物皆是空;但是明明我们的生活,一切万物皆是有。我们不能没有物质生活,比如说冷了,冬天缺的是什么呢?衣、被!我们若是没有很保暖的棉被,要睡就很难过!若没有保暖的衣服,天气寒冷,这样在那里冷,也是很难受!

其实世间的生活,他有妙有的道理存在。 「空」是所有的东西完全归零、解体;什么东西为体呢?四大假合为体。

刚才我们说棉被,你想看看,棉被是不是很温暖呢?那件棉被,我们要知道,我们若是以过去古时候,被子就是棉的,棉花就是要种子,棉的种子落土,农夫耕耘。这棵棉花的树已经成长起来了,就要等待季节。这个季节,有种植的季节,有收成的季节等等…到了收成的季节,开花了之后,就是我们要采收棉花的时候了。

大陆到了现在这个时候,还有在种棉花,棉花若是开花,听说一片白茫茫的很美。棉花采下来之后,它的名字是棉花;棉花还要经过剥,把它的种子取出来。经过了把花中的种子取出来,成为棉絮,就要卖出去了。经过了工业的制造,再制成棉被,以前称为「弹棉被」,之后才有一件一件的被子被制造出来。

光是那个棉絮,用人工慢慢的弹呀弹,让棉絮和棉絮能够结合起来,线慢慢的抽成丝线之后,这样是不是就可以了呢?还是要有布、被单!这些也要经过工厂;这一块不同样也是要经过很多人的人工,之后才能够成为一块布。

这块布有的是棉质,有的是丝质,有的是麻质…各种的植物不同,经过了人工的采取、经过了工人编织之后有了布,才再和棉、棉被,已经弹好的棉被结合起来,这样一件棉被才算完成。

各位,盖在我们身上感到很温暖,然而我们有想到那么多吗?一件「被身(里被)」,它要经过多长的时间、多少的人工才能够制成!即使是现在已经不需要用棉,也是要用其它的尼龙类,这原理都是一样,都是要经过人工不断、不断地去加工,不断不同名称的物质这样组合,才能狗组合成为这件棉被的「体」。

那若是解体呢?把棉被的被单拿掉,它用久也会破。若是被单拿掉了,只剩下被身,用久了也会一直松脱。

我们常常去看贫困人家,看到他们所盖的棉被,变成了一小块一小块,这样还能够叫做棉被吗?已经不是了!

所以说起来,物质若是这样把它分解开来又再归零,这种就是「空」。没有的之前就是空,它需要有时间、四大、有人工等等会合起来,就变成了「有」了,真的是很奇妙!

你光是说从那一颗种子开始,就已经很奇妙了,何况说它能成株、它能开花。真的是天下万物,原来是没有;但是在很微妙的成长中,这样把它会合起来,过程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名称,真的是万物很奇妙。

我也是常常在体会什么叫做「空」?我要去了解真空是什么?就会想到天下万物,原来都是空的。就算有,也是各种的名称。若是把这些东西,一样一样把它拿来结合起来,本来是没有的东西,也能够化零为整;再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则是又化整为零,消灭去了。

就像是父母在还没有生我们的时候,我们在哪里啊?生下来的时候,这么小。在我们的医院当中,从宜兰要回到花莲的时候,在路途当中忽然肚子痛,怀孕还不到六个月就早产了。在我们的医院当中,刚生下来的时候,是又黑又小,才五百多公克,一点点而已。医师想要为他急救,然而还不到六个月的孩子,要如何才能让她活下来?要如何才能够让她的血液能够流遍全身?要如何让她的呼吸能够顺畅?就要依靠打针。

听这位医师在说,就算想要帮她打针,然而她的手臂当中的血管,就是像发丝那样的细!医师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他所要的血管,好像发丝的血管,总算打针到了。要知道像这样一条生命,就是需要由医师这样很有耐心、爱心,尊重生命,既来到人间就是要去疼惜她、爱她。就这样,营养份为她补给了,甚至照顾到六百公克,忽然间又降到不及五百公克,又要再一次为她抢救。像这样,要运用多少的医护人员呢?

很不容易!早产的孩子就是这样,生命非常的微弱。但是要有人这样仔细地照顾。

生下来的时候是这样,但相信再过一年带回来,应该就会走路了;过了十年之后,应该已经在读书了;等到二十年后,应该也上大学了。卅年后,应该是为人妇、为人母…看看人生是不是很奇妙呢?

生、老、病、死这种的过程,我们都没有停歇过,都是在那种很微妙的行蕴当中不断的过去。

人类是这样,天下万物也都是这样。等到我们老了之后,又将归向何处?我们的这个身体,又是归到哪里去呢?未来我们脱离了这个身体,又是将要往哪里去呢?往哪一个方向?不知道「生从何来,死何去向」,这就是凡夫的循环。

从无到有,就是「化零为整」。到了老来往生的时候,就是「化整为零」,人间又没有这个人了!看,是不是真的很微妙呢?

但是它的道理是从哪来的?我们都没有很清楚。这都是我们人生的生活,叫做「懵懵懂懂过日子」。用的,不知道要珍惜;生命好不容易,我们能够这样生活,我们也不知道要珍惜;没有所有权的生命,却是不懂得用在我们的使用权。

我们要善用我们这一生!有这么多好的因缘来会合,我们有那样的机会来谈讨真空妙理,然而我们偏偏就是这样让时间空过,最终也是一场空!

时间就是这样让它空过了,这就是我们凡夫的损失。每一天的损失,就像是每一天「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不过,众生就是在苦中、迷茫中这样在做乐!是不是很可怜呢?

所以我们若要如何能了解道理,我们就要「好寂静,解空妙理」。我们若是没有静下来,心若没有寂静,就算人家跟我们说再好的话,也是这耳听,这耳过去了。说不定他的声音我们有听到,然而到底里面的内容再说些什么?还是不清楚。因为心不专,我们还要再回过头来问说:「你刚才在说什么?」这就是我们的心没有静下来,所以我们必然要好寂静。

有的人就说:「若是要好寂静,那我就是要关起来闭关。」

这不是真功夫!没有人去吵他,当然就是寂静啊!我们是要能够进入人群当中,心也要能够静得下来。周围的境界、道理,我们都要很清楚;当然这也要靠我们在平常中,要好好去用功、用心去了解,才能够无论有什么样的境界现前,我们马上都能够知道。

就像看到一床棉被,我们马上就知道--「喔!这块布…」仔细观察一下,「这是棉的啦!纯棉的。」当然这就要他有先去研究这块布的过程。就像现在的人不知道,拿来给我们看,我们大概看一下就可以知道这是棉的、纯棉;或是「这是尼龙的」。这都要我们先了解很多的事情,就是在平常当中我们要去了解,才能够当有东西在我们的面前,我们每样的都知道。

所以,这就是「好寂静,解空妙理」。一切再深的道理,我们就是要从这样一点、一点的累积。所以我们应该要很了解,道理原来就是这样。

慧根深植累世情,戒定受持闻不忘。

甚至我们要不断培养我们的慧根--「慧根深植累世情,戒定受持闻不忘」,戒定要好好守持,放在我们的心里。

不是说当我们要修行,就是要放弃全部的一切。我们也要觉有情,我们要「拉长情、扩大爱」,我们才不会被世间的物质把我们迷惑了。

我们看到世间的一切,无论是人、事、物等等…我们必定要用「平等观」。因为「慧」是「平等慧」,无论是对事、对人,我们都是用宽心、纯念,这就是我们平常就要有「戒定受持」。时时心中要有戒,行中要有定。

虽然我们在行动当中,但是我们的心还是很稳定。就是因为心中有一个「戒」;这个戒能够让我们在芸芸众生当中也能够「防非止恶」!因为戒力量,能够使我们心定;诸漏已尽,自然法就不会漏掉了!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此云满慈子,从父母立名,七佛人中,说法为最,具四辩才。

还记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他跟随佛陀,听闻佛法,一闻千悟--听一样他就可以了解很多样,他有这样的智慧。所以他可以得到很多的辩才,无论是怎样的外道教来和他辩论,他都可以一一将佛陀的教法去破解那种邪法。

而且,你们应该都还记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还曾经向佛陀请愿,要去最野蛮的地方去度众生。佛陀说:「那个地方那么野蛮,你如何敢去?万一当你到那个地方,要讲法给人家听,人家如果骂你呢?」他说:「我要很感恩!因为他只动口而没有动手,他没有打我,我要用感恩心。」

佛陀又问:「若是打你呢?」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回答:「我还是要感恩,他只是用赤手双拳来打我,并没有动刀、动枪来刺杀我。」

佛陀再问:「若是用刀用枪而打死你了呢?」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说:「我还是要感恩!因为过去生中,我有跟他结过这样的缘,这样的因和缘,在这样的人群当中,这样一世就解开了。所以我也还是要感恩他!」

阿含云:善能广说,分别义理,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为第一。


这就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他弘扬佛法心切!因为他透彻佛陀的真理,所以在《阿含经》当中说--「善能广说,分别义理,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为第一。」这是在佛陀的弟子群中就是说法第一。

各位,人生真的我们要多用心,难得佛法而我们能够得闻佛法,我们还能有这个环境来体会!我们应该要日日分秒不空过,用心来体悟。时时要多用心啊!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949

27 December 2010

人间菩提 - 2010年12月27日 - 法髓入心承师志



发萌显迹 新时代曙光
【证严上人12月27日志工早会开示】


「昨天(26日)我也去参加全球慈青日,圆缘时听到他们的分享,好像看到曙光,在现代的地球和社会,我们真的是看到希望!」

育德成英劳百年 承上启下立天地

来自全球十一个国家地区、近八百五十位的慈青,26日『全球慈青日』研习,圆缘时,人人发心立愿承担慈济使命、负起社会责任。上人赞叹,慈青是世界新时代的青年,不仅能尽守本分,更能勇于承担,人人发挥所学所长。

上人说,教育所教导学子的,是精要的技术与知识;但若方向有了偏差,就会造成自利自私,或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对立,而这是人人所不乐见的。「我们所要看到的,是接受高等教育、得到学识的精英,为社会人群而付出。各行各业各有所长,人人假如守护自己的本分、发挥所长,这才是世界之福、社会之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上人以种树比喻教育,「教育实在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就如在种树,要十年、百年才能看到大树的结果,粒粒果实都是一生无量……」然而若能让菩提大树蔚然成林,就能如大山有了树木植被的保护,才能水土保持,也庇荫人类的福祉。

同侪相扶作度舟 欲海苦波塑典范

慈青成立于台湾、遍佈于全球,发展已有十八年的时间。此次的研习中,海外慈青纷纷分享在各国推动慈济志业的成果;美国慈青以参与联合国青年大会的经验,从担心到勇于承担,鼓励慈青伙伴们不要害怕挑战。

「没有错,受益者是承担的人!现在的青少年的确需要有承担的责任。」上人叮咛,「现在的年轻人不勤以学习,放纵自己不懂自爱,这是我们在社会里人人应该担忧的;可是看到了、听到了,青年人有这样互相勉励、自己身体力行,勉励大家无畏惧于承担。唯有承担,受益的才是真正的自己,多么贴切啊!听了令人感动。」

此外,今年在澳洲举办的联合国NGO年会,则由澳洲慈济志工和慈青承担接待与人文宣导的工作。慈青发挥巧思,在年会现场以环保杯及咖啡和与会者结缘,鼓励大家避免使用一次性的纸杯,爱护地球、推动环保落实于生活中。

澳洲慈青为了响应海地赈灾,结合人力与智慧,透过音乐手语剧的演出,也募得了八十多万善款。上人赞叹,这也是慈青为地球、为国际负起一份责任,也是世纪青年的典范。

正信能生勇健行 知见不偏证事理

为了推动素食,台湾、马来西亚、印尼、日本等等各地慈青,也透过各式的活动或讲座,带动素食的观念,全球同步推动茹素。上人感恩地说,「去年,他们祝福我要常住世间,我只是回过头来,轻轻的一句话,『你们要精进,要素食、要尊重生命。』就这样,全球的慈青动起来,台湾也推动『晨钟起,薰法香』还有素食,许多的国家同步进行!」

除了在生活中推动素食,慈青更精进深入法脉。马来西亚慈青因人数众多,外地学子常常租屋共住,透过共同的生活,彼此可以相互照护道心,也能利用夜间举办读书会,研习《证严上人思想体系》或是《衲履足迹》,深入静思法脉,让正法入心、让正知正见落实于生活中。

「他们以法相会,就是希望大家都是静思法脉的种子,也是慈济宗门的慈青,一定要能了解佛法,正信、正知、正见,要能体会如何落实在生活;所以他们要把心贴近、将事理印证,印证佛法生活化。他们的用心与精进,我相信他们的道心一定很坚固。」

次第精进趋菩提 合和佛心传法髓

以佛法坚固道心,以慈济力行菩萨道,慈青们的立愿力行,不论是推动素食或参与社区活动,皆是由法入心、法入行。

上人期许,「看到全球慈青遍佈不同国度里,但是人人有同一理念--合和互协,这一念心合于佛心,一念佛心就是悲智平行,行菩萨道、呵护众生,这就是他们共同的心愿,人人都是法髓入心、慧命成长,承担于未来!」

十八年来,慈青也代代相传,自学校毕业后而投入慈诚委员的慈青学长也日益增加;上人期许,慈济志业要环环相扣,不断传承下去,一粒种子能生无量,而无量种子已佈于全球,这是慈济的曙光!

静思晨语 - 2010年12月27日 - 186 - 《法华经》牧牛难陀孙陀罗难陀



人生烦恼偏多!

修行要怎么修?还是每天终而复始,天天跟大家说话,开头无不都是这样警惕--大家「烦恼要去除」;结束的时候,还是跟大家说--「要时时顾好这念心」啊!每一天,无论是在开头、结束、中间…还是一样没有离开这念心。所以我们就知道,修行无非都是要让我们能够完全全部弃舍「诸烦恼垢」!要到「烦恼已尽」这样的程度。

烦恼为什么不能尽呢?就是一个习气啊!这个习气就是「欲爱」。我们若能够彻底,将这个「欲爱断」,自然就「不乱心」。

这个欲爱的习气,又不是我们真的缺,也不是我们真正需要,也不是真的有心要去贪、要去取…都不是,只是那个习气还没有去除!所以容易乱了我们的心,就会让那种习气会浮现出来。

你们会想说:「欲爱?再怎么想我都想不出我自己有欲爱呢!」

其实「欲」也是有轻、重之别啊!轻微的欲,如果轻、很轻、很微;那个微、轻微,那就是爱自己,顾自己这也是一种的欲--爱自己的欲。我们有私我的「爱」。

常常我也都说:「我们要自爱!」自爱的人,我们要常常提高警觉不好的习惯;自然我们能够变成了,自治的习惯。这也就是说--我们人都有习气!这种的习气,若是出来的时候,不小心浮现起来,我们要赶快伏制下来。假如我们若是刹时间,没有伏制着,已经出去了,我们要赶快自省。

诸烦恼垢尽弃舍,于欲爱断不乱心,奉行教戒定慧生,法髓滋养长慧命。


道理是清楚的!所以我们若是道理颠覆掉,若这样我们的烦恼,还是不断会滋生起来。虽然有想到后悔,但是自己没有赶快去排除掉,那这样就会乱心。

所以说,这个欲爱,也可以说很「粗」--为了那个欲爱,可以做很多、很多的恶业!贪、瞋、痴、慢、疑,这些都是在那个欲爱里面滋生出来。

虽然我们可以把那么「粗相的造业」一直控制、一直断除。但是到了「自我」的时候,还有微细的烦恼,这种欲爱还没有断;习气,轻微的习气还有。所以我们最担心的,就是这种轻微习气,要断比较难,所以我们要时时提高警觉啊!

「于欲爱断,不乱心」--我们所有的欲爱都把它断了,才能够达到对自己的那种「自爱」。能「自爱」,我们才可以调伏到一切的习气都没有浮现出来,这才是真正的自爱。

那我们还要奉行--「奉行教戒定慧生」。对于「教戒」要好好依教奉行!

佛陀所说的「教法」、我们对于这个「戒」,要好好地奉持。所以我们若能够这样,自然有戒定慧,来保护我们;自然那个智慧成长,所看的道理就没有错乱。所以我们必定要有,真正的法髓,来滋养我们;我们才能够慧命不断增长。

这几天,我们都是在介绍众所知识的阿罗汉。阿罗汉也有各人的习气,也有各人那个心态的优点、缺点。我们也是要提供给大家,多自我警惕,比较,自我反省:「我们有这样子吗?」有的话,我们要赶快改。我们有欠缺的,我们要从他们身上,好好用在我们的心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就是我们人,向好的也要比较,向不好的我们要警惕!

难陀,即牧牛难陀,此云善欢喜,乃牧牛子也。

再来是难陀。他就是译作,善欢喜,很欢喜。

其实他是一个牧牛人的儿子,在印度四姓阶级中最低下的阶层在牧牛。在印度被视为贱族的人,怎么能够也来出家呢?

这过去也曾经跟大家分享过,在佛陀回来迦毗罗卫国的时候,要来度化他的亲族、父王等等…他一到达时,举国欢腾,全国的人都很欢喜。

国王看到他的儿子已经是大家都这么尊重的大觉者;尤其是看到那个佛现出了出家相,不由自己…连他自己身为现在的佛陀、过去悉达多太子的父王,都带领着亲族、大臣,一样来皈依礼拜。

在那当中,他想,要如何让他的儿子的僧团,就是佛陀的僧团,能够又再更壮观?所以他就下了一道命令,全国只要有两个儿子以上,可以让一位去出家。除了他的人民以外,还有就是他的王族里面的都一样。所以期待这个僧团,能够有十万人的大僧团。

那这位难陀,也是牧牛人。他的父亲在牧牛,他也是一样要去放牛,同样是在养牛的人。那因为国王有这个命令,所以他就这样可以出家了。

他的形态,长得很端庄,让人看了也是很欢喜,本性善良,所以也叫做「善欢」,令人看了人欢喜。

在牧牛的时候,开始他就吹笛子;奏乐、乐器,就这样吹。而且他也很会唱歌,声音又很好,所以很聪明,很单纯又善良。又对音声很专,研究那个乐器的声音。甚至自己唱歌出来的声音,也是很好,人人听到人人欢喜,所以叫做「善欢喜」。

也是从出家之后,他入道开始很殷勤精进!所以对道--佛陀所说的教法,他专心受持。所以他也是「众所知识」的比丘之一。真的很善良,对佛法很用功。

孙陀罗难陀,上三字,此云好爱,亦云端正,妻名也。


再来,也是一位难陀。那这位难陀是「孙陀罗难陀」,不是前面说过的,那位牧牛的难陀。

孙陀罗是他的太太的名字。他所娶的太子妃就是长得很美,两夫妻很恩爱!这位难陀,是跟佛陀同父异母。

有一次难陀和他的太太,在那个楼阁的地方,在那里观赏街道上,以及他们皇宫周围,居高临下。建筑的周围很美,用眼远晀,就是看得再远一点,城市街道上很热闹。

在那当中,他看到一群的僧团,里面也有阿难,跟随在佛的身边。那僧团出来到外面,开始分那个巷道。每一条街每一条巷,那个路就分开了,各人要去托钵。

佛陀跟阿难,就是走在一起。就看到他们这样,往他们的这个楼阁的前面,这样一直接近过来啊。那这个孙陀罗难陀他看到,不由自己,就跟他的太太说,他说:「是我的哥哥啦!他已经修行,成为大觉者,人人所尊重啊!现在要托钵,出来了,我要赶快去接他的钵来供养啊。」

太太不肯让他离开。但是他说:「我下去,把钵接好、盛好饭供养了,我就赶快再上来。」他这个太子妃就说:「我要等你,等你回来,我才会吃饭喔。」所以这样的约定,供养佛之后,他要回来和他的太子妃吃饭。

所以赶快下楼。到佛的面前,他接过佛陀的钵,但是佛陀,径自往前一直走。难陀拿了这个钵,赶快进去,将最好的饭菜,全都装好了,开始捧着这钵饭,向佛陀一直追。

佛陀回到精舍,他也追到精舍,来供佛。

那个时候,佛陀接起他的钵来,开始大家也都差不多回来了。那佛陀就对大家说:「有一件事情很重要,能够成就一个人出家,功德无量!来,难陀,既然进来到精舍了,赶快准备落发。」

当时,难陀非常的惊惶,他绝对不能出家。他就呼喊着:「我的家里面,太子妃在等我吃饭啊!什么人敢靠近我的身边,来为我剃头?」佛陀就说:「不论什么样的威力,在这个,僧团里面一律平等。所以剃头。」

就这样,大家把他抓起来,强制圆顶。

隔天天亮了,在这当中,他就对佛陀说:「你们又要去托钵了,让我静静地来顾守精舍。」他的心是在想什么,佛陀都知道。佛陀就说:「好,你要顾守精舍,周围的门都关起来,你要好好清扫里面。」

大家出去了,难陀看到佛陀已经离开,很高兴,赶快偷跑出去。跑到半路,在那个树丛的里面,佛陀就回头回来,就说:「难陀,你要去哪里呢?」难陀说:「想出来走走。」佛陀就说:「好我带你来去走走。」

就这样佛陀把他带上天堂去,看到天堂,怎么在大兴土木?他就问佛陀,佛陀说:「你可以去问他们为什么呢?」他就问:「你们在盖这么堂皇的房子,到底这是谁的?」盖房子的人就对他说:「人间有佛的弟子,叫做难陀,他出家了,他应该能够造福。发心造福,将来往生之后也能够回归天堂。」

那时候难陀听了之后,很欢喜,觉得说:「原来我发一个心,虽然被人强制出家,我若好好修行,将来我也能够上天堂啊。」所以心理一直很欢喜。

佛陀开始就又带他走,对他说:「还有地方,再带你走。」但是在走的这当中,浮现了他的太子妃的形象,开始思念:「昨天一天,是不是有吃饭呢?我还是享受人间福好了!」

佛陀带他边往前走的时候,一个很可怕的形态现前了。地狱、油锅、火柱,很多人在受刑具,那种哀嚎的声音,苦不堪!

其中有一口的油锅,正在生火要让它滚。难陀问说:「为什么每一个油锅都有人?那这个油锅现在才开始在生火?」在生火的小鬼就说:「有一位修行者叫做难陀,他的心、心念不定、欲念丛生,所以很有可能他会再还俗,去享受、贪恋这世间的欲。所以这将来就是,难陀要来的地方。」

难陀一听,将来要下油锅,吓到了!赶快回头对佛陀说:「我很怕!」佛陀说:「你如果怕,让你自己作主。」就这样回来了之后,他定下心,决心修行,把他的欲念完全去除,跟随佛陀,听佛说法。

这就是,难陀出家的故事。

人生,我们应该是要时时警惕?动一念心可以上天堂,失一个念会堕地狱。何况说我们修行不是要上天堂,但是不愿意堕地狱;愿意的,是倒驾慈航入人群中度众生。所以我们必定要「戒、定、慧」具足,才可以养我们的慧命。

所以我们要时时多用心啊。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948

26 December 2010

人间菩提 - 2010年12月26日 - 新时代‧新青年‧新希望



青春慈悲 幸福智慧
【证严上人12月26日志工早会开示】


一年一度的全球慈青日研习,25日起在花莲静思堂正式展开并于26日圆缘,今日志工早会上证严上人看到来自全球各地的慈青菩萨,叮咛着说,慈青的使命即是佛心师志行菩萨道。

「在慈济里不只是学佛,在学佛中还要把佛心贴上自己的心,所以是佛心;还要身体力行在人群中,所以是师志,行菩萨道就是慈青的使命。」

亲身力行佛真理 崩坏世间有使命

上人说,「慈青社已经十八年了,最近这几年受证的时候,常常听到年轻菩萨们来到我面前跟我说『上人您的孩子回来了』,听到这一句话我就知道,是我的慈青长大了,出社会了、成家了,而且也回归慈诚委员的系统,所以他们来受证,都是说孩子回来了,多贴心啊!」

上人欣慰慈青能从学校毕业后,持续投入志业,也能以学长会的方式持续带动学弟妹们,让慈济精神能代代传承、棒棒接力。特别是在科学昌明的现代社会,全球气候四大不调,澳洲夏日降雪、欧洲大雪陆空交通受困,现代人的使命不再只是守护人伦道德,还要能够保护地球、节能减碳。

娑婆世界现危机 非素不可正思惟

为了推动环保与素食的概念,自去年(2009)起,全球慈青推动「百万青年百万素」运动,一年来于各地也受到热烈的响应,而回想起慈青推动素食,来自于上人轻轻地一句话。

「去年的这个时候,慈青日的圆缘我去参加,为他们祝福,结束的时候,我要出来,他们同声唿唤,『敬请师公保重身体,常住世间』我听到就轻轻回过头,说一句话『要我身体健康常住世间,就是要你们素食』。我贴心的慈青,就这样开始推动,这样轻轻的一句话,他们听入心坎里去!」

上人开示,「现在的地球、现在的气候,这样危机重重都是因为众生共业,他们听进去了,他们深信正法,佛法是生活正确的方向,是非常科学、非常哲学,也是生理学、也是心理学。慈青有智慧,信受奉行,开始发心立愿以行动表达出来,落实在生活。」

体悟真法得欢喜 传承人间善知识

全球各地慈青为了推动素食上街推广,透过活动、音乐会、讲座、行动剧……等等方式,上人赞叹这是智慧与慈悲的新时代青年。而上人也深深期许教育志业体,也能带动学生茹素护生爱地球。

「人间的青年菩萨很令人感动,也让我感觉到地球还有希望,期待我们慈济中学的孩子,看看慈青有这样的纯真、热爱地球,爱护自己的生命与身体健康,希望就读我们的慈中的孩子们,老师多辅导,让我们的孩子是未来的栋樑、主人翁。」

25 December 2010

人间菩提 - 2010年12月25日 - 千人合心转法轮



深入经藏净自心
【证严上人12月25日志工早会开示】


「的确,平安就是福啊!」12月25日志工早会证严上人开示,人世间总是要有正信宗教,不管信仰什么样的宗教,总是要正信。「『宗』就是人生的宗旨,『教』是终生的教育。人一生中学习不完,所以说佛法要生活化,菩萨要人间化;假如我们人人都能在正信佛法的生活中,绝对是错不了的人生,都是我们人生最好的宝藏。」

上人开示,不管是今生、来生要有一个正,正信因果。「我们要真正相信果报是自造,果是自受。不是迷信;你今天跟一个人结好缘,下次见面一定会很亲切、彼此欢喜,就叫做因果。」

福因 福缘 福果 福报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这我们一定要相信。」上人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争执,争不到时心里烦恼,争到了,也是一场无明的空欢喜。欢喜的,很快又会消失掉,不过是招惹一个患得患失的烦恼而已,也就是烦恼的业。

「所以我们信仰的佛法,总是要很谨慎地知道一生中真的不需要太争夺,不争不取,付出就是最快乐的事。」佛法常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上人表示若能将这简单浅显的话,摄受在心里,不怕不能正信。

上人开示,人生很多易懂的道理,做不到的却很多。佛陀来人间,根据众生根机广开方便法门,不厌其烦地,内心所护念的,是教法要如何布施给众生,让人人能体会得到。「度众生入正法实在不容易,要以总总的方法让人能知道种了善根,得了福缘,得了福果,而且受了福报,就是因缘果报。」

「如果做了很好的事情,福因、福缘、福果、福报,这都是一定的道理。」然而道理说来简单,施行却是重重困难,故正信的宗教,所护所念的,即是度化众生。

正法 正信 正见 正业

回想去年(2009)的今天,马来西亚槟城慈济人,在一座大体育馆里入经藏演译《无量义经》,三个场次,有近两万人参与。上台表演的五百多人,清唱的也五百多人,总计1108人的入经藏菩萨,演出前持斋戒108天,仅为成就殊胜庄严的大法会,上人赞叹:「我是打从内心的起尊敬心。」

一年前的歷史已然成就,一年后的歷史再创造。2010年12月25的今天,马来西亚最南端的新山地区慈济人,一样的《无量义经》演出,将在八个地点,演出八场至明年年底。当地慈济人不多,他们召集社区志工或是会员共同投入。为使众人能尽快入经藏,计开了三十二场《无量义经》的课程,并加以手语的练习。

上人开示:「不管从事什么行业的,参与演出的一定要深入经藏,了解经藏的深意义,还要持斋素食超过三个月,这就是度人啊!」诸多入经藏的菩萨于课堂中,把《无量义经》经文字字入心。将经文入心,觉悟与感悟,也就令人感动与震撼。

「不认字的老人家,要从新学习,她不输人,就叫孙子、儿子教她。一个字一个字注音,或者是用肢体语言加强记忆等,还要背出来,还要了解它的意义;七十多岁的阿嬷了,这样学习的精神,实在是很佩服。」

准备上台的勤练习,在台下准备的,也用心予以道场护法。扎实的准备,于十二月廿四晚上在吉打登出两场,人人自净其意下,着实过了一个如实平安的平安夜。上人开示:「佛陀的教法就是要我们人人净化人心,要去净化别人的人心,就要先自净其意。」上人赞叹马来西亚慈济人,度众方法令人感动。

法华会上共摄受 经文入心妙无穷

令人感动的在于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还有佛教的教徒们都来观赏;而令人欢喜的,是有人因此改变了人生。上人举例:「有家庭主妇也好,职业妇女也好,或是在社会的,不管是很善良,或是过去『自称是魔鬼,现在变成天使的』......这样的度人度入心来......」

「所以自度度人。自己先内心净化了后,才能教别人如何净化。这是借重外面的环境,深入了心灵道场。不管是一句或是半句,只要真正地把经文入心了,也是受用无穷。就是这么简单,只要真正的入心,人生的改变没有困难。」

入经藏菩萨因为三个多月的密集上课,法水入心,心中烦恼除,贪、瞋、痴也就渐息,净化了自己身口意。上人举一位深人经藏的父亲的体验表示,「要成为众生的大善知识,也是大导师,都是要从自己做起。」

「只要有心,就能真正地把法带入了人心,实在是不简单。不知道什么时候台湾才能这样,请大家是不是自我发愿,看能不能有这样的入经藏的演出。」

24 December 2010

人间菩提 - 2010年12月24日 - 清净温馨平安夜



积善 平安 施无畏
【证严上人12月24日志工早会开示】


十二月二十四日耶诞节前夕,许多国度欢天喜地的过节;然而几年来的气候异常,在这佳节时刻,亦见灾难偏多。忆起2004年、2005年的耶诞节期间,伊朗发生大地震、南亚遭遇大海啸......等,志工早会上证严上人感嘆:「常常在这样的年底,感觉到气候真的很不平安。」

「今天晚上,大家会过一个『平安夜』,我们也同样时时在祈祷天下无灾无难。祈祷着社会祥和,更是祈祷人人能平安,不只是一年一次,我们总期待日日都平安。」上人开示平安要来自于心,平常人人的心要积善。举古人所云,「积善之家有余庆」,人人若都有善心,人人都有爱的付出,这样的人生就会日日都是平安吉祥日。

昼夜平安常善念 付出积善能造福

回溯四十多年前,「克难慈济功德会」成立时,上人以「竹筒岁月」鼓励人人每天节省五毛钱。有人认为不如每月一次十五元,上人却是强调:「虽然数目一样,可是意义不同。我要的是每天生起一念善念,希望人人把善念凝聚起来,造福人间,所以是要每天的。」

克难精神四十多年如一日,至今上人仍维持「募心」而非募款的理念。「因为佛陀教育我们,生活中人人都要秉持着那一分爱心。有爱心,才能造福,人人造福才能天下平安;要平安,就要来自于心善。」

立足台湾,宏观天下,灾难频仍。值此北半球严冬时刻,欧洲、美洲均大雪纷飞;许多旅客受困于英国伦敦希斯洛机场,无法回乡过节团聚;而地处南半球的澳洲,此时正逢夏季时分竟也大雪纷飞,加之雷电显现;美国加州豪雨成灾,导致山崩、水淹,如同台湾的八八水灾般令人心惊。

基督国度霜雪隔 正心正念施无畏

佳节来临,全球慈济人展开「施无畏」,不畏惧寒冬或是烈日,予以贫民送暖。北半球,加拿大的慈济人,几年来实行『食物银行』,免费提供吃的、穿的、用的予以需要的人。上人说:「每天,有商店卖不完的面包,卖剩的水果蔬菜都会送到这里,提供穷困的人选择所需。这是很好的方法。他们长年累月来,这样的付出,穷困的人都很感恩,慈济人跟他们互动,那种的爱很丰富。」

一份丰富的爱带动贫中的富有,予以「竹筒岁月」精神理念,日日投一个铜板,在此佳节时刻,欢喜地将「扑满回娘家」。上人赞叹受助的人愿意把一分一毫,日常的那一分爱心点滴累积,再欢喜的「扑满回娘家」,就是爱与善的循环。「虽然他们穷,可是是穷中富有,富在乐在其中。跟慈济人彼此亲切的互动,不分贫富这样的付出,很令人感动,也是很温馨。」

加拿大实行『食物银行』,美国加州则是予以街友温暖的御寒衣物和热食;而今年(2010)年初遭大地震侵袭的海地,在邻国多明尼加慈济据点做为物资及赈灾人员的中继站后,急难救助带起新发意菩萨,值此耶诞佳节,海地志工菩萨来到多明尼加,随同慈济人前往援建的拉罗马那小学发送二千多个苹果;而国土小、人民又穷困的非洲赖索托,继之多数人民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巴西,也纷纷在此佳节时,收到应节的耶诞节礼物。

上人赞叹:「虽然不管是水灾、雪灾,寒冷中有温暖,有这样的爱的付出;而不分宗教,不分国度,不分是富有的国家,或者是穷困的地方,只要心中有爱,点滴累积,他们也可以会合起来,把爱送到贫民家里去,真的心中感觉都很温馨。」

寒星照路入远乡 跋山涉水探亲人

西方国家慈济人寒冬送暖,中国大陆的冬令救济也已经展开。首场,在河北的易县,由北京的慈济人进行。三年来,当地乡亲欣闻慈济人又来发放,欢喜的一夜未睡,羿日凌晨即动身,走路到发放现场。

天寒地冻下,慈济人贴心送上热腾腾的姜汤或者热食,加之三个月的粮食、棉被、衣物等物资,予以寒冬年节中一分的暖意。上人欣然:「这都是慈济的爱,不畏惧寒冬,也不畏惧酷热的气候。」

2010年末中国大陆的冬令救济从河北省易县开始,接续四川、福建、河北及贵州等省也将进行;江苏苏州也于今天举办一场义诊,慈济医疗志业体的医师们,带动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到贫瘠的穷乡僻壤去义诊,佳惠七百多人......

上人开示:「总而言之,今晚是耶诞节,基督教、天主教都是报佳音,过这样的平安夜;希望人人用爱的爱心,彼此之间互相祝福,不要狂欢造成环保问题,但愿是一个很清净温馨的平安夜,我们一起来祝福!」

静思晨语 - 2010年12月24日- 185 - 《法华经》薄拘罗摩诃拘絺罗



学佛者,必定要相信因缘果报。这是因为我们人人,每一天的生活都不离开在因缘果报中。

今天我们和什么人见面,为什么听到这个人要来,我们就欢喜?必定有因有缘!有的时候听到某某人要来,为什么他要来呢?就是心生起一分不是很欢喜,也是一定有因、有缘。因缘不是在现在而已,现在所结的是未来缘;现在所接受的是过去因。

所以我们要时时提高警觉,对任何一个人都是要结好因、要结好缘,自然未来相会的结果、感受,就可以皆大欢喜。所以种好因、好缘,自然是好的果报。

师父不是常常说过:「人伤我痛,人苦我悲!」所以,发生在别人的身上,不管是病苦、贫困,我们都要起一念悲悯心--我们看到病的人,赶快让他去看医生,没有钱拿药怎么办?我们帮助他。但是家庭呢?家庭生活很不好过,要怎么办?我们赶快设法补贴他的家庭。这就是施医、施药、施资粮…如果可以这样,自然能「得延福寿命极长」。

在过去日本时代,小学的课程有这样的故事--

一个猎鸽的人,看到树上有一只鸟,一支猎枪拿起来就要射过去;一只蚂蚁,当他的枪要射出去的时候,那只蚂蚁往他的脚咬下去,他吓了一跳,手偏了,那只鸟赶快飞走,得救了。

其实这也有它的因缘,那个因缘就是说:

有一窝的蚂蚁,不知何怎么会在水里,随着水一直流。蚂蚁怕水,所以很多蚂蚁就一直跑出来。但是水一直流,那只鸟在树上看到,就咬了一片树叶丢进水里,很多蚂蚁赶快就爬上这片叶子,这片叶子自然就一直流,流到岸边,蚂蚁得救了。这就是因缘,这只蚂蚁,就是被这只鸟救到的其中之一。

这在日治时代,小学的教育,开始他就教育孩子要爱惜生命,要爱惜动物;哪怕是这么小的一只蚂蚁也要救;哪怕是一只鸟,在树上逍遥自在,我们也不要去伤害他。何况佛法注重因果!

种好因好缘果报,施医施药施资粮,得延福寿命极长,逢凶化吉度人间。


所以我们若是要延福寿、命能长,我们就要常常救生、放生、尊重生命。若能如此,不管过去造的是什么业,我们这辈子多病痛,但是我们要很甘愿接受;不过我们这一生要赶快知道因果要去付出,常常要提高警觉。我们如果可以时时愿意付出,施医、施药、施资粮,这样在付出,这一生不必怎么求,自然就可以「逢凶化吉度人间。」

薄拘罗,此云善容,色貌端庄故,又云重姓。

这也是要对你们解释,今天众所知识的一位阿罗汉,那就是薄拘罗。

薄拘罗,他的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善容。意思就是说──他十分端庄、十分庄严,人人看到都是很欢喜。

又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重姓,就是重复的姓。

付法藏经云:昔于此毗婆尸佛法中,以一果施病僧,感九十一劫,人天受福,今生婆罗门家。

为什么又有一个重复的姓呢?在过去毗婆尸佛那个时代,在僧团里面有一位病僧,就是一直生病。在病中,出家人只是三衣一钵,就是贫。所以生病当中,就有一位很虔诚的佛教徒,不只是施药、还献果,用医药和水果供养,长时间来伺候他,长时间来供应他。

所以因为这样,有这分的因缘,他只是供僧,尤其是看顾这位病僧,这个福报,他就可以在九十一劫的时间里,在人天受福。来人间,就是在富有人家;人间的寿尽了,又是生在天堂;天堂寿尽了,再来人间。这样来来回回,九十一劫的长时间。

这一世就是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他来降生了,生在婆罗门的家庭。这一生来到这个婆罗门的家庭,就有一些坎坷!因为他的母亲,在他出生不久就往生了;父亲再娶,继母不只是不疼他,心还很毒,好几次就是要害死他。

有一次,故意把他丢进火炉,但是没死;又另外一次,再把他丢进滚烫的汤里面,又没有死。

又一次,就是把他带到溪边,在大河旁边,这个继母又用手推他,推落到河中去了,在这当中又没死。一条鱼,很大条的鱼,就把这个孩子吞下去,吞进鱼的肚子里;一个捕鱼的人,把网子丢出去,网住了鱼。

鱼网住的时候,这个渔人,就把这条鱼的肚子剖开,这个孩子还活着。就这样,这个捕鱼的人把他捡起来,就这样疼他、爱惜他,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

他的亲生父亲,听到这个传言,来看了。这个渔人,把这个孩子照顾得很可爱。这个生父就觉得,我要这个孩子,我要把孩子要回来。在那之间,这个渔人认为:「是你们不要的,才会把他丢进河里给鱼吃,我捡来养,我已经疼入心了,我哪有可能还你。」

但是这个生父就坚持:「明明不管怎么样,经过几次的生死,但是他没死,就是因为和我父子的因缘还在。所以有这个因缘,当然我就要把他要回去。」

在那里相争,就是争着要这个孩子。在这当中,大家来评公道说:「建议你们,都是你们两个的儿子,属于两个人的,姓你的姓,也姓你的姓,这样两个人都有分。」有这样的一段因缘,所以他叫做「重姓。」

阿含云:寿命极长,终不中夭,端庄不苟,常乐闲居者,薄拘罗为第一。

他有五次的灾难不死,所以这也就是说,他过去生中,有了那分疼惜病僧,不只是施药、施果食、照顾他,这个因缘,能感得在九十一劫的时间,人天受福报。这一生虽然有坎坷,但是,他也是寿命到一百六十岁,真的是很长寿!

他真的是一位很有修行的人。经过了小时候那么的辛苦,但是到现在就是得到长寿福报,甚至也很虔诚精进。

摩诃拘絺罗,此云大膝,乃舍利弗之舅,从来论胜于姊姊,孕则论不胜,知怀智人。


再来就是摩诃拘絺罗,在这里也叫做大膝,他是舍利弗的舅舅。每次都喜欢跟他的姊姊辩论,每次一定是他辩赢;但是一直到了他的姊姊怀孕的时候,就是怀舍利弗的时候开始,他跟姊姊辩论,没有一次辩赢他的姊姊。所以他就这么想:「姊姊现在怀孕中,一定是怀中的孩子的智慧,透过姊姊的口,所以跟她辩论不会赢。现在怀胎中,就已经有这样的智慧,将来出世之后,可能我这个舅舅绝对会输给我的外甥。」

就这样开始,他一直用功,遍历南天竺这样去游学,差不多读了十八种经书。但是这十八种经书,都让他念过了,不过读前面就忘了后面,所以很多人就笑他说:「你再读几世都无法把这些经书读完、记得。」那时候他很不服,又被大家轻视,就这样开始,他发奋忘食,分秒不空过,开始他连指甲长了,都不修指甲,就知道他有多用功。

经过十八年之后,他自己觉得所学得应该都够了,所以就回来了。回来想要找他的外甥来辩论。 「我这个外甥八岁在论坛上,他就辩驳了很多论师,就已经名震五天竺,到底现在的智慧,又是怎么样了?」

但是回到他的家时,舍利弗已经出家了,让他很不服:「到底是谁用什么邪术,把我的外甥骗走了?」所以他很不服!想要去辩论。大家就跟他说:「不可,他是大觉者──释迦牟尼佛。」他就说:「没什么了不起!」

他就到精舍,大摇大摆地进去,他就看到佛,第一句话就说:「一切法不受。」佛陀就问他:「现在你的见解,有受或没有受?」他听了,自己楞住了,就这样转头就离开了。他边走边想,我若要回他说:「不受,我明明有意见而来的,要来辩驳,这样我怎么是『不受』呢?我现在有我的见解;有我的见解,就是有这个感受,所以我才要来辩驳;但是我一进去就说:『一切法不受。』这样的话,我现在若是说:『我有不服。』这样我也是输,所以一开始就输在前面了。」后面佛再问他,无话可答。

所以自己很佩服佛陀这种智慧,所以他再回头回去,他拜佛为师,皈投佛的座下,和舍利弗同师,很精进。

阿含云:得四辩才,触难能答,拘絺罗为第一。

《阿含经》里面这么说:「得四辩才,触难能答。」──很有辩才,只是输佛而已!平时他很有辩才。所以可以「触难能答。」不管什么人来问难,他都可以对答如流。

各位菩萨,修行者我们要发心,开始的时候,我们要时时顾好这念心,对人、对事我们也不要执着;要多结好因、结好缘。

我们要时时多用心啊!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947

23 December 2010

人间菩提 - 2010年12月23日 - 乐在行善



喜捨娑婆苦 愿得清净乐
【证严上人12月23日志工早会开示】


「人生的因缘,她的人生最后就是选择在师父的身边……」来自马来西亚返台受证的委员李彩兰经过十多日的抢救后,因脑出血加上畸形脑瘤,日前往生于花莲慈济医院。往生后,师姊捐出所有器官,至少造福七个家庭。今日志工早会上,证严上人提到彩兰,仍不捨地说,彩兰完成了人生最大的心愿--回来受证,虽然因病离去,但她的大捨更是体现了生命的大意义。

「她,真的是完美的人生,对家庭是那样的贤淑,对社会公益那样的投入,尤其是她在还没有受证之前,就已经承担副组长的责任……两地(台湾、马来西亚)的慈济人都是不捨,都在为她助念,感觉到她的人生真的是很有价值。所以生命的价值还是要自己创造,生命长度无法自己做主,可是宽度与深度都是要自己创造,实在是令人感动!的确,生命的主人都是在自己。」

捨心永恆无所求 菩萨道克绍箕裘

北区委员林少卿的母亲是委员号601号的资深慈济志工,由于母亲生前积极投入志业,她平日在旁陪伴也深受感动,因此在母亲往生后,少卿师姊立即接下慈济的棒子,全心投入慈济。如今除大小活动少卿都用心参与外,更已承担和气组长。

在日前的「环境与宗教研讨会」中,少卿陪伴海外学者参访环保站,也和大家分享她为了做环保,如何从开轿车一瞬间承担起开环保大卡车的歷程,她爬车顶、扛物资,以及无法用双手拭汗,只好用头把汗抛去的经验,少卿的分享让学者们震撼又感动,在她的身上看到了慈济人实践的力量。

「行大孝,就是爱母亲所爱的志业。」上人赞叹少卿,「她的解说真的是震撼很多人,所以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我们作对的事情而且为地球付出,真的需要去表达和宏扬,不只是台湾做,更是要让全球人理解。」

尘尽光生身示法 白沙吉贝菩提萌

以身示法的还有住在澎湖吉贝的陈自勐,自勐因先天性的四肢萎缩,行动和工作都相当不便,而他三个兄弟也陆续因意外和疾病往生,如今家中仅剩卧床的父亲与行动不变的母亲,生活虽然贫困的一家人,但却不放弃对社会的付出。自勐在慈济志工的带动下,开始在吉贝岛上做起回收,即使受到邻居的嘲讽,但他始终不放弃,日日省下一些吃饭钱,每月捐三百元作功德款,即使现在罹患了鼻咽癌,仍把握时间做环保。

「他会说,我全身都是病,我也是在废物利用;师父有说,最怕不能做,能做就很有用!」

上人赞叹,「看看他这样的孝顺,虽然身体有缺陷,他还是照顾父母的生活……他很知足,说穷,他看到国外,有的人吃垃圾堆里的东西、有的人吃土饼,他会想,我们还有三餐可以吃,他就是那样的知足,懂得感恩、回报父母恩;自己就算有病痛、罹患癌症也要做,也会想,有一天、做一天,要把握生命不浪费,你看,多么有智慧的人生!」

上人开示,自勐是贫中的智慧人,虽有缺陷但知足的心让他能乐在其中、乐于接受,「总之,我们生命的广度,要不要去舖;生命的深度,我们要不要去深入法。自勐说,他还要向师父说,他会照顾自己的身体,会平平安安的,不用师父为他担心。看,他会听法,按照师父的话,他四肢萎缩还罹患癌症,但是他就是心胸开阔、乐在其中,人世间有这么多的苦,所以我们要把握健康的身体,见苦知福啊!」

静思晨语 - 2010年12月23日 - 184 -《法华经》离婆多毕陵伽婆蹉



心正念正除烦恼,心念毫差千里偏,邪思一动入魔圈,自拔自度悟妙法。


修行无不都是动一念心--「心正念正除烦恼,心念毫差千里偏,邪思一动入魔圈,自拔自度悟妙法。」

各位,我们是不是要时时用心守护好这念心呢?修行无不都是为了--「一念烦恼,让我们有了无数的习气」!有了习气,别人对我们的观感,我们自己对自己,一点都没有利益;所以我们大家真的要时时把我们这一念习气好好蠲除。

尤其是一念心,要常常保持在正念!心若正、念也正,烦恼很自然就不复烦恼了。所以心念不可以有丝毫之差;常常跟大家说:「差之毫厘,也就失之千里。」所以我们一念心,是对我们一个人不管是人格或是心宅、心理,我们都是在那一念里面;一念偏差了,想要再调整回来,可能就很麻烦了!

所以还是这念心,这么小小的东西,我们还是要好好照顾。邪思一动就会入魔的圈套了--我们要知道修行只要我们动一念心,想要修行,很多的烦恼魔军就现前了;不管是外面的境界,有人知道有人要去修行了,他就在外面是是非非,制造环境各种的障碍--这是有形的,人与人之间互相的障碍。

有的是自己的内心,只要起一念想要修行;或者是在邪道,想要挣脱能够离开,就于正道…这个念头一起,可能也有很多自我的烦恼无明现前,在我们的心里,永远排除不掉。唯有我们要用智慧,定我们的心。

所以才说「欲免轮回苦要虔诚念弥陀」,所说的「弥陀」就是无量寿、无量慧。无量寿是时间长,无量慧就是智慧,这个智慧能够破除很多心灵的波涛,所以我们人人要好好把这念心定得自在。所以「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尽诸有结,心得自在」,这心得自在是非常的重要。

所以我们也「自拔自度悟妙法」,要知道什么人能救我们?没有人可以救我们,我们自己的心已经沉入在波涛里面了。什么人能救?唯有自己能够救自己!

就如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离婆多尊者--

「离婆多」也可以叫做「假和合」。这位尊者在尚未入佛门之前,有一天他在出外的时候,天黑了,看到前面没有乡村,后面又没有人家,所以他想,走了这么久的路,也是很累了,就这样在一座凉亭的地方,作为那晚他要住宿的地方,就在那个地方铺草,准备睡了。

在那个地方真的朦朦胧胧的时候,好像睡着了,忽然间看到,看到一个鬼,背着一个尸体,匆匆忙忙来到这座凉亭里面;后面又有另外一个鬼,这个乙鬼也是很快就跑到这里。两个在那里抢那个尸体。

在那当中,先背来的这个鬼,他就说:「这个尸体是我背来的。」后面来的这个就说:「这个是我先得到的。」这个后面来的乙鬼,他不管前面那个甲鬼,他一到就将这个尸体,折起手、折断脚,在那里吃。

甲鬼就很不甘愿,他说:「这里有一个人有看到前后次序,来我们来问他,让他评评理。」

这位来到凉亭歇息,无端看到这两个鬼争一个尸体,现在要他为他们评理;要怎么来评论?说这个对,得罪了这个,说这个不对又是得罪这个,真的是到底要怎么说!

这个离婆多,他就想:「我不如就照实回答。」所以他就说:「我看到的是甲先将这个尸体背来这里,后来是乙追到这里来,我只是看到这样而已,其他我不知道。」但是乙鬼就很生气,他就觉得:「既然是这样,那你就是说我不对了!」所以很生气就把这个离婆多,把他的脚和手就折断了。那这个甲鬼,因为被他评起来他是对的,看乙鬼折断了离婆多的手脚,他将这个尸体的另外的手脚折断,又来接在他的手脚上…

忽然间梦醒了,醒了之后,空荡荡的一个凉亭,自己在那里寻思:「尸体在哪里?两个鬼在哪里?什么都没有!但是我这个身体手、脚被折断了,但是现在爬起来站着,起步跨出去还可以走,两只手动动看,两只手也是齐全…到底我这个手、脚、我这个身体,到底是谁的?」

在那里自己很无法理解,觉得「这个梦境所看到的、所接触到的,这到底是什么道理?我的身体到底是什么样的身体?我的身体是不是四肢全都是我原来的?或者是补充别人的在我的身体上?」所以因为这样他的心起了很大的迷惑,十分澎湃。那种心境定不下来,所以他看到人就问:「我的身体四肢到底是我的?还是别人的?」逢人即问。

在这当中有一群比丘众,刚好走过去的时候他看到这群修行者,就赶快走过去,拉着这一群修行者,一个一个就问他们:「你有看到我的身体吗?有如你的身体一样好好的吗?你觉得我怎么样?我的四肢、我的脚、我的手,是不是都是我的?」这群比丘众,他就问:「你到底,你的内心是遇到什么事情?」他就说将他的梦境说给这群比丘听。

离婆多,此云假和合,谓曰,此身乃他人遗体,非己有也,即悟此身,假和合而有,由此漏尽得道。

出家众开始觉得这个人可以度,所以开始就为他说法,他说:「你的身上,其实是别人的遗体,不是自己有的!我们要知道每一个人都是父母所生的,父精母血,是父母留给你的身体。我们人人生、老、病、死的过程中,身体没有永远存在。」

这样说了以后,这个离婆多忽然间顿悟了,知道--「原来这个身体,就是假和合而有,是假的!这是四大和合的一个假名词,叫做我的头、我的脚、我的手、我的身,所以这是一个假名相。这些名相合起来,才有一个『我』的全身。」所以这就是他所觉悟的,所以因为这样一顿悟,过去的烦恼、那种的疑问,就这样完全消除了。

从那个时候之后,他彻悟了他这个身体是假和合,不用执着。之后就跟着这些比丘去见佛陀,归投佛陀的座下,开始修行。

阿含云:坐禅入定,心不倒乱者,离婆多为第一。

他曾经过凉亭里面的那个过程,所以他的心很定,所以当他打坐下来,不管什么样的境界,都不受动摇。

所以佛陀才会说:「坐禅入定,心不倒乱者,离婆多为第一!」

毕陵伽婆蹉,此云余习。

再来,毕陵伽婆蹉尊者。翻译叫做「余习」--还有余习没有除。

意思就是说在过去五百世中为婆罗门。婆罗门性多骄慢,因为婆罗门在四姓阶级中,也算是最受尊重的,所以养成了这五百世当中,那种骄慢的习气。

现在虽然可以遇到佛,归投佛的座下,虽然他也很用功修行,真正烦恼也是去除了,但是就是「余习未亡」,习气还没有尽。所以每一次他若是要去过恒河,他就会呼唤:「小婢止流、令我过去!」--「妳水不要流,让我过去」。

恒河有河神,每回这个尊者如果要过去,她都要被他骂一次。不管是过去、过来,常常听他呼唤她是「小婢」。这个小婢就是轻视的意思,好像这个河神一直被他轻视,所以忍无可忍,就去向佛投诉;去向佛说:「你的弟子毕陵伽婆蹉贡高我慢,每次要过我的河道,就是开口轻蔑,骂我们就是小婢。」

小婢止流,令我过去,即合掌云,小婢莫瞋,大众皆笑,佛言,实无慢心,乃习气也。

在这当中,佛陀就把毕陵伽婆蹉叫来在河神的面前,他说:「你这样是不对的!堂堂河神守护这个河,保护人民平安,你怎么可以要从那条河过去,就这样骂人呢?」

他就说:「我无心。」佛陀说:「你无心,这也是你的习气,你的习气伤害别人。」他就说:「好啊!我向她忏悔。」

他就双手合掌,对恒河神说:「小婢莫瞋!」--「不要生气,我是无心的,妳不要生气」,又叫人家「小婢」。

这种的习气真的要除很困难,所以当他这句话这样一出口,要向人家道歉,又叫人家小婢,所以当场大家也都笑出来了--「就是要叫你改,你就知道错了,要向人家道歉了,又先骂人家一句,才叫人家不要生气。」实在是很无奈!

所以他自己也知道这个习气很难改;就像我们现在的人在讲话,也有一个口头禅,还是一样有习气,所以我们大家真的习气要改是很困难。这种的习气在无意中,也会惹人不欢喜;人若不欢喜,对自己也无所利益。

为什么这种不轻不重的习气,我们为什么不改?就会说:「不是我不要改,是我都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这么顺口说出来!」这是真的是很无奈。这人的习气,这么的简单,但是要改就是这么困难。

就是困难才叫做是修行,所以不是行难修,是习气难除。所以我们好好把习气改正过来,对我们的修行帮助是很大。

阿含云:树下苦坐,不避风雨者,毕陵伽婆蹉比丘,为第一。

所以《阿含经》里面这样说:「树下苦坐,不必风雨者,毕陵伽婆蹉比丘为第一。」

你看,他不就是下那么大的功夫,在树下苦坐,他也在下功夫,不管是风、雨,他还是在精进。为什么那么能精进的人,只是那个习气改不过来?真的是苦不堪、行难修!

所以请大家时时顾好这念心,讲话也是由一念心起,一切的动作都是这念心。所以时时要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946

22 December 2010

人间菩提 - 2010年12月22日 - 慈心造福清净乐



慈悲喜捨 人生精緻丰富
【证严上人12月22日志工早会开示】


「佛说:『无业不来人间』,因缘尽了,爱别离、难割捨啊!这都是人生的写照。人间啊,苦偏多,不管是生命长或短,有的人生命很长,可是事事不如人意,心灵障碍,造成了一生中的灾难,是苦啊;有的人财名都富有,可是所求不足,心灵遗憾偏多,同样也是苦,这都是业,所以佛陀说『无业不来人间』,因为过去的因缘业力来到人间。」

证严上人今日志工早会上,感嘆人生总有因缘业尽的时候,虽然爱别离苦,令人不捨,但更重要的是,人生活在世上时,是否能有精緻丰富的人生。

上人说,「我们的人生如何才能很精緻?有慈心的人时时都会在人间造福;有悲心的人不忍众生受苦而拔苦难;同时菩萨是用喜心,欢喜的心,智慧娱乐人间;捨心就是智慧解脱,这都是人生的四无量心,慈悲喜捨都能够做得到,这都是很精緻人生。」

以精緻的人生把握生命,即使生命有尽,捨掉了这娑婆堪忍的世界时,也能清净自在,「不管生命是长或是短,但愿我们的人生最后就是喜捨娑婆苦,愿得清净乐,这就是我们修行的最终目标。」

千里皈依善无瑕 生命圆满最上乘

将近半个月来始终让上人挂心的李彩兰师姊,在医护团队的努力抢救下,病情依然无法好转,在家人同意后,以器官捐赠遗爱人间。这段期间以来,马来西亚吉隆坡的慈济人一直为她祈祷,医护团队也全力照护,虽然稳定了彩兰的脑出血,但由于先天性的血管畸形瘤,在遗憾中,师姊还是离开人间。

回顾彩兰的一生,上人赞叹她的精进与美善,「她是家里的好太太好妈妈,是贤妻良母,来时尽本分,真的是美善人生;走入慈济了以后,不但没有放下照料家庭的责任,也更加把握时间,不让时间空过,不论是医疗志工或者是老人院关怀她都不缺席……在慈济人的眼中,她真的是一位人间菩萨,是这么完美的善女人,她一生所要求的一个心愿,就是回来受证……」

上人为了行脚,特别提前一日为海外慈济人授证,而就在上人授证后的隔一天,彩兰即病发昏迷,上人行脚一路上挂心彩兰,彩兰也似乎等着上人回来。返花后上人前往病房探望,彩兰张着双眼,默默地听着上人说话……

「我觉得这位弟子真的是善解人意,我到了加护病房,医师跟我说,她就是维持这样,没想到我去看了以后,我跟她聊聊天,『妳已经受证,师父已经提前为妳授证……』就这样跟她聊聊天。我们心里都知道,人生啊!能这样的无痛苦的情况下解脱也是福,虽然家属难捨、法亲难捨,但对她来说已是了无遗憾……」

最终在家属不捨的心情中,仍能同意捐出器官,造福无数的家庭,来自千里之外的她能造福台湾的患者,此不可思议的因缘,源自彩兰和家属的大爱。「虽然医护团队是那样尽心力的抢救照顾,这么多人为她祈祷,但是生命长短半分由不得人,这就是佛陀常常在提起人生苦难偏多!」

菩萨道上续因缘 人生剧本莫空白

此次上人行脚高雄时,岁末祝福的故事里也有一则感人的真实人生。陈新银师兄二十多岁因职场的意外而失去右手手掌,他为了不让母亲难过,打起精神,常常带着母亲出外散步,一次,看到慈济的环保站,于是和母亲投入环保,虽然他的身体状况不佳,但他仍非常精进地投入,并一心一志期待能接引兄弟走入慈济。令人惋惜的是,歷经见习与培训后,2008年终在即将受证前,癌末病危陷入昏迷,一直企盼能接受上人亲自授证的陈新银师兄,最后在宗教处与当地慈济人的祝福下,病榻上为他致上委员证与皈依证。

陈新银师兄的离去,也接引了弟弟走入慈济,此次岁末祝福的短剧中,弟弟亲饰自己的身分,他在舞台上不断拭泪,母亲也参与演出,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戏剧中重现陈新银要弟弟与家人不要离开慈济,要家人为他圆这个愿……

「他来人间才四十一年,二十多岁就失掉一只手掌,那样的低沉的心情,直到遇到慈济人生才要重新振作,无奈生命苦短,总之,虽然我没有亲自为他……我也是很不捨,已经两年两个月的时间,还是慈济人不捨……」

慈心造福悲心拔苦 喜心智乐捨心慧解

不论是高雄陈新银师兄或吉隆坡李彩兰师姊,虽然人生短暂但却精緻美善。「就如彩兰,可是她的人生很精要,我们还是为她祝福,她已经做到『慈心造福,悲心拔苦,喜心智乐,捨心慧解』。但愿她喜捨娑婆苦,愿得清净乐,希望这娑婆世界的苦,她捨掉了,她清清净净地再来人间行入菩萨道……」

「万般的不捨也要捨,转悲为虔诚的祈祷啊,真的很感恩,多少家庭因为她而幸福,她的捨心助人,真的很难得!」

静思晨语 - 2010年12月22日 - 183 - 《法华经》劫宾那 憍梵波提



学佛要学得佛心入我们的心!

我们对人要很恭敬,不分男女老幼,贫富贵贱,我们一视平等,就是尊重。这样就是以佛心看人,人人都是佛。我们还记得常不轻菩萨,就是这样;他不管是什么人侮辱他,骂他、打他,他都是一样--闪开、顶礼、恭敬,「我不敢轻视你,因为你将来也能成佛」!看,用这种的方式,也是一种修行。

何况我们现在要学的,就是回归佛心本性;说不定我们所对待的人,是倒驾慈航再来的诸佛菩萨,也说不定。

佛心对人,谦恭待人,人皆是佛,如常不轻。

再另外,我们的习气,要常常提高警觉,不要有习气。有时候无心之过,也同样会惹来我们累生累世的因果。

所以常常跟大家说:「修行,我们是在改变我们的习气。」不好的习气,不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形态中出现,我们要常常提高警觉!不好的习气必定要改除。

累世习气虽弃舍,一时轻蔑不敬重,戏言作弄惹果报,戒慎虔诚结好缘。


要知道--「累世习气虽弃舍,一时轻蔑不敬重,戏言作弄惹果报,戒慎虔诚结好缘。」

我们要时时提高警觉,我们要谨慎对待人。不要说:「开玩笑的,随便啦!」不可以。

或者是若看到别人,有时候很无奈的习气,那是别人的习气,我们就不要无心之过,去学人那种不好看的习气,这样也不行。所以佛陀也是这样警惕我们--「哪怕你是无心之过;同样的,你对待有修行的人,去作弄他,或者是学他的态度,让人不恭敬他,这样就会得到累世的果报。」所以虽然已经舍弃了那些烦恼,不过习气会还在。

来,我们来看看下面,两位大阿罗汉,憍梵波提与劫宾那比丘--

劫宾那:此云房宿,因祷此星宿而生故,又与佛同房宿故,尊者出家时。


「劫宾那」这个名称,叫做「房宿」。因为他的父母在求子时,就是向星祈求,所以怀孕了;生下来个孩子,就以星宿为名,所以名字叫做房宿,也能叫做星宿。

劫宾那,在他初出家,那时他想要去跟随佛陀,在佛的身边。有一回,从他居住的地方,要到佛的精舍的途中,忽然间下雨了,雨很大。在那当中有一间房子,这间房子是人家在烧陶的,手拉坏师傅的一间房子;所以这位初发心,将要出家的年轻人去借宿。

这位烧陶师傅,看到年轻人能这样发心,愿意去修行,尤其是要去寻求大觉者,所以他也很欢喜,就腾出一间小小的房子。但是那间房子里面空无一物,他就用一些稻草,干稻草,替他铺一个位置。就说:「年轻人,我这里只有这个空间,什么都没有,不过这些稻草铺在地上,你就暂时在这里避雨。」这当中,天也暗了,他就在那里坐下来。

开始要让心灵静下来的时候,外面的雨还是很大,忽然间进来一位修行者。这位年轻人,看到一位修行者进来,很欢喜,赶快将他用稻草铺好的位置让出来,赶快就请这位修行者坐下来,在那里坐着,坐在对面。忽然间发现这位修行者,怎么这么庄严!就起了很恭敬的心,在那里向他礼拜。原来这位修行者就是佛。

所以佛陀看到这位,如此虔诚的年轻人,有心要修行,开始就这样就座对他说法。在这当中,劫宾那他就满心欢喜。

这就是他的因缘,因为他有这分心,看到一位出家人,他那么恭敬,这样对待他。果然他所尊重的,如此礼敬、尊重、让座的这位,原来就是他所要去追随的大觉者--佛陀。

阿含云:,我佛法中,善知星宿日月者,劫宾那为第一。

因为劫宾那,除了他的名字是星宿,他对天的星宿很有研究,所以佛陀赞叹他:「善知星宿日月者,劫宾那为第一!」这位就是劫宾那比丘。他就是以佛心看人,人人都是佛,以谦恭,谦卑、恭敬的心对人,像常不轻菩萨。

再来,憍梵波提,憍梵波提是一位很有修行的人,但是他的名称译做「牛呞」,他有牛呞病。

意思就是说,这位沙门本来是很有修行,但是他就是有一种习气,这种习气与生俱来,是怎么回事?

憍梵波提,此云牛呞病,昔作沙弥时,轻弄老比丘,如牛哨。

就是说这位沙门,在很多、很多生以前,从小就出家去了。在那个僧团中,有一位老比丘,那位老比丘就是年纪大了,没有牙齿了,但是就是都有一个习气,嘴巴的形状,都会不断一直动一直动。这位小沙弥看到老比丘,很好玩,常常学他,学他嘴巴的形状,没事也一直动、一直动,像在嚼东西一样。有时老比丘,也会像牛在吹口哨一样,牛鸣,有这种习惯。所以这位孩子,沙弥,就是这样常常跟在他的身边,常常这样作弄他。所以就这样开始,养成他的习惯。

老比丘很有修行,就想这只是孩子,都没有起烦恼。不过旁边的人就会跟他说:「小沙弥,对老人要尊重,不要那么调皮。」他又再用老比丘的形态,又再对其他的出家人。我们就能想像是一位,很调皮的小沙弥,就只是这样,变成了他的习惯。

自尔已来,五百生为牛,次出为人,五百生常有牛呞病。

从此开始,五百世都出生在牛群里,五百世都是做牛,牛的那种形态、习气,就是这样。所以后来五百世之后,才开始又再转为人;来人生的时候,同样那个五百世前,在牛的生活中那个习气又带来人生,所以人生又再五百世,很辛苦。

光是在五百世又五百世,是一千世。一千世以前,小沙弥的动作,虽然不是什么恶意,就是很调皮,尤其是对一个有修行的人,这样的作弄,这种因果也要受报。所以五百世为牛,五百世后为人,习气还在。

一直到佛世这个时代,虽然他已经有这个因缘,遇到佛,随佛出家,不过余习未断,那种像牛在反刍的形态,都没有断除。

所以佛陀看到他这么有修行,佛法都有入心,也都「逮得己利」,他的内心烦恼无明,都断除了,「诸漏已尽」,也「尽诸有结」,但是就是习气,还是没有办法去除。不过佛陀担心,现在跟他同世的人,若是又有不敬的行动,或是对他有轻视,也是同样会造业。所以佛陀为了要让人人,对这位尊者尊敬,所以佛陀开始对大家说:「你们知道,他的嘴一直动、一直动,其实他是在念佛,所以让他拿了一串数珠,他就是这样在念佛。」

可能就像现在一些老人家,都拿着一串数珠,一粒一粒算,我们也看他的嘴在动,可能是在那个时代,佛陀为了要让人人,不要对这位尊者,再造口业或者轻视;所以佛陀的智慧,佛陀的慈悲,他就是对大家说他是捻数珠念佛,念几遍就用,这一串数珠计算。念佛就是去除烦恼,要将佛的教法入心,所以希望人人对这位尊者,一定要尊重。

甚至虽然是这样说,也当心这位尊者到外地托钵,人间难免会有人无心之过;所以佛陀就跟他说:「你要去受天人供,不要在人间托钵,要去受天人供。」

佛入灭时,尊者闻之,乃云,憍梵波提头面礼,妙众第一大德僧,闻佛灭度我随去,如象王去象子随。


这当中,佛陀一直在人群中直到入灭时,这位尊者在天受供。但是当他听到佛陀已经入灭了,那时,憍梵波提尊者,非常悲伤,在受供当中,赶快头面顶礼,而且这样说:「佛灭度了,我随去;因为像象,小象跟着象母一样。」所以听到佛灭度之后,他也取入灭。

所以这位尊者在人间,其实只是无心之过。你看,他要入人群,佛陀就很担心。各位,我们要想一想,是不是无心之过,也会惹来我们累世的业报!所以我们对人做事,应该要用很虔诚的心。

乐在天上,不乐人间,憍梵波提比丘为第一。

《阿含经》里面,佛陀这么说:「乐在天上,不乐人间,憍梵波提比丘为第一。」

就是说他在天堂很快乐受供养,但是在人间就有一点烦恼,所以他乐在天上为第一,不乐人间者,这就是憍梵波提的特色。

各位,虽然他很少在人间,都是在天堂;不过佛入灭后,同样如象子随去,可见他是多么尊重佛陀!

也是在警惕我们,绝对要时时用心,不要让我们的习气养成,带来未来人间的苦。总而言之,大家要用心,对人处事要用心,有习气要马上改,要戒慎虔诚,跟人结好缘,这是很重要的。

请人人时时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945

21 December 2010

人间菩提 - 2010年12月21日 - 植福因‧消旧业



须臾苦无常 广植福因而生
【证严上人12月21日志工早会开示】


「我们天天都在宏观天下,不同的国度里,有不同的人生疾苦,也有造福人间的菩萨。所以,要成佛就是要在人间。」12月21日志工早会,证严上人开示人间苦乐参半;经典显示人间一百年是忉利天的一天,相对之下人生短促,云何快乐,或是苦短?

「要说它苦,其实我们还有空间可以修行,有空间可以多体会人生疾苦,体会佛陀所教法的道理。」而有了空间,仍要及时把握时间。上人开示:「人生我们一定要知足、感恩,保握时间多植福因。在修行道上,还天天一定要善解、包容才能消旧业。」

今世因成来世果 随业受报天地间

「假如人与人之间善解不足,彼此之间业障愈缠愈大。而有善的因缘,才能启发我们的爱心。」上人提及前来花莲精舍拜访的英国牛津大学宗教人类学教授彼德.克拉克(Peter Clarke),几天来的演讲、分享中,对人类与生态研究颇深的他表明人世间气候的异常,假如不及时节能减碳,可看出地球正面临的危机。

而继彼德.克拉克之后,中国佛学界的泰斗楼宇烈居士,亦分享宗教在世间上应该要扮演的角色,肯定慈济在现今世代所发挥的功能。上人欣言:「因为有这么多的慈济人同心协力,共同一个志向行在菩萨道上。」

「我们难道能不相信吗?」感恩不管是西方学者,或是东方的宗教泰斗对慈济的肯定,上人强调信为道源功德母,期待人人也要能信因果。「既有因果,就有善与恶。你造善因,结好缘,就有机会不断启发爱心。」

巨震瘟疫陷昏昧 人间菩萨有悲愿

上人开示,这一世有因,来生就有果;上辈子所撒播的因与种子,善恶皆分明,而在此生结果、受报,即是因缘果报。「碰到了什么样的缘,要很甘愿接受。」举佛陀所云没有预期来临的爱别离苦,割捨不下最爱的将苦不堪;而怨憎恚苦者,又将不爱的纠缠一起,彼此心灵的纠葛,天天生活难过。

加『有一缺九』之求不得的苦、五蕴炽盛苦等,上人强调人生之苦无穷尽,应该要及时觉悟。有善的因缘能启发爱心,爱心则能启发立愿行菩萨道,入人群中去人间菩萨招生。「菩萨时时都要有悲愿,缘苦众生,菩萨心都是不忍众生。」

菩萨之心不忍于受强震侵袭的海地,十一个多月来在疾苦穷困中,卫生条件不堪的情况下,加以一波的霍乱疫情,又肇使二千多位人民丧生,十一万多人感染。受教育不高的当地人民无知下,怪罪于迷信、怪异风俗或联合国维和部队所致,继而发生了暴动,将人间疾苦,推至人间炼狱的境地。

海地的苦难,美国慈济人在动乱中仍寻思解决。继紧急发放之后,将为修女会的教堂做修补,及其主持的三所学校援建教室,后来我们要撤退,为他们规划如何为修女会的教堂补修,加强补修,还有三个学校我们答应要为他们重建。

黑风远去爱未歇 知足感恩喜丰收

人生苦难偏多,生在海地苦,生在穷困之国缅甸,心灵却相较安定许多。因为2008年5月纳吉斯风灾,慈济人予以援助至今,持续发放稻种、肥料与塑胶布,如今丰收后,他们将遮盖屋顶的塑胶布,用以曝晒稻榖。

一分感恩心,有慈济logo的塑胶布,缅甸乡亲只愿盖在屋顶,而视之恭敬不愿塑胶布铺在地上染污。援助的种子播种后,为了不能杀生,而不洒农药;天天向稻田说好话,期勉减少虫害。上人赞叹:「这种的知恩报恩,人生虽然是穷,他还是富有爱心。哪怕稻谷不够全家一年的粮食,还是坚持每天抓一把米放在米扑满里去救人;贫中之富,真的是很令人感动。」

不洒农药,稻谷也长得良好,收穫颇丰;再见隔邻的田收成不好,也将慈济援助的稻种分送过去。上人再赞叹:「那种的虔诚人生多么可爱,生命中多么亮丽,这都是心中有爱,心宽念纯的善念、善因,的确会有善果,真的很感人。」

静思晨语 - 2010年12月21日 - 182 -《法华经》摩诃迦旃延阿(少兔)楼驮



学佛莫过于一念心,我们要时时,保持住一念清净善念;这是我们每一天、每一秒钟,都不能让它漏失掉的。

善心有爱最美姿,仪态表达摄人心,累世修持好习惯,付出无求心自在。

一念善心--「善心有爱最美姿,仪态表达摄人心。累世修持好习惯,付出无求心自在。」

这也就是要对大家说,本来人人与佛同等,人人都有大慈无量;偏偏就是我们众生一念无明,所以生出了很多的恶念,恶念是从无明开始。所以起一分的恶,就消了一分的善!我们必定要善心好好顾好。

尤其是人与人之间,那分的善缘很重要。我们付出给人有爱,自然人人对我们就尊重。

所以说:「什么样的人是最可爱的人?什么样的人让人看了是最尊重?」可爱的人,让人看了很顺眼,也心生敬爱。

但是美姿没有一个标准法,是看人--跟人在一起时,让人看了很投缘,怎么看怎么顺眼,这就是美姿。

除了心要照顾好,常常对人有爱,对人尊重以外,自己的这个身形也要照顾得很好。这身形不离开四威仪--「行、住、坐、卧」,我们的举手动足,开口动舌,让人看得到的都是在仪态中。像是这样,一切举止动作,光是看到就起欢喜了,这就是摄受人心。

常常在说:「统理大众一切无碍。」要如何来统理大众?不只是带人,最重要的是带心。大众的心,我们能将之摄受,这样我们要做什么事情,一切会无碍,这也就是在我们的仪态。

平常时我们的举止动作,这也是要说到心!所以这样这一生开始,我们若是这个时候让人看到,觉得这个人威仪很好,那就是我们过去生中,我们也有培养这样的习惯,所以才能在这一生中让人看了心生欢喜。在我们过去所培养的好的习气,让我们这一生中有这样这么好的仪态的习惯,我们就要好好又再珍惜;珍惜我们不要失态去了。

所以既有好的形态,我们要好好保持,要是不好的,现在要赶紧学习,所以这都是累世所有的。所以「累世」,那就是说过去、现在、未来,我们要修持好的习惯。过去是这样修过来的,现在也就要这样那么好的习气,那未来也就是这样的习惯。所以大家不要轻视,我们日常生活起心动念、举手动足…一切都是跟我们的未来都有关,所以现在一定要好好顾守。

迦旃延,此云剪剃种,上古多仙居山,无人剃发,一仙人有二子,往省其父,次子为诸仙剃发,因立族焉。

在阿罗汉的群中,「众所知识」其中还有迦旃延。

迦旃延比丘叫做「剪剃种」,意思就是说--

他的种族,在很遥远很遥远之前,在印度有很多的仙人,都是入山去修行。大家都知道,印度自古以来所传下来的,就是婆罗门教。他们对修行很重视,感觉在人生过程中的最后,一定就要修行,所以在那个山林中,很多的仙人,都是离家去修行。

其中那个时候,大家若进去修行,头发、胡须都很长,无人可剪剃。没有人帮他修剪头发、剃胡子,所以人人的形态,都是头发长、胡子长。

其中有一位仙人,他有两个儿子,有一天就进去山里去探视他们的父亲。看到说怎么整座山里面的修行人,都是披头散发?胡须那么乱!两个儿子的其中一个看了不忍心,他就发心要为这些仙人剪剃头发和胡须。

我们都知道印度气候很热,虽然是在山林中,若是全身都没整理,也是会很难过。有了这一位年轻人,愿意来为他们剪剃须发,所以说大家很欢喜,对他就很疼惜,就很尊重。所以为他立一个族,这个族就是「剪剃」。这就是迦旃延尊者的名称由来。

善分别义,敷演道教者,迦旃延尊者为第一。

所以因为这样,《阿含经》里面就有这么说:「善分别义,敷演道教者,迦旃延尊者为第一。」

意思就是说,这位尊者,虽然他的付出受到人人的尊重,培养出了那分的善分别这个教义。修行之后?他也是辩才无碍,每到哪个地方,在人群中去弘扬佛陀的教法,都一直受到人人的尊重,以及依教奉行。

所以他有这样的特长--讲法、说道都很好。所以佛陀称赞他是一位「敷演道教第一」!这也就是他的特长啊。

讲起来,说法给人听,能够让这么多人都是很肯定,那就是他过去生中,也是跟人结这么多的好缘;所以才能够他说的话,那么多人爱听。

阿[少/兔]楼驮,亦云阿那律陀,亦云阿尼卢豆,此云无贫,亦云如意,乃白饭之子。

再来就是阿[少/兔]楼驮,也可以叫做阿那律陀。

阿那律陀,大家应该也很熟。记得吗?阿难尊者在佛陀将入灭时,那当时他的烦恼还没有去除,很多的比丘围绕在佛的身边,大家很自在,唯有阿难的情绪无法控制,跑出来外面哭。佛陀将舍报圆寂那当时,有一位尊者赶回来时,看到阿难在那里放声大哭,他就向阿难提醒:「阿难啊!这个时候,不是你在这里哭的时候。有事情,你要赶快去办。」所以阿难受到阿那律陀的指点,才赶快又回来请教佛陀,「将来僧团里面要如何来降伏?将来要讲经的时候,要以什么为开头等等…」这都是那个时候,阿难的情绪无法控制时,阿那律陀提醒他。

其实阿那律陀,也是释迦族里面的贵族,不只是贵族,也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也是阿难的堂兄。所以这是净饭王的兄弟,所生的孩子。

说到阿那律陀的过去是很精进,很善良。他那念心不忍心贫穷的人,所以他时时就是布施。不只是布施,他还对修行者很尊敬。所以因为这个因缘果报啊,累世都是无贫都是富有,生在富有人家。这生就是在王族里面。

他后来出家了,出家之后呢?他也是很想要精进,却是每次佛陀开始要讲经时,他就是在那里打盹。坐下来,佛陀开始讲话,他就开始打盹。佛陀若看到就很气,所以有一天就说:「你这么爱睡,去生在那个蛤蚌里中,两个盖子盖住,就可以安心睡。」

那个时候受到佛陀在那个当中,这么强烈的鞭策,从此开始,眼睛就不闭。从此开始,非常的精进,不管是白天,不管是晚上啊,眼睛若闭上,他就用草将眼睛撑开,就是要练成绝对不昏沉。不过毕竟他还是人啊!在这当中不让眼睛闭上,久了眼睛就变成从此失明了。

有一天他要补衣服,要穿针线,要穿穿不过去,眼睛就看不见。自己要补衣服,要穿针线时,就在那边喊:「谁啊!哪位大德,你们慈悲啊!来替我穿一支针线。」这当中刚好佛陀走过那个地方,听到他的声音,走近他的身边,就开始接下他那支针那个线,就这样帮他穿过去。

佛陀没有出声,但是阿那律陀就有那个感觉,走近他的身边,替他穿针线的人是佛陀,赶紧顶礼。

佛陀就问他说:「你为什么眼睛看不到?」他就说:「忏悔啊!因为我听法都会打盹,佛陀这样的鞭策,我开始立愿,发奋忘食。不只是减食,我还要减睡。不只是减食、减睡,我连眼睛都不让它闭下来。」

佛陀就叹一口气:「这就是你的愚痴。我们要知道,修行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吃饭可以调理生理,这个身体的健康。睡眠就像我们肚子饿,需要饭食,需要吃饭。眼睛看很多的东西也要休息,就像在吸收营养一样。你竟然极端的修行,致使你的眼睛看不到。」

阿那律陀说:「我没有遗憾,我心很自在,虽然我的肉眼看不到,不过我的心眼看得到。」佛陀在那当中微笑了:「是啊!你的心眼看得到。看,我这样走近,你就能够知道是我,能够分别,我相信你的心眼如天眼。从今以后,你能够修这个天眼通,不必用这个肉眼,你能够看世界人生,看天地万物,能够很清楚。你要好好运用你的天眼,就是要入心!」

这是佛陀对阿那律陀的教育。虽然他们在俗时是堂兄弟,出家之后呢就是师徒。佛陀对他的疼爱,不希望他懈怠,所以看到他在打瞌睡,他的心不舍,希望能够启发他的慧命,所以才会那么激烈呵斥他。就是那个时候,他才整个觉醒起来。但是自己不会好好去节制,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所以才会去损伤了他的眼睛。

但是佛陀还是慈悲,就能够这样鼓励他--「虽然肉眼已经坏了,心眼能够成长,你能够训练这个天眼通。」所以阿那律陀,也有人说天眼头陀。

我佛法中,天眼彻视者,阿那律为第一。

所以在《阿含经》里中就说:「我佛法中,天眼第一,就是阿那律。」

他用功修行,所修成的就是天眼。

我们平常时说「心眼」,都是从心,真的很用功去投入,这样自然他能够看到天下万事物。看看我们在现在,也有很多人的眼睛看不到,但是他在做工作,比别人更俐落,做得更好。

所以各位,我们的心眼要好好顾好,心眼比肉眼更加重要。何况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心眼若明,我们的心地就善良了。我们的心眼若明,对人互相尊重,我们自然烦恼去除,就心得自在。

所以要时时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944

20 December 2010

人间菩提 - 2010年12月20日 - 开拓人生的深度



做他人与自己 生命的贵人
【证严上人12月20日志工早会开示】


「时间过的真快,匆匆忙忙、来来去去……」证严上人昨日结束首梯岁末祝福行脚行程;20日志工早会上,上人一方面感嘆时间的匆忙,也忆起临行前返台授证的马来西亚志工李彩兰……

修身养性来学佛 韶光弹指善把握

彩兰师姊12月7日甫接受上人受证,8日即因脑出血急送医院紧急救治,生命虽被抢救回来,但仍未脱离险境。临行前收到弟子发病的消息,让上人行脚一路上都非常挂心,「我的心很不能接受,很不捨,不过说来因缘也是不可思议。彩兰,她在马来西亚还没有受证就承担副组长,可见她多么优秀、多么投入,是师父的好弟子,她一心一意就是要回来受证,很不可思议,偏偏这一次我提前一天出门,受证后第二天一大早发生,这到底是什么因缘在安排!」

行脚期间,听闻彩兰的病况已逐渐控制但仍有危险,上人一路挂心也祝福她,能心平、能满足、能放下心,能早日康復!

上人行脚至台中慈济医院时,一位因车祸重伤住院的师姊,特别由先生推着轮椅,在医院的大楼等候上人,从卧床到能坐轮椅,上人很欣慰看到弟子的身体逐渐康復。看到两位慈济人正因病而努力的康復时,上人也感嘆,人世间,人类无法预知自我生命的长短,但是应能确知该走上何种道路。

上人说,「我们能接触佛法、走入慈济,就是要知道生命要如何开阔,不能懵懵懂懂的过一生;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的方向要从何而去,把握当下、恆持剎那,而且方向要正确,这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生命剧本用心写 利他心念不空过

此次上人行脚到关渡时,即将返回马来西亚的志工们,特别前去告假,其中一位蔡宇翔小弟弟,即是看了大爱剧场「芳草碧连天」后深受感动,当剧情中的主角魏杏芬师姊因病去世,蔡小弟对着萤幕不禁大哭了起来,不捨又难过,他的眼泪打动了父母,因此一家三口投入慈济,蔡小弟笑说,这是「少一多三」。

上人看到蔡小弟的真情率性,虽然少了一个(杏芬),但是多了三个(蔡家三人),上人说,这不就是《无量义经》所说的,一生无量、无量从一生。

上人开示,「人生轮迴,乘愿再来。人生长短是在过去生中,你的剧本已经写了,多长多短我们这一生无法了解,可是走入佛法、接触慈济,我们可以把握当下。人生活在人间,不是为自己而生活,不只是为一个人、一个家庭的私我,我们要大我,我们来到人世间应该要为天下事而活,我们要做他人生命中的贵人,更要做自己生命的贵人!」

人生富在一念心 道业常在正道中

上人叮咛,人人要好好照顾自己的一念心,「佛陀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我们过去生什么没有带来,来到人间就是苦啊!有钱的人也苦,有名的人也苦,许许多多的烦恼,人生的富有,唯有就是一念心。」

例如缅甸因风灾而受苦的农民们,在慈济发放稻米种子后,收成了即从每餐的饭锅里,抓起一把白米佈施给更穷的人,一餐一家少吃一口,不以为苦,而心中更是欢喜,上人赞叹,他们是贫中之富,能够有十捐九或是有十捐一的人,是认真地为人生生活而尽心力付出的人生。

上人又以台中慈济医院的伉俪黄怡璎医师与陈建全药师为例,两人每天门诊前将零钱投入竹筒并且祈祷,祝福病人们都能平安健康;还有大林慈济医院的医师,为了帮助远在曾文水库深处的大埔乡的乡亲,无论风雨定期前往看诊,而村民们也深受医师的用心而感动,每逢风雨就为医师祈福能够一路平安。医病之间的情深与疼惜,也让上人感动。

人生无常,人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能拓展生命的宽度与厚度,上人再次叮咛,「人人双手空空而来,我们要如何开阔我们的人生,开拓我们的慧命这才重要,时间飞逝而去,我们要把握时间!」

静思晨语 - 2010年12月20日 - 181 -《法华经》舍利弗目犍连尊者



心灵宁静下来,周围环境无不都是净土。

无论是智慧、神通,对于我们平常学佛者而言,好像都离我们很遥远。其实,神通只是期待我们的心--心专,精神宁静。我们的精神上若宁静,自然事事皆通。

所以我们一直从法华会上可以看到,来聚会的万二千比丘、罗汉等等众所知识…无不都是以他们的修行,来让我们知道,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专长,有他的优点。他们都是具足「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

神通智慧两相伴,清净道友共一心,求真谛觅大觉人,戒定慧解知见生。

这么简单的几句,我们应该要常常记得住。佛世时,随佛出家,是要追求到这样的程度;我们人人自己内心的烦恼,全都要去除,才能很自在。

所以我们接下来要说到--「神通智慧两相伴,清净道友共一心。求真谛觅大觉人,戒定慧解知见生。」这就是要再向大家介绍,两位大阿罗汉,目犍连和舍利弗。

「舍利弗」译他的名字,叫做鹙子。 「鹙」是一种鸟,它的眼睛特别明亮。舍利弗的母亲很美,尤其最美的是那对眼睛,所以人人就将舍利弗的母亲,叫做鹙。那既然大家都把妈妈叫做「鹙」,这样她所生的孩子自然就称为「鹙子」。

舍利弗,具云舍利弗罗,此云身子,其母好身形,,身之所生故云身子。

除了「鹙子」以外,还有一个名字叫做「身子」,就是说他的母亲的身材很美。也是一样因母亲而出名,这是舍利弗。

舍利弗,他所住的是在王舍城。每一年王舍城都会集合国中所有的学者,来跟国王、太子、大臣来一起设立一个论坛。

他们所设的这个论坛很庄严,这个论坛有三个坛:一个是国王和太子的坛;一个是大臣的坛;一个就是学者--宗教学者。这样总共有三个坛,三个大座。

那时舍利弗才八岁而已,走到那里他很好奇,就问了:「这个坛,这三个大座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大家就告诉他:「这个地方是国王以及太子大臣,还有我们地方的学者,大家就是要在这里讨论,互相来论学问,」舍利弗听了,虽然才八岁而已,但是他大摇大摆,就坐在论师的大座上,准备要让大家来问。

一些学者觉得:「孩子这么小,我若是论赢他,一点面子都没有。若是要叫他下来,觉得很没有风度。」所以就派他的随身弟子,就对他们说:「上去,你们平时,我若在和人讨论时,你们都有听。那只是孩子而已,你去和他问答。」

真的他的侍者,一个一个上去,一个一个提出难题,来问这个孩子。舍利弗他就是一一将之辩驳,真的很有道理的回答。所以再聪明的弟子,都被这个「身子」,就是舍利弗,一一这样辩驳下台了,这当中就没有人敢上去了。尤其是所说出来的话,句句都是道理,所以这些论师就不敢再上去了。

所以在那当中,全国的人都欢腾,很欢喜,觉得这个王舍城,能出一位很优秀,很出众的青少年,这是一位大智慧者。

舍利弗随着年月过去也一直成长他的智慧,一直到舍利弗十六岁了,他已经博览古今,在他们全国,所有的藏书,所有的书,他全都看过了,全都了解了。

尤其是这个国家大事,若有人家来请教他;或是有人不相信他,真的那么有智慧?要来和他辩驳,不管怎样准备,都无法辩过他。所以举国无双,真的是很有智慧。尤其不只是在王舍城,他的名声也已经普遍到五天竺,就是整个印度差不多都知道在王舍城有这么年轻的大论师。

在这当中,他觉得世俗纷扰,纷纷扰扰,所以他有心想要再去探讨人生的真理,所以他要专心修行。但是那个时候婆罗门教很昌盛,他就选择一位宗教师。

这位宗教师的名字,叫做「沙然梵志」,是一位修苦行的人。他就去拜这一位为他的老师,这位老师道术也很高明,但是舍利弗跟随在他的身边,没多久,所有的道术他全都学完了。但是到最后,他的老师沙然,寿命已经临终时,忽然间大声笑。

寿终怎么这么大声笑?笑得很嘹亮,舍利弗就问老师:「老师您现在一直说,你的寿将尽,您为何这么欢喜的笑呢?」沙然梵志他虽然是笑,但是他很慨叹,他说: 「我觉得人生实在很可笑,众生这种迷茫颠倒,感觉起来很好笑。我发现到,世间人都是为了恩爱所痴,为了恩、爱,这样缠绵绑绑,绑了他们的心,好像心失去了眼目,完全都黑暗了,这就是众生因为男女恩爱,所以就混乱了明净的心。」

舍利弗就又问:「到底老师所说的男女恩爱,会迷茫了心,到底老师您是发现到什么?」他就说:「我看到了,看到金地国王已经死了;但是他的夫人,因为恩爱,所以她想不开,当国王死了之后在火化当中一时想不开,夫人也投火自尽。」

舍利弗又问:「老师,你这段时间都没有出门,你怎么知道这些事情?」他就说:「我不必离开这个地方,我看得到。」舍利弗觉得不可思议,这哪有可能的事情?不过老师是这么说的。

老师说完之后,就摇摇头和叹息;这样一口气,就没有再呼出去,就往生了。

舍利弗处理他老师的后事之后,过了一段时间,在金地商人来做生意,他就问:「你从金地来,请问你们金地的国王现在怎样?」这位商人他说:「不久之前往生了。」舍利弗又问:「他的夫人呢?」商人回答:「他的夫人,就是与国王的情深恩爱,看不开,所以在国王火化时,夫人就伤心欲绝,跳入火窟里。」

那时候舍利弗听了,非常的震惊,「原来我的老师真的有神通!但是这种神通的工夫,怎么没有传给我?」开始心里很郁闷、很颓废。所以他就想:「我应该要再去找老师!」

在这当中,他就赶快要去访名师。

在游学的当中,一位目犍连,大目犍连,两个人意志和合,所以两个人很欢喜做朋友,两个人共同有理想要找名师,使自己能更上一层楼,更能彻底了解,觉悟天下事。所以两个人相约:「你若是有遇到好老师,你要跟我说;我若有遇到,我会跟你说。我们两个人能共一师,来好好修行。」

在这当中,有一天,舍利弗又遇到一位修行者,一见面就觉得,这个人的举止行动,无不都是能摄伏人心,这么庄严!所以舍利弗由不得自己,向前去向这位修行者,很恭敬地请教他,请教他:「你的老师是谁?到底他给你什么法,看起来你跟一般的俗人,修行者,一般的都不一样,从你身上能看出很深奥的道理。」

诸法从缘生,亦复从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原来这位修行者叫做马胜,马胜比丘是佛的弟子,所以他听到舍利弗问他,他就很恭敬地说:「诸法从缘生,亦复从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舍利弗问:「你的师父到底是谁?」马胜比丘他就说:「是现在人称为大觉者,释迦牟尼佛。是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修行成佛,现在已经游化来到王舍城。」

这当中,舍利弗满心欢喜,从未有过这么的欢喜,清安自在。舍利弗赶快去找目犍连说:「我找到了,我找到这么好的一位老师。」就跟马胜比丘所对答的话,再说一次,原来佛法,是这么深奥、这么微妙,诸法因缘这么透彻、微细。

所以就约说:「来,我们两个人赶快去,拜见这一位人间的大觉者。」所以两个人就赶快去了。

到达的时候,看到佛陀身形的庄严,不必听到什么法,又看到僧团的整齐,两个人就开始决心随佛出家;同时带着他们的弟子也来出家。

所以他们来出家,就是在七天之内,就能遍通佛法。佛陀所说的教法在七天内,「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全都能了解;十五天后就能证无学果。

「无学果」--就是说佛陀所说的教法,他全都很了解了,智慧入耳就住心,没有让它漏掉。

我佛法中,智慧无穷,决了诸疑者,舍利弗,智慧第一。

我弟子中,神通第一者,大目犍连。

所以在《阿含经》中这么说:

「我佛法中,智慧无穷,决了诸疑者--舍利弗,智慧第一。」「我弟子中,神通第一者--大目犍连。」

各位,智慧、神通,应该也就是连贯在一起。有智慧的人,才能将所有的烦恼去除;有智慧的人,心才能清净,才不会烦恼。所以「诸漏已尽,无复烦恼」!

得到明师,所有的漏、烦恼全都去除了,所有的结也全都已经解结了。所以「戒定慧解知见生」,这就是舍利弗、目犍连,两位尊者他们的过程。

各位,好好用心,过去佛在世时,修学佛法无非也就是要先清除内心的烦恼;现在我们的学佛也是一样,想要恢复我们与佛同等的清净。我们要学到和佛那分觉性,所以不得有漏!所以我们的漏若尽,法就自在了。

所以要大家时时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943

19 December 2010

人间菩提 - 2010年12月19日 - 克勤克俭修福慧



彰化会众 老闆乐给「岁末祝福」假
(文:徐凤琴 江秋莲 游佳琳 彰化报导 2010/12/16)


今天(12/16)是彰化静思堂第十五场的岁末祝福,虽然寒冷的雨水不停地下着,但四百五十位会众善缘共聚的心,并未因此而冷却。开心带着十六位同事前来的张惠英师姊表示,老闆特别放他们半天假参加祈福会,她希望让大家知道缴了一百元功德款,慈济到底用在什么地方,做了哪些事情。

12月16日,入冬以来低温特报的一天,在彰化静思堂中处处可听见顺着口中白雾漫漫的颤抖招唿声,虽然寒气逼人,但静思堂内会众善缘共聚的心,并未被酷寒的天气所冷却。

八十八岁的阿(毛灬)师姊悲悯心,不捨精舍师父忙碌中还要抽空前去探望她,一早师姊由法亲朱钖瀛师兄载送她来到彰化静思堂,与精舍师父、法亲团聚话家常,温馨画面让人感动心房。

做慈济 富人生

「病了才真正了解病痛真正苦」,阿(毛灬)师姊以道地台语说着,自己现在满身病痛,但师姊还可以骑着四轮电动机车收「功德款」。她说其实很清楚自己老了,但也很自在,也很感恩朱钖瀛师兄与同修师姊(妻子)像自己儿媳一样随侍在旁,今天专程回来走走看一看,很感恩这一生能做慈济,这辈子已满足了。

阿(毛灬)师姊回忆当年在医院当志工服务时,患者埋怨慈济只救国外不救国人还救大陆,当时她告诉患者:「我们一千元,如果拿去吃消夜一下子就没了,但一千元可买很多东西,当时一床棉被三百元、大衣一件也三百元、十公斤的米三百元,可以让生活困苦的人,过很久的生活。」

听完,那位病患突然站起来往化妆室走去,师姊也就回头走出病房,忽然病患一声:「妳们要走了吗?」师姊说:「你不想听那我们就走了呀!」这位仁兄这才说:「没有啦!我去擦眼泪啦!」听师姊幽默地叙述着往事,让现场笑声连连。

看着八十八岁的她侃侃而谈,脸上所散发出的悲悯与欢喜心,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位,陪伴在旁的媳妇更以感恩心直赞叹,敬佩婆婆在以前那种刻苦的时代自己生活都困难了,还可以扶养两位姪子栽培受教育,是生活于现在的人很难做到的,那种慈悲与宽大度量值得她做为典范学习。

善循环 起效应

长泓胶业公司今天有十一位同仁来参与,许秀华小姐有感而发,第一次参与慈济的活动,让她感佩万分。在公司为了怕同事们不清楚哪些可回收,特别做了一张物品归类单贴在每个分类桶上面,避免自己没有去注意到时,同事不知道如何

去做。参加完活动让她感受自己身为妈妈,更要唿吁大家做环保,来保护人类所依存的地球,更会认真在公司推动环保分类的工作。

人群中穿着醒目夹克,住彰化市的张惠英师姊说,很高兴老闆特别放半天假,让她带着十六位同事来参加祈福会,希望让大家知道缴了一百元功德款,慈济到底把它用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一旁的同事直说慈济做得真好。场中还有来自福兴乡的稳祥护理之家梁玲儿带着六十五岁到九十二岁的阿公阿嬷也来参与活动,看着场中各个团体展现爱与关怀的心,让志工们感受无比欢喜。

前来参加岁末祝福的会众,无论是来自何方、何种身分,志工总是用心引导,虔诚祝福,让大家感受到慈济人一家亲的氛围。虽然天气冷飕飕,众人在师父「信心、毅力、勇气,天下无难事」的祝福后,享用志工用心备有热腾腾金桔茶,让参与家人去除寒意,桔茶喝上口,无限暖意上心头,活动在互相祝福中圆满结束。

18 December 2010

人间菩提 - 2010年12月18日 - 做自己生命的贵人



上人慰勉 空军失事家属
(大爱新闻 赵培廷 萧宏澍 高雄报导 2010/12/17 )


空军官校T34教练机,12月15日发生失事意外,造成两名飞行员不幸殉职。慈济志工第一时间前往医院为往生者助念并肤慰家属。而证严上人行脚到高雄,其中殉职学员26岁刘哲宏的父母,17日特别前来面见上人,上人期勉家属将悲痛转为力量,化小爱为大爱,用服务人群的功德回向给孩子。

人生无常示现 放下伤痛祝福孩子

「回忆,放在心里…是怎么样都放不掉啊…!」话说到一半,眼泪忍不住滑下来。他们是T34教练机殉职学员刘哲宏的家人,满心悲痛面见证严上人。

上人对家属开示:「把心打开,就是放下小爱,就投入大爱。」

自己辛苦养大的孩子就这样走了,面对无常无声无息突然乍到,家人悲恸万分。证严上人期勉家属将悲痛化为力量,打开心房,对罹难飞官表达祝福。

上人开示:「因为这个孩子,你们看到了人生无常的道理;你们如果可以体会无常的道理,那就把心门打开,去帮助人,这就是孩子的功德。」

将小爱化为大爱,成就自己造福别人,对逝世子女的爱继续延续。而空军官校教练机失事,第一时间慈济志工也动员前往医院,肤慰家属、助念关怀,协助家属将伤痛降到最低。

17 December 2010

人间菩提 - 2010年12月17日 - 勇于荷担‧植菩提林



高雄行脚 上人勉清平致富
【证严上人12月16日行脚行程:高雄】


证严上人岁末祝福行脚来到高雄地区,上午路竹、湖内、冈山、桥头委员受证,上人感恩这一年来慈济志工的付出,也期许新受证的慈济人,要齐聚心念,让社会更祥和。

众志成城拓福田 岁末祝福盈感恩

上人来到高雄岁末祝福, 高雄静思堂里坐满慈济人,大家共聚心念,路竹湖内慈济志工分享叙述在母亲节当天,如何克服万难一连举办两场社区浴佛大典:「一切随好的因缘,一年只有一次浴佛,上人也期许我们在社区能让人人瞭解浴佛的意义,就近就能前来参与...」

社区志工克难齐心,接引更多菩萨,上人除了叮咛大家齐心向善,更要懂得感恩。

上人开示:「所以要感恩,我们是在台湾,不管是气候或是在人群中,都要用感恩心,来接受这个福份。」

会场上,上人亲手为慈济新成员挂上授证牌,送上福慧红包,期许人人深入社区发挥大爱。

环保婚礼深祝福 克己克勤乐清平

在岁末祝福上,来自高雄苓雅区罹患罕见疾病的吴永宏跟在学校任教的妻子郭庭聿,日前的婚礼不但非常环保,喜宴都是健康素食,就连新婚旅行都是到医院当志工,透过分享,上人勉励大家,要降低物慾才能清平致富。

上人开示:「(两人)新婚旅行是带去我们医院,做志工。看看,像这样这么环保,让大家用最虔诚的心,给他们祝福。」

透过真人实例的分享,上人勉励大家要降低物慾,克己復礼,才能清平致富。

上人开示:「不要被面子或是名声去左右,我们就是自己要做,做自己的主人。」

在现实功利的社会,上人期勉人人更要照顾好自己的内心,踏稳行善的脚步,打造人间净土。

静思晨语 - 2010年12月17日 - 180 - 《法华经》三迦叶尊者



在静寂清澄的境界,我们应该身心清净;修学佛法必定要安得自心。

所以在佛陀的时代,诸大领众弟子,人人受持佛法,但又各有长处、各有优点。就像我们一直在介绍…介绍佛陀僧团,各位修行的特性优点。前面也介绍过大迦叶尊者,现在接着是要继续介绍「三迦叶尊者」--他们是三兄弟。

我们应该要了解,也要认识。

三迦叶亲兄弟,累世同心立愿,个领众传教法,恭修学圣人道。

「迦叶」是他们的姓,所以大哥的名字叫做「优楼频螺迦叶」。

「优楼频螺」译作「木瓜」。为什么叫这么名字?有两个传说,其中一个是说:就是因为这位尊者的胸前,有一个形状好像木瓜一样,这就是他的名字,用他的人体的特征来取名字为木瓜。也有人这样的传说,他所住的地方就是接近木瓜林,以住所为名。

第二位兄弟的名字叫做「伽耶迦叶」,这是他修行的地方靠近山,所以用「伽耶」。

还有「那提迦叶」,就是因为居所靠近河,所以以河「那提」为名字。

这三位兄弟在过去生中,这也有过去的因缘。就是在毗婆尸佛的时代,有三位好朋友,三个人共同很虔诚而发心,他们共立刹柱( 注:又作刹竿、刹竿媠。长竿之上以金铜造宝珠焰形,以立之于寺前。刹者土田之义,以表梵刹,故名刹竿。 ),为毗婆尸佛献土地;甚至立标杆来显扬德,这也是供养佛。

而且因为虔诚供养的志向都是一样,这个因缘,所以他们生生世世都结为兄弟,感情都很好。而且每生每世,都在追求正觉的道路,这就是他们三位兄弟的因缘。

在释迦佛这个时代,他们三个兄弟所修的是修火行。

尤其是大哥,他很有道行、很有修养。虽然他们所修的是火行,不过那个时代,大家对婆罗门教修行者都是很尊重。优楼频螺迦叶,让国王频婆娑罗王很尊重,所以奉为国师。

尽管他被奉为国师,但是他的修行还是很精进。所以他在一个山林里面,所修的是修火龙--他养了一只像龙一样的,这个东西会吐火,所以在炼火,总之就是修火行。

因为他是国王的老师,所以很多人都来跟随他,学火行法。弟子有五百人。还有二个弟弟,每一位弟弟,都同样跟着大哥修同样的行,住不同的地方,各人有道场,每一位都有二百五十位弟子。总而言之,三位兄弟的弟子,合起来是一千人。

所以这是在那个社会,那个时代,这三位兄弟是众所知识,婆罗门教中,他们是很显贵,被尊重的人。

在这当中,佛陀知道,知道这三位迦叶很有心;尤其是,从过去累世供佛之后,累世生生世世都是好兄弟,生生世世都是共同在修行,这种因缘非常特殊;而且三个人善根已经成就了,所以佛陀知道这个因缘成熟,于是他就开始要来化度这三位兄弟。

优楼频螺迦叶,睹佛庄严,闻佛法妙音,豁然开悟,心思正念,领五百弟子归佛。

释迦佛先到优楼频螺迦叶所修行的地方。优楼频螺迦叶看到佛来了,佛身,身相庄严,他光是看到,他的心,就受佛陀庄严的形象所摄受。

但是他也是国王之师,他也没有那么简单就受佛感化,尽管内心非常仰慕也尊重,但是他还是和佛陀有一场辩论。这场辩论,佛陀就从火行的道理,一一辩驳,与他辩论,一一将它瓦解掉。

优楼频螺迦叶在经过这一场辩论之后,了解原来除了火行,修行身心之理以外,还有无量的万物,总归一统,还有万物的道理。所以了解之后,知道释迦牟尼佛他所了解的,不只是在火行、练身、练心,不是这种苦行就能解脱!天地之间还有很多的真理!

真的要解脱,要心得自在,去除烦恼,这种的道理还很多,所以他的心,受佛陀智慧所降伏。

所以因为如此,除了看到佛就起了尊重的心,再听到佛所说的教法,佛陀的声音,他也是非常的向往。尤其是所说的声音里面的道理,这己经让他豁然大悟了!

这就是优楼频螺迦叶,受佛陀的身相、声音、妙法所摄受,这样他就开悟了。所以心思正念,他开始皈投佛陀,同时他的五百弟子,同样都是皈依佛了。

我们能用想像知道他们修火行,还有五百位弟子;我们就知道,他所带领的那个道场,尤其是国师,尤其是五百位弟子,每次在修火行,那种盛况的场面,我们想像中也能理解!但是他竟然受到佛陀庄严的形象、微妙的道理所摄化,而能率领五百弟子同时皈依,这是多么盛况的事情!

既然皈依佛之后,必定要放弃过去在修火行。现在就是这么简单,三衣一钵,跟随佛陀闻佛说法,了解天下的真理,这么简单就可以了。但是过去当他们五百位弟子在修火行,有很多道具,现在那些修火的道具要做什么?没有用了,所以那些修行的火器,就拿去放水流了。

所以这么多东西放入河水,随着河水漂流过去。这个当中,住在河边的弟弟看到了--「这河中所流的这些道具,明明是大哥的,为什么忽然间,这样一直漂流下来呢?」这当中赶快去问一问,到底大哥发生了什么事情。

到达时,就看到优楼频螺迦叶,带领着五百弟子,很安静,很庄严的听佛说法。尤其是人人都出家了,袈裟着身,那种庄严的形态,这两位兄弟的心,也受感动,也受降伏。

果然大哥会改变他修行的方法,来跟随佛陀,不是没有道理,大哥既然皈投在佛的身边,所以他们也愿意。各人回到他们的道场,把他们的弟子,各人都有二百五十位弟子,同样去带他们来。带领他们的弟子过来,来到佛的面前,也向佛顶礼,表达出愿意皈投在佛的座下。

就这样,光在这个道场里面,三迦叶兄弟就有一千位弟子,已经是千僧聚会在这个地方。所以这当中,三迦叶,领导他们的弟子,同样共师一师,那就是释迦牟尼佛,过着僧团的生活。

优楼频螺迦叶,将护四众,恭给四事,令无所乏,最为第一。


当然这一千人就是以优楼频螺迦叶作为代表。然而随同修行的人这么多,这些人的衣食住行要怎么办?

优楼频螺迦叶他能护四众。就是修行者如果来了,他供应人人的生活,不管是汤药衣食等等…都是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供给。

所以在《阿含经》中就说:「优楼频螺迦叶,将护四众,恭给四事,令无所乏,最为第一。」

意思就是说,优楼频螺迦叶,他能够安定僧团的生活。因为他是频婆娑罗王的老师,所以在生活上,应该他能安定僧团的四事。

伽耶迦叶,了观诸法,都无所著,善能教化,最为第一。

在《阿含经》中也是这么说,佛陀赞叹伽耶迦叶是:「伽耶迦叶,了观诸法,都无所著,善能教化,最为第一。」

这就是伽耶迦叶的优点,他的特长就是「善能了观诸法…。」他来到优楼频螺迦叶的地方,看到佛陀说法,他一听到,他就很了解。光是看到那个场面,他就很了解释迦佛的智慧。

所以他光是看了,他就了解,没有所著,也不会说「我自己修的行,难道我就这样要放弃了吗?」他毫无犹豫,他就马上放弃了他的过去,一点都没有执着。又能教他其他的人,带动他的弟子。

所以就是「善能教化,最为第一。」这就是伽耶迦叶。

那提比丘,心意寂然,降伏诸结,精进第一。

那提迦叶,对的事情,跟随的方向就没有错误,所以他一心精进,所以叫做「降伏诸结、精进第一」。

我而们前面在这些罗汉,比丘群众中,不是一直都在说,我们要「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这个结我们已经开了,他们的心结,尽诸烦恼,心得自在,这种智慧实在是很不简单!

不管是观法无所著,就是全无所著;或是心很寂然,每一时刻,都是将心降伏得非常安静,就是跟着真理方向去精进。看,这都是很单纯。

这三迦叶就是很单纯,兄弟的心,从过去的毗婆尸佛之前,那就是很久了,一直一直到了释迦佛的时代。

你想,生生世世的因缘,感情都是这么好,修一样的行,都是同父母,累世为兄弟,实在不容易。所以才会对大家说:「我们人要结好因缘,要相随在一起;要缘深,我们要结好缘,好缘生生世世。」

你们难道没有常常听到:「我发愿生生世世…」没错,我们要发的愿,我们要结的好缘,我们都要生生世世。

过去的摩诃迦叶,也是生生世世。去成就了一尊庄严的佛身,两个人共同就是有这个心愿,所以他们结这个好缘,也是生生世世。无论上天堂,在人间,同样共一念心,就是信仰佛法,正信、正知、正解、正行,看,这种因缘多么奇妙。

所以才对大家说:「我们要时时与人结好缘,因缘果报是佛法中的真理!」

所以大家要时时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942

16 December 2010

人间菩提 - 2010年12月16日 - 发心立愿筑祥和



上人行脚高雄 讲经堂启用
【证严上人12月15日行脚行程:高雄】


证严上人行脚到高雄,15日在高雄静思堂内举行岁末祝福,这也是高雄静思堂内的讲经堂第一次落成启用。上人感恩高雄地区慈济志工一路走来,从筚路蓝缕到现在静思堂内环境齐备,真正成为社区人间菩萨招生的道场。

勤耘荒田成道场 人间菩萨道大招生

宇宙大觉者立于中央,搭上浩瀚星斗,庄严的道场。高雄静思堂内,歷时八年的讲经堂落成,上人感动也感恩。

上人开示:「师父已经来了,第一次启用;当我站在外面,看到大门慢慢的打开,我的心,真的很感动。」

高雄静思堂从一亩荒田,如今成为接引人间菩萨的社区道场,不仅是慈济人连络的据点,更是行善助人之地,肩负社会教育的责任。

上人开示:「我们的建筑物,我们不是盖寺院;我们是为社会教育立道场,是社会教育的道场。」

众人在落成的讲经堂内祈祷,期望好愿解千灾,消弭天下灾难,每个静思弟子佛心师志、勤行菩萨道。

静思晨语 - 2010年12月16日 - 179 -《法华经》摩诃大迦叶尊者



学佛,我们必定要心时时自我反省。要能够心得自在,一定要先弃欲爱;心中若是还有欲爱的贪恋,那心就不得自在了。所以要去除欲爱,就要先弃离执着,才能离苦乐,没有贪恋。

我们若只是说怕苦,但是还有执着于乐,那这样也是还有贪恋。所以我们学佛,尤其是修行者,我们必定要学得心自在。

实在说,在佛世时,他的弟子群中,还有很多因缘相伴随着。就像我们前面说的,佛陀成佛说法能三宝具足,最初也要先度化阿若憍陈如五位;这五位也就是僧团之首,开始有僧团、有出家人,是从这五个人开始。

过去也曾说过他们的因缘--

其实,这五个人,除了这一世,同时在皇宫土族中,其实在过去生中也有过。

古时代同样有干旱,国家贫穷,五谷无法成长,民众受灾饥饿,有的人就会去海边捕鱼。忽然间一条非常大的鱼,随着海浪涌到海滩。

那时候有五个人,同时在海滩修理船,看到海浪大时,他们赶快退走,走得很远;等到海浪过去了,看清楚了这条大鱼。他们赶快围过来看;这五个人同时听到这条鱼在说话,向这五位说:「现在天下饥旱,饥饿的人这么多,你们假如可以向村里的人通告,叫人人来取我的肉,可以让大家在短暂的时间内能够充饥。等到天下雨时,地上湿润,自然种子就能发芽了,自然就能丰收。」

这五个人觉得很奇怪,彼此互相询问:「你有听到吗?」「有啊!我听到的是这样。」「你听到的呢?」「也是一样。」

大家在那里议论时,这条鱼开始就说:「不必怕,不要怀疑,我是累生累世,就是为了苦难众生来发愿!这个时候正是众生饥饿的时刻,大地寸粮不生,唯有我这个身体来奉献。我是要修菩萨行,我愿意舍身为众生,你们若能叫大家来取我的肉,延他们的命,这样你们也是帮助我修行。有一天我若是修行能成正觉,我所要度的第一梯次的人,就是你们;第一个来闻法的,就是你们这些人。」

这五个人相信,这是一位修行者,要行菩萨道来救世的一条鱼,就赶快去通告了。

很多人在鱼身的肉不断来取,不断地来割。虽然这条鱼血淋淋的,不过一段时间,肉若取走之后,又长出来。一直到天也被感动了,所以天降大雨,普润大地,使令种子能够赶快下土,土地赶快耕种。过了不久之后,五谷丰收了,这条鱼也安然往生了。

这是一段很不可思议的故事,但是在佛典中就有这样的故事。

心得自在弃欲爱,离苦乐无有贪恋,佛是弟子尚有因缘,相伴随着,况今世无等凡夫行者,能不慎重因缘。


所以说佛陀成佛之后,第一梯次要度的,就是这五位比丘,这也可以说是因缘。

佛世的时代,佛与弟子都有因缘,弟子群中,各人又有另外各人的因缘,所以这个因缘我们不能轻视。

何况我们现在都还是在凡夫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道对这个因和缘能不信奉、不重视吗?我们要很重视因缘果报!

所以常常会对大家说:「我们要和大家多结好缘,心不要执着,付出无所求,我们若能付出,这就是和人结好缘。」无所求就是不执着,所以这就是弃舍我们的贪欲,才能离开苦乐,我们的心才能自在。

所以这是在佛陀的弟子中,佛陀这样不断地提醒我们。

再来,在会中万二千人众,这些大比丘、罗汉中,所举出的名字,除了阿若憍陈如,再来就是摩诃迦叶--

摩诃迦叶,摩诃--,大也。

迦叶--为上古婆罗门姓

摩诃常常在解释,就是「大」的意思。

迦叶是过去婆罗门的姓。婆罗门也是在印度的宗教,种族之一。四姓中,婆罗门教的种族最为贵。

所以他生生世世,都是在这样的种族中,所以称为「大迦叶」。

义言饮吞日月之光,此迦叶年最长老,身光能蔽日月,功德最大,故名大迦叶。


再另外一种意义就是说,这位迦叶,他身上能吞日月之光。意思就是说,他的身是紫金色,外面阳光照到他的身上,阳光都失色。

这位迦叶又有一项,他的寿命很长。在佛典的传说中,迦叶尊者到现在还在,他就是在鸡足山,在等待弥勒下生的时候,要传衣钵,这是佛典中的记载。所以他的寿命是最长;所以是长老,最长、最老者。

再加上身的光明,这就是他累生累世,所积的功德很大,所以因为这样称为大迦叶。

这位大迦叶,过去生到底是什么因缘?能让他这么长的时间,在婆罗门种族,生生世世为贵族?尤其是他的身态能吸引日月之光,这到底是什么因缘?

这个故事,又是要再说在很久很久,久远世之前,有一位贫女,很虔诚。但是有一天,她在寺院里,入塔中在礼佛拜佛时,她看到这个塔年久月深,塔中的金身,佛的金身好像全都剥落掉了,金箔全都掉了。她就是一心想说:「用什么方法能修补这尊佛像?」所以她很认真去做工,省吃俭用,所赚到的钱,她就一点点一点点的金子,累积起来。

到了一个量,熔成一粒金珠,自己觉得这个重量,应该能够将这尊佛的金身再修补起来。这位贫女,就去找打造金子的师傅,说出她的心愿。

打造金子的师傅听了很感动,他就想:「一个贫穷的女子能有这种虔诚,难道我不能付出这手工吗?」所以他就对这位女子说:「好,妳的虔诚让我感动。这样吧,妳出金子,我出手工,我不拿好的工资,我们共同将这尊佛修整完成。」

就这样两人合作,将这尊佛修补得非常庄严,也就是因为这个因缘,所以两个人,互相尊重,互相敬爱,成为夫妻。从此开始,九十一劫;那是在释迦佛之前的九十一劫。

劫,就是很长的时间。这可见他们这段时间,来来回回,都是在天人的时间;有时候生在天堂;有时候生在人间享受富贵;后来又在梵天。

梵天的寿命也很长,一直到梵天寿尽了,就这样来生人间,生在摩竭陀国。父名居拘卢陀竭婆,婆罗门的家庭,也是一个很富有的家庭。又是身相庄严,全身似会发光,家族的人,人人觉得不可思议!所以他的父母就说:「假如要替他娶妻,应该要找一个门当户对。」所以叫人赶快去找。

在邻国,在隔壁国当中,有一位长者,家里有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很美丽,不只是美丽,同样皮肤细致,尤其是也会发光;也是在他那个家庭,好像掌上明珠一样。也是想要替她找一位门当户对,就这样两个家庭结为亲家家庭。

从此开始,这对夫妻虽然家长如此做主,但是两个人有共同一个心念,那就是要修行。第一天,两人互相尊重,彼此说出了心愿--「将来若有机会,必定要跟随大觉者,能够去修行。」

那时候就是佛世时代,这对夫妻洁身自爱,互相约定,有因缘就要出家;所以从此一直到因缘成熟,两个人共同出家了。

这位大迦叶尊者出家之后,知道过去一直在享受,所以他的心愿就是修苦行。苦行叫做「头陀行」。

不只是他劳其筋骨、受其苦行;尤其是佛陀所说的法,他非常了解,所以法入心中,信受奉行又持戒。佛陀怎么说,他怎么受持,所以受僧团中人人尊为上首,是僧团中的领导者。

有一回佛陀带着这些僧众,来到多子佛塔,大家停歇下来,佛陀看到前面一朵花,随手拈花起来,迦叶微笑。这就是表示师徒的心连接起来;这是尊者他了解佛陀拈花这个意思。

大家还不了解,但是迦叶尊者,佛陀一个举动,他的心明白了;所以尊者破颜微笑。那时佛陀,就将一套袈裟付托给迦叶尊者;因为他能传佛心,所以将衣钵付托给迦叶。

佛陀入灭之后,迦叶尊者负起了责任,召集大众,来集经典,这就是迦叶尊者他的功德。

他集结经典之后,迦叶尊者就将佛陀所付托他的金缕袈裟传给未来佛;他就开始奉持这套袈裟,入鸡足山,等待弥勒下生来人间成佛后,要再传达,他才要取入灭。

这是在佛经典中,一个很重要的故事。说是故事,应该是佛要传法、传衣钵。

从释迦佛世到现在这个时候,还是我们的本师释迦佛;到底还要等待多久,才是弥勒能下生人间成正觉?当然那个时代还很久!你们想,迦叶尊者的寿命长不长?所以堪称为寿长、行深。尤其是身相庄严,奉持佛法。

所以我们大家要时时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941

15 December 2010

人间菩提 - 2010年12月15日 - 勤于培福不间断



上人台南岁末祝福 看见志工坚持的力量
【证严上人12月14日行脚行程:台南】


一年一度岁末祝福,台南区已经进行到第四场的环保场次。今天(12/14)除了有1297位志工,还有两天来四场397位工作人员共1674人,参加这一场压轴的岁末感恩祝福。

来自台南各区的环保菩萨们,一大早就云来集般地抵达台南静思堂。大家掩不住喜悦的神情,每个环保志工都是草根菩提,每天在各社区做环保园丁。志工们穿上今年十月间证严上人送给大家的宝特瓶环保衫,参加上人岁末祝福,整齐庄严的画面让人生起欢喜心。

「阿弥陀佛,妳们从哪里来呀?」接待组师姊亲切地和他们打招唿。

「我们从新化一起坐车来,四点多就起床,洗过脸、做完早课就出门和大家来见上人。」说话的是新化的环保志工陈市师姊。

今天真是满堂人气,观赏过上人开示的影片后,最欢喜的时刻──环保志工从上人及精舍师父的手中,领受到上人充满爱的祝福红包,人人脸上泛出喜悦的笑容。

在一年一度的岁末聚会中,除了上人为大家祝福,也希望志工们能福慧双修。平常在社区做环保,今天来亲近上人能汲取佛法人间法门,并了解慈济宗门,让自己在人生路上遇到逆境,能超越心灵之苦清安自在。

活动中,静思手语队把佛法融入手语剧中,让环保志工们能涓涓入心,革除旧漏启慧兴善。

参加岁末祝福 志工欢喜分享

一位来自新市永就社区的王曾阿修向志工说:「我从当年上人来台南成功大学演讲开始,已经二十年了。想当年,儿子王罗章看到一本《证严法师的慈济世界》小册子内容,就劝我来慈济做环保。」

「年年能见到上人最欢喜,一路走来这么长的时间,真的很喜欢上人才能坚持到今天。」原来她最初做回收时,都利用晚上或天未亮偷偷地做,怕被先生王德兴看到,以后就不能做了。有儿子的支持做环保也是做好事,先生才慢慢接受;但每次要去做回收,还是事先徵求他同意才放心出门。曾阿修谈着最初和李春余做环保的过程,她说:「我还要做到不能载,不能做的那一天。」

住在关庙布袋村81岁的陈月英,她和刘素霞都是关庙环保站的志工;陈月英阿嬷和刘阿嬷向志工分享她们做环保的心路歷程……

「我每天都要走四十分钟来关庙环保站做环保,以前都是骑脚踏车去载、去捡到处去收。今年患了奇怪的病;手、身躯不停的颤抖,花很多钱了还是没医好。儿子不要我再做了,但是我仍要继续做,能够捐给大爱台。」

阿嬷说:「最初是女儿张美雪和女婿徐明达鼓励我出来做环保,也做二十年了。」月英阿嬷谈起已受证委员的女儿和女婿时,欢喜地说:「祝福上人健康活久一点,才能照顾到咱们台湾。」

76岁刘素霞阿嬷说:「我住在关庙香洋村,已经做了十六年了。当时是弟弟刘老勇建议我说来慈济做环保,身体卡会好;十多年已经过去了,环保站有包东川师兄带我们,照顾大家,真的好高兴。」

在一旁陪伴他们的包师兄,投入环保将近二十年,他说:「把环保站范围扩大,能够给这些老菩萨有工作做,身体也能越做越健康。」

听闻志工们说做环保的真实故事,时间沙漏也无声息地流逝了。而上人也即将行脚下一站,将佛陀慈悲喜捨救渡众生苦的本怀,为静思弟子们授「佛心师志」,做人间菩萨大招生,肤慰人间苦难,领引众生上慈舟。

静思晨语 - 2010年12月15日 - 178 -《法华经》僧宝之始



注:本段开示的释文出自法华经大成

人人要省思启动初心--「立大心、发宏愿」!

常有一句话说:「修行如初,成佛有余。」人人是不是有常常反省?

省思启动初心,立大心,发宏愿,依佛教信受奉行,隐能则各具一德,随其之偏好精修,显示其德而提名。


当初想要修行那时候的初发心,那时候我们有「立大心、发宏愿」--人人真正坚切的心,「修行不是为自己,我们还要去烦恼、度众生。」我们要守住这念心,要依教奉行。

所以在佛陀时代,发心出家的很多。有多少?万二千人。在法华会上聚会在一起,而且举列出他们的名字。

其实在我们诵的每一部经,差不多常常都会看到这些名字,想一想,有万多人,当中为何这些人能够被举列出来的「众所知识」?所以这些人都是各人有优点。

「隐能则各具一德」:这些人不是只有,「多闻第一」、「智慧第一」…不只,他们有多能。但是把它隐起来,举出他的特色。

比如说我们要编一本书,这本书的开头要先会写,要有才华,他的才华,不断纪录编写;会编写的人,不一定会美编,不一定;会美编,也不一定会排板;会排板也都不一定会印刷…所以人没有全能。但是人都知道,一本书要有这样的经过,人人都知道;但是真正他的专能,他的专长就是一项。

所以「各具一德」,意思就是说--修行的过程中,样样都很好,但是其中有一项更突出的长处,所以佛陀会特别说:「某某人是什么第一」。

所以我们再接下去的经文,开始就能了解,它所修得到的德、专长是什么?所以「随其之偏好精修」,他的兴趣在哪里?随他的兴趣,他的专长,显出他的优点来。所以这就是显示那个德而提名,所以我们会举出「众所知识」--声闻、比丘众的原因。

一、比丘出家,形同佛仪;二、此常随众,常依佛住;三、令诸菩萨,于声闻众,舍离我慢。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其他大众也有共同的修德。比如说:

第一、比丘出家,形同佛仪。

出家,圆顶,着了出家的衣服,三衣一钵。那时候佛陀在世时,大家都是落发了之后,身上穿起来的就是袈裟,有三衣一钵,佛陀也是一样。

每一天僧团出门去托钵化缘,去和人群接近,让人人知道,这是佛的教团,已经觉悟的觉者的教团。弟子看起来和佛很相似,不论是穿着,或是行住坐卧,都是学佛如佛戒,所以和佛的生活都一样。所以「形同佛仪」--学佛就是要学佛陀的威仪。

第二、是常随众,常依佛住。

那就是常常跟在佛陀身边,周围的弟子,这叫做「常随众,常依佛住」。无论佛陀到哪里,都有这些人跟着到哪里去,所以「依佛住」。

第三、令诸菩萨与声闻众,舍离我慢。

因为佛有四众弟子,或是七众弟子;不离出家二众、在家二众。出家二众也有声闻、比丘,声闻就是初发心,闻声得道。比丘出家之后,依照佛陀的教戒修行而得道。

这不管是声闻、比丘,他们若能有那个心得,那就是证果了,那就是阿罗汉。所以不管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之间都是内修自治。内心时时要修,修德,然后不断顾好这念心,这叫做「自治」,这就是出家众要依照佛戒。

但是菩萨有出家的菩萨,有在家的菩萨。菩萨就是发大心,除了内心清净之外,他能立大愿,走入人群去度化众生。但是在家的菩萨出众入群,有的就会贡高我慢。

但是出家的菩萨,出家发大心,他能时时将内心所有的烦恼,贡高我慢都降伏了,已经尽诸有结,心得自在,进出心很清净。所以「众所知识」这些大阿罗汉,能使这些在家菩萨,这样舍离我慢。因为声闻、比丘,他们都现出家相,他们的内心清净,外行弘愿,使在家人,哪怕他是发菩萨心,但是他也要尊重出家人!这就是要让在家菩萨,降伏他们的我慢。

所以这已经在经文的前面,开始佛要讲经,就有这些常随众。举列出来的这些名字的大德修行者,都已经内修外行,已经是心清净了,立弘愿了,所以能降伏在家菩萨的我慢心。

至诸有名上首之次序,亦各具有意义,如阿若憍陈如,为僧宝之始,五比丘中最初,「阿若憍陈如」,译了解之义,于佛法最初之了知也。

所以举列出来这些人,就是「上首」。就像现在说的每一班有班长,僧团一样要有带动的人。所以上首、次序就有名次依序叫出来,这样的意思。

像是阿若憍陈如等等…在这部经开头要举列众所知识,这些阿罗汉的名字,那就是阿若憍陈如就是第一个。

为什么在这部经,会以阿若憍陈如为第一位?因为他是僧宝的开始!

佛陀成佛之后,佛法要宣导让大家能了解,从哪一个地方先起步?他思考了,有五位随他出家在外面修行,一段时间就是离开了;所以佛陀认为:「这五个人,应该就是我要首先度化的人!」

佛法最初,转四谛法轮「苦、集、灭、道」这么简单的法,但是为五个人要说三次。

因为第一次说了后,第一个人说:「我了解了!这个法要从自己的心开始,人生是苦,因为苦,我们要来探究苦的原因。所以了解这个苦谛,苦谛的开头要如何去体会…」他都完全了解了,知道苦集滅道,最重要的要修行于道!阿若憍陈如,他是第一位了解的。

其他的人了解吗?其他的人不太能彻底。佛陀再说第二轮了,同样的「苦、集、灭、道。」再来,了解了吗?其他两个人:「知道了、了解了。」

另外还有二位,了解了吗?稍微知道,还不是很彻底。那时佛陀第三次再说苦、集、灭、道。

注:这是佛教最重要的根本「三转十二行相」:三转即「示转、劝转和证转」。示转是说明四谛的意义;劝转是劝五比丘依四谛修行;证转是以自己所证悟的境界来证明修行四谛的功德。四谛各有示、劝、证三行相,累计十二行相。参考「《无量义经。概述》2. 生住异灭」。

所以光是一个四谛法,为五个人讲三次,这就是「三转四谛法」。

在鹿野苑里面为这五个人说法,所以当时五个人都接受了佛陀的教法,觉悟了,那时「僧宝成就」、「佛法成就」,大觉者佛陀也已经成就了!所以佛法僧三宝,就是在鹿野苑中初次成就。

佛陀为五比丘所说法,第一个能接受佛法,彻底了解的那个人,就是阿若憍陈如。阿若憍陈如的名字也常译为「阿若多」,就是「了解」的意思。所以在《法华经》,他举为第一名。

《法华经》最重要的,就是要人人能够了解,内心彻底了解,这样才有办法从内心清净,再立大愿,回入娑婆人间去度化。

所以在这部经,将阿若憍陈如举列为第一个,叫出他的名字,就是希望人人都能如同这位大德比丘一般,于法华经能够透彻了解。

阿若憍陈如,乃摩夜夫人之弟,并十力迦叶,为母族二人,父族三人者,阿湿波,跋提,摩诃男拘利。

其实,阿若憍陈如,就是摩耶夫人的弟弟,这就是母系,母亲的亲族。

那时候些悉达多太子出家时,他的父王很担心,派人去追,希望能够劝回来,所以派出他的长辈、舅舅,就是悉达多太子的舅舅;也就是摩耶夫人的弟弟二位,就是阿若憍陈如及十力迦叶。

其中还有三位就是父系的亲族,阿湿波,还有跋提,还有摩诃男拘利,这三位就是父亲这一边的系族。

五人承王命入山,侍佛修道不耐苦,遂舍佛往鹿苑修异道,佛成道已,先往度之,初转即悟客尘故。

所以这五位,都是悉达多太子最亲族的长辈。虽然去追太子,希望他能回来;怎么讲都没有办法,出家心志已定,只好这五位就追随太子。一方面是保护,一方面也是跟着他修行。

这五位与看到佛陀在苦行当中,突然间转方向接受牧女而的供养,所以误会了,以为太子的道心已经动摇了,所以这五位就舍离太子,离开到鹿野苑,修行其他的道法。但是太子觉得所求的法,不是很彻底的法。这五个人既然舍去,他能身心自在,所以继续到苦行林,菩提树下修行。

在这三七日中思惟,不论是降魔等等…心灵的省思,反省过去的生活,思惟修行的方向,那个心非常透彻宁静,所以他降伏了种种心灵上澎湃的魔。烦恼已降伏之后,忽然间夜睹明星,一切烦恼全都放下了,心灵完全明亮起来。这就是佛陀离开了这五位随众,真正地用心内治,内修自治,把所有的魔军,魔就是烦恼,完全杀除。

所以我们开头都说杀贼、破魔等…这就是自己内心的烦恼。你愈是宁静下来时,烦恼在内心的脑海中,好像波涛一样,不断一直涌现出来。这有很多、很多心灵上的思考,一阵一阵涌上,他一一降伏掉,这叫做破魔。

所以魔能破掉,即生菩提!

所以我们常说一句话:「烦恼即菩提。」若没有很多烦恼,不经一事,如何能长一智?所以我们要知道烦恼来时,要靠我们的智慧,要靠我们的毅力,好好省思。

所以希望人人时时要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940

14 December 2010

人间菩提 - 2010年12月14日 - 净心为善广造福



行脚台南 上人勉发心立愿
【证严上人12月13日行脚行程:台南】


证严上人行脚行程,13日在台南静思堂出席岁末祝福,在年终之际,上人回想一年来全球天灾不断,造成许多人无家可归,成为『气候难民』,上人期勉人人都要用戒慎虔诚的心,日日发好愿,祈求新的一年天下无灾无难。

佛心师志世代传 感恩心送走过去

在岁末祝福上,上人也感恩一年来慈济人在全球各地的付出。回想八八风灾,慈济爱的动员,援建包括台南玉井等大爱园区,如今园区内许多住民也开始投入慈济环保,这都是志工们长期陪伴爱的成果。

台南岁末祝福会场,上人亲自为台上的人别上委员证,每年岁末祝福的时刻,就有更多人间菩萨涌现。上人期许新受证的慈济志工们,力行菩萨道。

上人开示:「要决定人生正确的方向,我们要好好的发大心,好好坚定我们的愿力。」

发大心就是保有清净心,将小爱化为大爱。回想2009八八风灾重创南台湾期间,当时一方有难、十方驰援,五十二个有慈济人的国家地区更是走上街头募款,支援灾区重建,如今玉井大爱园区许多住民也开始投入慈济做环保。

「环保站内,有很多玉井慈济大爱村的住民,大家那一份合心,也是在做环保,看了实在很感动。」上人开示。

上人感恩慈济人的付出,因为关怀和陪伴让许多受灾乡亲能安身安心,更期望大家能戒慎虔诚、心发好愿,面对新年到来。

静思晨语 - 2010年12月14日 - 177 -《法华经》真俗二谛



日复一日,时过一时!是日已过,命亦随减!我们人人要好好把握。

看看,佛陀不断提醒--我们人人内心的烦恼,是无穷无尽;烦恼非常的微细。是不是烦恼有去除了呢?人人只有自己知道。

佛陀就跟我们说了很多的方法,来教导我们如何下功夫去除烦恼。开始的时候,我们就是要修三无漏学,那就是「戒、定、慧」。

我们人人既然发心入佛门,在家有在家的戒律,出家有出家的戒律;我们人人若守好本分,守好规戒,自然我们的心,就会自己自我节制。

在家人有日常生活家庭伦理,社会规则等等…也是要有戒。能守戒,自然他就能守好他自己,在家居士的本分。

我们出家,生活在丛林里面,我们的四威仪,我们的日常生活、待人接物,行住坐卧等等…我们是不是从我们内心,用清净的心来面对事事物物、人人我我、是是非非呢?我们在这种的环境中,是不是内心有自治;把自己的心修好?

要修什么?修德。修德要由自治开始;因为内心别人看不到,唯有我们自己。

烦恼很微细,所以常说八万四千烦恼,诸尘劳门,烦恼业门有这么多,所以我们必定要赶紧开始修!第一,要赶紧三学--「戒、定、慧」。戒定慧若守得好,自然我们就能破见思惑。

我们不是一直说过吗?在佛要讲经时,法华会上参加的人众很多,开始举列出参加的人名。很多人,有万二千人的比丘、大阿罗汉,有这么多。当然后面还有,还有很多菩萨众。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所以只是对阿罗汉在勉励!比丘已得阿罗汉,这些人已经,「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其实短短这几句,就已经教育我们出家,比丘或者是罗汉,必定要经过三无漏学,破除见思惑。这见思惑,微细的烦恼很多,我们必定要破除。

有时候发一个心,除掉了一分烦恼,又是很快漏掉,这样我们的慧命又是再减失了。所以说来,戒定慧为何会叫做三无漏学?因为你若有戒、有定、有智慧,自然烦恼全都去除,自然慧命才能安定下来,才能不断成长起来。

这样开始我们就要发大心--

如修三学,破见思惑,慧命得安,始发大心。

这几天也是一直在对大家说:「我们要发大心!」

在法华会上,佛陀已经开始要转小为大,已经开始在鼓励人人说:「你们要诸漏已尽,甚至逮得己利了…」就是先褒扬,也就是说--「你能堪得承担如来的家业。」意思就是说--『你们还要再进步,所以我们要转小为大。 」

我们的慧命成长,我们就要发大心。内心的烦恼去除,就开始修德;因为我们内心有修有德,所以我们的德相行为,才能在外面能够统理大众。所以这个德,也是要从三无漏学开始。

心得自在,及以戒定慧力,修习增上学,已得修德圆满,能出入自在,此以戒定慧力,得自在也。


心得自在者,则以戒定慧的力量,来修习增上我们的心,下以修德圆满。我们的心若不自在,表示我们修的还不德圆满。我们必定要到了,完全很自在的那个时候,才是修德圆满。修德若圆满,进出任何境界就可以很自在。

不是说「修行,我和外面的缘都断了,我修我自己的。」各位,如果只是这样,若是我们万一和外面的缘再接触时,我们是否会再浮现我们的烦恼?

所以,修行不是--「不理人,我自己自修我自己;与人相处有这么多烦恼,我就这些事情不想做,把它放下,那些事情我都不要理会。这样,我自修我自己。 」这样就叫做「己得自在」吗?不是的!我们必定要在人群中,入人群中,我们的心自在;我们在很清净的地方,我们的心也很平静。

所以时时进出各种境界,不管是在人群或是入群处众,我们常常都是很自在;这样的心境,才是真正到达静寂清澄的境界。所以修德,就是将我们的心境走入静寂。这样无论是遭遇到什么样的环境,都不影响我们的心,这样叫做出入自在,就是戒定慧之力。

若于真俗二谛,一、真谛,真理上之实义,又圣者所见之实义也,了知无结无缚,心得解脱,此以慧力得自在也。


我们要能出入自在,我们必定要了解真俗二谛!

「真谛」的道理就是「出世的精神」。我们必定要有圣人,出世精神的道理。所以真谛就是真理实义,真正的道理里面的意义了,叫做真谛;也就是圣者所见的实义。也就是有出世的精神,已和世俗的一切无有牵挂。

但是虽然已经和世俗无牵挂,不过还要能发起大慈大悲,能够悯念众生。

二、俗谛,俗事上之实义,又凡夫所知之实义也。

要能够以这种「世雄」的毅力,入群处众、度化众生,所以要了解俗谛!

所以「俗谛」就是--世俗真实的意义。我们要入人群,你若不了解世间法,我们哪有办法应机逗教呢?所以必定要真俗二谛都要了解。

不只是了解圣人所体会的真理,一切的凡夫事,我们也都要了解,所以说这叫做真俗二谛。

做世间事就要入人群,真谛就是在人群中解脱,这叫做真谛。所以出世的精神,入世的志业,这叫做发大心。第一要先修好我们自己的心,然后我们才能入群众中去,「了知无结无缚、心得解脱」。真谛、俗谛,我们都很透彻了解了,若能这样,心就不会受结绑住。所以真俗二谛,我们也要用心。

若能这样「慧力得自在」,用我们戒定慧的力量,让我们的心能很坚定自在,这就是我们人人要用功。

真如实相本来自在,漏结既尽,则本来自在之相,全体显现,其名「阿若憍陈如」,至「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真如实相本来自在」--

这不是常常这样说过吗? 「人人都有与佛同等的真如实性!只是我们一念无明起,所以缘着外面的境界,不断复制烦恼。已经复制到现在,微细的烦恼,八万尘劳的烦恼。」想一想多么辛苦!

本来我们人人都有如来本性,本来就是自在,只是漏和结--漏就是烦恼,结就是执着--,这种烦恼执着,将我们绑住、覆盖。现在大家若能了解,那就是漏结已尽了。

其实我们本来就是这么清净,只是我们去接受外面的境界,来污染我们的心;否则,本来自在之相全体显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真理绝对没有离开我们的心,真理也没有离开我们生活周围。只是我们被烦恼漏结,将我们遮盖住,将我们绑住,让我们不得自在、不得自由。

现在我们所说的这些,都是常随众。佛陀到哪里,这些出家众都是在佛的身边,时时听佛说法,所以应该这些全都是,「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像这样心都清净的多少人呢?万二千人俱!这些出家比丘众及阿罗汉,在现场数字有万二千人。

这前面的经文,我们都知道了。其名曰阿若憍陈如等等,一直念下去,你们若在念《法华经》,就能念出很多比丘,阿罗汉的名称出来。

其名曰,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叶,迦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旃延,阿[少/兔]楼驮,劫宾那。

注:[少/兔]为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在制作电子佛典时,对于电脑无此字的时候,为了便于表示字型,所创特殊字表示法。发音为「耨」(No)

憍梵波提,离婆多,毕陵伽婆蹉,薄拘罗,摩诃拘絺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睺罗,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其实也只是大约举例,几位比较知名的人,那些人差不多都是;在这万二千人的比丘众中,差不多人人都认识。因为他有他的长处,而且常随在佛的身边,所以「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当然是很多。

在这,经文所举例,就是其中有这一群人,他们各人有各人的长处。而刚才所说的「诸漏已尽」,一直到「心得自在」,这就是在表示这些人众,都已经证果了。不是说万二千人,全都人人已经证得诸漏已尽,不一定是这样;不过在经文所举列出来,这些都已经心清净了。

数字能证,能够证明在此地有多少人。就像我们若是开会,都要签名,这样才知道「某某人有出席吗?」和这样的意思一样。表示这个大会,这些人都有来参加,所以就要举列出这些人的名称,所以这叫做「能证」。

这些人所证的,就是佛陀所说的教法他都纳受进来--「这个法是我所证的,我知道、我了解,这个大会,我有参加在这个大会中。」所以「能所合一」,所以才会举出这么多人的名字。

前是所证之法,此是能证之人,要知诸圣皆备储行,隐能则各具一德,引偏好故,此列举声闻比丘,有名高得重,上首大弟子之名也。

所以万二千人俱,很多,无法一一去将那些名字都列出来,所以简单列出二十一人的名字。每一个都有他的特色,每一个人其中举一项长处出来。

如舍利弗,舍利弗就是智慧第一;目犍连,他是神通第一;阿难能听尽佛陀向每一个人所说的法,所以他是闻法第一,叫做多闻第一…

就如这样,每个声闻一一列举出来,就有二十一位比丘,都是上首大弟子的名字。

各位,我们应该要了解,学佛最重要的就是要将法入心。真正入心之后,才能将德行显现出来,才能处群入众。不论是真俗二谛,出世的精神、入世的法,我们都要了解。

无论是学佛、学法,我们都要认真在于力行「三无漏学」。这三无漏学对我们修行者是多么重要!我们若能戒定慧,才能破见思惑,我们的慧命才能够安稳、发大心;我们才能如我们的愿。

所以人人学佛,必定要时时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939

13 December 2010

人间菩提 - 2010年12月13日 - 咏慈院‧美人文



上人云嘉祝福 勉众拓清流
【证严上人12月12日行脚行程:云林】


证严上人岁末祝福12月12日早上来到云林联络处。志工演出短剧,呈现萧素珠以及柏荣秀做环保的故事;上人感恩志工对大地的疼惜,也唿吁把这份爱延续下去。

苦尽甘来人生路 合和众善勤付出

九十岁的萧素珠阿嬷,出生在务农人家,从小就得分担家务,结婚后,为了养育十个孩子,还得四处帮忙打扫煮饭,虽然日子过得很辛苦,但阿嬷却因为做了环保,人生更宽广。

环保志工 萧素珠说:「感恩上人,让我有这个环保志工做;我很发心,一早起床就到回收站整理整理,去看看。」而阿嬷苦尽甘来的人生,透过短剧演出的方式来呈现。

在云嘉地区岁末祝福的场次上,上人除了感恩环保志工的付出,也表示做环保没烦恼,更可以赚到健康的身体。

证严上人开示:「素珠阿嬷,你看,九十岁了,她这样,大家要牵她,她说不用,直挺挺的向前走,我看到她这样走,真的是手脚很俐落。」

而四十五岁的柏荣秀,十二年前从大陆广西嫁到嘉义,一场爱洒活动,被慈济的大爱所感动,当下便发愿,无论如何也要穿上旗袍做慈济,今年的她如愿受证委员。

慈济志工 柏荣秀说:「慈济人都做好事,都帮忙大家,帮忙比较贫穷的人,我看了就觉得,像我们日子还可以过,就要去帮助贫穷的人。」

有愿就有力,上人也期勉大家,把疼惜大地的心延续下去,一起菩萨大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