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December 2010

静思晨语 - 2010年12月2日 - 169 - 《法华经》志为福田僧





秉德典范悲智双运,群众和敬戒德兼具,能依佛智摧灭烦恼,启福慧行耕大福田。

「秉德典范悲智双运,群众和敬戒德兼具,能依佛志催灭烦恼,启福慧行耕大福田」,这也就是要我们修行,必定要成为福田僧。

「福田」:就是和众生接触、能够度化众生,这叫做「福田僧」--自己自种福田还能种他人的福田。

出家称为比丘、比丘尼,我们一定要具足:第一、要破恶,不要让烦恼覆了我们的心;第二、要怖魔。我们要怖魔,因为烦恼时时在我们的周围,我们的见解、思想,有一点点偏差就受魔道诱引;所以要怖魔破恶。

再来就是我们的修行形态,就是乞食。乞食就是「内能调心,外能化缘」,生活能够很简单的生活;「应量」--应我们吃多少的量,让我们的身体健康;要用的东西也是应量,我们穿几件衣服足够了,不必再囤积很多。

但是我们的心若没有控制好,欲门一开、恶念一生,就开始贪欲,贪就无止境了。吃的不是简单的,穿的不是朴素的,超越了修行者的界限,这样就不对了!这就是心不调。

修行就是要调和我们的心,所以让我们乞食,不要为了生活的事情那么操心,每天能过就好了,这就是修行。除了这样,我们不能离开人群,我们要外能化缘。

看看我们慈济宗门,四十多年如一日;从开始到现在…

开始是「教富济贫」,要启发人人的爱心。同样住在这片土地,有多少忍饥忍寒?多少人生活中无奈,很不好过?我们就赶快呼吁吃穿有余的人,启发他的一念不忍之心,去帮助别人,这叫做「教富」。当然有的很富有,他也能起一分爱心,他就能够普遍更多的人。这就是佛教徒接受了教化,知道要布施的心。想一想,十个人十口饭,每一个人少一口饭,十个人少十口饭,这样就能提供给一个人,不必在那里饿死、冷死,这就是「教富济贫」。

看看缅甸一阵大水灾,慈济人赶快去那里关怀、陪伴他们。后来台湾莫拉克台风,他们那边听到了,缅甸那个地方人民贫困,他们也甘愿献出他的们扑满,他们甘愿少吃一点粮食,愿意提供出来布施,还用很虔诚的心为台湾祈祷。甚至没有钱的人,他也能够去付出。

最贫穷的国家辛巴威,辛巴威是那么穷,家家户户,又在那么不平静的社会;因为我们去帮助过,这个因,他们又回过来要回馈,哪怕是一分钱、五角,他们的钱很小很小,这种爱心,哪怕只是一点,他们还是同样很愿意,用心跟人合起来帮助。这就是爱!

其实无因不成缘,你给他一分福缘,自然他的爱心就容易启发。因为众生过去就比较没有法的资粮,过去没有接触过佛法,没有听到佛法,没有做过好的事,所以今生来世生活很困难。我们让他有一个因缘,开始信仰,再来就是闻法,然后就知道自己的因缘果报--「恶的不要计较,善的大家来做」,这就是闻法的好处。

所以我们要依佛智,坚定我们的信心,去摧毁掉种种的障碍。我们想要发大心,魔也会恐怖,所以会现境来阻饶我们。我们要有毅力,所以智慧要有毅力,我们才能拨除这种身心内外境界的阻碍!

就如四十多年前,我开始说要做慈济,很多人认识我的人就说:「某某人很有智慧,他说不受供养,但是他换一个名词,说要救济,收钱救济人,自己难道用不到吗?」像这么恶的声音,我自己就想:「要信己无私,相信人人有爱!」这个念头就在那时候,若听到这样的声音,我就开始自己自我勉励--「信己无私」!要加强我这分诚正信实的心念,无私心;我相信人人有爱,只要我做得好,人人会响应。

这也是一种魔境,我若是心在那里,受外面的声音破坏,内心就起一念灰心,觉得--「我要这么做,你怎么这么说我?」心灰意冷,今天就没有慈济宗门!所以我们要摧灭烦恼,不论外面的境界如何,在阻碍我们;我们若是发这念大心,绝对不要受他影响。

所以比丘,比丘就是要「破恶、怖魔、乞士」这三项,叫做比丘。

比丘亦名僧伽,称和合众,一人不名和合,四人以上乃名和合。

就是比丘另外一个名叫做「僧伽」,成为和合众。四人以上才能算和合,一个不算和合众,二个也不算和合众,三个以上,四个以上,这样才算是和合众。

和合众就是「我们要如何自我调适,以我的脾气去和你的脾气。」因为我们人人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社会的经历、家庭的习惯;忽然间要大家在一起,这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但是来到一个道场必定要和合!要和合,就要将我们过去生活的习气,我们要完全放下了,重新适合新的环境,共同在这个新环境中和齐生活,这样才能称为「和合众」。

和合有二:一、理和,二、事和。

和合众有两种:

一为、理和;二为、事和。

理和,同证择灭无为,谓声闻之人,用智拣择,远离见思系缚,是人类最高智慧,所选择的寂灭法。

第一要「理和合」:我们来这里就是要修行,当然道理要和合。

我们共同修行是一个方向,共同修行的方向必定要平齐,所以这个理要和。所以说「同证择灭无为」,我们大家都要学,学到我们能够去体会「择灭无为」。

佛陀说法「三根普被」--大、中、小根器的人在那里听,就要自己用智慧吸收。小根机的人听佛说法,他能知道「佛陀所说的教法,要我退一步海阔天空。」有的人听了体会到「不只是退一步,我们还要让他。」又有人听了,更进一不的体会「不只是退一步又让他,还要心生感恩。」同一句话,听的深浅根机不同,体会也有所不同。

佛所说的法,总是听的人要自己去选择;所以声闻人听了用智拣择,用你的智慧去选择这句话--在你的内心能有作用的范围,不论你如何接受,只要你接受就能远离见思系缚。

我们要知道各人有各人的见思,好像一条绳子把我们绑住、捆住一样,让我们脱不开,解不开,想不开,这都是在见思当中。所看到的,在脑海里想不开!

刚才举那个例子,根机小的「择灭无为」,不要再和他计较了,就是这么简单,他就不会再为了他的见解还在头脑里乱想,不要和他计较了。

中根机的人,「对啊,不只是不要和他计较,我们让他,海阔天空。」如此这样的见解又不同,又在高一等。

甚至「还要向你感恩。因为这种恶知识,我要向他感恩,尊重他、感恩他,他现在这个境来教育我,所以应该要向他感恩。」

我们若是内心少分无明去除,中分无明去除,自然深大的无明,我们都能够去除。小小的去得掉,大的怎么去不了呢?所以就很自然见思,能够解开。这是人类最高智慧,能选择寂灭法;寂灭法就是不起烦恼,世间的事情有什么好烦恼、和人计较?不需要!不需要就解除了。自然我们的心不必为过去的妄念,或者是未来的杂想,现在彼此之间的相对待,我们的心都不必起喜怒哀乐。

这些烦恼种种心念都没有,这不就是择灭无为吗?择灭无为,就是寂静清澄的境界,也就是涅槃的境界。

事和:谓六和敬:1.戒和同修,2.见和同解,3.利和同均,4.身和同住,5.口和无诤,6.意和同悦。

再来第二是「事和」:事和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对人之间也能和睦。

像「戒和同修」,我们今天听到我们要守什么样的规矩,我们要一起守规矩,我们若能一起守规矩,我们这个僧团就很和齐,很美。

我们一定要学「见和同解」,我们的意见不要分歧。不要说「我是想这样,你想要这样;我觉得这张桌子,放在这里比较好看,你觉得要放那边比较好。」只为了一张桌子,搬来搬去,拿来拿去。不对!

或者是「不要理他,看你要放在哪里都没关系…」这样不适当的地方,没有主张,这样像道场吗?不像!我们要有共同一个室内要如何布置,共同的看法,采取最好的就对了。所以「见和同解」。

「利和同均」,大家都生活在一起,还有什么好计较?这个东西才是我的,那个东西是你的…各人可以自己好好收拾整齐。其实谁不够,谁能用…当然要拿别人的东西去用,要打个招呼。所以这「利和」,就是物质,我们对物质等等…我们也要很和、很平均。

「身和同住」,我们的行为要能和,举止动作,大家都互相很欢喜。我们日出而作,入夜而息,这种作息的时间我们都是一起的,这叫做「身和同住」。

「口和无诤」,还要计较什么?不必计较,大家说的同一个声音。不要我这么说,你们又再搬弄一下又变形了,这样也不行,会乱了人家的心。所以听话听清楚,说话要说好,所以口和无诤,不要有是非。人我是非的搬弄,这是「恶」--恶口!

「意和同悦」,大家听到这个法很欢喜,互相分享。这就是得到法,就像得到宝一样。

所以同一个生活中,我们要和敬,不论事理和事和,这样才能秉德典范、悲智双运、群众和敬、戒德兼备。修行就是希望「戒德能够俱全」,又「能依佛智摧灭烦恼,启福慧行」,还要「耕大福田」。

各位,修学佛法,若能把这些文入我们的心,应该人人都能在戒德当中去下功夫!所以人人时时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931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