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December 2010
静思晨语 - 2010年12月14日 - 177 -《法华经》真俗二谛
日复一日,时过一时!是日已过,命亦随减!我们人人要好好把握。
看看,佛陀不断提醒--我们人人内心的烦恼,是无穷无尽;烦恼非常的微细。是不是烦恼有去除了呢?人人只有自己知道。
佛陀就跟我们说了很多的方法,来教导我们如何下功夫去除烦恼。开始的时候,我们就是要修三无漏学,那就是「戒、定、慧」。
我们人人既然发心入佛门,在家有在家的戒律,出家有出家的戒律;我们人人若守好本分,守好规戒,自然我们的心,就会自己自我节制。
在家人有日常生活家庭伦理,社会规则等等…也是要有戒。能守戒,自然他就能守好他自己,在家居士的本分。
我们出家,生活在丛林里面,我们的四威仪,我们的日常生活、待人接物,行住坐卧等等…我们是不是从我们内心,用清净的心来面对事事物物、人人我我、是是非非呢?我们在这种的环境中,是不是内心有自治;把自己的心修好?
要修什么?修德。修德要由自治开始;因为内心别人看不到,唯有我们自己。
烦恼很微细,所以常说八万四千烦恼,诸尘劳门,烦恼业门有这么多,所以我们必定要赶紧开始修!第一,要赶紧三学--「戒、定、慧」。戒定慧若守得好,自然我们就能破见思惑。
我们不是一直说过吗?在佛要讲经时,法华会上参加的人众很多,开始举列出参加的人名。很多人,有万二千人的比丘、大阿罗汉,有这么多。当然后面还有,还有很多菩萨众。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所以只是对阿罗汉在勉励!比丘已得阿罗汉,这些人已经,「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其实短短这几句,就已经教育我们出家,比丘或者是罗汉,必定要经过三无漏学,破除见思惑。这见思惑,微细的烦恼很多,我们必定要破除。
有时候发一个心,除掉了一分烦恼,又是很快漏掉,这样我们的慧命又是再减失了。所以说来,戒定慧为何会叫做三无漏学?因为你若有戒、有定、有智慧,自然烦恼全都去除,自然慧命才能安定下来,才能不断成长起来。
这样开始我们就要发大心--
如修三学,破见思惑,慧命得安,始发大心。
这几天也是一直在对大家说:「我们要发大心!」
在法华会上,佛陀已经开始要转小为大,已经开始在鼓励人人说:「你们要诸漏已尽,甚至逮得己利了…」就是先褒扬,也就是说--「你能堪得承担如来的家业。」意思就是说--『你们还要再进步,所以我们要转小为大。 」
我们的慧命成长,我们就要发大心。内心的烦恼去除,就开始修德;因为我们内心有修有德,所以我们的德相行为,才能在外面能够统理大众。所以这个德,也是要从三无漏学开始。
心得自在,及以戒定慧力,修习增上学,已得修德圆满,能出入自在,此以戒定慧力,得自在也。
心得自在者,则以戒定慧的力量,来修习增上我们的心,下以修德圆满。我们的心若不自在,表示我们修的还不德圆满。我们必定要到了,完全很自在的那个时候,才是修德圆满。修德若圆满,进出任何境界就可以很自在。
不是说「修行,我和外面的缘都断了,我修我自己的。」各位,如果只是这样,若是我们万一和外面的缘再接触时,我们是否会再浮现我们的烦恼?
所以,修行不是--「不理人,我自己自修我自己;与人相处有这么多烦恼,我就这些事情不想做,把它放下,那些事情我都不要理会。这样,我自修我自己。 」这样就叫做「己得自在」吗?不是的!我们必定要在人群中,入人群中,我们的心自在;我们在很清净的地方,我们的心也很平静。
所以时时进出各种境界,不管是在人群或是入群处众,我们常常都是很自在;这样的心境,才是真正到达静寂清澄的境界。所以修德,就是将我们的心境走入静寂。这样无论是遭遇到什么样的环境,都不影响我们的心,这样叫做出入自在,就是戒定慧之力。
若于真俗二谛,一、真谛,真理上之实义,又圣者所见之实义也,了知无结无缚,心得解脱,此以慧力得自在也。
我们要能出入自在,我们必定要了解真俗二谛!
「真谛」的道理就是「出世的精神」。我们必定要有圣人,出世精神的道理。所以真谛就是真理实义,真正的道理里面的意义了,叫做真谛;也就是圣者所见的实义。也就是有出世的精神,已和世俗的一切无有牵挂。
但是虽然已经和世俗无牵挂,不过还要能发起大慈大悲,能够悯念众生。
二、俗谛,俗事上之实义,又凡夫所知之实义也。
要能够以这种「世雄」的毅力,入群处众、度化众生,所以要了解俗谛!
所以「俗谛」就是--世俗真实的意义。我们要入人群,你若不了解世间法,我们哪有办法应机逗教呢?所以必定要真俗二谛都要了解。
不只是了解圣人所体会的真理,一切的凡夫事,我们也都要了解,所以说这叫做真俗二谛。
做世间事就要入人群,真谛就是在人群中解脱,这叫做真谛。所以出世的精神,入世的志业,这叫做发大心。第一要先修好我们自己的心,然后我们才能入群众中去,「了知无结无缚、心得解脱」。真谛、俗谛,我们都很透彻了解了,若能这样,心就不会受结绑住。所以真俗二谛,我们也要用心。
若能这样「慧力得自在」,用我们戒定慧的力量,让我们的心能很坚定自在,这就是我们人人要用功。
真如实相本来自在,漏结既尽,则本来自在之相,全体显现,其名「阿若憍陈如」,至「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真如实相本来自在」--
这不是常常这样说过吗? 「人人都有与佛同等的真如实性!只是我们一念无明起,所以缘着外面的境界,不断复制烦恼。已经复制到现在,微细的烦恼,八万尘劳的烦恼。」想一想多么辛苦!
本来我们人人都有如来本性,本来就是自在,只是漏和结--漏就是烦恼,结就是执着--,这种烦恼执着,将我们绑住、覆盖。现在大家若能了解,那就是漏结已尽了。
其实我们本来就是这么清净,只是我们去接受外面的境界,来污染我们的心;否则,本来自在之相全体显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真理绝对没有离开我们的心,真理也没有离开我们生活周围。只是我们被烦恼漏结,将我们遮盖住,将我们绑住,让我们不得自在、不得自由。
现在我们所说的这些,都是常随众。佛陀到哪里,这些出家众都是在佛的身边,时时听佛说法,所以应该这些全都是,「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像这样心都清净的多少人呢?万二千人俱!这些出家比丘众及阿罗汉,在现场数字有万二千人。
这前面的经文,我们都知道了。其名曰阿若憍陈如等等,一直念下去,你们若在念《法华经》,就能念出很多比丘,阿罗汉的名称出来。
其名曰,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叶,迦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旃延,阿[少/兔]楼驮,劫宾那。
注:[少/兔]为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在制作电子佛典时,对于电脑无此字的时候,为了便于表示字型,所创特殊字表示法。发音为「耨」(No)
憍梵波提,离婆多,毕陵伽婆蹉,薄拘罗,摩诃拘絺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睺罗,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其实也只是大约举例,几位比较知名的人,那些人差不多都是;在这万二千人的比丘众中,差不多人人都认识。因为他有他的长处,而且常随在佛的身边,所以「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当然是很多。
在这,经文所举例,就是其中有这一群人,他们各人有各人的长处。而刚才所说的「诸漏已尽」,一直到「心得自在」,这就是在表示这些人众,都已经证果了。不是说万二千人,全都人人已经证得诸漏已尽,不一定是这样;不过在经文所举列出来,这些都已经心清净了。
数字能证,能够证明在此地有多少人。就像我们若是开会,都要签名,这样才知道「某某人有出席吗?」和这样的意思一样。表示这个大会,这些人都有来参加,所以就要举列出这些人的名称,所以这叫做「能证」。
这些人所证的,就是佛陀所说的教法他都纳受进来--「这个法是我所证的,我知道、我了解,这个大会,我有参加在这个大会中。」所以「能所合一」,所以才会举出这么多人的名字。
前是所证之法,此是能证之人,要知诸圣皆备储行,隐能则各具一德,引偏好故,此列举声闻比丘,有名高得重,上首大弟子之名也。
所以万二千人俱,很多,无法一一去将那些名字都列出来,所以简单列出二十一人的名字。每一个都有他的特色,每一个人其中举一项长处出来。
如舍利弗,舍利弗就是智慧第一;目犍连,他是神通第一;阿难能听尽佛陀向每一个人所说的法,所以他是闻法第一,叫做多闻第一…
就如这样,每个声闻一一列举出来,就有二十一位比丘,都是上首大弟子的名字。
各位,我们应该要了解,学佛最重要的就是要将法入心。真正入心之后,才能将德行显现出来,才能处群入众。不论是真俗二谛,出世的精神、入世的法,我们都要了解。
无论是学佛、学法,我们都要认真在于力行「三无漏学」。这三无漏学对我们修行者是多么重要!我们若能戒定慧,才能破见思惑,我们的慧命才能够安稳、发大心;我们才能如我们的愿。
所以人人学佛,必定要时时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939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