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时时要「闻、思、修」。
我们若能常常听闻佛法,自然我们的心时时都能保持着平静。平静是来自于通达道理,我们若道理通了,世间纷纷扰扰动不到我们,那就是因为我们能够通达诸法,所以这就是从闻法而来。
所以经文中说:闻法欢喜,法音入心;法味润德,滋养慧命。听法真的要用心听,我们若是没有用心听,哪怕即使是每天都坐在这里,每天我这么用心地说,但是我们若没有用心去体会、实践,那就只是听而已。
凡夫只是用「耳根」来「听话」,听凡夫的世俗话。听了之后,有的凡夫就把它变成了烦恼;用怀疑的心,用不正确的心念,那一边在听,一边就在制造烦恼。若是这样哪有办法把心平静?所以我们必定要用「修行」的这念「道心」来听闻佛法。我们若是修行的道心坚固,哪个地方的声音不是法音呢?
我们看大地一切万物,就如是天还未亮的时候,前面的庭院有灯光,微微的风一吹,风吹了树在摇动,那个树摇动的影子映在墙上;虽然是天色昏暗时,但是那个风声树影,就让我们感觉得到大地之德、万物之美。能够如同这样,心中生起那分感恩,感恩我们生在这个大地上,有日月不同。
昼时,白天能够看到大地万物真的很明朗,看很远,能够看到很多的东西,能够感受到辽阔的境界。但是夜间,就像是现在天未亮,天色还很暗,但是在很暗这个时候,却是有一番静寂清澄的境界,很宁静。
我们能够知道说,我们的精神若是愈集中时,就算听闻大地自然的声音,那种空间所展现出来的诸法,在我们心中滋润生长;我们若能够心灵常常明净透澈,这些道法,对于我们而言,就如同能够闻到很多的香味一般,令人心旷神怡。
所以「道风德香薰一切」,无论你到哪个空间,好像都有那种说不出来的心很欢喜的法味。所以「法味润德」,我们的心无烦恼,那种的法喜禅悦的感觉,就像法味润德,自然滋养慧命。我们难道不是时时都在期待,我们的慧命能够不断地增长吗?
因为时日不断的过去,年龄不断在增长,其实在生命中,也不断在凋零老化;唯有慧命,我们若启发起来,慧命长生不老,完全不会凋零,所以它是永远清新。因为智慧,在世间有很多东西,我们还没看透,我们还没尽知,尚不知道的还有很多,所以慧命它会不断成长。
那就是因为我们的心能够静下来,因为我们一念走在这条的佛道上。当然我们要以那分平静的心,来听佛法,自然我们的智慧不断来成长。所以闻法应该是很欢喜,因为我们的心若静下来,无论是大地万物,或者是人我是非,完全静寂清澄,透澈明朗了,哪还有什么烦恼好来烦扰我们的心呢?
所以前面「静思晨语·法譬如水·清净觉悟的智慧」、「静思晨语·法譬如水·以智导悲以悲启智」我们说过,佛陀的「十力」。就是这十种的智慧,给他一股的力量,能够看世间万事万物,都透澈明澄;真的很透澈,没有什么样的污染,这就是一股的力量。
所以前面「静思晨语·法譬如水·清净觉悟的智慧」、「静思晨语·法譬如水·以智导悲以悲启智」我们已经说过了「十力」,那么我们现在来说「洞澈五明」。
在「法譬如水」的经文当中这么说:
愿以忏悔意根功德:愿令此意,成就十力,洞达五明。
什么是五明?这「五明」,是古印度的五种学术,包括了:
1. 语文学的声明
2. 工艺学的工巧明
3. 医药学的医方明
4. 论理学的因明
5. 宗教学的内明
五明,第一,「声明」。说到这个「声」,我们要如何发声?有什么样的声音,我们应该能够去分别?若是过去的医生,可以透过声音去分别这个人的健康状况,到底这个人中气好不好?身体健不健康?或者是听到他在说话,可以分别出来「那个心是不是明智的语言?或者是充满烦恼等等」都是透过了声音,从这个语文里中能够去分析这个人生、世事。
当然这里的语文,除了能够了解,听声能够分别这个善恶等等以外,就是能够说很多种的语言,通达很多种的音声。在佛经里中也有这样的故事,这修行者随着一群商人,那样出海去贸易。他是被雇的,雇来搬运东西。这群商人,就是老板,大家已经将这船靠岸了,大家想说要先用餐,中午了先用餐,就发了一些饭团。
那这个人拿了一个就到旁边去了,树下坐时,开始要打开这个饭团来吃,就听到鸟声,就在那里笑一下、摇一下头。有人看到了,就在怀疑:「到底这个人是不是头脑有问题?吃饭自己一个人,怎么那样子笑?那样子在摇头?」于是就问他:「到底你是怎么了?」他就默然。
但是老板又问他,再次再问,所以反覆问了三次。那这位挑夫,他只好说:「刚才我听到鸟儿再说,某某地方有宝藏。我虽然是听到了,但是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所以我只是以一个微笑和摇头。」
看到这个故事,会觉得说这个鸟类都有这种的通灵,那何况说是人、人类?鸟类都能够说:「你在帮人搬东西很辛苦,你可以去哪里取什么样的东西。」只不过对一个修行者来说,世间的物资,挑动不了他的心,所以一笑置之。
但是听到的人眼睛都瞪大起来了,觉得说:「这么辛苦在贸易,大海茫茫冒很大的危险,就是为了要取得利润。为何有宝藏的地方,是为什么不用呢?」所以大家就想说:「这个人虽然嘴上说,这对他来说没什么;既然知道了,是不是将来,会不会去取那些宝藏?」所以这些人起了歹念,大家去计谋一个方法,要害死这个挑夫。
所以大家计谋之后,就是对他说:「我们很想要喝水,你是不是能够去那里有水的地方,你去提一些水来喝?」结果要去提时,弯身下去,这些商人就把他推下去。之后,这些商人有的人,赶紧驾着马车、牛车,一群人就离开了。
这个人在水中浮沉泅游,眼睁睁看到一群人已经离开了,他要怎么办呢?所以他在那里,觉得说:「人生就是一念歹念生起,就是不顾一切的情分,那样想要杀我的命,得他们的利益。」所以他自己在那里泅游时,结果一大块的木头浮在水面上,他爬上浮木,就这样随水漂流。随水流一直漂流,这群人离开不远,看到这个人在那里泅游,心想他一定是必死无疑了,所以停下车了,开始回头去取那个埋藏的宝物。
一挖之下果然有宝物,所以一挖出来以后,这群人开始在那里争。所以这位随水漂流远去的人,只是听到后面非常的吵闹,那群人已经在那里争,争这些宝物到底要怎么样来分,他内心就觉得:「人生,这种的心实在是很可怕!」所以他厌弃了世俗劳苦赚钱谋生,他决定修行去了。
那这就是在这个声,鸟声在说话。我们听鸟声在叫,其实它们是在对话,只是我们凡夫听不懂。但是有一种人他就能够通达声音,除了人类的语文以外,还能够听闻大地一切声音,都有它的道理,这也是包含在「声明」学里中。
再来是「工艺学」,这叫做「工巧明」。这种「工巧明」,就是手很灵活,做什么事、什么东西,他都是很懂得方法。无论是粗,无论是细,我们世间有这么多种的东西,能够让人欣赏,从木料变成了欣赏的艺术,从石头变成到很精致。无论是刻成佛,我们就膜拜;或者是把它制成椅子,我们就来坐。
这些都是大地的东西,他加以变化,变成了是要让人尊重的,或者是要让人欣赏的,或者是让人利用的等等;这都在工艺学里中,所以称作「工巧明」。
再来就是「医药学明」,这叫做「医方明」。不只是医师,还要知晓药。所以我们现在的医学院,就要开很多系,有医学系,有药学系,有复健系等等…对人的身体有很多的学系。甚至有语言训练,这也要声明学。所以医方明也是一样,对人类的这个医药学。
再来「伦理学」就是「因明」。「因明」就是要「如何来论这个道理」。道理的一切都是要有起因,你若没有起因,是要如何开始论起呢?世间的这个因明,不仅只是在伦理学,我们平时在说话也是一样,就像:「你在说什么?因为…」或是:「你怎么这么说,因为…」等等,都是都有一个起因。问「你怎么会这么做」,就是在问这个「因」。
但是,我们因为什么而做呢?我们应该要真的很明智,我们要把握时间做对的事情,这就是「因明」。不只是伦理学而已,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为什么做这个动作?你为什么说这种话?你为什么…」等等。我们应该「因为什么」,为什么的前面就是「因」。
所以我们为什么来修行?因为要脱离了那个烦恼的缠垢,要能够清净我们的心,或者是脱离凡夫,要来接近佛、圣人的境界。也都是「因为…所以这样…」来修行。
所以说起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不离开因明。我们要很清楚,很明朗,不要受到那个利益诱引了我们,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所以我们做什么样的事情,一定要很明朗,该做的去做,不该做的不要做。
再来就是「内明」,那就是「宗教学」。「不知己,焉知人?」我们自己若不是自己去了解,如何能够了解别人?所以有一句话这么说:「内外明澈无瑕秽。」我们自己的内心要真的很明澈,我们既然进入宗教的门内来,我们一定要清净我们的心;所以心若不明朗,是要如何能够面对外界呢?内心不自清净,如何能够去清净他人?自身不能度,如何度他人?
所以我们一定要「内外明澈无瑕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宗教;宗教就是要让我们,回归我们的本性。所以每一个宗教,应该它都有那一分「如何能够利益他人的博爱、大爱的教义」。当然要先有「自爱」,能够先「自爱」;「爱好我们的心」,不要让我们的心乱掉了,不要让我们的行为错误,这才是真正学佛宗教的目的。
所以这个「十力、五明」,就是我们要很透澈了解,所以请大家要时时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394
我们若能常常听闻佛法,自然我们的心时时都能保持着平静。平静是来自于通达道理,我们若道理通了,世间纷纷扰扰动不到我们,那就是因为我们能够通达诸法,所以这就是从闻法而来。
所以经文中说:闻法欢喜,法音入心;法味润德,滋养慧命。听法真的要用心听,我们若是没有用心听,哪怕即使是每天都坐在这里,每天我这么用心地说,但是我们若没有用心去体会、实践,那就只是听而已。
凡夫只是用「耳根」来「听话」,听凡夫的世俗话。听了之后,有的凡夫就把它变成了烦恼;用怀疑的心,用不正确的心念,那一边在听,一边就在制造烦恼。若是这样哪有办法把心平静?所以我们必定要用「修行」的这念「道心」来听闻佛法。我们若是修行的道心坚固,哪个地方的声音不是法音呢?
我们看大地一切万物,就如是天还未亮的时候,前面的庭院有灯光,微微的风一吹,风吹了树在摇动,那个树摇动的影子映在墙上;虽然是天色昏暗时,但是那个风声树影,就让我们感觉得到大地之德、万物之美。能够如同这样,心中生起那分感恩,感恩我们生在这个大地上,有日月不同。
昼时,白天能够看到大地万物真的很明朗,看很远,能够看到很多的东西,能够感受到辽阔的境界。但是夜间,就像是现在天未亮,天色还很暗,但是在很暗这个时候,却是有一番静寂清澄的境界,很宁静。
我们能够知道说,我们的精神若是愈集中时,就算听闻大地自然的声音,那种空间所展现出来的诸法,在我们心中滋润生长;我们若能够心灵常常明净透澈,这些道法,对于我们而言,就如同能够闻到很多的香味一般,令人心旷神怡。
所以「道风德香薰一切」,无论你到哪个空间,好像都有那种说不出来的心很欢喜的法味。所以「法味润德」,我们的心无烦恼,那种的法喜禅悦的感觉,就像法味润德,自然滋养慧命。我们难道不是时时都在期待,我们的慧命能够不断地增长吗?
因为时日不断的过去,年龄不断在增长,其实在生命中,也不断在凋零老化;唯有慧命,我们若启发起来,慧命长生不老,完全不会凋零,所以它是永远清新。因为智慧,在世间有很多东西,我们还没看透,我们还没尽知,尚不知道的还有很多,所以慧命它会不断成长。
那就是因为我们的心能够静下来,因为我们一念走在这条的佛道上。当然我们要以那分平静的心,来听佛法,自然我们的智慧不断来成长。所以闻法应该是很欢喜,因为我们的心若静下来,无论是大地万物,或者是人我是非,完全静寂清澄,透澈明朗了,哪还有什么烦恼好来烦扰我们的心呢?
所以前面「静思晨语·法譬如水·清净觉悟的智慧」、「静思晨语·法譬如水·以智导悲以悲启智」我们说过,佛陀的「十力」。就是这十种的智慧,给他一股的力量,能够看世间万事万物,都透澈明澄;真的很透澈,没有什么样的污染,这就是一股的力量。
所以前面「静思晨语·法譬如水·清净觉悟的智慧」、「静思晨语·法譬如水·以智导悲以悲启智」我们已经说过了「十力」,那么我们现在来说「洞澈五明」。
在「法譬如水」的经文当中这么说:
愿以忏悔意根功德:愿令此意,成就十力,洞达五明。
什么是五明?这「五明」,是古印度的五种学术,包括了:
1. 语文学的声明
2. 工艺学的工巧明
3. 医药学的医方明
4. 论理学的因明
5. 宗教学的内明
五明,第一,「声明」。说到这个「声」,我们要如何发声?有什么样的声音,我们应该能够去分别?若是过去的医生,可以透过声音去分别这个人的健康状况,到底这个人中气好不好?身体健不健康?或者是听到他在说话,可以分别出来「那个心是不是明智的语言?或者是充满烦恼等等」都是透过了声音,从这个语文里中能够去分析这个人生、世事。
当然这里的语文,除了能够了解,听声能够分别这个善恶等等以外,就是能够说很多种的语言,通达很多种的音声。在佛经里中也有这样的故事,这修行者随着一群商人,那样出海去贸易。他是被雇的,雇来搬运东西。这群商人,就是老板,大家已经将这船靠岸了,大家想说要先用餐,中午了先用餐,就发了一些饭团。
那这个人拿了一个就到旁边去了,树下坐时,开始要打开这个饭团来吃,就听到鸟声,就在那里笑一下、摇一下头。有人看到了,就在怀疑:「到底这个人是不是头脑有问题?吃饭自己一个人,怎么那样子笑?那样子在摇头?」于是就问他:「到底你是怎么了?」他就默然。
但是老板又问他,再次再问,所以反覆问了三次。那这位挑夫,他只好说:「刚才我听到鸟儿再说,某某地方有宝藏。我虽然是听到了,但是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所以我只是以一个微笑和摇头。」
看到这个故事,会觉得说这个鸟类都有这种的通灵,那何况说是人、人类?鸟类都能够说:「你在帮人搬东西很辛苦,你可以去哪里取什么样的东西。」只不过对一个修行者来说,世间的物资,挑动不了他的心,所以一笑置之。
但是听到的人眼睛都瞪大起来了,觉得说:「这么辛苦在贸易,大海茫茫冒很大的危险,就是为了要取得利润。为何有宝藏的地方,是为什么不用呢?」所以大家就想说:「这个人虽然嘴上说,这对他来说没什么;既然知道了,是不是将来,会不会去取那些宝藏?」所以这些人起了歹念,大家去计谋一个方法,要害死这个挑夫。
所以大家计谋之后,就是对他说:「我们很想要喝水,你是不是能够去那里有水的地方,你去提一些水来喝?」结果要去提时,弯身下去,这些商人就把他推下去。之后,这些商人有的人,赶紧驾着马车、牛车,一群人就离开了。
这个人在水中浮沉泅游,眼睁睁看到一群人已经离开了,他要怎么办呢?所以他在那里,觉得说:「人生就是一念歹念生起,就是不顾一切的情分,那样想要杀我的命,得他们的利益。」所以他自己在那里泅游时,结果一大块的木头浮在水面上,他爬上浮木,就这样随水漂流。随水流一直漂流,这群人离开不远,看到这个人在那里泅游,心想他一定是必死无疑了,所以停下车了,开始回头去取那个埋藏的宝物。
一挖之下果然有宝物,所以一挖出来以后,这群人开始在那里争。所以这位随水漂流远去的人,只是听到后面非常的吵闹,那群人已经在那里争,争这些宝物到底要怎么样来分,他内心就觉得:「人生,这种的心实在是很可怕!」所以他厌弃了世俗劳苦赚钱谋生,他决定修行去了。
那这就是在这个声,鸟声在说话。我们听鸟声在叫,其实它们是在对话,只是我们凡夫听不懂。但是有一种人他就能够通达声音,除了人类的语文以外,还能够听闻大地一切声音,都有它的道理,这也是包含在「声明」学里中。
再来是「工艺学」,这叫做「工巧明」。这种「工巧明」,就是手很灵活,做什么事、什么东西,他都是很懂得方法。无论是粗,无论是细,我们世间有这么多种的东西,能够让人欣赏,从木料变成了欣赏的艺术,从石头变成到很精致。无论是刻成佛,我们就膜拜;或者是把它制成椅子,我们就来坐。
这些都是大地的东西,他加以变化,变成了是要让人尊重的,或者是要让人欣赏的,或者是让人利用的等等;这都在工艺学里中,所以称作「工巧明」。
再来就是「医药学明」,这叫做「医方明」。不只是医师,还要知晓药。所以我们现在的医学院,就要开很多系,有医学系,有药学系,有复健系等等…对人的身体有很多的学系。甚至有语言训练,这也要声明学。所以医方明也是一样,对人类的这个医药学。
再来「伦理学」就是「因明」。「因明」就是要「如何来论这个道理」。道理的一切都是要有起因,你若没有起因,是要如何开始论起呢?世间的这个因明,不仅只是在伦理学,我们平时在说话也是一样,就像:「你在说什么?因为…」或是:「你怎么这么说,因为…」等等,都是都有一个起因。问「你怎么会这么做」,就是在问这个「因」。
但是,我们因为什么而做呢?我们应该要真的很明智,我们要把握时间做对的事情,这就是「因明」。不只是伦理学而已,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为什么做这个动作?你为什么说这种话?你为什么…」等等。我们应该「因为什么」,为什么的前面就是「因」。
所以我们为什么来修行?因为要脱离了那个烦恼的缠垢,要能够清净我们的心,或者是脱离凡夫,要来接近佛、圣人的境界。也都是「因为…所以这样…」来修行。
所以说起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不离开因明。我们要很清楚,很明朗,不要受到那个利益诱引了我们,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所以我们做什么样的事情,一定要很明朗,该做的去做,不该做的不要做。
再来就是「内明」,那就是「宗教学」。「不知己,焉知人?」我们自己若不是自己去了解,如何能够了解别人?所以有一句话这么说:「内外明澈无瑕秽。」我们自己的内心要真的很明澈,我们既然进入宗教的门内来,我们一定要清净我们的心;所以心若不明朗,是要如何能够面对外界呢?内心不自清净,如何能够去清净他人?自身不能度,如何度他人?
所以我们一定要「内外明澈无瑕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宗教;宗教就是要让我们,回归我们的本性。所以每一个宗教,应该它都有那一分「如何能够利益他人的博爱、大爱的教义」。当然要先有「自爱」,能够先「自爱」;「爱好我们的心」,不要让我们的心乱掉了,不要让我们的行为错误,这才是真正学佛宗教的目的。
所以这个「十力、五明」,就是我们要很透澈了解,所以请大家要时时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39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