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June 2010

静思晨语 - 2010年6月4日 - 40 - 学佛之道







日子过得很快,每天都要好好把握。

我们「静思勤行道、慈济人间路」,一直有个心愿,要如何把我们慈济的精神,走入人间?从「静思法脉」为起点,希望人人在静思修行;希望人人在慈济路上,平平坦坦走入人群;希望能够将这份精神,可以贯彻到身心平行,所以我们才要好好把握时间。

《无量义经》也就是我们「静思勤行道」的精神理念,所以我们要好好用心。

一直要跟大家说这件事情,我们信仰佛法,佛陀来人间,我们人人敬仰佛,为佛的弟子,我们要知道,我们要学佛。

佛陀他的精神理念,为什么我们要学呢?我们要学他能够疼惜众生,不是为自己修行。佛陀的伟大,不是为自己,是为天下苍生。所以我们大家要很肯定!

佛是为众生而修行,为了要如何引导众生,走入这个觉道去,他自己要先去了解众生的迷茫。

是如何迷的呢?因为迷所以有苦!要如何脱离苦呢?那必定要觉!要如何能找出一条觉道?所以他必定要先向前走。

因为他用心去体会,众生种种的苦难,所以发挥了智慧,体会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之后,他成为宇宙间的大觉者,这都是修行来的。点滴的时间不浪费、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讨,所以一一他能透彻这个事相中,最深奥的道理。所以觉悟了,才成为宇宙的大觉者,那就是佛了!

这不就是为众生成佛吗?也是为众生而施教,就是要来引导众生跳脱出来。

众生被绑住,到底是被什么绑住呢?这样完全无法跳脱出来,到底是什么事情?是什么东西?人的心理到底是如何?怎么那么多的苦!

所以佛陀觉悟之后,体会了「困」--就是把它捆住、把它缠住的东西--,那就是「无明」!这种无明的心念,所以佛陀想尽办法去解开。

尽管他对人生的觉悟,一下子就知道宇宙万物之间,一切的矛盾苦难,无不都是一念的心。

美的境界,海阔天空,静寂清澄这个境界,也是一念心;三界好像火宅一样,好像地狱炼狱里,这也是一念心!所以这念心能造净土,也是能造地狱!所以一念天堂净土,一念就是火宅地狱,这都只是一念心而已!

佛陀本来就是要开门见山,把这片门打开让大家知道,山之高、海之大,天地之宽之广。但是开了这个门,众生,见山不知山、见海不知海的广,还是无法了解、还是无法自己见自我的本性。所以佛陀才要再用四十几年间,这样循循善诱;这样适应众生的根机来施教,就是为众生说法。

《法华经》就是佛陀的本怀。 《法华经》里也这么说--「《法华经》是真实法、《法华经》是佛佛的本怀;每一尊佛出世来人间,无不都是为了讲《法华经》。《法华经》就是每一尊佛,他心中最重要的想法,所以要讲《法华经》。 」

他就要之前的四十二年间,需要用很多的方法来透引众生;所以要从般若转入法华来,也还要有一个转折,所以《无量义经》就是法华的开经。

但是《无量义经》是不是开始在译经时,就在法华的前面,就已经译出了《无量义经》呢?不是,按照这样去推究起来,《法华经》是比《无量义经》先翻译出来。

我们大家都知道,佛陀讲经的时候,并没有说前后次序有人记录。没有,佛陀入灭之后,也经过了一段时间,阿难尊者和迦叶尊者,开始才觉悟到--「佛陀已经入灭了,佛的教法,要如何能永远传在人间?只用口口相传,这样是不行的!」所以才赶快设法,要如何把佛陀所讲过的教法,再把它统一起来。

佛入灭之后,因为迦叶尊者他是僧众中的领导者,所以由他来召集--「大家赶快将过去,佛陀与我们一起如何生活、同时如何来向我们说法?那个时代、那个社会,佛陀跟什么人讲话?我们大家赶快来集合,重新来回忆。」

就有人会觉得,必定要有一个人,能够统一重新来讲述,要重新再讲过。什么人的记忆好、口才好?跟随在佛陀的身边,了解佛陀的精神,必定要选一个人出来;所以那时候,大家就推荐出了阿难。

那时候阿难他也很惶恐,迦叶尊者也让他经过了一番的磨炼--

因为阿难尊者很重感情,他跟随在佛的身边,他也是对人间事很关心,他虽然很有智慧;但是他过分慈悲了!就好像说大家都很怪罪阿难,怪他什么呢?怪他让女人也可以在僧团出家修行。

本来都是男众出家;后来,佛的姨母磨诃波闍波提,她看到佛陀出家了,那种觉悟之后庄严的形象,尤其是佛陀又再回到王宫说法,她了解到人间的无常,尤其是悉达多太子,也是成佛的佛陀,他的父母往生,所以他的阿姨就要求,她也要出家;甚至耶输陀罗也要求要出家。所以带着皇宫很多有志一同,不管是宫女也好,或是他的皇亲、夫人,大家有志共同都要跟随佛陀修行。

但是,佛陀不允许。觉得一个僧团都是男众,女众若这么进来,恐怕对这个僧团的管理,形态会混淆。

不过阿姨要求出家的心,非常的恳切;那时候摩诃波闍波提,就去求阿难。

阿难看了觉得很不忍心,所以就向佛陀再次请求。阿难就跟佛陀说:「佛陀,您不是很慈悲吗?佛陀,您不是说众生佛性平等;不是不分男女之别,不就是要度尽天下众生?为什么佛陀会这样,来分别男女相呢?」

所以佛陀那时候,经过了阿难这样的请求,所以佛陀也觉得--「是啊!众生是平等,我怎能够只为了这些男众比丘僧团,这样来断了女众的善根!所以她们应该也有出家的资格。」

众生蠢动含灵皆有佛性,人间的事相分别,应该也要来打破,因为佛陀他就是为人间不平等,所以他要找出一个平等的道理。在修行的团体,又怎么能去分别事相、人相、我相?这不应该有!所以他就开始允许了,让女众来出家。

不过有条件--因为佛陀恐怕,全都是来自皇宫,尤其是自己的亲属,她们若是入僧团来,是不是会高高在上呢?那人我相打不开,是不是来到这个僧团,只想要享受呢?修行既然要走入这个僧团道场,应该要好好跟大家真正的平等;所以他就开一个八敬法。

八敬法又名八敬戒,意指八种规定,尼众恭敬比丘的戒法,

其实八敬法就是为这群皇宫的王亲国戚的夫人,这些贵夫人所设的。

佛陀难道本来就不让女众出家吗?不是,他的智慧,就是故意来刁难!就是在等待阿难来请求,他才能用这个难,才能去突破她们的心中对于身分的执着,能打破那种皇宫享受、这种贵夫人的相;这种的心态才能打破。所以刁难她们,才能提出条件设「八敬法」。

相信佛陀绝对不是有男女相的分别,他已经说人性平等了,相与性是平等,既然性是平等,就不应该分别相了。

总而言之,其实虽然我们有男女相的分别,但本性、佛性是平等;只是在这个人间,凡夫的无明,所以女人的习气比男人的习气较重。

看看家庭对孩子的执着宠爱,那种爱的缠绵;这个缠,感情的缠,也是女人较会缠。

有一天有几位来了就说:「我的先生要怎么能让他变好?若变好,就让他较专心来做慈济,他还有很多该跟随师父走的路。」虽然安慰她:「人生就是这样,妳也听很多了,就要尽人事、听天命。」她还是会继续说:「我知道,若能够…也是这样;若能够…我知道;若可以…」等等… 。

还有旁边陪她来的就说:「师父,我也是一样,我心里也很难过…」我若是问她:「什么事情?」她就会接着很哀叹的说:「我儿子,儿子跟媳妇不太好,我的媳妇又都不听我的话…」若再问她:「是怎么了?」她又再述说:「…我就觉得人生本来…。」

若是开导她:「我刚刚跟她说那么多,妳没听到吗?」她会说:「有啦,不过我要带孙子,孩子都留给我带…。」若是告诉她:「妳就把孙子还给他们带。」她还是会舍不得的说:「不过…」

像是这样等等,有很多。我觉得女人很缠,哪怕法听很多了,但是在这个感情,这样上上下下、高高低低、无微不至,就是这样缠着。

各位,难怪佛陀就是不希望他的僧团里头有女人、有比丘尼!但也不是佛陀不肯,因为他在人间,就是要教育开导众生入佛知见、能够觉悟。所以当他面对这群女众时,就是要透过这种事相来做教育,教育这些女众能够转变心中对过去的身分、相的执着,所以才提出八敬法来做约束。

其实八敬法,是对这个女众僧团很不公平!这就是在那个时代的情形;我们这个时代,应该要有互相尊重、彼此感恩,这样就对了。所以感恩、尊重、爱,这才是人间的真实道。

所以佛陀也是不得已,为了那时候他的僧团、僧团的生活规则,所以我们要体会佛陀的用心;我们要感恩阿难的慈悲,这就是佛陀的时代,有这样的情形。

好吧,各位,我们大家都是佛的弟子,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学佛。佛陀是为众生来修行,佛是为众生而成佛,我们要很感恩!

其实佛性本来人人都有,只是佛陀他现八相成道,就是为了要教育我们,他是这样过来的。

而佛陀是这样的思想,看到那个时代的景象,所以他如何选择走入人群?如何经过了修行才能够成佛,这都是一种的现象。

佛陀成佛也已经无始以来了,所以为众生施教、为众生说法;所以我们是佛的弟子,我们一定要依教奉行,这样就对了。

大家要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671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