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June 2010

静思晨语 - 2010年6月15日 - 47 - 恬安淡泊 无为无欲







我们之前已经在《静思晨语-法身大士慈悲菩萨》说过,「法身大士,慈悲菩萨」--能够在人间人群中救人,只要我们人人「心中有佛,行中有法」,即使离我们再远的地方,即使再贫困,只要有那分的缘,因缘成熟了。

所以这群的菩萨能够去接近,周围贫穷苦难人。他只要启发一念爱心,同样能够得救的道理全都相同。所以我们菩萨的心,能够成为法身大士。

这个法身就是清净的身,清净的身心,我们要什么样的境界呢,那就是要,「其心禅寂,常在三昧」。

我们学佛,就是要学在这种的心灵境界,那怕我们是在人群中。在这纷纷扰扰的人群事务中,我们的心有办法静下来吗?当然这就是功夫,这就是我们要学佛的境界。所以才说我们要精进,我们要好好顾好我们这念心。

我们这念心是要如何照顾呢?照顾到什么程度呢?要顾到「其心禅寂,常在三昧」中。

禅就是定,我们要有定。在我们菩萨道里面,不就是「四无量心、六度」吗?要有「慈心、悲心、喜心、舍心」,还要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最重要的就要有「智慧」了!所以说起来,我们这个六度的法门,不离开「慈悲喜舍」四心,我们才有办法去发行六度。

所以这六度里中就有禅定,才能够发挥我们的智慧;这个法身、清净的身心,才能够在我们的日常行动中。 「心中有佛、行中有法」,我们这个常在三昧,不是在那里坐着入定,那种才叫做「三昧」。

在禅宗里不是这么说吗? 「担柴运水无不是禅」,我们无论是喝茶、吃饭,无不是禅;行住坐卧无不是禅。这不就是在跟我们说:「行中有法」吗?

所以,我们要走入人群中;在人群当中,人人都是我们的一部经。过去我不是跟大家说过:「无论是孩子说的一句话,或者老人,那怕他都没有读书,他说的话,令我们心生法喜,能够很欢喜,这呢就是心无污染。这种心无污染就是在禅寂,就是在三昧中,这就是法了。」大家不知能了解吗?

「恬安淡泊,无为无欲;颠倒乱想,不复得入」。我们的烦恼都是在颠倒乱想中,现在听时,很欢喜;等一下有什么样无缘的事情,或者是有结到恶缘的人,又来对我们说:「某某人如何…」就又扰乱了我们的心;或者是我们面对着的环境,色、香、味、触,自然会使我们心生恶法!这个心生恶法就是「贪、瞋、痴」,这又会让我们颠倒乱想。

外面的境界时时在诱引我们,要如何呢?就要「恬安淡泊,无为无欲」。我们的心若能够常常守在那个禅寂,就是不起心动念,这分的定力。我们若能够心念常常就是在三昧中,自然我们对外面的境界,自然它就会真的很恬安、真的很宁静,心能够很安。

无论什么样的境界来,都不能动我们的心,就好像是静水没有动摇。不过,我们的定力若不够,没有入这个三昧的正念,只要一粒沙丢到水里,它就会动了。所以我们必定要有恬安,真的很恬静的心。这个「恬」字好像是甜,很欢喜啦!这个心这样很清、很明、很欢喜。

有一天我走到后面,看到一个水池,这个水池,水有在动;不过,你去看,很静,有在动像没有动一样,你可以很透明看到里面的石头。每一颗石头透过水面,所看到的石头粒粒分明。它有在动,就好像我们人,随着日子这样地过,随着世间人事物不断这样地动;但是心如镜面的水一样,这就是叫做功夫。

我们既然在人生,哪一个人能够说没有烦恼的事情,在我们周围?有啊!但是我们的心,是不是有那么的恬静没有?无论听到什么事情,会烦恼吗?会啊!会生气吗?会啊!那你要对他如何?没有,没有怎样。就是能如何面对呢?总是「天下没有我不爱的人,没有我不原谅的人!」既然这样,又要如何呢?每个人的心若能够有这样,自然能够一步一步向前。

要不然我们会觉得说,这哪有可能?我们哪有办法、能够在禅寂、在三昧中?有啦!我们就是要一边练,练到能够恬安;无论什么事情,把它善解,就已经过去了,心就不会在那里惹起了贪啊、瞋啊、痴。

最起码我们修行人本来就无贪,不过瞋的环境常常在我们周围。我们要如何去压制这个瞋火?我们的心就要淡泊。世间物、世间事,过去就过去了,何必又在那里计较呢?不计较了。若这样,自然我们就能够保持着那种的恬安淡泊。

我们现在才开始在修行,我们这无量智慧,真的是难解难入。这个智慧门要进去,哪有那么简单呢?所以我们就要慢慢精进。一直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人群中,要如何让我们恬安下来?那就要在我们生活中淡泊,不要让周围的境界,这样动不动就被诱引过去。我们若能够淡泊啦,自然无为无欲。这个无为无欲,我们才有办法远离颠倒乱想。

《无量义经集选》:法身大士,慈悲菩萨;其心禅寂,常在三昧;恬安淡泊,无为无欲;颠倒乱想,不复得入。

这几句话,我们要背起来很简单,我们真有办法进入这个境界吗?好像是很困难,所以佛陀不断以种种方法,来循循善诱我们。

佛世的时代,有一个家庭,这个家庭的一对夫妻,就只有单独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名叫做白净。为什么叫她这个名字?因为她生下来时,同在那时候,忽然间一阵风,飞来了一件毯子。小小的一件毯子。这件毯子的质料,非常非常的柔软,又白又柔软,很美。所以这个女孩生下来时,正好这件毯子,不知道从哪里飞来的?捡到这件毯子,看到很美。孩子生下来,就把这件毯子包在这个女孩的身上,刚刚好,所以她的名字就叫做白净。

说起来很不可思议,这件毯子在这个孩子的身上,随着岁月、孩子长大,这件毯子,同样随着她的身材那样变大。一直到这女孩,已经是将近出嫁的年龄,她又长得很美,肌肤很白,所以很多人,无论皇亲国戚,社会长者的家庭,纷纷都来提亲。

有一天,她就像她的父母说:「不必操心,我的心愿要求想要出家。」这对的父母,原来也就是很虔诚的佛教徒,常常在亲近佛;所以女儿常常就是去亲近佛陀,听佛说法,所以她的心真的很恬安淡泊。到了这个时候,她就对她的父母说出她的心愿,她想要出家。

虔诚信仰的父母,想到女儿要出家也是一件好事啊!所以他们也很欢喜,顺着女儿的愿就说:「若这样,我就来为妳准备僧服。」那女儿就说:「不用了,我就穿这件,从小到大,这件就是我的僧服。」父母就想:「女儿欢喜就好。」

就送到佛的面前去。向佛说:「我的女儿想要亲近佛出家。」佛陀很欢喜:「就来,善来比丘尼啊!妳自落发啦!」自然落发了。就跟她说:「来,妳就去大爱道的比丘尼团,好好去修行。」大爱道我们都知道,摩诃波闍婆提,佛陀的姨母,她所领导比丘尼的团体。她就归入比丘尼的团体去。

真的很用功,因为她的心本来就是禅寂。常常在三昧中,因为心都不曾起过动摇,生活本来就是,恬安淡泊无为无欲啊,入了比丘尼团,那种清净无为,很快就入道了,证阿罗汉果了。

有一天,阿难尊者就问佛陀说:「为什么她能够这样呢?过去生是什么因缘,能让她这辈子这么顺利出家,这么顺利证果啊?」佛陀就说--

过去在迦叶佛的时代,有一对夫妻非常的贫穷,家里什么都没有,连穿的衣服都没有,就是在求乞。两个夫妻一件破毯子很脏,但是两夫妻轮流;就是要出去乞讨的人,就以这件毯子,破毯子围住身体去乞讨回来。一个出去,一个就用草遮住身体,如此两夫妻这样替换。

有一天,就是一位比丘来要托钵,这位贫穷妇,她才把这件破毯子披在身上,开始要出去乞讨,刚好遇到这位比丘。这位比丘就开始说:「我要来托钵。」她说:「我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吃的东西没有,连一件衣服我都没有,我只有这件毯子而已。我毯子若拿起来,我就是赤身裸体,我什么都没有了。」

就此开始,这位比丘就为她讲说这个贫穷的因缘。他就跟她说:「妳是不是能够赶快去听迦叶佛的说法?」那个时候她就对先生说:「我们有办法去吗?」「没有办法啦!」所以她就说:「若没有办法,我们过去就是都没布施,我想,我要把这件毯子,布施给迦叶佛。你是不是能够同意?」先生就说:「我们只靠这件毯子,我们两人轮流去乞讨,我们什么都没有,我们要如何布施呢?」

所以太太就说,她说:「我们每天只是出去乞讨,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死啊!既然如此,不如把握因缘。我们什么都没有,我们也无法去听迦叶佛说法,是不是我们就这样,把这件毯子,请这位比丘拿去供养迦叶佛吧!」先生也同意了,他说:「贫啊,贫得实在很辛苦,早晚要死,所以我们不如把握机会。」

这位比丘接到这件毯子,拿到迦叶佛的面前去,迦叶佛在讲法中间,微笑着把这件毯子接来。就是这唯一毯子,像垃圾一般的又脏、又烂,又不是很好闻的味道。但是迦叶佛很欢喜。

一些国王、大臣,看到迦叶佛接到这件毯子,好像是比接到多么珍贵的供物,还要欢喜。所以就说:「迦叶佛,这只不过是一件,又臭又脏的毯子,您为什么这么欢喜呢?」迦叶佛就说:「这件毯子是这对夫妻,全部的财产,一无所有,全部的财产完全虔诚供养,这就是我最欢喜,这心无染着就是最上供。」

佛陀说到这里,他就说:「那时候供养这件毯子的贫妇,就是现在的白净比丘尼。她就是用如此清净的心,下定决心修行。所以从此开始,生生世世她的心就是禅寂,心就是没有动摇过,生生世世就是这样,恬安淡泊、无为无欲在修行。这一世能够遇到我--释迦佛;这个佛法中,她接受佛法,所以她这么快就能够入道,能够证罗汉果。 」

看,这就是了。我们人人学佛,听了之后,我们真的要舍;那怕在这个物欲里中,我们也是要舍。

这虽然无始以来、我们与生俱来,我们就会一念的无明,一直不断制造烦恼;其实再追究我们心的源头,本来就是与佛同等。

所以,各位,佛性本具,离我们不远;要入这个智慧门也不困难。只要一念心转--「心中有佛、行中有法」。所以请大家时时要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68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