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他观机逗教,所以一个道理,他能够说很多的事物。
佛陀,他观机逗教,所以一个道理,他能够说很多的事物,很多的事物,他归纳是一个道理,所以,他「无量说一、一说无量」。
很多的事物,他归纳是一个道理,所以,他「无量说一,一说无量」。
因为很多的道理,就是从一法生;一法者,就是无量义,无量义也就是一法。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于「一说无量」,这就是「权智」;权就是方便的意思。佛陀就是看到人间的事相,人我是非烦恼等等…各种的根机不同,佛陀应根机来逗教,这叫做「权智」。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于 一说无量,这就是「权智」,「权」就是方便的意思。
以「无量说一」,在《法华经》就开始要把它收回来,众生的根机不同,所以他随众生的根机来逗教,给众生的教育;现在还要再跟众生说: 「从过去以来所说的一切的一切,只是要跟你们说一个道理,那就是心、佛、众生平等,人人都有佛性。」这是「实智」。所以以无量说一是实智。
真正说,佛智是不可思议!
我们在佛经里很多小小的故事--
一位过去是无恶不作,很坏很坏的人,他看到什么事情不顺眼,他就是骂人、打人、杀人,应该要说是无恶不作,这个极坏极恶的人。
有一天在路上走,他看到一团黑黑的东西,看清楚些,原来就是一只很大只的蜘蛛。本来想要一脚把它踩下去了,不过脚抬起来要踩下去时,忽然间起了一念:「它又跟我没什么关系,我何必杀它?」就这样脚一偏,跨过去,这样就过了。
但是这个人是极坏极恶的人,有一天他的大限来时,往生了,他才舍此身形,一下子就堕到地狱去,受到很大的苦难。
忽然间,有一天看到一条好像是银,很亮的丝;所以好像在茫茫大海中,就快要沉下去了,很辛苦在挣扎,好像看到一根木柴那种的感觉。赶快,他看到这条银丝,赶快拉着这条银丝,这么拉住,慢慢这条银丝往上,一直一直上去。
他在这期间,已将就快要看到天日了, 但是往下一看,好像很多人也看到这条银丝,所以跟着他,同样的拉住它,他那时心念,又起了一念的私心恶念--他怕这么小的银丝,后面这么多人,万一若断了怎么办?就这样,脚一直向下方踢。
本来已经快要看到天日了,快要到平地的上面去了,就是这念心,不肯让下面的人一齐上来,所以银丝就从他手的上方,这么断掉了。不只是下面的人不能上来,连他本身也在堕落下去了。
这是佛陀向他的弟子,在教诫时说出了这个小故事,这也就是佛陀观机逗教,看看众生都是自私,只想要自己得救,独善其身,不想要兼利他人;这小乘也不对。
或是要跟我们说:「一念的好心也能够自救,你救人就是救己。」这个人只是那念,就要踩下去了,忽然间一念的悲心起,放它过去,移一步,这样他就有这个因缘,蜘蛛也会吐丝要救人。
这佛陀他的智慧,说这样的故事,这叫做「权智」。其实在权智里,它已经隐含着那个「一」,是「实智」,那就是一念心。
所以,「以无量说一」是「实智」,无不都是要说我们的一念心。心意好,自然做好事、说好话;我们在人间里,可以口说好话、身行好事、意念善事。这就是我们,在修行的一条道路。
所以不要有杂心起,不要有恶念生,所以这也是我们修行,很重要的一条路。
所以佛智不可思议,《无量义经》就是将佛陀所说的--「阿含、方等、般若、谈空说有」,要把它归纳成一个道理。所以我们现在可以断定,《无量义经》以前所说的法,为方便说;我们就可了解,《无量义经》之后所说的法,就是《法华经》的时代,所以,所说的法就是真实法。
不过《无量义经》是非常的重要,这是一个转折--过去是这样「谈空说有」,所以众生他的解悟就「各有差别」,所以「无法疾得无上菩提」。因为还没有很明显向大家说:「你这样才是对的。」所以还是循循善诱,这叫做「方便」。
到《法华经》时,就是要跟我们说:「你过去这样都不对,来开始你要走这个方向。」不过,过去是不是白跑的呢?没有白跑,无论你是从东边来、西边来;就跟他说:「来,我们现在一起从这个中央,赶快向中道行法,这样就对了。」
所以说,无论佛陀是谈空或是说有,过去的权教也不是浪费时间。不是,是因为众生的根机方向不同,所以根机方向不同,他就要不同的方法来引导。
现在就是要到《法华经》的时代;所以《无量义经》是很重要,是要转入法华之前,一个方便经,也就是《法华经》真实法的一个前序。所以我会常说:「《无量义经》是《法华经》的精髓。」
就好像一个序,开始介绍这部经的性质是什么?什么?先给我们一个起头。所以《无量义经》也是很重要,它占有「开权显实」重要的地位,要让大家不要再执着在那个权的方便法。
《无量义经》总共有三品,有〈德行品〉、有〈说法品〉、〈十功德品〉。
开头时,它以〈德行品〉就是要来赞扬佛的德行;就像我们若是请人来演讲,同样都要有司仪来介绍,介绍现在这位演讲者,他有什么样的经历,他做过什么事情,有什么样的经验。
所以经典也是一样;看看,佛陀一生的事迹,他如何从享受的环境中,走入真正苦行的环境里,经历了多少生活中,有形、无形,非常坎坷的过程,他的毅力,他的意志。一直到心智开了,启悟了天地宇宙万物的真理,成为宇宙尖的大觉者。像这样至高无上的清净德行,这是在〈德行品〉里,有这样的赞扬、解释。
那么这个佛德,如何才能显出佛德?最重要的是清净德行。我们的佛德没有显现出来,但是我们同样与佛同等,都有这个清净的德行;只是我们就是缺少了,佛陀那分的坚定决心。我们就是缺少了这点,我们无法舍去过去生活习气,所以我们还是带着这个生活习气,我们同样还是在人我是非中。所以我们就是少这一点,无法清净的德行显现出来,所以我们不得开悟。这就是我们凡夫与佛,相差最大的。
所以佛陀是以清净德行,为施教众生的典范。芸芸众生愈来愈多,佛的时代人口多少?根据科学家开始在分析,在公元一千年,人口差不多是五亿而已,现在多少了!所以我们就能知道,在二千五百多年前,这个地球的人口才多少?不过,佛陀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已经觉得芸芸众生,一直无明增加,众生的习气、烦恼,愈来业力愈大,所以他就把这个世间,叫做「五浊恶世」。
在这个五浊的时间,众生的心一直一直都是无明烦恼,这种的欲念,愈来愈增加。你们难道不觉得,现在的人享受实在是很多;不敢吃苦的人愈来愈多了。
看看佛陀,他敢吃苦,他敢离开皇宫,舍弃过去的生活享受。你看,这么走过来,这么辛苦的路程,这离开了人我是非;看,这就是佛陀,要来做典范。让大家知道--「你若要真正能体会,这个清净的大道理,你们就和我一样。」
来,这就是一个典范。为了要度众生来施教,设施种种的教育,第一项,他就要先做一个典范给人看,所以这样才能教育。 「言教不如身教」,所以这个人品典范,他建立起来。
常常一句话说:「人格成佛格就成。」所以为施教众生之典范,所以他要成就一切功勋伟德。佛陀在人间,真的是众生在那个时代,他开始走入人群中;上自国王大臣,甚至那时候多少迷信的印度教,非常的复杂。他无论是在国家,上阶级的贵族,与所有复杂的宗教,婆罗门教,他都一一把他降伏;很多宗教迷信的观念,这样被他扭转过来。
可惜时间太短了,因为佛陀说法才四十九年而已。印度是那么的开阔,宗教是那么的复杂,有九十六种的外道教,他短短的时间怎么有办法把这些宗教全部让它稳定?把那迷信的习性都去除呢?不过,有不少已经被佛陀度化。看看大迦叶、舍利弗、目犍连,有多少都是外道教的领导者,把这么多度进来,出家了,来帮助佛陀施教。
你看我们现在佛经能够流传,也是大迦叶尊者等等…这些大比丘长老来集经,我们现在才有经典,可依据来修行。所以佛陀是成就了一切的功勋伟德,那个德真的是伟大,所以叫做〈德行品〉。
不是这样简单几句话就说得完!佛陀,他平时讲经,也是称赞其他过去的佛,他方的佛;何况在《无量义经》要开始,同样要先称扬佛德,所以有〈德行品〉。这是你们每天,若在诵《无量义经》时,第一品你们就诵得到了。你们就可以了解,我们应该对佛陀这个德,我们要很尊重。
不只是尊重佛陀,要尊重我们自己;因为我们的本性,有和佛同等的清净本性。只是我们无法像佛陀,那么勇猛精进、这样非常的毅然,能将过去的生活习气断掉,这就是我们所以叫做凡夫。所以凡夫也是能成佛,人人要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679
佛陀,他观机逗教,所以一个道理,他能够说很多的事物,很多的事物,他归纳是一个道理,所以,他「无量说一、一说无量」。
很多的事物,他归纳是一个道理,所以,他「无量说一,一说无量」。
因为很多的道理,就是从一法生;一法者,就是无量义,无量义也就是一法。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于「一说无量」,这就是「权智」;权就是方便的意思。佛陀就是看到人间的事相,人我是非烦恼等等…各种的根机不同,佛陀应根机来逗教,这叫做「权智」。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于 一说无量,这就是「权智」,「权」就是方便的意思。
以「无量说一」,在《法华经》就开始要把它收回来,众生的根机不同,所以他随众生的根机来逗教,给众生的教育;现在还要再跟众生说: 「从过去以来所说的一切的一切,只是要跟你们说一个道理,那就是心、佛、众生平等,人人都有佛性。」这是「实智」。所以以无量说一是实智。
真正说,佛智是不可思议!
我们在佛经里很多小小的故事--
一位过去是无恶不作,很坏很坏的人,他看到什么事情不顺眼,他就是骂人、打人、杀人,应该要说是无恶不作,这个极坏极恶的人。
有一天在路上走,他看到一团黑黑的东西,看清楚些,原来就是一只很大只的蜘蛛。本来想要一脚把它踩下去了,不过脚抬起来要踩下去时,忽然间起了一念:「它又跟我没什么关系,我何必杀它?」就这样脚一偏,跨过去,这样就过了。
但是这个人是极坏极恶的人,有一天他的大限来时,往生了,他才舍此身形,一下子就堕到地狱去,受到很大的苦难。
忽然间,有一天看到一条好像是银,很亮的丝;所以好像在茫茫大海中,就快要沉下去了,很辛苦在挣扎,好像看到一根木柴那种的感觉。赶快,他看到这条银丝,赶快拉着这条银丝,这么拉住,慢慢这条银丝往上,一直一直上去。
他在这期间,已将就快要看到天日了, 但是往下一看,好像很多人也看到这条银丝,所以跟着他,同样的拉住它,他那时心念,又起了一念的私心恶念--他怕这么小的银丝,后面这么多人,万一若断了怎么办?就这样,脚一直向下方踢。
本来已经快要看到天日了,快要到平地的上面去了,就是这念心,不肯让下面的人一齐上来,所以银丝就从他手的上方,这么断掉了。不只是下面的人不能上来,连他本身也在堕落下去了。
这是佛陀向他的弟子,在教诫时说出了这个小故事,这也就是佛陀观机逗教,看看众生都是自私,只想要自己得救,独善其身,不想要兼利他人;这小乘也不对。
或是要跟我们说:「一念的好心也能够自救,你救人就是救己。」这个人只是那念,就要踩下去了,忽然间一念的悲心起,放它过去,移一步,这样他就有这个因缘,蜘蛛也会吐丝要救人。
这佛陀他的智慧,说这样的故事,这叫做「权智」。其实在权智里,它已经隐含着那个「一」,是「实智」,那就是一念心。
所以,「以无量说一」是「实智」,无不都是要说我们的一念心。心意好,自然做好事、说好话;我们在人间里,可以口说好话、身行好事、意念善事。这就是我们,在修行的一条道路。
所以不要有杂心起,不要有恶念生,所以这也是我们修行,很重要的一条路。
所以佛智不可思议,《无量义经》就是将佛陀所说的--「阿含、方等、般若、谈空说有」,要把它归纳成一个道理。所以我们现在可以断定,《无量义经》以前所说的法,为方便说;我们就可了解,《无量义经》之后所说的法,就是《法华经》的时代,所以,所说的法就是真实法。
不过《无量义经》是非常的重要,这是一个转折--过去是这样「谈空说有」,所以众生他的解悟就「各有差别」,所以「无法疾得无上菩提」。因为还没有很明显向大家说:「你这样才是对的。」所以还是循循善诱,这叫做「方便」。
到《法华经》时,就是要跟我们说:「你过去这样都不对,来开始你要走这个方向。」不过,过去是不是白跑的呢?没有白跑,无论你是从东边来、西边来;就跟他说:「来,我们现在一起从这个中央,赶快向中道行法,这样就对了。」
所以说,无论佛陀是谈空或是说有,过去的权教也不是浪费时间。不是,是因为众生的根机方向不同,所以根机方向不同,他就要不同的方法来引导。
现在就是要到《法华经》的时代;所以《无量义经》是很重要,是要转入法华之前,一个方便经,也就是《法华经》真实法的一个前序。所以我会常说:「《无量义经》是《法华经》的精髓。」
就好像一个序,开始介绍这部经的性质是什么?什么?先给我们一个起头。所以《无量义经》也是很重要,它占有「开权显实」重要的地位,要让大家不要再执着在那个权的方便法。
《无量义经》总共有三品,有〈德行品〉、有〈说法品〉、〈十功德品〉。
开头时,它以〈德行品〉就是要来赞扬佛的德行;就像我们若是请人来演讲,同样都要有司仪来介绍,介绍现在这位演讲者,他有什么样的经历,他做过什么事情,有什么样的经验。
所以经典也是一样;看看,佛陀一生的事迹,他如何从享受的环境中,走入真正苦行的环境里,经历了多少生活中,有形、无形,非常坎坷的过程,他的毅力,他的意志。一直到心智开了,启悟了天地宇宙万物的真理,成为宇宙尖的大觉者。像这样至高无上的清净德行,这是在〈德行品〉里,有这样的赞扬、解释。
那么这个佛德,如何才能显出佛德?最重要的是清净德行。我们的佛德没有显现出来,但是我们同样与佛同等,都有这个清净的德行;只是我们就是缺少了,佛陀那分的坚定决心。我们就是缺少了这点,我们无法舍去过去生活习气,所以我们还是带着这个生活习气,我们同样还是在人我是非中。所以我们就是少这一点,无法清净的德行显现出来,所以我们不得开悟。这就是我们凡夫与佛,相差最大的。
所以佛陀是以清净德行,为施教众生的典范。芸芸众生愈来愈多,佛的时代人口多少?根据科学家开始在分析,在公元一千年,人口差不多是五亿而已,现在多少了!所以我们就能知道,在二千五百多年前,这个地球的人口才多少?不过,佛陀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已经觉得芸芸众生,一直无明增加,众生的习气、烦恼,愈来业力愈大,所以他就把这个世间,叫做「五浊恶世」。
在这个五浊的时间,众生的心一直一直都是无明烦恼,这种的欲念,愈来愈增加。你们难道不觉得,现在的人享受实在是很多;不敢吃苦的人愈来愈多了。
看看佛陀,他敢吃苦,他敢离开皇宫,舍弃过去的生活享受。你看,这么走过来,这么辛苦的路程,这离开了人我是非;看,这就是佛陀,要来做典范。让大家知道--「你若要真正能体会,这个清净的大道理,你们就和我一样。」
来,这就是一个典范。为了要度众生来施教,设施种种的教育,第一项,他就要先做一个典范给人看,所以这样才能教育。 「言教不如身教」,所以这个人品典范,他建立起来。
常常一句话说:「人格成佛格就成。」所以为施教众生之典范,所以他要成就一切功勋伟德。佛陀在人间,真的是众生在那个时代,他开始走入人群中;上自国王大臣,甚至那时候多少迷信的印度教,非常的复杂。他无论是在国家,上阶级的贵族,与所有复杂的宗教,婆罗门教,他都一一把他降伏;很多宗教迷信的观念,这样被他扭转过来。
可惜时间太短了,因为佛陀说法才四十九年而已。印度是那么的开阔,宗教是那么的复杂,有九十六种的外道教,他短短的时间怎么有办法把这些宗教全部让它稳定?把那迷信的习性都去除呢?不过,有不少已经被佛陀度化。看看大迦叶、舍利弗、目犍连,有多少都是外道教的领导者,把这么多度进来,出家了,来帮助佛陀施教。
你看我们现在佛经能够流传,也是大迦叶尊者等等…这些大比丘长老来集经,我们现在才有经典,可依据来修行。所以佛陀是成就了一切的功勋伟德,那个德真的是伟大,所以叫做〈德行品〉。
不是这样简单几句话就说得完!佛陀,他平时讲经,也是称赞其他过去的佛,他方的佛;何况在《无量义经》要开始,同样要先称扬佛德,所以有〈德行品〉。这是你们每天,若在诵《无量义经》时,第一品你们就诵得到了。你们就可以了解,我们应该对佛陀这个德,我们要很尊重。
不只是尊重佛陀,要尊重我们自己;因为我们的本性,有和佛同等的清净本性。只是我们无法像佛陀,那么勇猛精进、这样非常的毅然,能将过去的生活习气断掉,这就是我们所以叫做凡夫。所以凡夫也是能成佛,人人要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67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