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January 2011

静思晨语 - 2011年1月26日 - 208 - 《法华经》入于无量义处三昧



佛陀来人间,是为一大事因缘。一大事因缘,就是为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就是大法因缘。

既然来到人间为众生,就是要让人人能够了解「佛知、佛见」。不过众生的根机,真的是参差不齐;佛陀必定要随顺众生的根机,循循善诱。虽然要跟他说,目标在那里,不过他要走这条路不敢走,佛陀就跟他说:「你再绕过那一条,也是同样能够到达。」这就是要看人的根机。

他的兴趣是走什么路,但是归元无二路,也是到佛菩萨的境界。

大乘者,诸大法因随顺,众生之机,以此一一方便法,即无不摄于,诸大乘法中。

所以这就是佛陀,用慈悲智慧来引诱众生,走上了这条大觉正直的道路。这也就是佛陀在四十几年来一一用方便法,就是随顺众生的根机一一来施教。所以不论是什么法,无不都是摄受在大乘法中。

看看,在这个宇宙间,天地宇宙之大,地--也只不过是地球一颗。在地球的上面有多少的生物?同是含盖在这个宇宙间、虚空中。所以说「大能够包含一切。」所以佛陀所说的方便法,无不都是摄受在大乘法中。

只是众生根机小,所以就将它称为「方便」--这样他才听懂,这样他才能够接受,这样他才能够往这个方向走。这就是众生的根机,还不堪受大法,佛不得不以方便小教来引导。

其实虽然是小教,同样也是大教的含意。就如我们世间,孩子还小,当然就是上幼稚园,当然就是小学、中学、大学…同样,世间也有那种,从小学一年级就能够跳级到五年级,或者是中学还没有读,就能够跳级到大学,这是要看众生的根机;看这位读书的孩子,他的智商,他的知识。

同样的道理,有顿教、有渐教--

渐教就是从小处一步一步来;顿教是他的根机很利,一闻千悟,这样就可以马上「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这就要看我们众生的根机了。

《法华经序品第一》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所以一开始,佛陀就为诸菩萨说大乘经!什么经?经名《无量义经,教菩萨法》。

这个《无量义经》是佛佛道同,过去的诸佛、现在的佛、未来的佛都是一样。他的本怀,怀有无量义的大乘经,所以这部经是佛所护念的。

《无量义经》,我们能够读到它的经文,就会觉得说--「这些经文,就是现在人间的生态。这种的生态是错误的,要如何去纠正他。受苦难中的众生,如何去救拔,救拔心灵的苦难。或者是救助他现成的苦难等等…」这都是在《无量义经》,真的是人间的佛法。

佛为大众,既说无量义经,非随顺众生说方便法,而实从一真法界之,平等实相所生法。

佛法是为人间而成,所以《无量义》就是「教菩萨法」。经文里,无不都是教我们如何去付出、救拔众生,这个方法是诸佛本怀所护念的。

所以大家看起来,听起来这部经,好像都是在说世间的事情,以及学佛者如何投入人群中。虽然看起来是这么简单,不过他说--「不是!非随顺众生说方便法。」这是真的佛心本怀。

所以,而「实从一真法界,之平等实相所成法。」这部经,实在是从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就是无二、无三,就是唯一佛的心怀;是人间的实相法。

这个法界实相是什么?那就是平等。

我们不是常常说过:「慈悲等观。」我们人人要有慈悲心,我们看一切的众生都是平等。诸佛、菩萨、人类,一切众生法界平等,都是本具佛性存在。所以本具佛性存在,这叫做实相。

所以平等实相所成法,在如此平等的实相,里面最真的法,就是在无量义--这是佛法,最亲近人间的真实相的教法。

所以我们一直就对大家说,《无量义经》是《法华经》的精髓。现在在《法华经》,一直要来向我们显示微妙法,也是从《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是法界平等真实法--「法界无量、众生无量、众生心欲无量」,所以这就是如何来将这个法,入众生的心。所以这部《无量义经》,是佛教菩萨法,佛的心所护念的;佛心本怀护念《无量义经》。

《法华经序品第一》,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

再来就说:「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

佛已经说此经,此经就是《无量义经》。佛已经将《无量义经》说完了,然后就结跏趺坐。

本来我们若是读经,读到「佛说此经已,大众就是皆大欢喜,作礼而退。」经讲完了、结束了,所以大家再顶礼、恭敬,表达这部经我们有接受,很欢喜,就回去了。这是每一部经的次序。

但是这部经,《无量义经》讲完之后,佛陀没有表示说:「好,我讲完了,你们可以回去了。」没有,佛陀继续,经讲完之后,就再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这是在过去佛所讲经的场合,是罕见的,不曾见过,前所未有。

经既然讲完了,佛陀还是不动,反而还是开始继续打坐。既然佛陀如如不动,听法的人也一样不敢动,还是在这个会场里,没有散去;因为佛陀还是继续坐在那里,结跏趺坐。

佛说此无量义经已,乃证入于此无量义,所缘起之实相,是即无量义处三昧也。

意思就是要对我们说,佛说此《无量义经》之后,「乃证入于此无量义,所缘起之实相」就是「无量义处三昧」。

表示佛陀讲经之后,还是继续要来印证这部经,不是说完就好了,还有很多无量的意义在。所以这就是证入,无量义所缘起的实相。

缘起的实相,真实法在哪里呢?还有解释的余地,还有解释的空间,所以佛陀现这个异相--异于平常的形态,那就是无量义处三昧。

那「三昧」就是「正定」。

结跏趺坐,谓两足交加向上,以左足加右足之上,为降伏坐,谓降伏忘想,以右加左足之上,为吉祥坐,说法时多用之。

现在大家要先知道,什么叫做「结跏趺坐」? 「结跏」就是我们这样坐下来,双腿要盘起来,以左足盘在右足的上面,那叫做「降伏坐」--我们要降伏我们的心的散乱,或者是妄想。

若是右脚叠在左脚上,这叫做「吉祥坐」。说法的时候,多数都是以吉祥坐。

用这样的方式,所以叫做「结跏趺坐」。随我们的习惯,不管是要右脚叠在左脚,或者是左脚叠右脚都可以,这就是我们要打坐的形态。

「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佛陀心灵的境界实在是很辽阔,「静寂清澄,志玄虚末」的境界,非常的宁静,这个宁静的境界,就已经在三昧里了。

三昧亦译三摩提,即正等之义,华译为正定,即离诸邪乱,摄心不散的意思,住一实相,即入无量义处之三昧也。

「三昧」,另一个名称叫做「三摩提」,也就是「正等」的意思。这就是佛陀他的心境,如如不动,一点都没有偏差掉,都是在定中。所以中文将它译作是「正定」,也就是「离诸邪乱」。

我们坐下来,心没有想到偏差的邪意,我们的心都很正很定,所以这就是叫做「三昧」。

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者,即佛已说,从一实相起,至无量义后,复归证于无量义,所摄持之究竟实相也。


这个三昧心,就是摄心不散的意思。住一实相,即入无量义处之三昧。

每天早上诵经完了,讲经之前,大家也是这样坐下来。虽然短短的时间,就是要训练我们这个心意能够摄在一起,没有散乱,这就是我们要磨练的--是不是有办法入于无量义处三昧呢?

这个无量义处三昧,也就是「佛已说一切实相,从一实相起至无量义。」这个三昧就是从一实相开始生起的。

在无量义之后,「复归正于无量义,所摄持之究竟实相。」说了以后又再收回来,入这个无量义处所摄的法。所以意思就是说,内外一统--内心是这样,已经是在那个,究竟实相的无量义处;讲的法也是这样,法说了之后,又再收回来,也是一样。就是究竟实相,这就是无量义,最真实的法。

夫佛心常在定中,何有入定出定,之相可言,佛智常证于实相,何有不证之时,随顺众生根机说。

所以有的人说:「佛何必又再入无量义处呢?佛何必还要再入定呢?佛心本来常在定中,哪还有什么再入定的时候呢?」没有错,佛的语默动静都是在定中;既然常常在定中,为什么还要再现这个,入定的形象呢?

「佛智常证于实相」这就是要告诉我们说,那就没有说什么样的实相,佛还要再去证的。佛见已经到了正等正觉,到无上正等正觉的程度,没有什么还要再做入和出的形象。

不过佛陀就是随顺众生的根机,他就有出入的这个相。佛陀示现这个相,其实是见证佛知--因为还是在人间,随顺世间法,所以他必定要现世间的形象。

佛说经已,时会众不散,佛已入定已犹待后闻,天华悦眼,地摇震心,众喜观佛,眉际分辉,种种奇特,聚于一时。

所以「佛说此经已,时会大众不散。佛已入定已犹待后闻。」因为佛既然已入定了,这个会都没有散;为了知道佛陀现在入定了,一定后面还有很精彩的法,应该随后还有要来解释这个真实相、无量义的道理。

这是大家的心,能够体会佛的法。所以心、法和佛,已经真正地贴在一起,会心在一起。

所以这个灵山会,不只是形象的灵山会,是心灵的灵山会;佛、法和众,全部会在一起。所以佛在定中,那会众不散,就是要再等待佛陀后面的妙法。

这期间就天华悦眼,地摇震动,大家都很欢喜。在那个时候,心的会合,真是一个很大的盛会。所以说起来在这期间,大家都心境如如不动在等待,不只是佛入无量义处三昧定;其实在那个会中,人人也是心身不动,整个会众都是会合在一起。

各位,学佛是一个心境,希望我们的心能够入佛的心;我们日常的生活,能够行于佛所教的法。

所以我们要时时多用心啊!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2093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