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January 2011

静思晨语 - 2011年1月13日 - 199 - 《法华经》菩萨度生觉有情



修学佛法,入于心性深处,即能住持佛法,于无量世界,使法不灭,以成就菩萨,度生之大事业。

也就是要对大家说,我们修学佛法,一定要将法修入心性的深处。

常常说:「我们是凡夫心,不过人人有本具的佛性。虽然我们现在是凡夫,但是我们能得闻佛法;佛法深妙,佛法能够涤人心,转凡成圣。」

凡夫就是因为心有烦恼,有无明;唯有法譬如水,才能洗涤我们的无明,所以好好地将「法入心而至性」--我们的本性,也就是回归本性的深处。若能如此,就能住持佛法于无量世界。

无量世界众生需要佛法,佛法是人性的真理。我们若人人没有回归人性的真理,迷失了,那就是要沉迷六道。六道是苦不堪言,唯有人道才能闻佛法。借身修心,这是人道的好处。我们若没有好好把握这一生,同样我们一迷失,就六道轮回不得解脱。

所以我们现在已经学佛,我们要下定决心,将佛法入于心的深处。我们若入心的深处,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我们就能住持佛法于无量世界。

我们解脱之后,还要再回归娑婆,无量世界的众生,需要佛法来度化。所以住持佛法,就是将佛法推展到无量世界去,使法不灭,以成就菩萨度生之大事业。

意思就是说--将佛法能够住持好,好好地弘扬在人间;使法,这个法脉不断,将法能够运转。

前面我们不是说过「转法轮」?菩萨修行一定要到达「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到不退转的程度,一到无上正等正觉。那就可以乐说辩才,转不退转法轮。

「乐说辩才」,也就是弘扬佛法,遇什么样的众生,什么样的根机,他就运用什么样的法,这就要无碍辩才。有无碍辩才就能转法轮;不只是转法轮,这就是行的供养,是法的供养。

《法华经 序品第一》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

我们能够供养无量百千诸佛,这是我们前面都说过的--「于诸佛所植众德本」。

我们能够常常在佛的境界,除了供佛,度化众生,我们还要不断不断在累积德--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以我们要做到下化众生。

前面也说过了,菩萨的心很开阔,不断在救济众生。他还是这么说,借重度众生的机会,来成就自己的智慧,这也是前面说过的。

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法华经 序品第一》

所以--「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

菩萨就是要到达了,无上正等正觉,能够转法轮无障碍,这样叫做「善入佛慧」;就「到于彼岸」,能够到佛的彼岸去,然后就「名称普闻」。

这就是我们应该要了解,我们若能走得愈广,做得愈多,和众生结缘愈多。所以「成就菩萨度生大业」,要不断在无量世界,不论我们是在哪一个地方,在什么样的境界,我们必定要和众生,种福恩、结善缘,这样就是度生的机会。所以我们能够成就无量的事业,度生的事业,这就是我们修菩萨行,学佛道的目标。

所以菩萨有很多,「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量众生」。

名闻于世界,即能住持使法不灭,以成就菩萨,度生之大事业,所谓应作、所作、住持不退转。

所以说的「名闻于世界,则能住持使法不灭。」我们若能常常,让人听到菩萨之名,大家都知道,菩萨就是学佛者,秉持佛陀的教法,普化在人间。

菩萨当然在人间,人间就要有名字。所以「名称普闻」,到处都能让人听到。

就如本来都不知道有佛法,也没有听过菩萨的地方还很多。比如在海地这个地方,这个国家,大多数都是天主教。但是,佛教有没有,不曾听过。既然不曾听过佛教,他怎么知道什么叫做菩萨?

有了这个因缘,海地这个大灾难,强震。所以以这个因缘,美国的慈济人进入海地,在这一群苦难的众生群中,不断去为他们付出。众生之苦,真的是人间炼狱,慈济人不忍心,从此不断不断轮流,不断轮替,没有停歇。好像车轮一样,这样不断从近走到远,从一个点,每天普遍轮转在这个范围里。

不只给他们有形的物质,能让他们知道,有一群人从远地来--我不认识他们,皮肤不一样颜色,语言也不同系统,但是这些人,为什么会进入这个境界,这样在付出呢?让他们了解,那就要为他们解释--「我们是来自于美国,我们这个会是来自于台湾。台湾这个组织,就是佛教的团体。」

还要介绍,它为什么叫做佛教?佛教是什么?佛教中有名称叫做「菩萨」;「菩萨」是叫做「觉有情者」,就是在人间已经有觉悟,了解世间种种的苦难,了解世间有无常--什么时候要发生什么事情?不知道! --等等…而这群了解世相,这个世间形象,世间的生态,这些人叫做「菩萨」,这就是佛教的教法。

我们都学过,都听过,了解过,也是身体力行在行菩萨道。按照菩萨的方法施行在人间,我们所用的爱的力量,是来自台湾。是这个宗教的组织,用方便法,应他们的根机,应时和地方,随时为他们说法。不是只用说的,也是身体力行。

所以在海地,若看到这群穿着「蓝天白云」,这套的志工服装,他们就知道,这些人叫做慈济人。慈济这个团体的组织,这些人都是叫做「菩萨」;「菩萨」都是好人;菩萨就是在帮助人的人;菩萨他们的宗教叫做佛教…这种就是叫做「住持」。

「能住持使法不灭」,这就是以身在说法--用身教、用行动来弘扬佛法,以「成就菩萨度生之大事业」。这就是能「名称普闻」的道理。

我们若只关在自己的丛林里面,独善其身,了解佛法;了解之后又是要怎么样呢?还是将这个法,赶快运转到全世界去。这使佛法可以不灭,那就是成就菩萨。

菩萨要互相成就,这就是「应作、所作,住持不退」。应该做的,我们做菩萨,学菩萨,必定要入人群,这是我们的本分,是我们的使命,叫做「应作」。

不只是应该做,还要人人要有责任,要去住持,要去承担这个使命,要去住持佛法,使佛法不会在人间消灭掉,所以这就是我们的责任。所以不管是「应作所作,住持不退」。

在佛法中,我们既然发心,能得一善拳拳服膺,既然是善法,我们永远都要把它把握在心中。所以身心奉行,使法不退,这些菩萨就是要有名称,因为「名称普闻」。

有很多菩萨,有多少呢?在灵山会上,就是法华会上有很多,除了万多位的阿罗汉,还有比丘尼众,还有菩萨八万人俱。那个场合是多么盛大!

《法华经 序品第一》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

你想,八万菩萨那么多,当然也要有菩萨的代表。前面有比丘、罗汉的代表,现在同样有八万菩萨,也要有菩萨的代表名称。

开始他就说,文殊师利菩萨。菩萨的代表,还有--

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

宝掌菩萨、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宝月菩萨、月光菩萨、满月菩萨、大力菩萨。

宝掌菩萨、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宝月菩萨、月光菩萨、满月菩萨、大力菩萨…

无量力菩萨、越三界菩萨、跋陀婆罗菩萨、弥勒菩萨、宝积菩萨、导师菩萨。

无量力菩萨、越三界菩萨、跋陀婆罗菩萨、弥勒菩萨、宝积菩萨、导师菩萨…

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

以上有十八位菩萨,来代表八万菩萨。

「菩萨」--前面都已经说过「菩提薩埵」,意思就是叫做「觉有情」,人间的觉有情者。

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大士」。记得吗?常常听到「白衣大士」。白衣大士,那就是观世音菩萨。所以菩萨的另外一个名称,也叫做「大士」,或者是「大名」。

这些菩萨的名字都很普遍。或从法门,他专修什么法,就用这个法来称名;或者是从他的德行来称名;或者是从他本愿称名…所以各位菩萨,都有他的专长,他所修学的法门;从这个法门,来称他的名字。

文殊师利:译言妙德,具足深妙之智德,是为大智。

就如文殊师利菩萨,他的名称译为「妙德」--具足深妙之智德。所以称为「大智文殊菩萨」。

我们也知道,文殊菩萨他也已经是成佛了。过去也是七佛之师,他的智慧都是从很久以前,无量劫以前,不断地受持,专修于「智」--智慧的法门。所以我们要学佛,缺少智慧我们就学不成了。

其实,佛陀跟我们说:「众生本具佛性!众生智慧与佛平等,只是无明遮盖。」这个无明遮盖,要用什么方法去除无明?才能够回归智慧,当然也就是要用智慧去除无明。

原来的道理,本来就是循环。

人人本性有智慧,智慧与佛平等,只是因为还有无明;无明就是要用智慧来消除无明。所以文殊师利菩萨,就是七佛之师,也就是智慧之母;所以他能用智慧,将佛的教法普遍行运在人间,引导众生能够深入佛法。

所以文殊菩萨是大智,也就是深妙智慧,大智慧者,是一位菩萨。非常难得,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甚至教导人人能到达佛的境界。所以我们若能真正要从智慧深入,对文殊菩萨所教化的,我们要拳拳服膺。

所以文殊菩萨,我们能够了解他的人格。从修行以来,已成就,也成就了七尊佛已经成佛。

总而言之,佛佛相传,再倒驾慈航,再来助佛来化度众生,这就是菩萨的德。所以我们人人时时要用心,而且要深心,要入于深心体会佛法。

所以人人要多用心啊!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2071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