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January 2011
静思晨语 - 2011年1月18日 - 202 - 《法华经》持弘誓愿无乐不与
入正信门 无法不悟,启正智心 无道不证,秉慈运悲 无苦不救,持弘誓愿 无乐不与。
「入正信门,无法不悟;启正智心,无道不证;秉慈运悲,无苦不救;持弘誓愿,无乐不与。」
意思就是要跟大家说--人人学佛,一定要入正信这道门来。我们若是有正信、正知、正见,好好地、稳稳地踏入这道门,自然门若对了,路就通了。所以我们入佛门来,就要用正知见的心,我们要来研究、受持佛法。
我们若能够体悟佛法深奥奥秘,只要我们的心在法的境界没有偏,遵从佛陀的教法,自然无不开悟的道理。
我们还要在「启正智心」--我们要启开我们的正智。这个心念毫厘都不能偏差掉。常常跟大家说一句话:「我们的心若偏于毫厘,那我们见解就差于千里之远。」所以我们必定心智要正,若能够这样就「无道不证」。
所以我们心和智若是正的,自然道理我们都能够见证。不是用说的而已,是用行的;能够实行在这个道中,我们就能够体悟道里面的风光。
看看大家若能够得到一句--「我做到了!我体会到这句的道理!」这样实行在日常的生活中,在与人的接触当中,可以做到「我真的见证了,我体悟了」,能够得到这种的心境,一定是很欢喜。
所以道理在听,我们若没有实际去走,无法可见证体悟。所以我们学佛的心,是要发大乘心,身体力行,那就能够步入了佛道的正轨。
所以,我们若能入这个正轨的佛法,自然我们自己能够发心,就能「秉慈运悲」!我们依照人人本具清净的本性,以及至高智慧,自然我们看天下众生有困苦、不忍心,希望众生人人能够得度,解开困难的境界。
所以秉持着这个慈,启动我们的慈悲,叫做「秉慈运悲」--用我们的慈心,将这个悲,就是「人伤我痛、人苦我悲,同体大悲」。虽然众生在受苦,我们也不忍心,所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叫做「秉慈运悲」。
我们若有慈悲的心,无苦不救,无论是在哪一个地方有苦难,我们一定会发心去帮助他。
又再「持弘誓愿,无乐不与」。要给众生快乐,这就是我们学佛所要发起的弘愿。既然我们所有的快乐,以及所得到的法,我们还要能够将这个解脱的方法同样给他--众生需要什么,我们能够给他什么--,这就是「无乐不与」!这就是全部能够如何安定众生,如何能够帮助他的困难,我们绝对没有悭吝,一切可以付出帮助。
就像是智利这个国家啊,八点八的强震啊!所以使得这个国家灾民很多,真的很无奈啊!满目疮痍,家庭完全破碎了,无家可归的人很多啊!
我们慈济听到这个消息,哪一个国家和他们比较接近,南美洲有慈济人吗?有啊!在阿根廷、在巴拉圭、在巴西、在玻利维亚,这四个国家就是靠近智利。不过,以交通来说,隔着这样的距离,也是要花十几个小时的时间才能够到达,所以说起来也是很远。
那这么远的路途,那些人受灾难,和这些国家有什么因缘呢?无因、无缘!不过,菩萨的心就是慈悲;因为慈悲,所以他们就要秉慈运悲,到这个国家去。不只是南美洲国家的慈济人,还有美国救灾有经验,所以他们也从美国赶到这个南美洲来支援,去帮助他们如何勘灾?如何能够了解那些灾民的生态?灾民需要的是什么?要如何将这些人?
我们所看过的人,要将他们列册登记起来。那从此开始,这五个国家会合一起的慈济人,花了十多天的时间,除了要去了解灾区的情形,以及他们的生活形态,所需要的物资。
另外一批人赶紧采购。物资欠缺啊!这个物资要从哪里来?这都是要运用智慧。所以这个因缘就这样浮现出来。我们慈济人,到那个地方去,人地生疏的,就要借重当地人的力量来接引,来带路等等…
当地的人有华侨、有台商,本来就只是想说帮忙一下--我们侨居地有灾难,既然有外地这么多人来关心,何况住在那个侨居地的人也可以帮忙--,却是看到这一群人如此真心,用爱付出,又是从不同的地方来。一到达,那种生活礼节那么合齐,令他们很感动。所以真、善、美,慈济人的形态那样落实在行动中,合会的团体,所以他们愈相处愈感动,愈感动就愈发心。发心之后,人人就会发愿,开始有新发意的菩萨。人人和慈济人那样合心 、协力。
你们想,这若不是秉慈运悲,要如何去将这个爱的力量在那个地方做见证?还能够带动当地的人,真正的欢喜、很快乐,可以来帮助人呢?
他们感觉从内心的法喜,用这个方法来帮助人。所以能够帮助人的人很欢喜,这呢叫「持弘誓愿,无乐不与」。
大家做得这么欢喜,目标是在哪里?重点的目标就是要去拔除苦难。就是「无苦而不救」!
只要我们双手有办法去肤慰,拥抱着他们;我们的物资用双手,送得到的那些地方;我们看得到、走得到,我们就做得到。像这样无苦不救,这就是菩萨!
所以慈济人「无处不在,无法不施」。所有的法,他就是布施出去。无论是有形、无形,他就是因为有体悟,所以才能够亲自去做,才能够真正见证这样拔苦予乐的行为,这就是菩萨的行踪。
各位菩萨,我们学佛真的要学菩萨道。佛陀的教法,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体悟能够很欢喜,做人生命中的贵人,这样叫做菩萨。
《法华经序品第一》月光菩萨,满月菩萨,大力菩萨,无量力菩萨,越三界菩萨,跋陀婆罗菩萨,弥勒菩萨,宝积菩萨,导师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
法华经当中的诸大菩萨,我们介绍宝月菩萨,同时还有月光菩萨。
用月来譬喻,意思就是说:「这个光的亮与暗--月的出现是盈,就是说圆了;或者是亏,都是随着时数有盈亏。」
月光菩萨,光能破暗,犹智破愚也。
就像是我们施用佛法,也是随着他们需要之时,我们的法就可以展现在那里,发挥他的光辉。
就像是智利,过去那个「时」尚未到,「缘」尚未成就。所以我们跟智利这个国家,无因、无缘,我们也不会出现在那个地方。那就是它有了灾难,所以菩萨所缘缘苦众生,在这个时候,智利它跟慈济就是会合起来,那就是圆了。
这就是说要看他们的因缘,应因缘、应时机、应时数,这就是以月的德来譬喻菩萨。
满月菩萨,自觉圣智圆满,如十五之月故。
那再来就是说满月菩萨。
「满月」就是「自觉圣智圆满,如十五之月」。那就是因缘已经成就了,像是农历十五日的月圆一样圆满。
月永远都是圆的,只适应机出现。这就是以月来譬喻菩萨的行踪。
大力菩萨,以有力故,能摄一切世界,度一切众生。
再来是大力菩萨。
大力菩萨就是「以有力--有力量--,能摄一切世界,度一切众生。」真的要付出的也要有力量!
这一个人的力量够吗?当然不够,菩萨就要又再动员其他的力量。这样合会,就是能摄一切世界。 「能摄」--将他的力量、智慧来摄受世界;种种的力量合会,来度一切众生。
无量力菩萨,较尘沙不能喻,历僧祇不能及,故数量不可得也。
再来就是无量力菩萨。
比较那个尘沙,真的是很多。尘沙的量,都无法和这位菩萨他的力量相比,所以说「较尘沙不能喻」。尘沙数也无法来比喻这尊菩萨的力量。这是一种的比喻。
那「历僧祇不能及」,就是说用多久的时间,都无法譬喻。
「故数量不可得也」。真的菩萨很多,他的力量也很大,他能够摄受的众生也是无量数。要摄受众生、度众生,短时间就是有限,必定要用长的时间不断付出,不断度化。这样累积起来,就是要长时间。
所以常常说:「发心如初,成佛有余。」然而「发心容易、恒心难」,所以菩萨真的发心,要发永恒的心!我们若有永恒的心,长久付出,若这样我们所结的缘,那就无量数了。
这位无量力菩萨,也就是长久以来不断度化,不断成就众生,不断为人群付出。所以时间长久、力量大。
越三界菩萨,具足超越三界,生死烦恼之功德,并能说法令人超越一切染污之法。
再来越三界菩萨。那就是具足越三界生死烦恼的功德。
三界那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那就是要超越过我们的心境--这就是我们修行的功夫。
越三界菩萨功夫已经很成就,所以这个生死烦恼完全断除了;还能够为众生说法,令人人超越一切的染污。这位菩萨完全透彻这些法,已经聚集了这么多的功德,能够消除众生的烦恼。这就是要他说法,不只是他自己超越,也能够使令众生去除这样的烦恼。
跋陀婆罗菩萨,义译:贤护,即护守善法,令不散失也。
再来就是跋陀婆罗菩萨。
那这叫做贤护,也就是护持善法,使这个善法不会在世间损失。
弥勒菩萨,义译:慈氏,姓也;值慈氏佛说,慈心三昧经故,以慈氏,姓也。
再来是弥勒菩萨。
那就是以慈氏。从要修行的时候,就是遇到一尊叫做「慈氏佛」,他就是讲《慈心三昧经》;这样听了之后觉悟,深入修行,所以称为「弥勒菩萨」。
大家知道未来的佛,那就是弥勒菩萨。但是还要再,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才会来人间。现在还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的时代。
宝积菩萨,积菩提法宝与人,如来藏有恒沙功德,如宝积故。
再来宝积菩萨。
宝积菩萨就是说他累积了很多的法宝,可以普施给众生,就是功德累积很多。
导师菩萨,导引归于涅槃也,弘范三界,导愚迷之众生故。
再来导师菩萨。
就是导引归于涅槃,使令众生去除烦恼,身心清净、寂静无染。这样叫做导师菩萨。
这些菩萨全都是在人间,这样不断付出,不一定就在我们的前后、左右,都有这些菩萨倒驾慈航在你的身边,同样要来影响你们。
总而言之,我们要时时待人接物--感恩、尊重、爱--,自然可以结无量缘、造无量福。
所以要时时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2079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