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January 2011
静思晨语 - 2010年1月3日 - 191 - 《法华经》一心求道拥护佛法
大家每天都是这么早开始,大家殷勤精进,无非就是学佛。学佛者必定要殷勤精进!
在丛林中修行,朝钟暮鼓,这是我们丛林的规矩,也是丛林我们的生活。生活中就是要收摄我们的心,所以讲究的是一念心。
丛林里面的修行者,叫做「僧团」;僧团同样有二众--比丘、比丘尼众。那个时候佛陀到处说法,有缘者见佛欢喜,归投佛的座下,就是出家。所以丛林,同样散布在各地,所以各地都有具足因缘一同修行的弟子。
《法华经》佛陀开始,就是去除了过去的方便、方等、般若等等…完全不管是谈空说有,来一个大转,大转法轮,转小为大。过去用各种方法,逗众生根机,可以接受的,都是用方便法;但是现在从「有」、「空」,把它收摄回来,让大家知道,那就是「中道」。
这中道就是「菩萨道」--让大家能了解,真空还有妙有;妙有中,再谈真空。所以真空,破除执着;妙有,要我们向前前进。所以这种在众生人群中,能够去除一切烦恼,没有执着。在菩萨道中,还是殷勤精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就是佛陀,要向他的四众弟子,就是修行者、出家众所附嘱的--开始要他们去除小乘,要从事大乘。
佛陀现在要讲的就是真实法!所以散布在其他的地方,全部回归回来,集在一处,那就是在灵鹫山,法华会。
其一万二千人等,皆具如是才德兼备,为人宗仰之德,之名之美,具戒定慧之大德僧也。
所以有很多人--万二千人俱。这一万二千人都是出家修行者。这一万二千人里面,多数都是才德兼备;是人人所崇仰的德行,全部已经都具足。他们的才华德行,都是很圆满,所以之美,没有缺点,很具足。不管是才华,不管是德行,内修外行,都很具足。
具足什么呢?最重要的就是「戒、定、慧」这些德;就是来自于里面用功,外面已经现出德行。
二有学无学二千人,上万二千是无学,此二千是有学也,以见修所作未办,研真断惑为有学,以智断修证皆完,真穷惑尽为无学。
所以这些僧众,其实有一万二千多人,除了已证阿罗汉果,还有新学的有学、无学。
「有学、无学众」意思就是--
还要再修的。这二千人当中,多数,差不多都是新学。有的新出家的人,根机很高,一闻千悟,虽然才是新出家,不过他断烦恼也是很快。所以这种断烦恼,那就是把所有的见思惑,完全都断除了,这种的人,这就是「无学」。
若是还在研究中,听了,知道、知道;不过,真的要改过来,还有一段距离,这叫做「有学」。意思也就是说,很认同烦恼无明是伤害慧命,但是,一时要转过来,实在是不简单!所以还在真心用功研究的人,叫做「有学」。
若是能够,听了之后,完全了解,马上就断除一切烦恼;了解一切人我是非,并且都够透彻看清楚,而能够运用他的智慧完全断除习气,用心一志修行,能够见道也证道。
见道--就是了解这个道理,在内心也已经,把人间的是非看清楚,自己的体悟很透彻;有什么境界来时,不动摇他的心。这种的惑念,完全断除掉,所以这种人,就是叫做「无学」。
所以不管是证阿罗汉果,或者是在「有学」、「无学」群中,都是有心修行,跟随着佛陀,一心无二志的修行者、僧团。
摩诃波闍波提,比丘尼,与眷属六千人俱。
因为出家有二众:比丘众及比丘尼众。再下来的一段经文说,除了比丘众以外;再下来的这群里就是比丘尼众--「摩诃波闍波提,比丘尼,与眷属六千人俱。」
在佛陀的僧团中,这一群比丘尼也是护法者;同样有很认真继续在精进的人,也有完全了彻道理的。除了自修,又将比丘尼众,也带动得人人自「有学」迈向「无学」修行的目标。
佛陀也这么说:「人性都是平等,人人皆有佛的本性、清净。」人人都跟佛陀有同等的智慧,男女都是一样。但是在形象,既然在修行,不离开世间法,男众叫做「比丘」,女众叫做「比丘尼」。
男众有男众的生活方式带动,女众有女众的生活方式修行。所以女众的修行者当中,经文就在这里带出了代表;就是标出了「摩诃波闍波提比丘尼」的名称出来。我们能够知道,她把比丘尼团带得好,也是弘扬佛法。使得由那个时候开始,自从佛法初具、三宝初成,虽然经过四十多年,还是具足庄严的形象。
这四十多年间,就是因为这个僧团的次序,很庄严。所以因为这样,也能弘扬佛法。看到这么多僧团的庄严形象,这也是一种形象的护法,也是僧团佛法法脉的传人。
不管是比丘,比丘尼,我们共同都要修戒定慧的法;烦恼、无明,共同都要断。所以去除了无明烦恼,僧众合在一起,那就是真正的清净。所以这种清净无染的团体,也是能兴盛佛法当中一项重要的护法。
所以我们在修行,人人要为佛教,为佛教,除了说佛法,行佛的教法以外,我们的威仪形态,也是能够摄受众生,让人看了就起欢喜心,这也是一种的度众。所以佛法若要兴盛,就要有僧团!而且僧团要很合和,所以这种合和,清净无染,很整齐,所以因为这样,也称为「内护」。
尤其是还有很多声闻比丘尼,还要靠僧众所说的法。这是僧团中还有的比丘尼众;这些比丘尼众,就是由摩诃波闍波提来带领。所以,摩诃波闍波提,翻译的意思叫做「大爱道」。
这位大爱道就是佛的姨母。在释迦牟尼佛传记里面,我们知道,他出生七天,他亲生母亲就往生了。一个幼小的孩子,要怎么样长大,就由他的母亲摩耶夫人的妹妹,那就是波闍波提,她自己发心,要代替她的姊姊,来抚养这个幼小的孩子。所以,波闍波提,是佛的姨母,也是养育他身体长大的母亲。
悉达多太子出家之后,成道了,又回到皇宫说法。当时,她初闻佛法就很觉悟,很能体会佛法的奥妙,很了解佛陀所说的道理,入心了,所以她闻法欢喜,很爱敬佛陀所说的教法。
一直到佛陀的父王,往生了以后,摩诃波闍波提,她就求佛让她出家。但是佛陀那个时候,他就是不收女众,意思就是说只想要有比丘,不希望有女众出家。佛陀的考虑就是说--「僧团本来就是要心清净,心最不能清净,就是女色,会扰乱人心!」所以佛陀他在僧团里面,不允许有女人。
八敬法,又作八尊重法,即比丘尼尊重,恭敬比丘之八种法。
不过,波闍波提是佛的姨母,抚养他长大,他虽然不肯允许她出家;但是阿难就是,代替波闍波提去要求佛陀。三次的请求,佛陀才开始说:「好吧!就由摩诃波闍波提所带领的,这一群人来出家。不过有条件,就是要遵守「八敬法。」
佛陀是担心出家的比丘尼,有贡高我慢的心,因为是王亲,尤其又是他的姨母,所以他就制定「八敬法」,要降伏她们骄傲的心--要能制伏她们生活的规则,要懂得恭敬尊重。
虽然这个「八敬法」,在对那个时候看起来真的是很不公平。既然佛陀就说「佛性平等,智慧平齐」,为什么还要去分比丘、比丘尼的相呢?开头的意思是要刁难,不知波闍波提与耶输陀罗,能够愿意接受,所以才有这个八敬法。这是第一,是要刁难,让他们知道:「我有这些规矩,妳们做得到吗?」
没想到她们的求道心切,还是接受了。所以这个八敬法一制定下来,那个用意,也就是要调伏贡高骄傲的心。所以修行要经得起吃苦,摩诃波闍波提的眷属,有六千人俱。
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也有眷属俱。
耶输陀罗是罗睺罗母,那就是佛未出家之前的太子妃,同样跟摩诃波闍波提,同时来求出家。在尼众中,也是人人所认识。
耶输陀罗她是一位容貌很华贵,而且是三从四德,所以,耶输陀罗,译为「持誉」,很坚持她的贞操,具足了女人所应有的,才华美德都有。所以罗睺罗的母亲,她就是耶输陀罗比丘尼,也在僧团中。
各位学佛,本来就是一项很严厉的事情,持戒要很谨慎。出家不是很简单,出家乃是大丈夫事,将相难为!要有很勇猛精进的心,不怕辛苦,不怕劳动,要有这种的心。
最重要的就是要调伏,调伏内心种种的烦恼。不管是比丘或者是比丘尼,必定要顾好这念心,这念心,就是在贪、瞋、痴、慢、疑,这是五浊心,是五毒念,这都会损害我们的慧命。所以我们必定好好用心下功夫,在我们的心意行动中。
所以时时要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953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