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January 2011

静思晨语 - 2011年1月14日 - 200 - 《法华经》启慈用慧悲智双运



大家修学佛法,都是为了要能体会佛心,入佛境界,这是我们大家的目标。

但是要入佛境界,体会佛心,我们必定要先在人间中。

于人间中,觉有情者,成等正觉,于众生中,启慈用慧,悲智双运,拔诸世间,难堪忍苦。

所以说--「于人间中,觉有情者,成等正觉;于众生中,启慈用慧,悲智双运,拔诸世间难堪忍苦。」这就是佛心。

常说--「发菩萨心,就是觉有情者。」人间多苦难,灾难偏多,我们必定要了解,世间苦的根源在哪里?众生无明,共业所成,如何才能使这世间的苦难减少?那必定要从人心调适。人心若调和,天下四大就是能调和;四大调和,人间平安无灾难。人间若能到达这样,救心、救世,这就是觉有情者的工作。

菩萨修学佛法要到达「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境界,那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了!菩萨行者,若没有到达正等正觉,世间这么多的苦难、境界那么多, 自己若不先觉悟,那「心」就「被境转」去了。所以我们必定要立下决心,向这个觉道精进;所以要到不退转的程度。

在我们修行中,佛教中有分成,大、小乘的行者。

大乘,自利兼利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于人间中,觉有情者,成等正觉,于众生中,启慈用慧,悲智双运,拔诸世间,难堪忍苦。

但是初发心的时候,有这样的心--「我用功,我了解,我把所了解的,再转教他人,这条康庄的大道我自己走,我还能带人一起走。」不过众生难度,有时候众生的习气,若是无法上轨道,度人的人这念心容易失,叫做退失。就让他去,自己往前走,这就是小乘行者。

所以我们必定修学我们的心要坚固,所以成等正觉于众生中,必定要入人群中,不能弃厌众生,要修菩萨行。若有退失,或者是弃舍众生,这样独善其身,就无法在人群中。

所以说,我们要于众生中「启慈用慧」--我们要启发我们的慈心。菩萨的心就是在慈,期待众生人人得救,人人有福, 人人平安,这就是菩萨的心,所以要启慈。我们慈悲希望他能够得度;但是他的习气,我们要用慧,所以「启慈用慧、悲智双运」。

看众生的苦难,我们要长养慈悲。众生那种的习气杂乱,我们要用我们的智慧。所以「启慈用慧,悲智双运,拔诸世间难堪忍苦」。

娑婆世间是难堪忍的世界!虽然难堪忍,菩萨也要有勇猛的精神,要在这个人群中,入最苦难处,最堪忍的地方;处群入众,就是为了要救度众生,这样才叫做菩萨。

有这个菩萨的心,才能体会佛的心,才能够到达佛的境界,这就是我们要学佛的功夫。所以要有这么坚切的心,无论何时都在人群中,时时运用慈悲智慧,为苦难中的众生救拔。

经文《法华经序品第一》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宝掌菩萨。

所以人人都认得,所以「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这就是菩萨在人群中,总共有八万菩萨在这里面,所以有菩萨代表--

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宝掌菩萨…

文殊师利,译言妙德,具足深妙之智德,是为大智。

「智慧」代表者大家都知道,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意译为「妙德」,那是具足深妙智德,是大智慧者,文殊师利菩萨。

观世音菩萨,能观一切世界音声,以大悲心救度众生,是为大悲。

「慈悲」的代表者呢?应该大家也知道,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人若是遇到苦难,有困难的境界,不由自己就赶快念,称观世音菩萨的名。因为观世音菩萨是,慈悲的代表者。

能观一切世界音声,他用他的耳闻--闻世界哪一个地方有苦难,循着声音去救济。

其实念观世音的名,顾名思义,希望观世音这念心,是在我们的心。所以以大悲心救度众生,这叫做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名称,就是大慈悲。观听众生的心声,有困难他必定随时现身度化。

有的人会觉得:「我求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来了。」其实我们求观世音菩萨,让我们的心定而静下来,所以重重的难关,在定与静的心境里,容易解开困难。所以我们要心中时时有佛,时时有菩萨。

若是事情想不通,称念「大智文殊菩萨」;环境有困难,赶快就称念「大悲观世音菩萨」,这是我们众生,时时都有那种依赖、依靠。

得大势菩萨,具足大威势力,救度十方世界众生,成就大威势力,是为悲智双运。

再来得大势菩萨。得大势菩萨,也是大势至菩萨,他是修净土法门。

弥陀佛,观世音菩萨, 大势至菩萨,叫做西方三圣。这位得大势菩萨,就是具足大威势力,度十方世界众生,成就大威势力,就是悲智双运。所以这位菩萨,他的心力,为救度众生也是有威德,所以称为大势至菩萨。

常精进菩萨,内发三心,外修万行,于己不足,于物不倦,勤求佛智,自利,利他,名常精进。

再来常精进菩萨,常精进,我们行菩萨道,必定时时,分秒向前精进,救度众生绝对不停歇,自己用功,绝对没有停息的时刻, 所以他就是内发三心。

三心就是「戒、定、慧」。修戒、修定、修慧,这是内心常持「戒、定、慧」,就是这尊菩萨内修持的力量。

外修万行,同样在人群中,以人群的习气,他去应众生机。所以众生有千万的习气,他就要发挥无量数的智慧,去应众生机。所以应机逗教,这也 是一种修行。

所以--「内发三心,外修万行,于己不足,于物不倦。勤求佛智,自利、利他,名常精进。」

自己常常感觉--「我这样还做得不够,我这样修行还不够!」所以常常鞭策自己,还是没有停息。所以我们要不断不断勤求佛 智。

佛陀的智慧,和我们的距离还有多长,我们必定要往前前进,要很勤。不只是顾自己,我们还要顾及他人,这样我们才能精进,我们才不会懈怠掉。

不休息菩萨,在因不自为圆,在果不自为满,唯精进不息,勤求佛智,自利利他,无有疲倦,为不休息。

再来是不休息菩萨,真的不要休息,时间不够用,我们时时都要想到来不及,来不及,不要常常想到要休息。

这和前面,常精进菩萨的意思一样。一直觉得--「自己的人格尚未圆满,我所修的还不是很具足。」自己都有这样的想法--「我在因地修行,我一定要让它很圆满;在果地,已经所现前出来的,还觉得尚未圆满。」所以生生世世,每世为因,每世为果;恒常精进不休息。

因果相续,所以不休息菩萨在生生世世,都是「因」要很谨慎。所以常常跟大家说:「我们要种福因、结善缘。」

福因做得完吗?做不完!因为世间世界无尽,众生无量;发菩萨心要度众生,所以时时因地,时时未完,那就是不休息。所看到的境界,众生还有很多要教育,要度化,所以在果不自为满。就像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所以芸芸众生还那么多,在「果」 上尚未圆满。

所以说起来,在生生世世,不断为「因」,不断为「果」。生生世世修行,就是在因果中。所以我们必定,在因不自圆,在果不自为满,不能自满。所以我们应该要有这种因果观,不断要精进。在因要精进,在果还要不休息,所以这是菩萨的德。

我们是学佛者,真的要向每一尊菩萨看齐。

宝掌菩萨,谓掌握化机,接物利生故,又掌中出宝,普济众生,能与众生身心安乐。

再来,宝掌菩萨--

宝掌菩萨就是掌握化机--他这样把握住,要度化众生的机会;再来是接物利生,不断地要付出。

众生苦难偏多。有的在芸芸众生中,有的人是受灾、受难、受贫、受困,这样的人需要要及时济度,及时拯济。看这个根机,现在所需要的有形的物质?或者是无形精神的引导,对众生所需要的根机,他掌握得很准确;所以把握机会随机逗教。

接物利生;就是利用世间的物,在人事中他不断地付出,不断地布施。什么样的众生?什么样的根机?什么样的需要?在他的掌握中随机付出,这就是布施。

布施要双手付出,所以叫做宝掌菩萨。他可以普济众生,从掌中出宝;就是他所付出,全都是宝。不管是财施、法施、无畏施,都是普济众生,能与众生身心安乐;他就让众生身与心能能够安乐。

身体需要物质,赶快给他物质。这就是菩萨,应众生所需要,应环境所需要,他不断去肤慰,不断去帮助。众生有了菩萨在身边,或者是现前,他的身和心就能安稳快乐。

各位同修,大家同样发心也是菩萨,我们学佛必要将佛的境界为我们的目标。我们不可以在这中间休息,不要在这个中间存有自满。我们要知道,菩萨是为了众生而倒驾慈航,目标就是要和众生和我们一起到佛的境界。

所以在人间中觉有情--我们要觉悟之后,要度化众生。菩萨又叫做「觉有情」,所以必定要向前前进,才能成等正觉处群入众。我们必定要「启慈用慧,悲智双运」,才能在人间中,拔诸世间难堪忍的苦。

所以现在的世间,很需要菩萨在人间。人人发大心要修大行,才能称为大士!

各位,我们要时时多用心啊!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207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