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March 2010

静思晨语 - 2010年3月2日 - 精进菩萨道脱迷入正觉







立志修行,正道为依皈;依教奉行,精进菩萨道;引导众生,脱迷入正觉。

我们大家都是发心立愿,既然有修行的心愿,我们必定要行于正道。正道就是我们的心所依皈,既然我们有心依皈于正道,我们必定要依教奉行。佛陀所教育的,就是要我们精进在菩萨道中。菩萨道是康庄的大道。就像在法华经中阐述,大地草木都需要雨露的滋润,无论是多大雨、或是多小的露,同样都能够普及大地。看大地上,接受雨露的,无论是大树或小草,同样一雨普润。

如果发大心愿,有大根基,当然就和大树一般,可以吸收很多的雨水;不只是自受用,也可以润湿大地。只要我们可以发大心、立大愿,就如同是在大地上的大树一般。但若只是小花小草,雨水若是太大的话,对于这些小花、小草,不但不是很大的利益到,说不定还会被大雨冲掉这些小花小草。

所以什么样的根基,适合什么程度的佛法?怎样的佛法,适合那个程度的根基?就要先看发什么样的心,以及立了什么样的愿,就选择接受怎样的雨露(佛法)。这些选择,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但是,佛陀也希望众生,可以和大树一般接受大法。因为大树可以庇荫大地,当有很大的雨来的时候可以吸收,上层的叶子接收雨露,流到下面之后慢慢释放,不会让雨水直接冲击到地面。

我们现在常常听到,现在大地有那么多的灾难、土石流,为何下个雨整座山就塌了?或者是若有一段时间没有下雨,水库就没有水了?这是因为水土破坏!水土破坏,就是因为砍伐了太多的大树,因为这样,所以没有树木可以保护水土。所以大树是多么的重要啊!

我们既然发大心,我们要吸收大法,我们要好好依教奉行,精进在菩萨道上。 「菩萨」是「上求佛法、下化众生」。所以我们若要下化众生,使得人人都能启发爱心,使人人能够身体力行,这种「克己复礼」,或是有人伦道德的精神,也都需要有人去牵引、去引导。

如果人沉迷在五欲中,就容易脱轨,脱离人伦道德,那就是迷!学佛要用正觉好好来引导,使他脱迷入正觉,这也是佛陀到人间教育众生的目标。我们既然发心立愿,所以我们要依教奉行,换我们要去度沉沦在五欲中的众生。我们要赶紧引导他,牵引他,能脱离心灵的迷茫当中,能够脱离并且入正觉,这是我们的使命,所以要多用心。

我们人,大多数都是因为五欲的关系,使得我们沉迷,我们要多用心谨慎。

前面不是也已经说过了;「亲子眷属、非复我亲。」现在卿卿我我,有的人还会为情而牺牲、殉情。那样对不对呢?这些种种难过的情关,都是业缘的牵引。没有业缘不会会合,若是有好的缘,就会互相会合成就;而恶的缘就是吵架、打架、吵吵闹闹、整天斗争的冤家眷属。这些实在都不是我们所有、能永有的。

「七珍宝石,乃为他玩。」无论多珍贵的宝物,到了最后无常一来,也都是别人的。世间的人以为是「宝」,最宝贝、最值钱东西;不管是什么,当一口气接不上来,就都是别人在玩的,都已经不是我们的了。

所以说起来,世间这些种种珍宝,都只不是果报而已。有福的,就可以得到世间很多丰富的物质,这些是过去生中所造的福所累积的,在这生中就可以让我们得到很多的福报,像是高楼大厦、娇妻美眷、看起来很令人欢喜的眷属等等…那都是过去所累积的福报、有福的缘。

但是这些是不是永远的呢?所以佛陀这样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一段金刚经的内容,大家都很熟悉,也都会背。但是否真的能够体会呢?真的,一切「有为法」,只要有作为的,这都像是梦、像是幻、像是水泡而已。

世间这么短暂,我们要执着在哪里?既然什么都不用执着,我们要好好觉悟,人生就是无常。我们不但要自觉,还要能够觉他。唯有接受佛陀的大法--「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世间才能祥和平静,人间才能变成净土。这就是很期待诸位学佛者都能够有这个使命感。

接下来这段「水忏」经文就要接着说;既然这些妻子、珍玩一切的东西都不是我们的,那还有什么好迷?好执着的?

是故佛语须跋陀言:「汝师郁头蓝弗,利根聪明,能伏烦恼,至于非非想处;命终还作畜生道中,飞狸之身。况复余者?」

这段文是佛陀最后在双树林间,要取入灭之前,当时有一位叫做「须拔陀」的梵志;中文翻译为「善贤」,在拘尸那竭国的一位婆罗门教的梵志,修行者。已经前来皈依于佛,为佛陀最后的弟子。在皈依佛陀,在佛教中出家的时候,他已经一百二十岁了。

这位一百二十岁的梵志本来是婆罗门外道的修行者,他觉得自己所修的不是究竟。当他听说人间大觉是佛陀,只是佛陀的教法可以让他得到究竟解脱的道理;所以当他知道佛陀要入灭时,就赶来离开拘尸那竭国,来到佛陀准备入灭的双树林间,请求向佛皈依。佛陀为他开示八正道、四圣谛,他就心开意解,同时得到初果。

所以我常说,无论是佛陀所开示的四圣谛或八正道,都在卅七道品当中,我们要时时把卅七道品用在日常生活中。

这位最后皈依所得到的佛陀的教诲,是八正道和四谛法,使他可以得到阿罗汉果。

而在这段经文的故事当中,佛陀对这位须跋陀梵志说:「要好好求取正法,不是只贪于禅的解脱。」佛陀对须跋陀说:「你的老师郁头蓝弗,虽然利根、聪明,可以降伏烦恼;虽然他往生后,可以往生到非想非非想定的天。生彼天寿八万大劫,虽然寿命长达八万大劫,但命终之后还是要堕入畜生道。」

这层非想非非想天在禅定当中是最高级的。因为这个定的阶层很高,所以他升天后,寿命长达八万大劫。

说起「劫」,大家应该知道这是一个无法计算的天文数字。从人类八万四千岁的长寿,每一百年减短一岁,减至人类的寿命仅有十岁时,称为减劫;再从十岁,每一百年增加一岁,又增加到人寿八万四千岁,称为增劫。如此一减一增的时间过程,总称为一小劫。二十个小劫为一个中劫。涵盖成、住、坏、空四个中劫则为一个大劫。

想想看,八万大劫的时间!这样的时间,你想有多长?但是「命终还堕飞狸之深」,还是要堕入畜牲道。虽然他已经可以得到很高的定,他虽然可以升天、寿命很长,但是最终,他还是要堕入畜生道中。

所以若只是执着于修定,缺少智慧,还是不行。定中要有智慧,要有智慧必然要有爱、慧中要有「有情」,所以叫做「觉有情」。 「觉」就是有「智慧」;「有情」就是爱、不舍众生。

就像佛陀是宇宙的大觉者,不舍众生回入娑婆,世间的一切欲念都不能影响到他的心,这样才是真正的「正定」。假使只是取境界来练自己的心,万一有什么境界出现的时候,同样还是要堕落。就算已经得到「非想非非想处定」,得到八万劫的寿命,但是同样有堕落的时候,总是有数就有尽。

所以接下来说:故知未登圣果已还,皆应轮转。

虽然已经得到非想非非想处定,那么长的寿命,但还是在三界中,尚未究竟解脱。只是「行位」还未到「圣位」,所以都还是处在轮回当中。

所以说:备经恶趣。如不谨慎,忽尔一朝,亲婴斯事,将不悔哉!

我们想要修行,想要脱离六道轮回,一定要登圣果,就是超越三界、脱出六道轮回。若还是在轮回当中,无论让你寿命有多长,在三界当中无论寿命有多长,同样都要轮转。等到福报享受尽了,定力消退,烦恼还是会生起。就像是种子,你用石头压着它,等到石头一拿开,因缘会合,种子照样会发芽生长。所以,我们修行要好好把烦恼的种子完全扫除,不要只是把它压制就好了。

有些人想要发脾气,但想说:「我要修行,我要忍耐、要忍耐。」所以就压抑着;但不管怎样压抑,最后还是会发做。所以要能够「忍而无忍」才是真的大忍。如果心理还是觉得有事情要多忍,那表示烦恼种子还在。所以我们大家要懂得道理,真的消除这些烦恼的种子,不然等到福尽,或是定摇动了,可能我们还是照样要落入轮转当中「备经恶趣」。

这个「恶趣」还是一样,就是说同样轮回在三界六道轮回当中,经历种种恶道折磨,所以说「备经恶趣」。所以我们如果不谨慎一些;「如不谨慎,忽尔一朝」,只是一念动起来,那个定若是一念动起来,就会「亲婴斯事」。

斯事就是指「六道轮回」,不论是在做人的时候受苦难折磨,便是在地狱、魔鬼、畜生道中!这些事同样都在三界六道中轮转。这种种的轮转都很可怕,我们难道还能够不好好地忏悔吗?

过去的,我们既然做了,不论我今天有没有做,其实我们过去一定有做;无论我们在这一世有没有和人结了冤和怨,但是前世一定也有做过。所以不要说:「我这一生都没有做什么。」其实在我们前世已经做了,那个「因」和「缘」都已经结下了,带来到这一世,所以这一世只不过是个果报而已。所以我们既然果报已受,我们就要看得开,不要再继续纠缠下去、结怨连仇。不要那样!我们要解冤释结。我们若是想要解冤释结,就要时时忏悔。

当业缘、业报来的时候,我们要甘愿受,心不要难过,不要为了这些事情反覆烦恼不休。既然受了果报之后,事情就要放下,让他过去,不要结怨连仇。未来呢?我们要为了未来还要多结福缘。要不然就算是修到寿命有八万大劫那么长,若是尽了,福报享尽,因为他无福了,所以他一堕落下去就是堕入畜生道。

不要以为「我坐禅,我就可以解脱。」禅定对于我们修心,也只是一个助缘,让我们有定力;但必定要培养我们的慧根,有慧根就会有这分不忍众生苦,自然就会造福,这样福慧就可以平行。

我们如果可以福慧平行,如此一来,想要堕入恶道也就难了,没有那个缘可以牵引我们落入恶道中了。除非想乘愿再来人间、乘愿来救度众生。所以学佛要很谨慎,不要让我们让一念无明起,心一摇动,业相一旦现前就会堕落。所以我们既然立志要修行,要「以正道为依皈,依教奉行,精进菩萨道,引导众生脱迷入正觉。」这才是我们的使命,所以我们要时时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498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