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February 2011

静思晨语 - 2011年2月1日 - 212 - 《法华经》佛光普照心灵之光



我们每一天修行无非就是要调伏我们的心!

心之理性,毕竟常寂,眉间毫光,集于心灵之光。

「心之理性,毕竟常寂;眉间毫光,集于心灵之光。」意思就是要对大家说,佛陀静坐之后,眉间放光。

眉间放光这也是佛卅二相之一,但是我们人人同样也都有心光。心的光人人本具,只是我们的心平时放松、放散了,所以那个光无法聚集。

看看,用放大镜放在太阳下面,那个放大镜的本能,太阳一照到就可以将光线聚集起来,那就会发光发热;看,照久了也是可以将干燥的树叶燃烧起来,纸张若是放在聚光的地方,同样也会着火…可见得大自然当中,只要热能让它汇聚起来,它会发光,也会发热。

我们在说的心光和这样也是一样,我们若是没有把它放松散掉,我们的智慧也能够凝聚。我们的能量--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一个能量--,这个能量自然能够汇聚,汇聚之后就会有可以发光的机会。

佛陀他的心境,就是时时都能够凝聚到最究竟的地方。最究竟的地方,那就是常寂光净土。

所以我们常常说:「修无漏学。」修无漏学就是说--我们的心在平常时没有漏失掉;我们的观念没有散失掉;我们所在学的天地万物的法,能够凝聚在一起。

所以三无漏学,大家应该都知道--戒、定、慧。

我们要如何让心思不漏失?我们就要「戒」!在世间当中,很多的欲念会诱引我们的心,诱引我们的思想,所以我们的心思容易散失;所以我们需要戒!戒就是让我们知道--不可为!我们要防、要戒,不可以去做。可知「差毫厘、失千里」,一旦漏散掉,就一直都漏出去了!所以戒很重要。

有了「戒」我们才会有「定」;有了定才能够进入毕竟常寂的地方。这样遇事见境,所运用的就是智慧而不是常识,超越了常识叫做智慧,有智慧就是因为我们的心常常都在定中,不受杂念诱引,所看的事情都是正确的。

所以这也就是佛陀的智慧能够用来教育人群,无论他是要收或是要放,都能够收放自如,这是他的智慧、他的心光!该要放光的时候他就能够放光,该要收进来的时候就是收进来;为人、处事,应众生的根机而使用。所以这就是佛陀的身相--卅二相之一。

应机、应境的时刻,就是在《法华经》这个法华会,特别将这个光放在两眉之间。其实佛相本来在两眉之间,就有一个很透殊的毫毛,所以外面的光照进来,那个光照出去,好像是眉间发光一样,这是佛陀的全能聚集在这里,所以心灵之光!这是我们凡夫还无法有这样的形相。所以凡出心、凡夫相,佛则是佛心、佛相。

当然,佛陀也说:「众生人人能成佛。」表示我们人人也是具有,只是我们的心让它散乱了、让它散失了,所以平时智慧都漏掉了!

总而言之,学佛,我们就要学习如何将我们的心思凝聚,用在该用的时刻!不该用的就不可以散失。

《法华经序品第一》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偏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咤天。

接下来这段文就说--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偏。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咤天。

这就是说,当佛在静坐的那个时刻,佛眉间白毫相光,不断地放射出去,放射的地方就是东方。东方万八千世界,很开阔、很远的地方,都能够感受到佛的光。 「靡不周偏」就是非常的周遍,没有照不到的地方。这是佛光。

「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咤天」。阿迦尼咤天就是至高;在这个色界当中,它是至高的地方,所以上彻一直到有色界的顶天;下到地狱最黑暗的地方,都能够感受到佛光。

凡佛说经,均有放光之瑞,见佛光明之德,知佛为世,出世间之最殊胜,特随顺众生以为显现。

「凡佛说经,均有放光之瑞。」凡是佛陀要讲经的时候,都是有放光的瑞相。这就是要让大家看到佛陀的时候,一开始就能够对佛有一种敬仰尊重,因为佛德--佛的德相--只是当他这样坐着的时候,就会让人感觉到佛的庄严,能够降伏他的烦恼。

虽然是不同的众生根机,但只是看到佛相就能起欢喜心,自然内心的烦恼就能够去除。或是有的人,只是看到佛陀的德相,就会自己起了忏悔的心。有的看到能够起那种心思踊跃的心…这是要看佛陀的德,自然众生所看到的,都是这种的瑞相,起了欢喜…等等各种不同的感受。

「见佛光明之德,知佛为世、出世间之最殊胜。」这个光明是一种描写,就是描述佛陀的德行,看到佛的身相,很自然就能知道佛为世--世就是世间;或是出世间,是最殊胜。这世、出世间法,佛陀无不通彻了解。

所以什么叫做「世间法」?就是做人的道理。跟人说:「你要做人,要做得圆满,所以要持五戒。」而能够持五戒的人,佛陀又更进一步说:「你要行十善。」持五戒、行十善,这都是人间法,人人都应该要做。

若是人人都能够做到持五戒,还能够进行十善,想想,这个世界是不是就能够很和平呢!家家都是有伦理、道德,社会一定是祥和的。像这种世间法,是佛陀教导众生的方法。

十善也是一样,不过还是在「有漏善」,就是还有人、我等等…这种人我是非,心灵烦恼还没有放下。这种还是在三界、六道当中轮回,无法脱离。

所以佛陀又再用他的本怀和他的境界,希望人人能够到达与他相同的境界,所以来到了法华会上,就是空是真空,到了真空那个中间,你还可以体会妙有。真空妙有,就是到达了心之理性,就究竟寂静的境界,这就是佛陀他最想要让大家能了解。

所以佛陀他就眉间放光,让大家可以知道,要讲这部经是很特殊的,这是说中道法--不可以偏有,也不可以偏空,这就是「中道」!在两眉中间发放毫光,这是表示中道!佛陀将要说中道法。

大家已经在定中见佛,所以了解佛是为世、出世间最殊胜的法,所以随顺众生以为显现。这个光就是随顺众生来显现。

又佛所放之身光,各各不同,此所放光,为两眉中间之,白毫相光,其所照之境,本经三种译本,均为东方。

每一部经,放光都是在不同的地方。佛陀这一回是在眉间毫光,大家能够了解,绝对佛陀是为世、出世间,随众生根机要说中道实相的教义。

再说--「又佛所放之身光,各各不同。」就是讲经的时候都不同。

此所放光,为两眉中间之白毫相光;其所照之境,就是东方。因为《法华经》有三位译师,翻译的都有所不同,我们现在在佛教当中多数流通的,就是鸠摩罗什法师所译的经!这三部译经,同样都是说「东方」,这个毫光放出照耀在东方!所以这表示东方众生与佛有缘。

可见得西方出圣人,但是法传在东方。

则东方众生,之与佛有缘可见,又东方为日所出之方,世间之光以日为本,故东为诸方之始,即东方为诸佛,因行之始。

佛法发源于印度。大家还记得吗?西方取经的故事,玄奘法师从中国到印度去,那叫做「西行」,向西去取经,但是法就是传回中国。世界当中,唯有在东方,就是在中国,佛法很昌盛。所以法传东方。

东方意思就是世间之光,日出的地方都是从东方,不管你是去到哪一个国家,他的太阳同样都是从东方起。所以说东方是兴盛佛法的地方!东方也是众生与佛最有缘。

所以日出东方、世间之光以日为本。有了太阳,我们世间才有光明;所以地球是绕太阳,佛法是传东方。所以诸方之始叫做「东方」,诸佛所行的开头,也是从东方。所以东方就是真的与佛有缘的地方!

万八千者,以「万」,显万德圆满之果德,以「八」,显八正道之因行也,「靡不周偏」者,普照之义,此指横界而言。

一万八千大千世界,「万」就是表示佛德圆满,是一个形容。

这么开阔,大乾坤、大宇宙。佛陀是宇宙的大觉者,所以他万德庄严!

「万」就是等于万千世界那么开阔,如此圆满的德! 「八」就是表示「八正道」。不论是大、小乘法,世、出世间法,离不开这个《卅七助道品》其中的《八正道》。

「靡不周偏」,就是很普遍的地方。佛陀的德光,他的德的光都能够照耀道,就是很普遍的意思。无论是直的或者是横的。

过去说过竖穷三际,对时间来说,就是过去、现在、未来,这是「横」的。

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咤天,此兼竖界而言矣。

或者是上至阿迦尼咤天,那就是很高了!有色界的地方,就能够见到佛光。或是下到阿鼻地狱,阿鼻地狱就是最苦的地方。这就是要让我们知道,是从最高的地方,到人间的地方,乃至于到地狱的地方,这是「竖、直的」。

或是时间--过去、现在、未来。 「普遍」当然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的普遍」。

地狱,非有定处,非无定处,非有别处,亦非别无有处。

所以阿鼻就是无间,苦无休息;阿迦尼咤天就是「有顶之义」,就是色界天中最高的地方。

阿鼻,云无间,即苦无休息之义,阿迦尼吒,有顶之义,即色界中之色究竟天。

佛陀要讲经之前发光现瑞,让大家的心能够事先了解、起尊重,了解佛陀将要讲经的意义,让大家心的能量,大家赶紧先集中起来,不要散心,心不要散去了。

听经若不集中精神,还是无法体会。

所以佛陀利用这个时间坐定下来,发放眉间相光,能够普遍于人人的心地、人人的心的能量赶快集中过来,精神凝聚,好好了解佛陀所要说的法。因为佛要讲《法华经》是要释放他的本怀。

现在根机成熟,佛陀要开始讲述《法华经》的时候,所以他放眉间白毫相光这个境界,希望人人能够了解。我们现在这个时候,也是要时时用心去了解体会!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2103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