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February 2011

静思晨语 - 2011年2月10日 - 219 - 《法华经》心净入法循善缘



我们学佛,心要时时清净,心净,周围境界就净,万法就入心来。何况我们在听经闻法,更是要静寂其心。

佛陀是为众生在无明中,所以他现相修行,同时修行成正觉。在佛陀成正觉了之后,第一个念头就是将这个正觉--天地宇宙万物道理--让人人能够透彻了解「原来大地万物,所有真谛道理,无不都是在人人就本具有!」要这样对大家说。

说起来很容易啊!却是当将这么简单的道理说出去之后,人人是不是能接受呢?说的人简单,因为他体会到了,体会到了之后,一切都是简单。就是凡夫体会不到,所以就不简单;不简单的道理,怎么说呢?所以佛陀他就要将这个真实的道理隐藏在内心,绝对不能让它漏失。最终,这个道理一定要传承下去,所以他必定要「久远之所护念」--保护着这念清净觉性,要让人人能够透彻了解--「觉性人人本具」!就是这么简单。

所以佛陀在四十多年前,同样这个道理,还是还是放在心里,心心念念就是要把这个道理,讲给每一个人知道。却是众生根机钝,观机,无法畅演大教。因为众生无法体会,所以佛陀又是要再用方便法。

所以本怀--佛陀的本怀--已经护念四十多年了!现在开始要来畅演。

畅,就是无阻碍,随所欲念,随所付出。但是虽然根机成熟,可以说的时候,佛陀还是自己再思惟:「四十多年了,应世间法,为世间人说话;这在四十多年,这么久的时间,现在忽然间,要转变过去那种方便法,为现在的真实道理,这样大家是不是能够尊重呢?」考虑,还要考虑,我要用什么方法,引起人人尊重的心?

我们说过了,在这个道场,有很多现异变相。尤其是佛陀他本身,过去若要讲经,先入定,人陆续来,他就在定中;但是这回不是,人来了,佛陀开始就说法--《无量义经》,所以陆续人一直来,佛陀就是陆陆续续,这样一直开演《无量义经》。

所以在这个场面,经是讲完了,却是陆陆续续的人一直进来,佛陀开始就静坐,一方面在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把过去那个权--施权方便法--要如何收摄下来?

虽然要说真实法,也要收摄过去所说的法,所以还是要述说过去,也可以展现现在的真实,这也是佛陀要考虑。

世尊欲畅,久远之所护念,本怀,但自思惟,说法既久,虑不尊重,故现种种瑞相。

所以佛陀要思考,但是也是很欢喜,时间已经到了,根机成熟了,再也不能有障碍了。

这个时间佛陀的内心,真的是用着很澎湃的心情,开始设想这个境界如何让它静下来?如何让大家的眼睛接触到的,内心会生起追求?

这个境界「先说经,次入定」,境界完全不同,尽管外面散花、地动,但是听经的人的心,就是一心看佛,人人的眼光集中在佛的身上。那个时候佛陀的眉间,已经发出毫光,大光普照。

这个眉间的光已经照射,这个光能吸引人的心。这种大光普照,普照到很宽广的地方,这个光可以照那么广,不只是我们一个人看得到,人人都看得到--看你想要看的境。

所以这就是光,虽然是普照,但是能够照进人人,不同心的境界,不同理解的方法。所以说「万八千土」,那就是人人的心境。

有的人很清净,有的人体会法会了解,很欢喜,很踊跃,这个心跟佛的心光会合在一起,那就是诸佛的境界了。有的人心起了那分疑,或者是懊恼等等…这种的心境,那就是六趣了!不管是天、人、地狱、饿鬼、畜生,这个心境就是看人人的心灵,心的大地。

所以佛陀这道光明一出去,不只是有形的光,人人心灵所吸收的光,都已经照入人人的心,所以「大光普照」。

周围的境界,有形的曼陀罗华,大柔软花,小柔软花,五彩缤纷的花在周围的境界。其实这个花表示柔软,柔软,就是应人人所需要的颜色,入人人的心,调伏人人,众生刚强的心。所以我们接触到这种柔软花,也是人的心地一种调伏刚强。

「栴檀香风」,自然这个香,德香、道香,佛陀从身体上发放出来的香;人人感觉到大地之香,树木之香,或者心灵之香…这种栴檀香风时时而来,境界之美,这都是要让大家的心生起欢喜,欢喜追求佛法。

这种一心观佛,六种震动,在眉际纷飞,这样我们都能体会得到。这是佛陀说经的时候,让大家心灵有这样的境界,所以我们现在要知道,再来佛陀那就是眉间光明。

《法华经序品第一》眉间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皆如金色,从阿鼻狱,上至有顶,诸世界中,六道众生,生死所趣,善恶业缘,受报好丑,于此悉见。

下面这段经文--

眉间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皆如金色。从阿鼻狱上至有顶,诸世界中六道众生,生死所趣、善恶业缘、受报好丑…于此悉见。

我们用这一段经文,来想--佛陀的年龄,从开始要说法时,内心隐含着真实法,佛所护念的真实法;从中年觉悟了,一直一直在四十年间,欲施权,想要让众生,人人能够接受佛法,人人能够了解生活的道理。已经四十几年了,佛陀的年龄,也已经是晚年的时间。

这当中,就像太阳从东方浮上来,一直到当空,一直到西斜时,看看西斜的太阳,也是同样往东方照,东方浮出来的太阳,那就是往西行,所以「取经往西,传法往东」。

看,照于东方,所以就是「万八千土」,很开阔的境界「皆如金色」。太阳已经有这种金色,这个时间,太阳就不会像当空那么炎热,让众生无法接受感受到很压迫。所以佛陀的智慧就是,将法柔软化之后,让人人已经能够接受的时刻。

这个当中,法还要,「从阿鼻狱,上至有顶」,苦难的众生,正是很需要佛法的时刻。所以常常说,「菩萨所缘,缘苦众生」,众生最苦难的境界,所形容的就是地狱。所以佛法真的是要推展到,最苦难的人间,那个地方最需要。所以佛的光明,也是照亮到阿鼻地狱。

甚至「上至有顶」。有顶,那就是天,天,天人需要佛法。因为有佛法,天人才有安全,要不然天福享尽,还是要堕落三途,所以天也需要佛法。

「诸世界中,六道众生,生死所趣,善恶业缘」--让大家能够了解,诸世界,不管是天的世界,或者是人道,或者是鬼道,或者是畜生道等等…这六趣的众生,各境界不同,但是这个六趣在佛法中,无不都是在人的心地。

所以人「生死所趣」,不管是天地万物都有生灭。物有「成住坏空」,人有「生老病死」,心有「生住异灭」,世间的法不离开「生死所趣」,都是在「善恶业缘」。

善、恶都是业的缘。过去生,你和他结善缘,你看到他就欢喜,不管他怎么说,你就是怎么听。假如结了不好的缘,哪怕他的心就是很好,是很好的人,很用心要将你引导,走入善的路去,但是你看到他,就是不欢喜。

记得吗?佛陀和阿难度贫婆的因缘,佛陀跟这位贫婆没有结好缘,佛陀的法,贫婆无法接受,看到佛,就没有欢喜心。但是看到阿难很欢喜,阿难走到哪里,她就要跟到哪里;阿难跟她说话,她都能接受。这哪怕是到佛的境界,过去也有结了不好缘的地方。

各位,我们是不是要很提高警觉,我们对人人,真的要多结好缘!不要有一点点的态度,一点点的举动,这样和众生结了不好的缘。

现在经文中就说,「善恶业缘,受报好丑,于此悉见」--在这里都看得到,不管你是人与人之间,如何结的缘,到未来受报,是好是坏,都是在过去生中所结的缘。

这一生中,你有没有及时努力?过去既然结那样的缘,这一生,我们要知道因缘果报,这一生的缘要赶快改过来。哪怕看到这个人很不投缘,我们也要赶快降伏我们的内心,我们要改变,我们对这个人的看法,这样才能转恶缘为善缘。这一生,无论受他如何折磨,「受报好丑」--好、坏都是过去的,现在我应该要改。在这种的境界,我们若能透彻了解,我们才有办法改;我们若没有透彻了解,我们根本就改不过来。

常常说:「你这样不对!」「我哪有不对?」还是一直不承认他不对,这样就是没有透彻。他若能够悉见,悉见就是很透彻,我错就是错,不是错在今生,我是错在过去生。我们若可以这样设想--「这一生虽然我很有道理,但是他无法了解我,这不是我今生的错,我要承认过去的错。」所以我们人要知道因缘果报,好、坏的缘,若不是今生结的,便是过去生结的。

所以「于此悉见」--这大家要用心,我们人与人之间,或是现在我们的身心所受,我们应该要反省。我们若每样都不想,我们是不对的,那我们永远都改变不过来。

各位,学佛,用心,用心学佛,法才能入心,我们才能够与佛的心境会合,我们行的步骤,才能够一步一步,随着佛陀的芳踪,随着他的足迹。

迹--佛来人间,就是要来教化;但是我但要回归到佛,本佛的境界,就是回归我们本具的佛性。所以我们先跟着迹--佛如何教我们,我们跟着他怎么走,我们才能够到达最尽头的境界!就是回归到「本」佛--本,人人本具的佛性!

所以人人要时时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2121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