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February 2011
静思晨语 - 2011年2月14日 - 221 - 《法华经》回归本源清净心
我们学佛者,要行菩萨道,我们必定要用精进心。
学佛乃是出世(出三界)的大事!我们要知道,众生在六道中不得脱离,受尽了磨。佛陀来人间,无非要让人人能了解,一念心动就轮转六道中;要脱离六道唯有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就是菩道。
行菩萨道,就是回归我们人人本来具有清净的佛性;所以以佛说尽万法,莫非就是为了一项--指引我们回本源本念心。尤其是在《法华经》 当中,佛陀开始让我们人人了解,从这念心起我们就能发挥了无限量的力量!所以他指引我们行菩萨道,就是希望人人都能够成佛。
但是成佛,说起来既是这么简单,却也同样也是这么不容易。所以佛陀就要为发心身体力行的人来授证!授证是一种约定--「你若是能如此努力,将来有这样成佛的可能。」这就是佛陀对弟子的教育,要让他能够生起一分信心。
就像舍利佛等等…这一群佛弟子,佛陀要为他们授证,他们将来也能成佛。佛对每位弟子有这样的预言、这样的约定。所以说起来,在那当中,听佛说的这些人,也都已经快要接近佛心,所以皆为出世之圣人。在那个场合当中,除了这些声闻弟子以外,还有菩萨--有法身菩萨。
法身菩萨如隬勒、文殊菩萨等等…这样的菩萨。有已经受佛授证,也有将来要成佛的,也有已经成佛的,甚至曾经也教导过弟子已经成佛的… 这叫「法身菩萨」。就是前回已经说过的,就是要是来辅助释迦佛,教化娑婆世界的这些菩萨--有称为「显迹菩萨」。所以些人是圣人。
所以有过去已经成佛的,有将要在未来要成佛的,还有「预圣位」--预定要入盛位的人。所以,这些都是出世圣人。
尤其是佛陀,他既然成佛,就是「为诸圣之典范」!既然现在娑婆世界这个时后,释迦佛就是娑婆世界的教主;所以佛就是诸圣之典范。现在的佛陀的弟子,也就是看佛的修行--向佛看齐,就是学佛。
学佛者,行菩萨道,皆为出世之圣人,佛为诸圣之典范。
学佛,我们就是看佛陀他的德行,看他的德行是如何的修得的--内修的供、外行的德!无论是过去、现在的学佛者都是如此学习佛陀的内修、 外行。
就是我们现在学佛的人,也常常都会提起--「佛陀过去怎么修行…」我们无不都是以佛陀做为我们的典范。
佛德浩瀚,慈泽万物,柔软妙语,能断众生一切疑惑,使之由凡入圣。
「佛德浩瀚,慈泽万物」--他的慈悲能泽润万物,不是只有人类。我们若是由佛经里所看到的,佛陀的本生经,他不只是对人、对一切万物的影响。还记得吗?曾经说过一个故事,佛的影子这样过去,鸟若来到佛的影子里,这只鸟就很静谧。
佛陀走过之后,影子离开当地,后面舍佛接着走过来,虽然同样都是在影子下,但是这只鸟就不得安宁。虽然都是影子,但是佛陀的影子,就可以让鸟类觉得很安定的感觉;然而为什么舍利弗的影子,却无法覆护众生呢?就是一个「德」--这个德行表现在外,连那个影子都会给予众生有不同的差别感受,何况是佛陀的德呢!所以佛德是浩瀚,能够慈泽万物。
尤其是佛陀柔软的妙语--佛陀的声音他有八音,八音其中有一个叫做「柔软音」,光是听到佛的声音,没有听到内容是什么,光是听声音他就起欢喜心;听到的语言,总是能够降伏他的烦恼。这叫做「妙语」!不管是声音,不管是内含的法,都都能断众生一切疑惑。
众生心的疑惑很重,但是无信不能入,听到佛陀的声音,他自然就能够信服;再加上佛陀的妙法解释,自然就可以使众生的疑断除。
因为我们众生就因为有无明、烦恼、惑,所以就会障碍我们这念回归本性。而唯有佛陀的妙语、他的妙音、柔软音,能够降伏众生心。
《法华经序品第一》,又覩诸佛,圣主师子,演说经典,微妙第一,其声清净,出柔輭,教诸菩萨,无数亿万。
所以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
又覩诸佛,圣主师子,演说经典,微妙第一。其声清净,出柔輭音,教诸菩萨,无数亿万。
这个「圣主师子」就是「佛陀」。我们常常用一个譬喻,佛说法如「狮子吼」--狮子吼就是形容在一个山林里面有百兽,狮子就是山林里面的兽王。假如狮子若是吼一声出去,地会震动,所有的兽都会生起畏惧心,那种的心会被震伏,这是一种譬喻。
在兽类当中,狮子就是为兽类之王;佛陀来人间,他也就是人类之王、诸法之王,那就是出世之王,所以说起来佛的法能降伏一切。所以佛譬如圣主师子,在人间为圣主。
所以说起来,学佛我们要修德;唯有德能降伏一切,他是以德来降服种种心灵的疑惑。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个声音的清净,这个柔软音,就是指佛陀说法可以入众生心,调伏刚强众生,断除众生的疑惑。这就是佛陀说法,能够入众生心,使令一切众生疑、乱的心能够降伏下来;能够调伏众生的贪、瞋、痴这种恶念,让他能回归本性,行于菩萨道。
所以「教诸菩萨,无数亿万」--释迦佛在娑婆世界来来回回,从无始以来,已经无数无量。所以他教导众生发大心、行菩萨行,已经无数亿万,就是数量很多。
《法华经序品第一》梵音深妙,令人乐闻,各于世界,讲说正法,种种因缘,以无量喻,照明佛法,开悟众生。
所以再下来说--
梵音深妙,令人乐闻;各于世界,讲说正法。种种因缘,以无量喻,照明佛法,开悟众生。
这段意思就是要对大家说,佛在讲法时,必定要观机逗教、有因、有缘--看应什么样的众生,佛陀也启发他的大悲。
「佛之大悲为因」--因为众生有很多不同的苦,有的是心灵的苦难,有的是在物质上苦难,有的是在身体的苦难,所以身、心、物质等等…苦难。佛陀不忍众生,受这么多内外的苦,所以佛陀启动他悲心为因。所以佛陀要说法,就是要有因缘!因,是因佛陀的大悲。
以「众生乐欲为缘」--佛陀内心的慈悲,要如何启开众生的疑惑,要如何去涤除众生的无明,都是以佛陀一念悲心为因;但是如何将法度入众生心,这就要看众生的缘。
众生他所好乐,想要听的各不相同,所以佛陀要应机逗教。才会说佛陀成佛之后,应众生根机,用了四十多年的方法,应众生根用方便,方便法--方等、般若,再来是法华…就是要应众生根机。
虽然我们说佛陀过去说方便法,无非是将他的心灵境界,那个华严海会、佛陀他的境界和众生分享,引领众生回归佛寂静清澄境界,不生不灭、很恬寂的境界。虽然佛陀想要以所领悟的法与大家分享,但是劳劳碌碌的众生,人生这种的现象,佛陀只是要说:「其实我们本性清净,不生、不灭,这个境界有多美…」任凭怎么说,凡夫就是听不懂!所以佛陀必定要应现实的境界,用这样方便法,适应众生的根机来跟他们说话。
所以「众生的乐欲为缘」--因为众生根机,他所要追求的是什么?佛陀要应他的根机适应他要的法。虽是方便法,其实也是深妙的法!方等、般若,这样要将有的东西分析到破除众生的执着,到了不执着事相,这种的智慧,也是佛陀在方便法中,适应众生的根基,同时也在施用。
所以谈空说有--在四十几年间,佛陀就因为一念悲心;要对众生谈空说有,也要看众生的乐欲为缘。所以「能于无量譬喻显能佛法」,用很多的譬喻讲说佛法。
人生有种种的形态,种种的生态,用人的事来教育人,教育这些--有恼心、贪欲的心、无明的心,一点偏差就陷入错误的人生。
在人间当中,人救人有的是直接,有灾难时我们直接物质救济;有的是心灵有苦难,我们为他引导入正确的方向;有的是我们以身作则,我们所做的累积下来,也能够影响现在在迷茫中的众生,看到我们这样在做,他们也能够及时反省。
其实佛时时用种种方法来开导我们,我们应按照佛陀教育的方法来实行。所以佛陀时时都是用种种的方法来譬喻,用很浅的方式来显明--佛法原来就是这样!
所以「使令众生得因开示,而悟入佛之知见」--佛陀用种种方法留在人间,我们也可用种种方法来引导人与人--引导他们可以走入佛的知见。
所以人生、世间本来就是如此短暂,我们岂能让短暂的人生空过呢?我们若是能够觉悟,就能够将佛陀的教法用在我们现在,我们还可以影响到未来;用在我们身上,能影响到我们周围。
佛陀二千多年前,从出生到入灭,八十年的时间,他能影响无量劫未来的众生;那就要我们人人将佛法不断让它常存人间,希望将佛陀他的教法与他的知见入众生人人的内心。
所以「佛知、佛见」是佛陀一大事因缘在人间;我们将一大事因缘用在生活中,这样「佛、心、众生」就三无别,这样就是真正的落实了「平等观」!
所以佛是圣人、诸圣典范,我们若能将佛的典范用在我们身上,我们不就是在每天每一个时刻追求佛法、应用佛法!
所以我们要时时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2125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