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February 2011

静思晨语 - 2011年2月24日 - 229 - 《法华经》照见本性心地风光



学佛,要用心,必定要到信解透彻。

「信为道源功德母」,我们要深信,佛陀的慈悲、智慧;我们要深信,佛陀所说宇宙万物真理。我们一定要深信…

不是只有信,还要透彻理解;所以我们若能信解透彻,这样就能够知道,万八千土皆是本心地风光。

要得信解透彻,即知万八千土,皆是本心地风光,人人自心本性明彻,皈向寂光土。

我们学佛不就是要学到这样的境界吗?在《法华经》开始的时候,我们有描述了那个法会;佛陀在《无量义经》讲完了以后,他就静坐,眉间白毫相光,照彻万八千世界。这个万八千土,那就是叙述了我们人人本心地风光。

人人若能够深解佛法,佛陀所说的教法,我们接收,我们能够体会佛的心怀。所以佛陀眉间所放出来的光,就是要让我们透彻,我们的心所缘的境界。

有的人所想到的是,过去的方便法,他的心地能够了解佛陀所说的,过去这个因果观。有的人已经心地更上一层楼,那就是因缘果报观。若是更透彻了,就能够知道一切都是空。透彻到最后,我们人生在六道的里面,心若能够「一切唯心造」。

「三世一切佛,一切唯心造」。我们要知道「众生本具佛性」,不管怎么样,我们扫除了一切的烦恼,所存下来的,就是真纯的本性。那个妙有佛性是存在的「因」;有真纯的「因」,那是人人本具的佛性。所以果,也是真纯的果--那是微妙透彻的真理。

这种真和纯是永恒的,不生不灭。不是拨无因果的「空」,也不是缠在六道那分缘这样在牵扯着。都不是!所以我们必定要很了解,万八千土,应该人人的心地所理解的都是各人的心地、各人会了解;应该佛陀所要照彻的,是人人自心本性明彻。这个光,要让大家更加明了,人人要归向常寂光土。

常寂光土,就是那个不生不灭人人本具的佛性;就是「静寂清澄,志玄虚漠」,那分如如不动,我们的本性。

眉间一光,照遍十方,竖穷三际。

所以佛陀的眉间一光:「眉间一光,照遍十方,竖穷三际。」

所照彻的是十方,就是四维上下,这十方是横的普遍,无处不照。

而且,「竖穷三际」:竖,就是直的「时间」,过去、现在、未来;不管是过去、现在、未来。或者是「横」的,就是很普遍在空间。佛陀的智慧没有障碍;障碍在哪里呢?是凡夫众生自身障碍,所以佛陀一定要用很多种方法,讲到让大家能够很理解。

佛陀的慈悲,佛陀的耐性,要让众生人人有时间能够接受。不过时间,光阴似箭,佛陀在人间,说法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再也不能等了,所以佛陀开始畅演本怀。所以在这个道场,开始讲《无量义经》,入世的智慧。

然后就静坐下来,现神变相,要让大家心也静下来。这眉间是表示中道;在两道眉毛的中间,说空,谈有,真空妙有,这两边不能偏于一边,这个时候就是在中间;所以用眉间来显示中道。

也就要跟大家说:「过去的就是这样的方便法!过去不管是空,不管是有,都是适应人的根机。现在开始要畅演本怀、真实法。」所以佛陀在眉间,发出了这种白毫相光,这是大家要很用心去了解,那个道场的形象。

其间法界生佛,事相始终,善恶好丑,则毫厘之差,千里之别。

所以「其间法界生佛,事相始终。」

「法界」,那就是「十法界」了!十法界:是佛、菩萨、缘觉、声闻,还有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合起来有十个境界。

我们是不是能够体会到佛心的境界、佛的智慧、菩萨的慈悲?缘觉,缘着境界,来觉悟人间的无常;声闻,听佛法,用声音来体悟…等等这种种的境界?

我们在追求佛法,我们到底是属于什么样的境界?什么样的法界?或者是天界,是在享天福,快乐的境界?在追求人生的福报呢?

或者是像阿修罗?虽然在福中不知福,常常生起瞋恨心。或者是在地狱,或者是在饿鬼,或者是在畜生等等…这些境界?

到底我们的心境在哪里?我们缘什么样的法界于现在呢?其实我们人人的事相,不管是在众生的境界,佛的境界,事相始终,我们一直不断不断,都在事相的当中。所以生老病死,成住坏空,生住异灭,不断就是这样在轮转。

「善恶好丑,则毫厘之差,千里之别」。在十法界中,虽然事相始终如一,但是无不都是在善恶好丑的里面。我们为善是善法,为恶是恶法;为善得好报,为恶得丑陋的恶报。所以这都是在每一天,每一个时刻,这种事相始终的里面,只是差之毫厘,失于千里;只在一个心念!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真的要很用心。

又见菩萨,寂然宴默,天龙恭敬,不以为喜。

所以经文里这样说:「又见菩萨,寂然宴默,天龙恭敬,不以为喜。」

菩萨的心很寂然宴默,心就是要没有杂染,自我去除无明,心地要回归到「寂然宴默」,就是很平静。

修行在人群中的付出,虽然「天龙恭敬,不以为喜」。我们若做一点事情,或者是道德较盛,人人称赞我们等等…这有什么好欢喜?这是本分事,修行者的本分事;付出无所所求,也是本分事。所以菩萨不喜恭敬,不怒毁谤,是智德。

智慧的德,不会因为人家称赞我们,我们就很欢喜;人家嫌我们,毁谤我们,我们就退道心。不会的!我们的心永远平静。

又见菩萨,处林放光,济地狱苦,令入佛道。

再来:「又见菩萨,处林放光,济地狱苦,令入佛道。」

所以,菩萨他要常常心很清净,不会不甘寂寞。

有的人,你说叫他去做好事,他也愿意;但你若是叫他说:「你寂静下来,在清净的环境里。」有的人很难,「我的生活是多彩多姿,你叫我在这个,都没有彩色的境界里,我守不住。」这样不甘寂寞,那也是很辛苦。

虽然我们在动中,心自静;在静的境界,我们的心还是很光彩。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是寂静、光明,还是一样「心在寂光土」。我们的归向就是在寂光土。

所以「菩萨处林可以放光」--虽然在很静的地方,但是那个德,还是能影响着大家。你只在那里坐着,没有说话,人家看了就起欢喜心,心就静下来;你的举手动作,虽煞是静静的,却是让人看到了,即使在起烦恼的时候,也能够安静下来。这叫做德,这叫做德相。

「放光」,就是他的德,已经影响到别人的心。

「济地狱苦,令入佛道」--这个心地,不管是地狱、饿鬼、畜生,这还是一样,是在人的心灵的境界。

所以这十法界中,我们要在佛的境界,菩萨的境界,或者是缘觉、声闻的境界…不管什么样的境界,我们自己的自心能选择。但是,我们这个自心没有将境界调理好?说不定在人群中,我们自己自心就是变成了,地狱、饿鬼、畜生,或者是阿修罗的境界也说不定。

所以我们应该,在这宁静的境界中,我们的德--要提起这个智德。所以放光、济苦,才是菩萨之悲德。菩萨之悲德,不忍众生受苦难,所以菩萨他能够去济拔众生的苦。

以上是次第,在叙述菩萨,行六波罗蜜的道理。

又见佛子,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勤求佛道。

所以再来又说:「又见佛子,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勤求佛道。」

这在叙述的就是精进。我们要知道,我们要珍惜时光。

时光,光阴似箭,每一天起来时间像箭在飞一样。你们早上的钟鼓声起,那个时候的境界,天未亮,我们如如不动坐在这里,却是天色已经开始明亮起来了,这叫做光阴。

光阴,在无声息当中,不断地过去了。不过虽然光阴一直过去,但是我们要珍惜,好好接受法。

我们就是一大早天未亮,开始在这个地方,为了什么? 「慧命」。所以我们要珍惜时光,比珍惜生命还要更重要。在那里补眠的人,他,时光消逝过去;在这里精进的人,那是慧命增长,所以时光比生命更重要。

所以精,就是精纯不杂;心专是进,进道不待。所以勤求觉有情道,这就是我们要利用时光。

又见具戒,威仪无缺,净如宝珠,以求佛道。

再来:「又见具戒,威仪无缺,净如宝珠,以求佛道。」

大家要了解,赶快「戒」。

戒,能防非止恶!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个戒,有戒律的人,他的行仪就会很庄严。清净好像宝珠,不会受到污染。

所以这个戒,能够保护我们永远就是在人天,或者在三乘--「大乘,中乘,小乘」。我们能够因为守戒才能在这三乘中。

我们能够了解,不是只有因果而已,我们要重视因缘果报。我们必定,要将我们内心的障碍去除,这就是要在守戒。所以「净如宝珠」。

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再来:「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这就是在表态忍辱,未得谓得,少得谓多,得者名为增上慢。像这种增上慢人,稍微用功一下,就感觉说:「我已经得很多,我了解很多,我也做了很多…」其实你现在才发心而已,现在才开始而已,这样还没有了解。这么的增上的我慢,你们想,这已经是自障碍了。

各位菩萨,我们已经要学菩萨,我们要深解,我们要知道--「行菩萨道,不能离开六度!」所以我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这必定要用心去理解。

学佛必定要学在我们的本地心地风光。佛陀的智慧已经照耀,是不是我们能够接受?我们要能够接受!

因为佛陀的慈悲普遍,过去、现在、未来,不断来人间倒驾慈航,无不都是要将他的智慧,普及人间;就是人间自已自障碍,贪、瞋、痴等等无明,自己障碍。去除了贪、瞋、痴,就心地无碍了,佛陀的慧光就能够照耀。

所以大家要时时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2145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