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February 2011

静思晨语 - 2011年2月7日 - 216 - 《法华经》心光遍照八万千土



时间就是每分、每秒不断流逝,我们要时时把握时间,尤其是盛会难遇,有因缘就要好好把握!

佛陀讲《法华经》的灵鹫山的盛会当中,当初在这么法会上有这么多人,在佛陀的坐定当中,大家的心境是有怀着那种怀疑:「到底佛陀接下来的法是多么微妙?」这是人人心地的境界。

菩萨悟得透彻,即知万八千土,皆是本地风光,从此心光流出,弥勒慈氏启问,文殊大智当答。

在这当中--

菩萨悟得透彻,即知万八千土,皆是本地风光,从此心光流出。弥勒慈氏启问,文殊大智当答。

虽然有很多人各人的猜测,但是菩萨能够很了解,所以已经能够透彻了。菩萨所能透彻的就是这「万八千土,皆是本地风光。」其实都是在人人心地当中的风光--人人的这一念心,若能够和佛心会合,人人本具!佛陀的光芒可以照耀到这么广、这么直--竖穷三际:直的能够通过去、现在、未来,佛陀的智慧能够这样的透彻;甚至十方世界很普遍,佛陀的心性、智慧、光明能够透彻到!

其实人人与佛同样本具这种的光芒、智慧,应该都是一样。所以「皆是本地风光」,不在别的地方,都是人人本自心地风光。

这「万八千土,从此心光流出」,就是同样能够从心散发出去,到达万八千的世界,都能够透彻了知。

所以「弥勒慈氏启问,文殊大智当答」--现在在这个法会中,弥勒菩萨开始要启动了,启问「佛陀的定中,大家的看法…」其实,还有的是有些人也是心会起疑。

《法华经序品第一》尔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当问谁。

所以文中再说--

尔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当问谁?」

现在是大家的心声,到底佛陀如此放光,现神变相这种的神通,到底是什么样的因缘?这是在大会之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是佛的四众弟子;共同还有天龙、鬼神等…都有这种心念。所以到底要问谁呢?大家的心开始起疑惑。

我们过去说过,这个大会里有有学、无学--有的人已经证果了彻,有的还是初学,聚集在一个大会中。菩萨都能了解,初学的人还没有办法了解;境界还没有到达的人,更无法能够透彻。所以在那个会中,就有人有疑惑:「到底这是什么样的瑞相?到底要问什么人?」

这是一个疑惑,大家作是念,所以「心缘前境,重作想念。」心缘前面的境界--从大家一直凝聚,从法会即将开始,众人一直来了,纷纷到达,坐定以后,开始佛陀说无量义;之后的放光,能够了解的人知道佛陀一世功行圆满,也是即将要取入灭时,所以要将他的本怀,要畅演本怀的时刻。所以佛陀这一世,一生中,就开始要圆满示灭的时候。

这是「心缘前境」:于现在,一直缘到从佛陀降生人间之后一世的修行,到达圆满这个时刻。所以重作是想念,缘过去的前境,重复要作这一生,开始要畅演的本怀,这是菩萨他能了解的。

其他的人不了解,所以大家就想要问:「谁能让我们问呢?」

《法华经序品第一》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而问文殊师利言。


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悉见彼佛国界庄严。

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而问文殊师利言:「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悉见彼佛国界庄严?」

这段经文,我们应该能够更加了解,当时在这个法会中,佛陀他放这个光,从眉间的光芒这样放射出去。

我们可以看到大会中,能够随着这个光--佛陀眉间所放射这个光--,所看到的,有多广,万八千世界。

诸位,你们会不会想:「这个光,万八千的世界我们都能看到吗?」

刚才跟大家说过了,我们若能对佛法很了解;前面有用镜子来比喻--

一面镜子的作用很大,你看这一面镜子,拿起来圆圆一面不太大,我们能向山照山,整个山河大地,摄入在这面镜子里面。假使哪个地方,暗的地方,太阳照不到的,很阴暗的,只要用这一面镜子,随着光这样向着太阳,这个光照进镜子,这面镜子反射进去,在暗的地方,也是像太阳光照进暗的地方。

同样的意思,佛陀的心光就像太阳一样--太阳一出,无处不照!每一个地方都照得到。除非是把它遮盖起来,自然太阳就照不到了。是什么来遮盖?无明遮盖!

记得过去有沙尘暴,早上起来,就看到整片天灰蒙蒙的,抬头看不到太阳。往前看去,前面明明就有一座山,却是看不清楚那个山形,这就是沙尘,风飞沙。因为土地干旱,所以稍微有风吹来,沙会从很远的地方吹来。

到底台湾的沙尘暴,是从那里来?从蒙古、外蒙古、内蒙古,或者是新疆那里。那里很干旱,所以已经整个山,都没有树、没有草,一片的沙漠。在那里一阵风这么地吹,干旱的沙,就变成随着风飘,叫做「沙尘暴」。

多远呢?二、三千公里远,来到台湾。这几千公里远的沙尘,可以飘啊…飘啊…那么厚的沙,这样来到我们这里。

这也可以说:「我们众生无明,来自已久了,很久了,我们无始以来,一念无明起,八万四千烦恼门开了。」为什么我们烦恼的门,这样一直开呢?那就是缺了雨露,缺法水。

说不定我们凡夫,在无始劫以前,不知道多久以前,「一念无明起,背觉合尘」--人人原本具有的觉性,我们已经和「觉」相背,背道而行。到那里去呢?合尘,尘就是尘埃,红尘滚滚的地方。所以我们凡夫一落无明,那就无法再回头。所以我们已经背觉合尘了。所以我们在很久的时间,生生世世在六道中。

在六道当中,虽然也曾造过福、行十善,上天堂去。我们也是曾有过守人道规戒,所以来人间。有善、有戒,在人间,还是安分守己,有那个因缘能得闻佛法。

但是无明还是常常处处陷阱,无明常常现前,一念偏差,差之毫厘,又是脱离了人道,可能就要入畜生道了。说不定再造更恶的,就入地狱道去了。或是在人间,悭贪、不舍,就入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种种都是在我们一念无明起!致使我们无法再回归我们的本地风光,那就和「觉道」有偏差了。

所以我们应该学佛,必定要把握因缘会合的时候,听了佛法,好像一片干旱的土地,能够遇到雨露,有雨、有露水,慢慢地湿润我们的心地。

记得吗? 《无量义经》中说到:「微渧先堕、以淹欲尘。」因为我们的心地若缺法水,自然不断不断变成了心地干旱;我们的心地,若像大地这样干旱,哪怕有一颗好的种子,落入我们的心地,这心地欠缺雨露,有土地,没有雨、没有露水,所以这粒种子在大地,也是无法萌芽长苗,也没有办法!

一样的意思。我们的心地,若没有法的水来滋润,哪怕听到好的话,奥妙的佛法,我们有机会接触到;但是我们也无法受用,法,无法入心来。就如同那粒种子,丢在干旱的心地上,种子也无法发芽,哪有办法向下生根呢?道根,无法在内心伸长。我们的内心若缺了道根,树--觉悟的树、菩提的树--也无法生长起来。

所以我们的心地时时要有法水来滋润;必定要用很长的时间,守好我们的心。烦恼、无明,我们应该要不断不断地去除;就像心地,种子既然播下去,杂草要一直除,好的一念的觉性、道念,我们要好好保存好。那些杂念,我们要不断去除,守好道念,去除杂念。

所以我们要好好把握在这个时间!

凡是一个法,不是只有依文读诵,将法入心之后,能够将文意再发扬广大;除了自己受用,也能用种种方法,让大家理解、受用。这才是真正法入心来,能够应化无穷;心光就是这样把它发挥出去。

虽然我们坐定在这里,但是要知道「人人有个灵山塔」--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灵山的道场,我们就能跟佛一样,会合这心灵的风光,能够透彻透彻佛陀一生说法、一生示教。这些道理我们都能够摄受,这都是在我们的本地风光,从此心光能够流出。

所以佛陀眉间的毫光,其实应该是要照射入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和佛心会合在一起,万八千世界,都是摄受在我们的内心里。所以心地风光,真的离我们不远,很近,在我们的心地里面。

但是在这个会场,我们要时时感恩。我们要时时感恩,过去都是因为有弥勒慈氏在启问促成这个因缘。有时候,有一件事情,突然间有人出来问,这就是机会;同时应该也会有另一位文殊菩萨,能够将过去他走过的路,听到的话,再述说一次。这是不管何时都在我们的身边,不管是「弥勒慈氏启问」,或是「文殊大智当答」。其实人人不都是弥勒吗?能够代替我们问法;人人不都是文殊吗?能代替我们去解释法,

各位,学佛,我们的心地风光,我们要好好保存、摄持住,绝对不要一点放散掉。应该要时时把握,事事都要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2115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