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August 2010

静思晨语 - 2010年8月30日 - 101 - 十功德品(三)





千古来今,谛理道规,三法不变,妙有恒存。

「千古来今,谛理道规,三法不变啦,妙有恒存。」一直对大家如此分享--我们的道理千古以来,都没有改变;真理绝对是经千古而不变!

佛陀的教法不离开三法,这三种的方法,就是「教法、行法、证法」。 「三法 」,这是妙有。常常说:「一切皆空。」我们必定要认清在「空」中,就是有那分微妙的「有」,所以叫做「妙有」;这是恒存的。

常常跟大家说:「佛陀一直一再为我们证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一直再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人人这念的本性,无增、无减、 无生、无灭,我们应该就要很认真接受。

一生教法,身教示现,所说世间,事理形相。

佛陀他以他一生的行谊,来教育我们,所以「一生教法,身教示现,所说世间,事理形相」。

什么叫做「修行」?佛陀八相成道,他现八相来人间来成道,这每一个相的过程,无不都是身教,无不都是法的过程。

千经万律不是都说过--「佛陀他本来就已经成佛了,就是为了要教育众生,所以他来人间示相。」佛陀在人间,和我们人的生活都一样,一样与人有这种的不平等的人生,所以他才在这之间,去观察人生那种的迷思、矛盾,他就开始找真理。

透彻了真理之后,所说世间事理形象。他本来要说成佛的道理;要说我们人人,向内心探讨,就会发觉我们就有一个与佛同等平等的本性。他这么开头,就要一下子让我们了解,不过我们却没办法,众生,连天人都在迷思中,何况世间一般的凡夫呢?

所以佛陀他开始说世间之事--要说道理,要先说世间的事情--,世间众生人人有迷,众生人人都在,那个矛盾的苦难中。所以他要分析--你这事情应该看透彻来,回归道理,一切都是空啊!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空啊,对啊,何必计较?人生如梦,草露风光,如此无常,到底有什么好计较?

不过若只是偏于「空」,什么都不计较,就会消极下去。其实,在这空中还有妙有。妙有,你的本性,你要到达了回归你的本性,那个潜能,这才真正透彻宇宙万物的真理,以及我们本来本具的妙有。

所以他分析了世间事一切皆空,还要再回归到那个妙有的真理--「人人佛性本具」--,那分的妙有的真理。所以,他所说世间事理有种种形象,这个形象就是「因缘果报」!世间为什么会有如此形形色色,如此不平等的事情有这么多,其实这就是因缘果报。

所以,我们在说法、听法,不就是听这些佛陀所说世间事理形象的道理吗?这叫做 「教法」!

行于四谛,十二缘法,修持六度,精细万行。

再来就是「行」--「行于四谛,十二缘法,修持六度,精细万行」,这叫做「行教」。

佛陀以他一生,示现来教育我们以外,那就是我们要如何修行?所以佛陀开始他就对我们说:「四谛法、十二缘」以及「六波罗蜜」--就是「六度」。

我们人的来去,六道轮回中,无不都是在十二因缘中。我们到底是,什么因?什么果?什么报?这个因缘果报,无不都是不离开这十二种的过程。既然是有如此的因缘,那我们应该要赶紧大彻大悟,要好好快修行;修行的方法就是六度,同时精细的万行。所以我们修行在日常生活中,开口动舌,举手投足,我们的心念、起心、动念等等…这无不都是在六度万行,非常的精细。

所以我们常常都对大家说,要多用心喔,这就是「行法」--这个修行过程的方法。

依教修法,体证事理,历经一事,必长一智。

第三就是「证」,我们若能够依教修法,依照佛陀的身教,在人间中的示范,我们照他这样的方式,来发心力愿来修行,自然我们就能够体证事理。

我们真的能够「证法」--去体会、去见证这道理。原来修行的过程,有这样的发现--发现到佛陀的教法,原来在我们的身行中,就能够去见证到。这种法喜,那种的欢喜,这就要我们能去体会到。

就如有一群来参访的日本人,去看我们静思堂里面的展示馆,发现到九二一,我们为台湾建设了五十所学校。五十所学校如何盖?工程是如何推动?怎么盖得那么坚固?这是什么方法,为什么在台湾,这一大群人间菩萨,在那九二一那样的投入,那样的付出?他觉得不可思议。

所以他们来这里,问我说:「宗教者为什么能够和现代的科学,会合在一起?」

我就跟他说:「宗教本来就有这个道理。以九二一来说,其实本来佛陀对这个世间,对我们教育的,本来就知道,世间有『成、住、坏、空』这种的道理啊!未来的世间会不断灾难连连,所以这修行者本来在佛经里中,就能够了解有这些道理。经过了现代灾难的见证,又再加上科学家分析,分析整个地球,这种温室的效应、气候的异常,地球不断在受损伤。住在这个地球上的人,若不好好提高警觉,灾难常常在发生。所以既然知道这些事情,在我此生中、活着的期间,就要赶快做。做出了现在我心安,未来人人住得平安。所以两种的建筑物要很牢固。一项就是医院,万一灾难发生时,医院是抢救生命的地方;另外一个地方是学校,万一地方有灾难,学校就是避难的地方。所以这二种的建筑物,一定要很坚固。」

他听了之后,感觉很认同。但是如何能够这么多人,共同一心呢?这就是「见证」!他知道这个道理,光是知道,光是说,没有用;还需要人去做,帮助人的人就是最快乐;能够去帮助人的人就是最幸福。虽然付出的过程很辛苦,但是知道有帮助到人,人得救了,解除了他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心最轻安的时候。就是所用的方法让我们最欢喜,这叫做「见证」,这叫做「法喜」。

所以「依教修法」是「体证事理」。人事是这么复杂,道理这么简单,你去做就对了;去做,才能够亲身去体会到。

就如我们在大爱台的节目,每一个节目都能够见证。所以见证台湾,见证人间菩萨,见证很多!有这么多人愿意去付出。

所以「依教修法啊,体证事理,历经一事,必长一智」。每一个人,我们修学不只是我说你听,不是只说就好了,也是要去体证要去了解。这样说是不是我们做得到呢?我们做得到后,是否对人群有利益呢?这也就是要做我们所说的,说我们所做的,这个事理去把它会合起来,这种的事理会合,成长了我们的智慧。

所以常常说,「无量法门,悉现在前;得大智慧,通达诸法。」这就是我们要经过了「教、行、证」--「教法、行法、证法」,这全都是方法,这就是「千古来今,谛理道规,三法不变,妙理永恒」。所以这是永远存在的。妙理是永存的,所以大家法真的要用入心来。

《无量义经》善男子,汝问是经,从何所来,去至何所住何所住者,当善谛听。

所以在经文里中佛陀就这么说:「善男子啊,汝问是经,从何所来?去至何所?住何所住者?当善谛听。」

这段我们应该要知道,到底这经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要好好去探讨。

就如我们学法,我们就要去探讨法源--法的来源。所以这段要跟大家说--「这部经的法源,其实到底是从哪里来,它要到哪里去,要住着在哪里。」所以佛陀就会说,我们大家还要仔细听。

想想看,佛陀已经说法四十多年过去了,这个时候还对大家叮咛,要仔细听;要「当善谛听」--大家要很仔细,用心好好听。

善男子,是经本从,诸佛宫宅中来,去至一切众生,发菩提心。

佛陀就开始说了:「善男子,是经本从,诸佛宫宅中来;去至一切众生,发菩提心。」

我们就已经知道,佛陀开始要说:「不是从我开始的,法是从诸佛。」诸佛就不只是释迦佛了,有过去、现在,有在无量世界的诸佛。

我们若听到《弥陀经》当中说到--「饭食顷能够到二十万亿佛国去。」想想看,佛国有多少?其实这道理是普遍,那是从那个诸佛无法去算计的过去,这种本来就有的道理。所以他说:「从诸佛宫宅中来。」现在呢? 「现在有几十万亿的诸佛,在我的面前,因为人人心中有佛性。」

总而言之,这个法就是在,那念清净的佛性中来。所以诸佛宫宅中--「心宅」。

我们心的道理,所以从诸佛心宅中来,去至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我们要去的地方,就是芸芸众生,我们要去教育,让人人能够发心。

这就是佛陀所说的--「这部经,甚深甚深,真实甚深的道理」就是在这里。

无量义经佛宅来,去到一切众生心,住诸菩萨所行处,十大功德润苍生。

所以在我们《无量义》,简单的文选里,这么说「无量义经佛宅来,去到一切众生心,住诸菩萨所行处,十大功德润苍生」。

「无量义经佛宅来」,从佛宅中来;「去到一切众生心」,就是要把佛法移入众生的心,让每一位众生的心地,得到法水滋润,所以去到一切众生心。 「住诸菩萨所行处」,我们这念心,就是要安住在发菩提心的众生里。

所以新发意菩萨,这就是叫做「菩提」--「发菩提心」。我们这念心,我们为一切众生,要去为他救拔苦难,我们需要有这种发菩提心的人。

看看多少发心人,我们都说:「你很发心喔,你愿意这样付出。」发心这个人,他的心就已经住到法了。

所以「十大功德润苍生」。各位,我们再下去,就要了解,这个法到底是什么法?在这个芸芸众生中,要什么样的人来滋润?用这个功德来滋润一切众生, 这就是一个道理。

各位,学佛,我们必定学在将法用在人群中,「自利,兼利他人」。我们能够了解法,法能够注入人人的心里去;我们自己能够受用,人人也能够受用。人人受用这个方法,走入苦难人群中,去拔除众生的苦难,这就是我们学佛的目标。

所以人人要时时多用心啊!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797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