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觉者演法普被,大有情菩萨传承,授法受法无量义,四谛六度展万行。
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说,我们前面,〈说法品〉已经到一段落了,我们现在开始,就是〈十功德品〉了。
佛陀在〈说法品〉里,不断提醒我们,《无量义经》是「甚深微妙无量义」,它是「文理真正,尊无过上。三世诸佛, 所共守护」。这是前面佛陀希望我们,能够重视这部经,所以阐述了这段文。
所以现在又要再提醒人人,我们若能够将这种「文理真正」的教法入心,自然我们就不会又再受外道、或者是邪魔来侵入我们的内心。因为「正法」就有一股的「正气」,来护我们的心念。
要如何才能够使人人把这个「文理真正」入心?我们闻法欢喜,那就是「心受」;听法能够听得很欢喜,这是我们内心的受用。我们若将「法」放在心里,自然我们就会身体力行;身体力行才能够有办法见证那个「法」。
慈济人把法听入心,走入人群去付出,去见苦知福,所以「甘愿付出、欢喜感受」,这就是「见证受用」。因为我们的身体力行,才能够见证受用。这样,法才真正能够不断不断,沁入我们的心来,滋润我们的心地,这是一种真正很微妙的喜悦。每天、每天我们都能够法喜涌泉,能够不断涌现在我们的心里,这就是「法」--让我们能够轻安自在,让我们每天欢喜。
听法若欢喜,能够受用、能够身体力行,这就是回报佛恩。所以常常听到慈济人说:「我们以和来供养。」是的,以和来供养,以四合一来供养; 合心、和气、互爱、协力。这些他们要身体力行,这完全就是要这个大团体,真的一心一志,如此来回报他们所受的法。所以说起来,学法,真的我们要身心受用;我们若不能身心受用,我们光是听没有用。
所以大觉者他能够演法普被,佛陀他说法,就是为了要普被一切众生;从在佛的时代开始,期待他能够不断、不断延续到未来。这是佛陀的意,希望他的心怀畅演,能够普利天下未来的众生。
所以大有情者,能够体会佛陀的心意本怀。 「大有情者」就是「觉有情者」。什么叫做觉有情者?那就是菩萨!菩萨已经觉悟了,不过,他还是在人群中;所以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叫做「觉有情者」,就是菩萨。
菩萨、大菩萨,他传承,要传承这个法,他就要很了解。只是自己一个人了解还不够,希望在场的人更加清楚;大家若都更加清楚,要去传法才能正确,如此才能够利益后来的众生。所以大有情菩萨传承,希望那个时候的人又更清楚,希望未来的众生能够很正确接受。
所以传教者,无论是在教育,或是说法,莫不都是要把法教授给人人;接受法的人也希望能够清楚,所以「授法、受法无量义」。教授文理真正无量义的法,众生来接受能够很正确,而且还是没有偏差的、文理真正的无量义法;这就是教与受,希望能够很正确。
这正确的法,不离开「四谛、六度、十二因缘」。
「六度万行」,就是佛陀对人人的教育,这一直、一直和大家分享过了。
看看,过去佛陀的教育跟现在,应该是人性是一。虽然时代不同,但从佛陀在世时,就是一直在教育人,要启发这分的爱心,要能供养三宝,要能布施等等…
有一回有一对的老夫妻,已经是很贫穷了,他们也无法能用劳力去做工了,家里也是很贫困。但是他们要活下去。怎么办呢?他们就是去垃圾堆去翻,翻翻看有什么东西能吃的?
这对老夫妻常常都是很怨叹。怨叹说:「我们怎么这么贫困呢。」他们知道因果,因为佛陀在世时,法不断在传;听到的人就会传--「人生的苦难,来自于过去没有布施,所以才会这一生如此贫困。」
他们自己也是知道:「对啊!过去无法布施,这一生佛在世,我还是无法布施。」非常的怨叹。但是他们的心还是很虔诚,相信因果。
有一天,他们在垃圾堆中翻找时,忽然间翻到一根木头;这根木头原来就是檀香,很有价值!很欢喜,赶快拿去换了一包米,不是很大包,小小一包米;他们一天可以吃一餐,可以吃三天。
第一天,赶快去洗米下锅煮饭。佛陀已经知道了--「这对的老夫妻有心想要供养,过去生就是没有造过福,所以这一生这么贫穷。」佛陀知道, 他就对舍利弗说:「舍利弗,那对的老夫妻今天有米有饭了,你应该要赶快让他们有机会造福啊!」舍利弗真的在他们饭煮熟这时间,到达了。这对老夫妻看到舍利弗很欢喜,看到舍利弗的钵还是空的,两位老夫妻他们就赶快准备,就说:「我们今天很有福,我们有饭煮熟了,刚好舍利弗尊者到达!我们今天还是过着今天的生活,我们把这碗饭赶快来奉献供养舍利弗。」二人很欢喜,供养舍利弗了。
这天,虽然他们同样要再去垃圾堆,又去翻东西吃,但是满心欢喜。
隔天,老夫妻看看时间快到了,又对彼此说:「赶快,今天我们又能够第二天的饭可煮,今天我们能够闻到饭的香,我们也能够吃一顿饭。」佛陀又知道了,对迦叶尊者说:「来,今天这对的老夫妻,他们有第二餐的米可吃,这个时候你可以再去。」那么迦叶尊者也是在那个时间出现,这对的老夫妻更加欢喜,觉得「迦叶尊者,是佛陀尊者中的首座弟子,所以我们应该要供养!」所以把今天这餐饭,又再供养给迦叶尊者。同样,又回 复去垃圾堆找东西来吃。
第三天剩这碗米了,老夫妻就觉得说:「这一生还没吃过白饭,今天确定能够吃到这碗白饭了。」所以又开始煮。刚煮好,佛陀出现了!看到佛陀,真的是好像万福临身,那种的欢喜无法言说,非常踊跃地欢喜。他们顶礼,赶快将这碗热腾腾的饭,供养佛陀,佛陀就为这对的夫妻祝福啊。
这对的夫妻目送着佛陀离开了,这对的夫妻说:「我们能够供养舍利弗是大智慧啊!供养迦叶尊者是大福德啦!我们能够供养梻,是圆满的福德! 我们这一生,已经是比所有的人都要富有了,所以我们应该要满足了。」所以在这对老人的身心里, 充满着满足的幸福。
这是在过去佛陀在世时。
在现代,在缅甸,也是一对的老夫妻,他们就是务农。遇到灾难,田里的谷子已经被风摧毁掉,土地也已经有盐分了,生活会很困难,可能要依靠,他在马来西亚的儿子来接济。他真的是心很担忧。
忽然间有慈济这个团体到来,不只给他稻种,不只给他肥料,还能启发着他们那分从内心能彻底了解因果,所以夫妻觉得说:「我们要为善!过去生我们就是没有造福,现在我们才需要人来帮助我们。慈济这个团体,是帮助无数人的团体。我们若能够捐钱给慈济,慈济可以替我们,又再救很多很多的人。」所以虽然稻子尚未收割。他们要为善及时,所以就去向人借钱来捐。
因为慈济初阶的救济,已经功德圆满了,稻子也已经长大,肥料也已经都发完,所以这短期的救济结束了。他担心将来要遇到慈济人,不知道有没有机会?所以他就赶快借钱来捐!真的是很用心、很勉强,不过他欢喜了、他甘愿。
在现代这二位的老夫妻,与佛陀的时代那二位老夫妻,那个心不是一样吗?那个贫穷的困境,不是都一样吗?那个时代有,这个时代也有。但是不同的,是在于难得得到三碗米啦,前后他欢喜布施出去;现在这个时代是他先受灾,慈济人千里迢迢去到那里,把稻种送到他的手里,把肥料载到他的村庄,让他们自己劳作,能够一而生无量,一颗稻种,它能购藏于日月中,能够无量再丰收。这是比较起来不同的地方。
因为我们有一群的慈济人,就是缘苦众生去付出。而在佛陀的时代,叫做「福田僧」,好好修行,修得众生供养能够得福。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因为社会已经很混乱了,贫穷苦难人多;我们应该就是要,启发人人心中有情、有爱,扩大爱、拉长情;把这个觉有道的精神,不只是精神说法传授,我们还要再有形传授,把芸芸的众生都把他当作是福田。苦难的众生,是我们在家居士的福田,我们应该去付出。
所以人间福田、所以爱洒人间,无不都是教育我们,要以这爱的种子去救济苦难众生。这就是佛陀他在他的时代,能够让人人用功、好好去修行, 来传法给人群,那人群来供养,让佛法能够兴盛。
现在种子无量,在培养种子的时候,应该要回归在,佛陀所教育的慈悲喜舍。这个慈悲喜舍,用在我们人人的心中;那就能适应在现在的环境,去救拔济苦!
现在的环境,看,普天之下苦难偏多啊!现在贫穷的国家,贫穷的人民很多。所以我们「教富济贫」,我们能够跨出了很多的国家去救济;我们能够把这种子撒在人人的心中,产生无量的大爱。让他们也能够就地救济,或者是又再跨越其他的国家去救济。看,这不就是人间的福田吗!
所以,佛陀来人间,是大福田!再培养更多的种子,再回归来,来散播大地耕耘福。
所以「福慧双修」,就是叫做「大有情者」。所以「大觉者,演法普被」--大有情菩萨传承,他要传下来,传承了这个法,要再让后面的人又更加了解。
所以「授、受」--「授法、受法」那就是「无量义」;还是这个「无量义」的精神。
所以「四谛六度展万行」--我们现在开始在伸展各个六度万行,以各种各种的方法,要如何能够解除众生的困难?我们要如何去教富济贫?我们现在又是「济贫教富」,让贫困的人也能够又再去造福。
佛陀的时代那对的老夫妻,现在的时代这对的老夫妻,这不就是济贫教富吗?这无不都是大福田!
所以请大家,时时要多用心啊。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794
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说,我们前面,〈说法品〉已经到一段落了,我们现在开始,就是〈十功德品〉了。
佛陀在〈说法品〉里,不断提醒我们,《无量义经》是「甚深微妙无量义」,它是「文理真正,尊无过上。三世诸佛, 所共守护」。这是前面佛陀希望我们,能够重视这部经,所以阐述了这段文。
所以现在又要再提醒人人,我们若能够将这种「文理真正」的教法入心,自然我们就不会又再受外道、或者是邪魔来侵入我们的内心。因为「正法」就有一股的「正气」,来护我们的心念。
要如何才能够使人人把这个「文理真正」入心?我们闻法欢喜,那就是「心受」;听法能够听得很欢喜,这是我们内心的受用。我们若将「法」放在心里,自然我们就会身体力行;身体力行才能够有办法见证那个「法」。
慈济人把法听入心,走入人群去付出,去见苦知福,所以「甘愿付出、欢喜感受」,这就是「见证受用」。因为我们的身体力行,才能够见证受用。这样,法才真正能够不断不断,沁入我们的心来,滋润我们的心地,这是一种真正很微妙的喜悦。每天、每天我们都能够法喜涌泉,能够不断涌现在我们的心里,这就是「法」--让我们能够轻安自在,让我们每天欢喜。
听法若欢喜,能够受用、能够身体力行,这就是回报佛恩。所以常常听到慈济人说:「我们以和来供养。」是的,以和来供养,以四合一来供养; 合心、和气、互爱、协力。这些他们要身体力行,这完全就是要这个大团体,真的一心一志,如此来回报他们所受的法。所以说起来,学法,真的我们要身心受用;我们若不能身心受用,我们光是听没有用。
所以大觉者他能够演法普被,佛陀他说法,就是为了要普被一切众生;从在佛的时代开始,期待他能够不断、不断延续到未来。这是佛陀的意,希望他的心怀畅演,能够普利天下未来的众生。
所以大有情者,能够体会佛陀的心意本怀。 「大有情者」就是「觉有情者」。什么叫做觉有情者?那就是菩萨!菩萨已经觉悟了,不过,他还是在人群中;所以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叫做「觉有情者」,就是菩萨。
菩萨、大菩萨,他传承,要传承这个法,他就要很了解。只是自己一个人了解还不够,希望在场的人更加清楚;大家若都更加清楚,要去传法才能正确,如此才能够利益后来的众生。所以大有情菩萨传承,希望那个时候的人又更清楚,希望未来的众生能够很正确接受。
所以传教者,无论是在教育,或是说法,莫不都是要把法教授给人人;接受法的人也希望能够清楚,所以「授法、受法无量义」。教授文理真正无量义的法,众生来接受能够很正确,而且还是没有偏差的、文理真正的无量义法;这就是教与受,希望能够很正确。
这正确的法,不离开「四谛、六度、十二因缘」。
「六度万行」,就是佛陀对人人的教育,这一直、一直和大家分享过了。
看看,过去佛陀的教育跟现在,应该是人性是一。虽然时代不同,但从佛陀在世时,就是一直在教育人,要启发这分的爱心,要能供养三宝,要能布施等等…
有一回有一对的老夫妻,已经是很贫穷了,他们也无法能用劳力去做工了,家里也是很贫困。但是他们要活下去。怎么办呢?他们就是去垃圾堆去翻,翻翻看有什么东西能吃的?
这对老夫妻常常都是很怨叹。怨叹说:「我们怎么这么贫困呢。」他们知道因果,因为佛陀在世时,法不断在传;听到的人就会传--「人生的苦难,来自于过去没有布施,所以才会这一生如此贫困。」
他们自己也是知道:「对啊!过去无法布施,这一生佛在世,我还是无法布施。」非常的怨叹。但是他们的心还是很虔诚,相信因果。
有一天,他们在垃圾堆中翻找时,忽然间翻到一根木头;这根木头原来就是檀香,很有价值!很欢喜,赶快拿去换了一包米,不是很大包,小小一包米;他们一天可以吃一餐,可以吃三天。
第一天,赶快去洗米下锅煮饭。佛陀已经知道了--「这对的老夫妻有心想要供养,过去生就是没有造过福,所以这一生这么贫穷。」佛陀知道, 他就对舍利弗说:「舍利弗,那对的老夫妻今天有米有饭了,你应该要赶快让他们有机会造福啊!」舍利弗真的在他们饭煮熟这时间,到达了。这对老夫妻看到舍利弗很欢喜,看到舍利弗的钵还是空的,两位老夫妻他们就赶快准备,就说:「我们今天很有福,我们有饭煮熟了,刚好舍利弗尊者到达!我们今天还是过着今天的生活,我们把这碗饭赶快来奉献供养舍利弗。」二人很欢喜,供养舍利弗了。
这天,虽然他们同样要再去垃圾堆,又去翻东西吃,但是满心欢喜。
隔天,老夫妻看看时间快到了,又对彼此说:「赶快,今天我们又能够第二天的饭可煮,今天我们能够闻到饭的香,我们也能够吃一顿饭。」佛陀又知道了,对迦叶尊者说:「来,今天这对的老夫妻,他们有第二餐的米可吃,这个时候你可以再去。」那么迦叶尊者也是在那个时间出现,这对的老夫妻更加欢喜,觉得「迦叶尊者,是佛陀尊者中的首座弟子,所以我们应该要供养!」所以把今天这餐饭,又再供养给迦叶尊者。同样,又回 复去垃圾堆找东西来吃。
第三天剩这碗米了,老夫妻就觉得说:「这一生还没吃过白饭,今天确定能够吃到这碗白饭了。」所以又开始煮。刚煮好,佛陀出现了!看到佛陀,真的是好像万福临身,那种的欢喜无法言说,非常踊跃地欢喜。他们顶礼,赶快将这碗热腾腾的饭,供养佛陀,佛陀就为这对的夫妻祝福啊。
这对的夫妻目送着佛陀离开了,这对的夫妻说:「我们能够供养舍利弗是大智慧啊!供养迦叶尊者是大福德啦!我们能够供养梻,是圆满的福德! 我们这一生,已经是比所有的人都要富有了,所以我们应该要满足了。」所以在这对老人的身心里, 充满着满足的幸福。
这是在过去佛陀在世时。
在现代,在缅甸,也是一对的老夫妻,他们就是务农。遇到灾难,田里的谷子已经被风摧毁掉,土地也已经有盐分了,生活会很困难,可能要依靠,他在马来西亚的儿子来接济。他真的是心很担忧。
忽然间有慈济这个团体到来,不只给他稻种,不只给他肥料,还能启发着他们那分从内心能彻底了解因果,所以夫妻觉得说:「我们要为善!过去生我们就是没有造福,现在我们才需要人来帮助我们。慈济这个团体,是帮助无数人的团体。我们若能够捐钱给慈济,慈济可以替我们,又再救很多很多的人。」所以虽然稻子尚未收割。他们要为善及时,所以就去向人借钱来捐。
因为慈济初阶的救济,已经功德圆满了,稻子也已经长大,肥料也已经都发完,所以这短期的救济结束了。他担心将来要遇到慈济人,不知道有没有机会?所以他就赶快借钱来捐!真的是很用心、很勉强,不过他欢喜了、他甘愿。
在现代这二位的老夫妻,与佛陀的时代那二位老夫妻,那个心不是一样吗?那个贫穷的困境,不是都一样吗?那个时代有,这个时代也有。但是不同的,是在于难得得到三碗米啦,前后他欢喜布施出去;现在这个时代是他先受灾,慈济人千里迢迢去到那里,把稻种送到他的手里,把肥料载到他的村庄,让他们自己劳作,能够一而生无量,一颗稻种,它能购藏于日月中,能够无量再丰收。这是比较起来不同的地方。
因为我们有一群的慈济人,就是缘苦众生去付出。而在佛陀的时代,叫做「福田僧」,好好修行,修得众生供养能够得福。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因为社会已经很混乱了,贫穷苦难人多;我们应该就是要,启发人人心中有情、有爱,扩大爱、拉长情;把这个觉有道的精神,不只是精神说法传授,我们还要再有形传授,把芸芸的众生都把他当作是福田。苦难的众生,是我们在家居士的福田,我们应该去付出。
所以人间福田、所以爱洒人间,无不都是教育我们,要以这爱的种子去救济苦难众生。这就是佛陀他在他的时代,能够让人人用功、好好去修行, 来传法给人群,那人群来供养,让佛法能够兴盛。
现在种子无量,在培养种子的时候,应该要回归在,佛陀所教育的慈悲喜舍。这个慈悲喜舍,用在我们人人的心中;那就能适应在现在的环境,去救拔济苦!
现在的环境,看,普天之下苦难偏多啊!现在贫穷的国家,贫穷的人民很多。所以我们「教富济贫」,我们能够跨出了很多的国家去救济;我们能够把这种子撒在人人的心中,产生无量的大爱。让他们也能够就地救济,或者是又再跨越其他的国家去救济。看,这不就是人间的福田吗!
所以,佛陀来人间,是大福田!再培养更多的种子,再回归来,来散播大地耕耘福。
所以「福慧双修」,就是叫做「大有情者」。所以「大觉者,演法普被」--大有情菩萨传承,他要传下来,传承了这个法,要再让后面的人又更加了解。
所以「授、受」--「授法、受法」那就是「无量义」;还是这个「无量义」的精神。
所以「四谛六度展万行」--我们现在开始在伸展各个六度万行,以各种各种的方法,要如何能够解除众生的困难?我们要如何去教富济贫?我们现在又是「济贫教富」,让贫困的人也能够又再去造福。
佛陀的时代那对的老夫妻,现在的时代这对的老夫妻,这不就是济贫教富吗?这无不都是大福田!
所以请大家,时时要多用心啊。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79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