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August 2010

静思晨语 - 2010年8月26日 - 99 - 十功德品(一)





菩萨慈悲 利己为人,请法解惑 是经甚深,微妙难解 起源止处,敬请佛说 开示众生,明了法源 依经入道。

「菩萨慈悲,利己为人,诸法解惑--是经甚深,微妙难解,起源止处。敬请佛说,开示众生,明了法源,依经入道。」

这段文是要与大家分享--

菩萨就是慈悲,他是大有情者,他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能与佛同世,直接听佛说法,心开意解,他都能知道。

但是佛陀所说的经是那么深,虽然觉有情者听懂了,也知道经法是非常难得。但是比较担心后世的众生,根机利钝不整齐,可能还是有人不能了解;所以大菩萨、大庄严菩萨,就又代替大家请教。除了自己能再次听佛陀更清楚分析,此经甚深微妙的道理以外,也能让佛在一次的解释。

所以「请法解惑」的因缘,就是因为「是经甚深」;因为这部经真的很深,因为经的内容微妙难解,真的很微妙,很难得解释,所以请佛陀再重新另外解释。

因为所要解释的,是它的「起源止处」--这部经到底是如何来的?它要到哪里去?是什么作用?这在里面经文也有。所以那种的起源和止处,就是微妙难解。

这是大庄严菩萨的慈悲,代替我们未来众生请问。所以他「敬请佛说,开示众生」--「开示众生」那就是未来的众生;在现场大家听的都知道了,还有未来的众生。

为了让人人能「明了法源,依经入道」,能了解法的源头,依照经典入此道路。 「经者,道也、道者,路也」,要让我们知道,这路径要怎么走。

这是开始的〈十功德品〉,所以希望佛能让我们更了解,到底这部经,在人间有什么作用?它的起源、它依止的地方,到底是什么?这就是问这部经的意思。

《无量义经》尔时大庄严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世尊说是微妙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真实甚深甚深甚深。

所以在经文中,〈十功德品〉开头这么说--

尔时,大庄严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世尊说是微妙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真实甚深甚深甚深。」

很少有哪一部经,一直甚深甚深,真实甚深,这实在是很少见。不过在《无量义经》,如此浮现出来,我们就能知道,经典它的含意,和为人间的作用,用途有多大!

因为众生根机,如此高高低低,真的是参参差差不整齐,所以佛陀才需为众生,说这么多年的法,设很多方法,去应众生根机。

如此四十多年了,到底众生的根机是不是有较整齐了呢?佛陀出生在印度,但是佛法是要普应全人类。佛陀在时间,也总共才八十岁的寿命;真正说法的时间,也才有四十九年。所以说在这时间,人命、寿命的时间中,在那里所说的法,大家都普遍听得到吗?

近佛时代不太久,有一位阿育王,他很信仰佛法、尊重三宝。

有一天他看见一位,很庄严可爱的小沙弥,看到的时候,他一直从内心,想向这位小沙弥顶礼;但是他觉得「我贵为国王,孩子虽然出家成为沙弥,不过他就是小小一位沙弥而已。但我是一位国王,在众目昭昭下,向一位出家的小沙弥顶礼,好像会失去国王的尊贵。」但是他一直、一直有这念心,很恭敬、很想要顶礼,所以他就邀这位小沙弥到偏僻的地方,对这位小沙弥恭敬顶礼。

顶礼之后,他就向这位沙弥说:「我现在向你顶礼,你出去之后不要向人说起,说我阿育王向你小沙弥顶礼。」小沙弥听了之后,欢喜。

后来,看到前面一支瓶子,瓶口小小的,他突然就把他的身体缩小,钻进瓶子里,之后国王看到了:「怎么会这样?」突然间他又从瓶口里,小小的瓶口又飘然出来了。那时候小沙弥跟国王说:「国王这只有你看到而已,你不要告诉别人。」各人就有各人不能向人说的话。

「不可说、不可说,其法深奥微妙,甚深不可说。」看,在佛世时代,和佛如此接近,也如此恭敬的一位阿育王,他竟然也还有我相;虽然他很恭敬,但是「众生相、寿者相、人相」全都有,还是去不掉。

其实真的是佛法很奥秘,很深、很深,所以大庄严菩萨,他就是希望以后的众生,能让佛法更普遍在人间,人人做得到,人人说得到,人人都能互相分享。所以他慈悲再请问,为了就是要让这部经就是大家都能听得到。

一闻能持一切法故,若有众生得闻是法,则为大利。

所以:「一闻能持一切法故。若有众生得闻此经,则为大利。」

希望人人一闻能持一切法,听到一句,就能知道很多道理;若能人人、众生都听得到,不是众生都能得到大利吗!

因为这部经是如此适应未来众生的根机,所以希望佛能再更明白解释,如此对未来的众生,才是真正有利。

所以者何,若能修行,必得疾成无上菩提。

「所以者何,若能修行,必得疾成无上菩提。」让大家全都能接受得到,大家都能投入这部经的内容,甚至身体力行,人人全都能很快得到无上菩提。

在这段文,我们大家是不是能想到,现在的人间菩萨?我们常面对到的、所听到的,过去的人生如此迷迷糊糊,很糊涂的人生;听了之后,看到大家这么在做,自己过去的糊涂,也是会觉悟过来。

我们也有听到,有一位是慈警会,本来他就是社会的保母;尽管他要维持社会的安全,不过,自己的习气,他就说「五专」都有。

「五专」慈济人的术语。 「五专」是什么?绝对不是读书的五专,不管是赌博、喝酒,吃喝、玩乐每样都会,这是他过去的人生。但是看到慈济人那分爱的付出,周围的人那种受苦难,慈济人如何去帮助,如何去肤慰,由不得他心服了,由不得他接受了慈济人的威仪规矩,所以他改变了。

看这不就是「若能修行,必得疾成无上菩提」!过去不好的习惯都去除了。不管这时候,别人邀他赌博也不会去了,别人邀他喝酒也不去了,请他抽烟他也不抽了。总而言之,一切不好的习气,过去说是很难改,但是现在完全戒除了,身心轻安自在。了解到,自己若能如此做,就可以很欢喜,所得到的就是法喜充满。

不管是为社会人群的保母,他很尽职;或是投入慈济的团体,为利益人群,不惜辛苦付出的,也是很多。

所以这就是已经见证,若能修行这部经,绝对很快,疾成就是很快,无上菩提,能得到无上菩提。

其有众生,不得闻者,当知是等,为失大利。

「其有众生,不得闻者,当知是等,为失大利。」假使这部经,无法普遍让人人都能得到,其实这是众生很大的损失!或是听了之后无法接受,或是很不了解,或是完全没听到,这些人真的是失去了大利!

是什么大利呢?他不知道,原来「菩提大道直故」!其实有的人害怕听经,觉得--「我很怕,我若听经,我就要依照经的教育,要守戒,要持斋,要…等等。」

或是会觉得--「我听经若没守规矩,这样我自己心更不安,所以干脆不要去听。」也有这样的人。

所以若如此,实在是失去了大利。

不知菩提大道直故,行于险径,多留难故。

就是「不知菩提大道直故,行于险径,多留难故。」

常常对大家说:「佛法要生活化。」其实菩萨在人间,人人都是菩萨,人人所说的话,只要有道理,也是叫做经;有道理就是有路让我们走,这叫做有道理。

所以我们应该要知道,菩提就是大道,一条觉悟的大道。这条觉悟的大道没有弯曲,也没有坎坷,是很平坦的大道。尤其是又很直,只要你进来,在这大道上,其实不难走,很好走的路。

所以因为有很多人,不敢走入这条路,就是不知道这条路的平坦,不知道这条路,原来是这么直、这么好走;所以偏偏去走,「行于险径,多留难故」。

众生不就是这样吗?本来一个明明的道理,你接受就对了,做就对了;就是不犯错。若能这样做,绝对没有犯错,不只是保护自己,还能利益他人;这是如规如矩的人生,规矩的人生,就是守道理的人。这是一条很大条、很康庄,很平坦的道路,偏偏不去走;他就是要去,走在那种很险要的路。

所以常说:「听我一句劝,我劝你,你要好好悬崖勒马,不要去走险路。」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哪需要如此铤而走险呢?不用!

不要人生觉得说:「没有我做不到的事,没有我…」好像世间的事,我们都只是逞强。看看地球一直在发烧发热,地球真的是病了,因为人类在这颗地球上,无理使用,所以无理破坏,破坏山河地理,水脉垄断掉了,树木一直被砍掉,这就是为了利益、为了享受。

所以就是因为「行在险径」,所以才会「多留难」。我们在这人间道上,不断六道轮回,由不得自己,真的是苦难偏多,很多事情不是我们要的;但是偏偏逆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人间不就是在这险径多留难呢?很困难!

有的人说:「我很困难,我很难过日子。」对,过去就是走这样险径的路,为利丧失了良知,为了享受不顾一切,这不就是险径吗?所以过去所作的,现在的糊涂等等…不断都是在造业中。

所以《无量义经》就是一条康庄的大路,人人有办法接受,人人做得到,也是现在人群所需要的。

所以因为这样大庄严菩萨,就再次请佛陀说法。所以「菩萨慈悲,利己为人,请法解惑,是经甚深。」因为这部经很深,所以「微妙难解,起源止处」-- 这部经的起源,和它要依止的地方。

「敬请佛说,开示众生。明了法源,依经入道。」让我们能知道这个法的源头,让我们安心入这条大道直,这条路可以走。

所以我们大家要时时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795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