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观众生利钝根性,晓了深妙十二因缘法,寻究根源而不可限,说无碍智,永离缚着,积功累德,不怀回报。
这也就是要与大家分享,佛陀的智慧,来观察我们众生,我们的根机是利,还是钝。我们的根机若很利根,一闻千悟;我们若能很钝根,就是千闻也是不能一悟,所以利钝的根机差这么多,这就是众生的习性。
我们每天每天在听经,有的人会时时反省,注意我们自己的行为,注意周围的事物;这就是若在听经之后常常、常常好好自我薰习,自然我们若听到什么样的法,我们都能很快就觉悟了。若是相反,你听得再多,还是没办法!这就是利、钝的根机的差异。看你是很利的根,利就是很敏睿,很有睿智的人,这也是要平时薰习。
但是佛陀就是要让我们能了解,深妙十二因缘法。我们人人,不一定在过去、现在、未来,才有十二因缘;其实十二因缘法,是应该用在每一天。
每天不是跟大家说:「一念无明生三细。」这就是一个源头,所以「无明」缘「行」--我们若一念的无明起,我们的行动就开始造作。 「无明」缘「行」,「行」就缘「识」了,这意识就生起了!
开始无明,我们的动作生起,这意识常常就这样想--「我在说话,为什么他这样从中间拦起来,把我的话阻挡下来?为什么我说的话很不错,他怎么不听我说呢? 」这个意识一直就是起着不欢喜,意识起了就开始缘了。
又是去缘,缘着「名色」。 「名色」就是没有看到,没看到是怎么没看到?过去就跟你们说了,因为父精母血这样交合起来,还没有看到什么东西,只是知道因缘会合了,有了。
我们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因缘会合,那颗因的种子,又是一层不好的种子;不好的因、不好的缘,又是再交合起来,再来就是「六入」了。不好的缘交合起来了,外面的境界现前了,眼耳鼻千身意,去缘外面的境界。
看六入,就是六根去接触到六尘;六尘被我们接触到之后,就开始,因为「触」就开始感「受」了!
感受到这个我爱,那个我不爱。爱的,我想尽办法取着,不择手段,这种的感受,取着到时,我欢喜!取不到时,我很烦恼!这种得失烦恼又回复回来,所以「取」。
这种去取,贪、爱、取着,开始就是「有」了。有,有了得失烦恼,有了很多,千差万别,让我们分析不完各人的根性。把那习性放在心里,无明再重复、再重复,有了无明不断再复!这种「生」、「老死」在一生中,都是在无明缘缘开始;这样一直缘缘缘,一直到最后,还是老、死,这就是我们的人生!
我们应该要去寻根究柢,真正这个源头如何来?其实源头离我们不远,都是在我们一念无明起因。所以追根究柢,我们若要再追究到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烦恼互动,真的不可限量!
这若要修行就是很容易,若不修行,真的烦恼无明实在是不可限量!
所以佛陀为我们说无碍智,要我们能产生一切无碍智,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或是四无碍智,这就是佛陀要我们把我们心的烦恼,全清除出去。
烦恼的源头我们若了解,其余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鸟叫虫鸣的声音,无不都是在说法。
所以就好像看到「草根菩提」。一位老菩萨,她每天每天都是做环保,旁边一些师兄师姊就说:「那位老菩萨,她的名字叫做『第一』」。第一名的,为什么叫做第一名?她风雨无阻,一早大家还没有到,她先到,第一名;刮风下雨别人无法来,她还是能来,第一名。
原来这位老菩萨,她是一位有癌症的老菩萨;她曾经得过乳癌,又有肝癌、糖尿病,觉得这样人生还有希望吗?
有师兄知道--「这位老菩萨怎么会这样?家庭环境就不是很好了,又如此一病再病!」他就开始邀她来做环保。她开始就去做环保,她觉得做环保很好,都没烦恼,所以她开始天天去做环保。做环保之后,她慢慢智慧一直明朗起来了。
所以人生的哲学,问她说:「妳这样不累吗?」「不会,反正我若有病,只是睡觉,愈睡就愈担心!愈担心愈害怕!怕死了!我不要等在那里,睡着等吓死,我这样每天出来做事,多欢喜!」
她家里还有一位她的老先生,这位老先生中风了,老太太每天要照顾他,照顾老先生会放弃环保吗?她说:「我怎么可以放弃呢?我去那里和大家在一起,我多快乐!但是他就已经中风,我也要尽责任,我也要照顾他。」看,家里二人,一个中风,一个自己癌症;你看,她也能去付出。
这种也能给我们一种启悟--离开缠、缚、执着,我们凡夫就是缠缚住;被什么缠缚了?就是烦恼缠缚我们!
所以常常说,我们人人都有一个如来本性,在我们心中;只是烦恼把我们缠住,所以我们的名称,叫做「在缠如来。」我们人人都是在缠如来,被这无明绳缠住;若不是,我们人人都有一个清净的本性,海阔天空,就像那位老菩萨,她解开她的烦恼,解开她缠住的心。
所以我们听,我们也能用;用在让大家知道--这是一个观念,转一个观念就是智慧、就是善;若随着环境、烦恼、潮流,就是苦!或是埋怨,那就苦不堪了!
所以我们要积功累德,不怀回报。能把我们的心好好顾好,这叫做「功」;外面我们能去付出利益人群,这叫做「德」,所以我们要积功累德,培养我们的习气。我们要有好的习气,这就是叫做利根;我们若有不好的习气叫做钝根。
听法,听来要用的,听而不用,永远无法体会!所以利根还是钝根,这就要看我们自己如何去使用。我们要自己利根,不要钝根;我们若是钝,一天到晚都在烦恼中,不知道十二因缘的无明源头,原来当下即是。
我们现在就是有无明,这无明开始之后,十二因缘一直缘下去,每一念间无不是无明!所以希望大家,这无明时时自我警惕,化开无明,那就是清净本性。
《无量义经》念念生灭;善男子,是故初说,中说,今说;文辞是一,而义别异;义异故,众生解异;解异故,得法,得果,得道亦异。
《无量义经》里我们的念--好念、善念、恶念、烦恼,都是念念生灭中,要看我们向来的习性是什么?
我们若是好的习性,常常所生的,就是好的念头;我们的习气若不好,一切境界都是不好的念头!
有时生起一念好的念头、善心,但是很快就灭掉,所以「念念生灭」!好、坏念都是如此生灭,我们的心念就是在生住异灭中。所以佛陀就这样跟我们说,就是因为如此,我们的心性不定,所以我们的见解不定。
佛陀说:「初说、中说、今说」,过去四十几年间,也是一样说这些法--四谛、十二缘、六度万行,不离开这些法。
「文辞是一」说的话都差不多一样;不过,「而义别异」里头对什么根机的人,他就要同样这件事,不过,他要说不同的意思,让大家去体会。
说同样的一句话,他能分析其他的意思,所以文辞是一,而义差别。就像有一段这样的文字,古早时代,有一个国家他们的习俗,父亲到六十岁,子孙要给他一件毯子,开始要去守门,就是都要去守在门边顾门。
有一对兄弟,大哥就对弟弟说:「父亲六十岁快到了,你快去准备一件毯子。」
真的快到时,弟弟就去拿一件毯子来,这件毯子展开,原来是半件而已。大哥就问弟弟:「你怎么用半件毯子呢?」他说:「也是要再准备给后面的人用。」他说:「后面是谁?」「看起来你年纪也不小了,你若年老时,我把这半件毯子给你儿子,你儿子给你,这样以后你也是用这半件毯子,去守在门口、顾门户。」
大哥听了,他感觉,对!这是每一个人都躲不过的,万一若是轮到我的时候,六十岁,我就要去守门口、顾门户,这要怎么办呢?
就跟他弟弟说:「既是如此,我们对父亲这样就不对了,不过,这是现在的习俗。」所以这二兄弟,就说出他们的心情,给一位智者听。
这位智者就觉得,这种习俗应该改除,所以向国王陈情。
国王认为:对,这样的习俗真的很不好!一辈子这么辛苦,到六十岁,只得到一件毯子,就要替子孙顾门口,这应该不对!所以国王一道令下,就此改除六十岁,一件毯子顾门口的习除。
这就是说,义不是不能改,这种的习俗能改,所以「众生解异」众生只是一个习俗,那解不同。
像我这样解说,大家坐在这里,大家所了解的是不是一样?也是不同,都有利钝的根机。
所以我们「解异故,得法、得果、得道亦异」,就是你了解多少,你就能得到多少。
我们若没有好好身体力行,无法去见证这个道理,所以得果就是见证道理,我们要身体力行。
「代谢不住,念念生灭」人生哪一个时间,不是代谢不住呢?我们在这里坐着,静静坐着,我们体内的代谢不住,还是没有停息。世间一切汰旧换新,都是不断不断在流转,所以这就是--
《无量义经集选》代谢不住,念念生灭,文辞是一,众生解异,法性无差,众生四相,文理真正,尊无过上。
众生所解,所听到的感觉不同。佛陀所说的教法,尤其是在《无量义经》它的文辞的道理,实在是很正确。
「尊无过上」因为我们众生,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受四相牵缚住,这等等…或是生老病死等等,这全部在日常生活中。
其实法性无差,性全都是一样无差,人人本具;不过我们就是一直在那里分别,对外一直计较,不知道内心,代谢不住、念念生灭,我们自己都不知道!
无论是时间、空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一个时刻是停下来,没有加减的时候。没有,我们常常就是这样,在不断汰旧换新;却是我们不断守着,那很固执的执着。这执着是一直存在,生生世世固执就是解不开,所以我们钝根,无法体会。
各位,我们真的要用心,学佛我们若不用心,我们永远都是在钝根中。我们要时时积功累德,选择对的事情,做就对了。这么简单,所以请大家要时时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791
这也就是要与大家分享,佛陀的智慧,来观察我们众生,我们的根机是利,还是钝。我们的根机若很利根,一闻千悟;我们若能很钝根,就是千闻也是不能一悟,所以利钝的根机差这么多,这就是众生的习性。
我们每天每天在听经,有的人会时时反省,注意我们自己的行为,注意周围的事物;这就是若在听经之后常常、常常好好自我薰习,自然我们若听到什么样的法,我们都能很快就觉悟了。若是相反,你听得再多,还是没办法!这就是利、钝的根机的差异。看你是很利的根,利就是很敏睿,很有睿智的人,这也是要平时薰习。
但是佛陀就是要让我们能了解,深妙十二因缘法。我们人人,不一定在过去、现在、未来,才有十二因缘;其实十二因缘法,是应该用在每一天。
每天不是跟大家说:「一念无明生三细。」这就是一个源头,所以「无明」缘「行」--我们若一念的无明起,我们的行动就开始造作。 「无明」缘「行」,「行」就缘「识」了,这意识就生起了!
开始无明,我们的动作生起,这意识常常就这样想--「我在说话,为什么他这样从中间拦起来,把我的话阻挡下来?为什么我说的话很不错,他怎么不听我说呢? 」这个意识一直就是起着不欢喜,意识起了就开始缘了。
又是去缘,缘着「名色」。 「名色」就是没有看到,没看到是怎么没看到?过去就跟你们说了,因为父精母血这样交合起来,还没有看到什么东西,只是知道因缘会合了,有了。
我们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因缘会合,那颗因的种子,又是一层不好的种子;不好的因、不好的缘,又是再交合起来,再来就是「六入」了。不好的缘交合起来了,外面的境界现前了,眼耳鼻千身意,去缘外面的境界。
看六入,就是六根去接触到六尘;六尘被我们接触到之后,就开始,因为「触」就开始感「受」了!
感受到这个我爱,那个我不爱。爱的,我想尽办法取着,不择手段,这种的感受,取着到时,我欢喜!取不到时,我很烦恼!这种得失烦恼又回复回来,所以「取」。
这种去取,贪、爱、取着,开始就是「有」了。有,有了得失烦恼,有了很多,千差万别,让我们分析不完各人的根性。把那习性放在心里,无明再重复、再重复,有了无明不断再复!这种「生」、「老死」在一生中,都是在无明缘缘开始;这样一直缘缘缘,一直到最后,还是老、死,这就是我们的人生!
我们应该要去寻根究柢,真正这个源头如何来?其实源头离我们不远,都是在我们一念无明起因。所以追根究柢,我们若要再追究到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烦恼互动,真的不可限量!
这若要修行就是很容易,若不修行,真的烦恼无明实在是不可限量!
所以佛陀为我们说无碍智,要我们能产生一切无碍智,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或是四无碍智,这就是佛陀要我们把我们心的烦恼,全清除出去。
烦恼的源头我们若了解,其余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鸟叫虫鸣的声音,无不都是在说法。
所以就好像看到「草根菩提」。一位老菩萨,她每天每天都是做环保,旁边一些师兄师姊就说:「那位老菩萨,她的名字叫做『第一』」。第一名的,为什么叫做第一名?她风雨无阻,一早大家还没有到,她先到,第一名;刮风下雨别人无法来,她还是能来,第一名。
原来这位老菩萨,她是一位有癌症的老菩萨;她曾经得过乳癌,又有肝癌、糖尿病,觉得这样人生还有希望吗?
有师兄知道--「这位老菩萨怎么会这样?家庭环境就不是很好了,又如此一病再病!」他就开始邀她来做环保。她开始就去做环保,她觉得做环保很好,都没烦恼,所以她开始天天去做环保。做环保之后,她慢慢智慧一直明朗起来了。
所以人生的哲学,问她说:「妳这样不累吗?」「不会,反正我若有病,只是睡觉,愈睡就愈担心!愈担心愈害怕!怕死了!我不要等在那里,睡着等吓死,我这样每天出来做事,多欢喜!」
她家里还有一位她的老先生,这位老先生中风了,老太太每天要照顾他,照顾老先生会放弃环保吗?她说:「我怎么可以放弃呢?我去那里和大家在一起,我多快乐!但是他就已经中风,我也要尽责任,我也要照顾他。」看,家里二人,一个中风,一个自己癌症;你看,她也能去付出。
这种也能给我们一种启悟--离开缠、缚、执着,我们凡夫就是缠缚住;被什么缠缚了?就是烦恼缠缚我们!
所以常常说,我们人人都有一个如来本性,在我们心中;只是烦恼把我们缠住,所以我们的名称,叫做「在缠如来。」我们人人都是在缠如来,被这无明绳缠住;若不是,我们人人都有一个清净的本性,海阔天空,就像那位老菩萨,她解开她的烦恼,解开她缠住的心。
所以我们听,我们也能用;用在让大家知道--这是一个观念,转一个观念就是智慧、就是善;若随着环境、烦恼、潮流,就是苦!或是埋怨,那就苦不堪了!
所以我们要积功累德,不怀回报。能把我们的心好好顾好,这叫做「功」;外面我们能去付出利益人群,这叫做「德」,所以我们要积功累德,培养我们的习气。我们要有好的习气,这就是叫做利根;我们若有不好的习气叫做钝根。
听法,听来要用的,听而不用,永远无法体会!所以利根还是钝根,这就要看我们自己如何去使用。我们要自己利根,不要钝根;我们若是钝,一天到晚都在烦恼中,不知道十二因缘的无明源头,原来当下即是。
我们现在就是有无明,这无明开始之后,十二因缘一直缘下去,每一念间无不是无明!所以希望大家,这无明时时自我警惕,化开无明,那就是清净本性。
《无量义经》念念生灭;善男子,是故初说,中说,今说;文辞是一,而义别异;义异故,众生解异;解异故,得法,得果,得道亦异。
《无量义经》里我们的念--好念、善念、恶念、烦恼,都是念念生灭中,要看我们向来的习性是什么?
我们若是好的习性,常常所生的,就是好的念头;我们的习气若不好,一切境界都是不好的念头!
有时生起一念好的念头、善心,但是很快就灭掉,所以「念念生灭」!好、坏念都是如此生灭,我们的心念就是在生住异灭中。所以佛陀就这样跟我们说,就是因为如此,我们的心性不定,所以我们的见解不定。
佛陀说:「初说、中说、今说」,过去四十几年间,也是一样说这些法--四谛、十二缘、六度万行,不离开这些法。
「文辞是一」说的话都差不多一样;不过,「而义别异」里头对什么根机的人,他就要同样这件事,不过,他要说不同的意思,让大家去体会。
说同样的一句话,他能分析其他的意思,所以文辞是一,而义差别。就像有一段这样的文字,古早时代,有一个国家他们的习俗,父亲到六十岁,子孙要给他一件毯子,开始要去守门,就是都要去守在门边顾门。
有一对兄弟,大哥就对弟弟说:「父亲六十岁快到了,你快去准备一件毯子。」
真的快到时,弟弟就去拿一件毯子来,这件毯子展开,原来是半件而已。大哥就问弟弟:「你怎么用半件毯子呢?」他说:「也是要再准备给后面的人用。」他说:「后面是谁?」「看起来你年纪也不小了,你若年老时,我把这半件毯子给你儿子,你儿子给你,这样以后你也是用这半件毯子,去守在门口、顾门户。」
大哥听了,他感觉,对!这是每一个人都躲不过的,万一若是轮到我的时候,六十岁,我就要去守门口、顾门户,这要怎么办呢?
就跟他弟弟说:「既是如此,我们对父亲这样就不对了,不过,这是现在的习俗。」所以这二兄弟,就说出他们的心情,给一位智者听。
这位智者就觉得,这种习俗应该改除,所以向国王陈情。
国王认为:对,这样的习俗真的很不好!一辈子这么辛苦,到六十岁,只得到一件毯子,就要替子孙顾门口,这应该不对!所以国王一道令下,就此改除六十岁,一件毯子顾门口的习除。
这就是说,义不是不能改,这种的习俗能改,所以「众生解异」众生只是一个习俗,那解不同。
像我这样解说,大家坐在这里,大家所了解的是不是一样?也是不同,都有利钝的根机。
所以我们「解异故,得法、得果、得道亦异」,就是你了解多少,你就能得到多少。
我们若没有好好身体力行,无法去见证这个道理,所以得果就是见证道理,我们要身体力行。
「代谢不住,念念生灭」人生哪一个时间,不是代谢不住呢?我们在这里坐着,静静坐着,我们体内的代谢不住,还是没有停息。世间一切汰旧换新,都是不断不断在流转,所以这就是--
《无量义经集选》代谢不住,念念生灭,文辞是一,众生解异,法性无差,众生四相,文理真正,尊无过上。
众生所解,所听到的感觉不同。佛陀所说的教法,尤其是在《无量义经》它的文辞的道理,实在是很正确。
「尊无过上」因为我们众生,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受四相牵缚住,这等等…或是生老病死等等,这全部在日常生活中。
其实法性无差,性全都是一样无差,人人本具;不过我们就是一直在那里分别,对外一直计较,不知道内心,代谢不住、念念生灭,我们自己都不知道!
无论是时间、空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一个时刻是停下来,没有加减的时候。没有,我们常常就是这样,在不断汰旧换新;却是我们不断守着,那很固执的执着。这执着是一直存在,生生世世固执就是解不开,所以我们钝根,无法体会。
各位,我们真的要用心,学佛我们若不用心,我们永远都是在钝根中。我们要时时积功累德,选择对的事情,做就对了。这么简单,所以请大家要时时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791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