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September 2010

静思晨语 - 2010年9月8日 - 108 - 第一功德(六)





在此寂静的境界里,是不是感觉身心清爽?确实修行就是修这一念心!心若能「轻安自在」就是我们修行最重要的境界。所以,我们要将心安住在「寂静清澄,清净圆妙」。我们若能「清净圆妙」,就是我们的心没有烦恼污染。

静寂清澄净圆妙,志玄广大宽阔心,喜悦法乐在其中,戒定慧解知见生。

我们修行一定要有「志玄广大、宽阔」的心。我们若立志若没有发广大愿、我们的心若没有开阔,那就没办法身行如同我们广大的愿行一般。

总而言之人的心若是很窄,什么事都过不去;我们的心若能放得开阔来,世间还有什么事过不去呢?还有什么困难能缠困在我们心里呢?所以修行就是要修一个「心开阔」,我们才能「立广大愿」。

若有广大愿,立此志愿下来,自然周围的境界就「寂静清澄」,所得到心灵的境界,是清净,又是圆满那种妙--在那「空」中就是享受在「妙有」中。

这样的境界,实在是让人听起来觉得很虚,渺无的感觉。对啊!人生到底有什么有的东西呢?执于「有」那就有贪着了!我们要放空把它放空去, 那时没有执着的欢喜心,那就是妙。

总而言之,放空一切,自然心就会清净、圆满、微妙的感觉。如此,我们就能「喜悦法乐在其中,戒定慧解知见生」。这「戒、定、慧」,这种心灵的解脱方法自然就会生!

这方法到底是如何?我们若是愈复杂就是愈不通。我们若是愈简单,那我们就愈容易通逹。

所以「戒」也是一个法,「定」也是法,「慧」也是法。我们若能「戒、定、慧」三法合在一起,那我们就解脱了。我们心中的困境,自然产生了对于周边一切都能够不执着的「轻安自在」。

这一切都不离开「戒、定、慧」。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若这种的知见能够如涌泉一般不断,能洗涤我们的心,自然烦恼就不会再生出。所以「戒、定、慧、解脱、知见」不断产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自然就「静寂清澄」、「净而圆妙」。

这种境界是我们人人所追求。然而只求有用吗?我们一定要「知见生」!我们要知道,若是无法让我们的心放空,就是无法让我们戒定慧解脱。这到底是什么来困住我们?就是烦恼!

《无量义经集选》瞋盛者起忍辱心,懈怠者起精进心。

所以《无量义经》也是这么跟我们说--

瞋盛者起忍辱心,懈怠者起精进心。

「贪、瞋、痴」的这个「瞋」字,若是常在我们心中,我们若常常养成这种动不动就发脾气,实在是很不好!这种习气在我们日常生活,对我们要与人结好缘也会形成障碍,当我们想要造福人群也是有障碍。所以要好好警惕这念「瞋心」。

常常我们很想要发心立愿,就只是让一把火就毁掉了我们一直想要做的,或是已经做的。

所以以前人常一句话说:「无明火烧掉功德林。」既然已经知道要发心,既然知道不要发脾气,所以压制很久尽量要与人结好缘,我们也已经在做了。常常也都知道「我应该尽量要做好事。」我们也在力行了;但是,那只是被压制住的瞋火,忽然间我们若没有好好修行,让那脾气若再发起,好缘就瞬间就消灭了。

因为你发不好的脾气,人家尽量不与你靠近,这样好的缘怎么姞得起来呢!你想要做好事你太孤单了,因为没有人要与你一起做了。所以无明的火真的烧掉 功德林。

就像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大家要合力才能做出很快把事情做好;所以我们平时的习气我们要好好养好。

所以「修心养性」--「修」,就是修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很开阔,没有烦恼;养好我们的性,常常就是与人结好缘。这要先灭掉那瞋火,这种瞋怒的习气一定要把它去除。

要用什么方法来灭掉这瞋的习气呢?当然就是要忍辱。我们要用忍辱来去除那瞋火,这就是方法。

这个「忍」的确是较为辛苦!看中国的字是这样的妙很有智慧的字,这个刀字插在心头。所以倘若你们要拔起那把刀要有功夫;插下去时若没有方法,这样就把它拔出来,那就会血流不止。所以「修」要有功夫,要如何让刀插在心头拔起来不伤到我们的身,这才是真的功夫。所以我们也是要修心养性。

常常提起我们「要修行、要修行」。那既然知道要修行,我们看到人的面色态度,我们若是不顺眼时,我们就要赶紧不要与他发脾气;听到人说话不顺我们的心,我们也要赶紧警觉自己要修行、要修行。像这样能够用自己的心,来呼吁自己我们要修行,自然时时警觉自己,这叫做「修心」。在这个修心长久以来,就把我们好脾气如此就养成了。

有的人,你看他也不是修行者,但是你看他常常笑咪咪。

王里分院我们的张玉麟院长,他常常就是这样笑咪咪的;对患者也是一样。他的工作是每一天差不多十八小时的工作量;他除了要照顾那间医院之外,全院已经养成了在那小镇里,乡下地方,我们都定期去义诊。因为乡下都是老人多,年轻人都是往外谋生出去了,所以在乡下老人多病痛,所以我们的医师常常去往诊。

其中有一位九十六岁的阿公,他本来身体都很健康,他有六、七个孩子都在外地,玉里只有一位女儿而已,不过已经嫁出去了。自己一个人住,虽然身体还是健康;但是到老来之时,同样我们就是要常常去关怀他。

有一天我们张凤冈老医师--他是从美国回来的,他发心回来台湾愿意去乡下,所以他在玉里分院已经很多年了,所以他与我们的张院长二人志同道合,所以,常常去外面义诊。

有一天我们的张老医师他同样去看阿公,这位阿公脚肿、手也肿,张老医师与护士们发现到就说:「阿公,你的手都肿起来了脚也肿了,我们去看医师。」 阿公说:「不用,我自己会研究中药,我自己治疗就好了!」我们的医护人员就很直接跟他说:「不能。阿公,你看,你的脚和手都肿成这样了,你不能再在这里用这些草药。」他说:「谁脚肿了?你的眼睛才肿!我若听你的话去看医师,我四五十年研究的中药,那我不就白费的了。」他就是要固执在他自己研究的中药,他就是不肯看医师。

所以我们的老医师回来就跟我们张院长说,所以我们的张院长就去了。到逹时看到阿公,他这样先以九十度鞠躬问安:「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日语的早安)。」很有礼貌向阿公问早安。

阿公看到张院长一来到,对他那么有礼貌,又与他说日语,那种的缘一下子就拉近了。先结了一个好缘,开始就与他聊天。聊天时阿公就跟他说:「你是医师,我也在研究药物。」张院长问:「真的?你研究什么药?」阿公说:「我研究中药。」张院长说:「你研究中药都很有效耶!我觉得中药很好。」就一直赞叹他很有智慧。

阿公说:「你看我自己的手,我也用我自己研究的药治疗。」张院长说:「真的喔!」就把他牵来,「来,我看看好吗?阿公?」阿阿公就说:「好啊!」 跟他结好缘,无论说什么都样样好。

张院长他就赶快把他打开一看,这手不只是肿还起了药疹,整个都红起来了,一定是很痒。于是就问:「阿公,你这样会痒吗?」他就拿棉花沾一些酒精, 然后说:「我用这个凉凉的,帮你擦擦好吗?」阿公说:「好啊!」就一擦再擦。

看到手上起疹,有红红的,张院长就问:「阿公,我想虽然中药很好, 但是你现在这个很痒,会破皮、烂掉。我带了药来我帮你上药膏好吗?」阿公还是说:「好啊!」无论张院长说什么都是样样好!

张院长就赶紧帮他消毒之后,赶紧为他上药包起来。从此开始,每天为他换药。一个礼拜后,阿公的手都完全都好了。我们张院长再来时,再看他把他的手捧起来,摸着他:「阿公,都好了。」阿公也很欢喜的说:「好了,好了。」

张院长就问说:「那天是不是有点烂?」阿公回答:「是啊,那天又烂、又肿。」自己也是这么说。看着很可爱,笑咪咪的阿公,我们的张院长也同样笑咪咪;那一种那样笑与笑的对谈。

所以说来,要常常与人结好缘,我们若要与人结好缘,第一样就是要先除去那瞋。瞋的心发脾气,若发脾气怎么有办法忍下来呢?

就如同我们医护人员问:「阿公,你的手、脚都肿了。」阿公很生气的说:「什么我的手脚肿,是你的眼睛肿!」你看,我们这一群的医护人员,他没有生气,赶快回来跟张院长说:「有一位这样的阿公。」你看,就是要用这种忍耐的忍力,宽大的心。

这心宽大了,养成这种好的脾气,所以不会发脾气,这叫做「忍而无忍」。已经到了这个哪有什么,这不用忍,这就是很自然的事--「我的本分应该要做的就是面对病人,应该要有这分爱心。」所以「忍而无忍」,不是「忍无可忍」。

什么是「忍而无忍」?虽然我们在忍,其实自己看了觉得说:「你怎么说我在忍?我没有啊!我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事,我的心就是这么宽阔,我一点也没生气。」

什么叫做「忍」?我们生气时没有发作出来就是叫做「忍」,那时候说:「我要忍我要忍,这种我要忍。」那个「我要忍」,这就是你有不如意的事,你有看不过的事情,所以你要忍;这就是这不如意,还拿来在我们心里。

我们要修到不如我们意的事,我们也把它看开去;我们若看开不如意的事,不会卡到我们的心,这哪有什好忍呢?所以就没了。这就是要养成我们看事物, 自然我们的心很宽很大,这是很自然的所以叫做「忍而无忍」,不是「忍无可忍」。所以说来,养好我们的习气。所以我们不用如何刻意去忍他,我们若没有瞋恚的心就不用忍。

所以「瞋盛者,起忍辱心」,我们要常常警惕我们自己,我们要忍、我们要忍,忍到已经习气养成了,那「忍而无忍」。我们就能够常常笑咪咪,常常与人结好缘做好事。所以要去掉这个「瞋」字。

「懈怠者起精进心」--我们若懈怠的人,我们要赶紧精进自我警惕。

老实说,我们人生到底有多久?不多久的人生我们能听到佛法,又把时日空过,还是带着我们过去的那种悭贪的心不懂得布施,又带着那种憍慢的习气,又带着瞋恚的心,看看常都在心里;这都是我们有听到法,但是我们不肯精进,所以这种习气永远存在。

这就是懈怠的人,虽然知道要修行,但还在懈怠中。要怎么办呢?所以,各位,要如何能让我们的心很开阔?我们能天天就是「静寂清澄清净圆妙」。我们的心很清净很圆妙境界,人圆事圆理就圆了;我们对人若能圆做事若能圆,这道理就圆了,这就是清净圆满的心,这实在是样样我们都不用去计较。

不计较,我们的心放空放宽开阔来;立我们的志向,要修行,这个愿就会成了。

所以「志玄广大,宽阔的心」,那就能「喜悦法乐在其中」天天都很高兴。

方法只是「戒、定、慧」,我们要有戒、有定、有慧,自然解脱。我们若解脱后,自然就没有世间这些人事物,来困扰我们的心。

知见我们应该如何修?我们应该如何待人处事?如何才会事圆理圆,智慧自然常常产生出来?各位,学佛,一点我们都不能懈怠!所以时时法在心中,用法 在人群中。

大家要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837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