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September 2010

静思晨语 - 2010年9月16日 - 114 - 第二功德(二)





「静思勤行道,慈济人间路」我们在这样的道场修行,必定要时时心思要很宁静。甚至时时自我反省--「每一天我们生活中,待人接物,在时间、空间中,我们有什么疏忽吗?我们有什么心的无明吗?」这全都是要时时,静思的功夫从内自省。

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反省,我们在一天的时间中,我们在周围的空间里,我们在人与人之间,互相接触里,我们可有懈怠?我们有精进吗?我们的内心都要做功课,那就是「静思勤行道」。我们的内心学佛就是要精进,我们的身形要入众,那就是「慈济人间路」。

因为佛陀所教育我们的,我们要「自利、利人」。

「自利」就是我们自己要很用功,去体会佛所教育的,他的心灵境界,这是我们用功,所以要体会到「佛心己心」。我们常常在「念佛」,而「念佛」是要「契入佛心灵的境界」是什么?你若没有勤行道,去入佛心灵的境界,这样我们学佛还有什么用呢?

其实佛心灵的境界,我一直提醒大家,佛陀来到人间,他修行觉悟的第一句话:「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性。」所以说来,世间所有觉悟的法,不是本来我们就本具吗?我们已经有和佛同等觉悟的心性。所以我们学佛,就是要体悟佛的心性,回归我们原来本具清净的智性,这就是我们每天每天所在勤行,法往内心要赶快来受持。

但是教法入心了,我们是不是要用法在人群呢?因为人生多苦难,这是佛陀来娑婆世界的目的。因为「娑婆世界」就是叫做「堪忍世界」;你一定要堪得忍耐,才能住于世间。因为世间很多的苦,有钱的人就在有钱的苦,得了之后,就有失的苦,所以叫做「患失」--有的人患失,拥有了一切,但是他很担心失去。甚至不只担心失去,还担心不能得到更多,得到更多,这叫做「患得」。没有的人一直想要争取到有,这也是叫做患得,这就是心理病态。无论是「患得、患失」都是人间的心理病态。

所以贪、瞋、痴、慢、疑,五种心灵的毛病,常常在众生的心中发作,如此就会造很多的业,苦难难当。所以我们必定要以佛的教法,我们要走入人群去。所以我们要开启慈济的宗门,我们的修行方法就是要入世。

所以「慈济」--「慈」,就是建设了人间的幸福,人与人之间幸福,和睦相处、互相相爱,那种大爱无私,这就是「慈」。 「悲」呢?就是拔苦,拔苦就是「济度」;众生有很多的匮乏,有钱的人还是缺,所以我们要去教富,让富有人知道--「你已经很富有了,看世间多少苦难人,你付出一点点,你能帮助很多人;你有能力,施比受更快乐。你要如何能很快乐?你要布施、你有能力;你能力的工具,不是用在赚钱,应该用在救人。功夫只用在赚钱,这只不过是人间的工具而已。」让他能知道--「原来我很富有,助人就是快乐。」这叫做「济」。

佛菩萨视众生如一子,看起来天下众生,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没有不爱的人。这就是开启我们的心,用「同体大悲」。所以我们「人伤我痛、人苦我悲」,这就是叫做「济」;他欠缺的,我们能去弥补他、去帮助他,这叫做慈济人间路。

世间的事一个人做不了,但是不能缺一个人。所以常跟大家说,「坏事不能多你一人,好事不能少你一人。」这就是要跟我们说:「世间人人在社会兴风作浪,多一个人就是多一分乱象。社会有动乱时,不能多你一人;但是社会有苦难,有好事不能少你一人。」我们人人若能这么想,这个社会是不是很祥和呢?

所以这就是,慈济要入人群去引度众生,舍恶从善。我们就要布施,我们所布施的就是清净,舍贪无欲,「所施清净、舍贪无欲」,我们不能再有贪念了。

这种患得患失很辛苦,会让我们被「贪、瞋、痴、慢、疑」覆盖了我们清净的本性!所以我们若要去体会佛的心灵境界,唯有「舍贪无欲」。又还要再「心意净洁而无垢秽」,我们的心意要常常很净洁。

所施清净舍贪无欲,心意净洁而无垢秽,慧无边际眼视通达,三碍六尘永已消尽,菩萨复当发宏誓愿,如所闻慧便能建立。

佛经里有一段这样的故事,有一个乡里叫做「亿万里」。将名取为「亿万」,意思就是说,住在这个乡里的人,完全都是很富有,都是上亿以上的财富。

这期间在普通商人的区域,有一位他觉得--「我很羡慕亿万里,那个地方所住的人,这么富有、这么有钱。我虽然经商,生意也很稳定,生活没有问题,不过我要是能住进那个地方,表示我的财产有那么多。」所以他就立一个心愿,一定要努力到能进入那个乡里。

所以在这期间,他就很认真努力做生意,不过他吃省、穿省、用省,在食衣住行完全减缩,等于家里的人到了生活,和一般贫民的生活差不多,只是为了要一直累积,累积到他的财产能亿万,所以一直很努力。

几十年后,总是人随着岁月过去,年龄大了、老了、病了,最终死了。临终前,就对妻与子这样说:「我现在最遗憾,我的财产已经差不多,只差一点点就上亿了… 这差一点,要太太和孩子来完成我的心愿!那怕我已经往生了,搬进那亿万里的区域,你们一定要替我完成。」如此说完就往生了。

其实这位孩子,平时看到他的父亲,对自己的生活那么刻薄,他实在觉得父亲很可怜--「虽然钱赚的那么多,但是他和我们所过得生活和贫民的生活差多少呢?看到佛在讲经,那王舍城里有多少人,听佛讲经,心开意解,他们即使贫,也生活得很快乐,为什么我的家庭不能信仰佛法?不能亲近佛法僧呢? 」在这段时间,他的心很挣扎。

他也是在探求佛法,所以他将父亲的财产接过来之后,开始大开布施的门,救济贫困,供养三宝,听闻佛法。他非常欢喜、很开心,觉得佛心灵的境界,是如此辽阔,不是钱能享受的生活,是那心灵的辽阔,很轻安自在,所以他自己觉得他很满足。

如此在几年时间内,这些财产,都差不多被他布施完了。这期间年轻人一场的病,几天内就往生了。这位母亲心痛:「为何我的儿子这么健康?所做的都是大家这么赞叹,为什么会如此短命呢!」

每天都在哭,但是同在这个时间,在亿万里那个区域,有一位长者,就是那个里中的首富,他生了一个儿子,很庄严的一个儿子,很高兴。不过,这个儿子生下来就是一直哭,这么不好养育。这位长者就跟他太太说:「不然我们这样吧,请别人来帮我们带,来帮我们养育看看。」再怎么请来的,任何人来都没有办法。

后来就是那位年轻人的妈妈,这个家庭也已经所有的财产都被儿子布施掉了,她也需要生活,听说有亿万里的里面,有一位首富想要应征一位奶妈,他就去应征。结果抱起这个儿子,孩子到她身上,笑了,高兴了。这对夫妻,长者觉得--「这位好、这位好,我的儿子在她身边,我安心。」要求她:「妳就住进来我们家,我们会把妳侍奉得与我们都平等,只要你把我们的儿子养大,让他天天健康欢喜。」真的把她侍奉得,像他们夫妻的生活,平起平坐;因为她是他们儿子的奶妈。

虽然在那里,她觉得--「我的先生,一直想要进来这个地区住,但是没有那个缘。虽然钱赚那么多了,不过我儿子,在几年中就用完了,儿子也过世了。我的儿子也无福,我的先生更无福,只有我在这里享福。」

在那期间,这个孩子慢慢学会说话,忽然间叫她:「妈妈妳不认得我了?让她整个惊吓住。」她说:「你这么小,你怎么话说得那么清楚?」他就说:「我是你的孩子,我因为信仰三宝,我就是因为布施,希望让您能快点住进这个地方。我们现在已经,住在亿万里之中。」

所以布施功德不可思议,就这样他在这个家庭长大了。长大之后,父母往生之后,家财他好好经营,他就是亿万里的首富,不断布施、供养三宝,成为一位最虔诚的佛教徒;影响了亿万里里富家的人,人人都能守五戒、十善。

这是佛典中的一个故事,其实我们人在人间,这个有形的财富,不是说我现求就现得,但是你心灵的财富现求现得,很快,一念就能马上得到那分财富。心宅开阔,能入佛心灵的境界,享受那分清净无染,那分很轻安自在,心里不贪不着,这不是最富有吗?

无贪最大富!我们学佛,就是要学得那分--「清净舍贪无欲,心意净洁而无垢」。若如此,我们的智慧开阔起来,无边无际,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就是「慧无边际」。这种心灵的开阔,自然就是「眼视通达」;这个眼光看开,看阔出去了,世间还有什么能障碍我们呢,哪有什么让我们烦恼的呢?所以「慧无边际眼视通达」。

在《无量义经》的开头,不就是这么说吗? 「无量法门,悉现在前,得大智慧」这不就是吗?这种的智慧,这就是我们学佛所要的。

所以,各位,「静思勤行道,慈济人间路」,所以静思法脉、慈济宗门,也就是在这种开阔心胸。

「无量义从佛心宅」来,我们无不都是在无量义这个法,也就是从佛的心宅出来的。我们要去哪里呢?芸芸众生发菩提心的地方。这就是《无量义经》的真道理,慈济法门。

慈济的宗旨就是这样,所以希望人人要时时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843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