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毫芒中从一粒种子生,一棵大树原来是藏于一粒种子内,所以毫芒中藏了合抱之树!
「大树累累果实无量,果中有因因中有果」,「一生无量,无量一生」。常常都会说,和大家说,合抱之树是从一毫芒中生,就是这样的道理,就是一果种子。
看看,这颗种子若是入土,有水分、有阳光,这颗种子自然就发芽,开始慢慢成为一棵树,小树慢慢长大为大树。我们看到这么大,这么大的树就是原来那么小的种子;尤其是那颗种子,最重要的就是那如同毫芒般的基因,好像毫芒那么小。
所以从前常一句话说「因赅果海」。这个「因」就是在那么小的毫芒中,但是它成果起来,好像海那么大。这棵树本来是藏在这颗种子当中,真是不可思议。
有一回佛陀在游化当中,去到一个小城。那个小城的城主听到释迦牟尼佛要入他的城来了,但是这位城主他就这样想:「大家都知道释迦牟尼佛所到的地方很吸引人心,很多人都会皈依,都会听佛陀的话。若是我的人民,都去听释迦牟尼佛的话,那将来还会听我的吗?」所以禁止佛陀进入到这个城中。
不过这么一大片的土地,怎么可能禁止得了佛陀进来这个小城的范围内?所以他就禁止人民供养佛,若是供养的人就罚钱,要罚五百两黄金。
五百两的黄金很多,所以穷人没有能力,富人舍不得。所以佛陀虽然进来城里,却是大家都不愿供养。但是在城中总是也要生活,每天出去托钵都是空钵而回。
其中一位长者他的家很多人,刚好大家都吃饱了;当中有一位老婆婆,她在收拾当中收集到了很粗糙的菜,准备拿去丢掉。开了后门,正好佛经过。
这位老婆婆看佛陀如此法相庄严,她很想要供养佛陀;但是她有听到大家都不能供养,所以她也很担心--「我若是供养,我是不是会被人罚钱?」虽然她很害怕,可是当她看到佛陀如此的庄严,所以她由不得自己走近佛陀身边说:「佛陀,我看到你很喜欢,我真的很想要供养,不过我身无一物!但是,我手中端的这些东西都是人吃剩的,而且有很多东西混杂一起,这是要拿去丢掉的,这样这东西对佛来说不恭敬。」
佛说含着微笑说:「很好很好,这是最上等的东西!」
老婆婆虽然知道--「我来供养佛陀,是否会被被罚钱?」可是那分供养的心很强烈,所以还是把这些东西供养出去。在这当中,佛陀很欢喜,就如此祝福这位老婆婆:「祝福你将来来世,能够大富大贵;享受了人间福,将来也能够升天。」
后面有人走过来,听到佛陀如此的祝福,他就想:「那哪有可能!只不过这一些剩下的食物,只是些如此粗糙的东西,用来供养佛陀,就能得到这么大的功德,这实在是无法接受的道理。」
佛回头面对这个人,对他说:「你可曾看过你们这个城市里,有一棵很大的树?」他就回答说:「有啊!那棵树的下面,能够停五百辆的马车也没问题。它能以树影涵盖住这五百辆的马车。」
佛陀就问他说:「你可知道,这棵树它的种子有多大?」这位过路人他就说:「是一棵种子,这颗种子、树种应该不算太大。」
佛说:「对,是不太大!但是这一点的种子,它能大到好几个人合抱的树。它的树下可以停放这么多马车;你想,它也是从那颗小的种子,这样长大的。」
所以,这位老婆婆她是如此虔诚的心,当全城人没人敢供养,她有这勇气。虽然这东西是如此的粗糙,但是她敢付出、想要供养;你想,她的功德大是大还是不大?
原来过路人也是一位很富有的长者,这个人相信了佛陀的道理,他这样想:「我应该要供佛。」所以他约佛陀明天到家中,为佛陀设供,「就是国王要罚五百两金,我也愿受罚!」佛陀隔天就去接受供养了。
后来,这件事情就一直传、一直传,传到国王那里,国王同样要前往询问佛:「是什么道理,让这个国家当中的大长者,他们甘愿付出、甘愿受罚?」国王请佛去说法了,连国王的心都被降服,所以这个国家,全城的人都皈依。
在佛典中,我们将这个故事用在「一毫芒中,一种子」,一棵大树藏于一颗种子内。毫芒中,原来是藏着合抱的树!所以大树长大累累,果实无量。所以「果中有因」--每一颗果中有种子,种子里就是有这基因,所以种子像毫芒那么大。
所以「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赅果海」!真是「一生无量,无量从一生」。
所以说起来,我们前面说过了,「无量义从佛宅中来,去众生发菩提心的地方。」所以一念佛心能到芸芸无量众生,引发众生发菩提心。这些菩提心,就不断再复生无量!
所以说来,佛陀的教法无不都是从无量法,都是教化众生。
前面第一功德佛陀来人间,无不都是为了教化众生--「发四无量心,行六波罗蜜」。这是在第一功德。
第二功德不思议力,是一法能生无量义,无量义从一法生,一实法设方便之教,是实则一,一即无量,无量即一。
第二功德也是不思议力,它能「一法能生无量义,无量义从一法生」。
「一法能生无量义」,其实就是佛陀从一实法设方便之教。
「真实法」要对人间,困难重重;所以必定要设「方便法」!佛走遍了恒河两岸,这四十几年间,无不都是看人间事,说人间法,引入「出世间」的道理,所以他从「阿含」而走入「方等」,才到「般若」,才来到「法华」,如此已经四十二年了。
其实第一说法时是「华严」。 「华严」是佛心的境界!因赅果海,那粒毫芒能够涵盖宇宙万物的道理,就是觉性。大地众生人人都有觉性,只是我们就是凡夫,累世在六道中,所以已经成为习气;这无名的习气,就在伴随在六道中,所以我们人若是为善,那就向上浮起;为恶,就会向下沉沦。像这样,都是在六道轮回当中,浮浮沉沉没有定性,这收做「凡夫」。
佛陀不断要来人间,一次又一次,总是期待人人觉性能够启悟,所以要设无量方便法。
所以「是实则一」,若要再回收回来,是一真实法就是「一」。所以佛所觉悟的觉性,就像毫芒一般,是藏在我们人人心中那念的本性。所以我们人人,同样有那份本性;不过我们也是在芸芸众生中,不断受污染,不断在烦恼中造很多的业、很多的业。这就是「人间事」。
所以佛陀从「人间事」当中,引入「出世间」的道理。所以「是实则一」--这个「实」就是本性,人人的真实性,就是「一」。这道理就共是一项而已,要回归人人清净本性。所以「一即无量」!
因为人人本来就有这念的善。 「人性本善」,人人就有这念,与佛同等如来本性,就是「一」--「一即无量」。
但是无明一蔽下去,变成善恶无记。恶的诱引我们,就跟着恶的去;这恶的习气一直培养,所以自己变成爱发脾气,贪、瞋、痴这种恶念就不断复制、复制、再复制,所以「一即无量」。
当然它会复制恶,同样它也会复制善。所以佛陀就是要把这些芸芸众生,不断复制恶的因;不断引导、引导让在果中的因,要再慢慢恢复善的因。
所以就「无量即一」,要把这些习气回收回来,去掉无明的习气,回归一念清净的心。所以「无量即一」。
若一转,是具足演说是经一遍,佛以种子,展转相生为无量义。
在《无量义经》中说:「若一转,若二转,若三转…」不断一直转,意思就是说,在《无量义经》有很多道理,就要一直不断读诵,不断去体会、去了解;了解一次,就是具足演说《无量义经》一遍的道理。
所以「静思勤行道,慈济人间路」,那么就要将《无量义》,落实在我们的静思道瑒;不断反反覆覆,要启发我们的心能勤,勤行精进;要引导人人开启慈济宗门,走入人群中去。这不就是在无量义不断在转吗?
这样不断转、不断读诵、不断了解,就是叫「若一转」。每天都在无量义中转,就是每天就像在演说一遍的《无量义经》。
所以「佛以种子辗转相生,为无量义」,就是这一颗种子不断不断展转,变成无量义;为了要对芸芸众生,才开始开启这方便法。循循善诱,慢慢引导、引导,费时四十多年。
但是人间寿命有数,佛陀出现人间,和众生一样寿命八十,所以不得不赶快,把方便法改变为真实法,那就是「成佛」。要如何才能成佛? 「众生皆有如来法性(智性)」!我们人人都有,所以要让大家知道。
但是我们要如何才能回归到我们自己的法性来?你要先去付出,所以要行菩萨道。所以要不断将这种子复制、复制,不断去教化众生。
各位,时间短暂,大家要把握,时时用心。原来法在毫芒中,所以启发一念心,我们就有无量、无数的义理入心来。
所以还是要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84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