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September 2010

静思晨语 - 2010年9月7日 - 107 - 第一功德(五)





「佛陀施教人间法,乐善惠施持戒规,本具智慧平等法。」

这就是佛陀,他施教于人间,以种种的方法,如何让我们众生能够--遇到事情,心能够平静;若看到苦难人,能够起爱心;在人事物中,能够时时保持着我们的戒规。

这是我们人人本具的智慧,也是本具平等的法。

佛陀施教人间法,乐善惠施持戒规,本具智慧平等法。

已经前面说很多了,我们要知道,佛陀如何来人间施教。遇到众生种种的心灵的毛病,比如--悭贪的人,或者是骄慢,或者是瞋怒的人,到底以什么方法来对治他。

佛陀在世时,弟子有各形各类,有智慧第一,神通第一,辩才第一等等…等等。有这么多具足智慧与持戒等等…各形类的弟子,也会帮助到佛陀在人间施教,这就是法脉相传。

来说这个中间发生过的这件故事,也是很感动人--

在佛世的时代,在那个社会贫富不均。其中有一位,非常富有的婆罗门;他信仰婆罗门教,他很富有。若说起他的财产,富能敌国,很富有,也是很聪明, 用心很密的人。但是他生平就是讨厌,这种贫穷、乞讨的人,这是他的观念。除了轻视贫困的人,同时他对出家人,他是不尊重。

所以佛陀的弟子群中,一位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他听到大家在流传这个婆罗门,他觉得--「这个人一定要将他度化;若是没将他度化,这么继续下去,来生可能就要堕落。」

所以有一次这位波罗门,带着他的家奴出远门,到达途中已经中午了,他就跟大家说:「来,停下来,在这里准备餐食。」才开始要吃饭时。这个期间,舍利弗就出现在他的面前,捧着他的空钵在那里。

但是这位波罗门他视而不见;不只是视而不见,内心起了那分的非常不欢喜。本来他对佛教的出家人,就已经轻视了,看到舍利弗时,想要破口大骂;但是刚开口要骂出去时,因为他的心思也很密,他又再吞回去。心里就这么想:「我要看你在那里站多久?要让你觉得到很尴尬,知难而退!」所以他把他当作没看到,径自用餐。

吃饭时,舍利弗如如不动,还是双手端着这个空钵,还是在他的面前。

那么他吃饱后,他的随侍的人就舀水来让他洗手,甚至漱口的水也端来。他洗好手,漱口之后,又再端一个空盆来他的面前,他就是吐在盆中。这个盆里就是洗手的水,和漱口的水。他看到舍利弗如如不动啊,他就站起来将这个盆水接过来,就这样倒进舍利弗的钵中。他就这么说:「这些东西,就是我真心要给你的东西。」

舍利弗就开始面露笑容啊,就如此祝福他,他说:「但愿你能够今天诚心的供养,能够使你未来百千生能够得到无量福。」说完之后舍利弗就转身离开了。

这位波罗门,他目送着这位如此庄严,心如此平静;面对着这样的侮辱,他一点都不生气,还心平气和,如此的祝福他,看到他的背影,自己内心愈想愈不对,怕自己说像这种的形态若是传出去,他的名声不是会被看轻吗?他觉得说这样错了,赶快要他的家仆,跟在舍利弗的后面,是不是把他请回来?他能够 面对面向他致歉。

但是舍利佛,轻盈的脚步也是很快就回到精舍。途中他就边走这么想:「我要如何才能够让这位波罗门转变他的心?要如何让他能够得到福?」所以他边走边想。

回到精舍时,就在精舍外面,有一堆沙。他就把这沙与土和在一起,这盆的湿土,他就把它捧来,将它铺在佛陀必经之路。佛陀看到了,就把舍利弗叫过来:「你在做什么呢?」舍利弗就开始说,向这位波罗门去托钵。一切的事情给佛陀听。舍利弗他就说:「佛陀,我希望这位波罗门,他能够得到福,改变掉他悭吝的心;改变他那分的贡高我慢的心。」佛陀听了就很高兴,能够以这种平等心的智慧,心胸开阔,一点都不动瞋、不起怒;反而是这种祝福的心, 这是真的在施教人群,用这个法布施众生。他对舍利弗很赞叹。

那在这期间,这位波罗门所派来的家奴,将他所看到、所听到的佛陀的慈悲的教育,那舍利弗智慧的平等心,对他真诚的祝福,把这原原本本就说给波罗门听。这位波罗门听了之后,自己起了很惭愧的心,所以赶紧就准备很多东西,来到佛的精舍,来面见佛陀;恭敬礼拜,向佛陀忏悔。

所以佛陀就开始,对这位婆罗门教长者,用心为他说法。他愈是感到佛法至高无上,所以就在此时向佛求皈依了。佛陀就又再为他三皈,叮咛他的五戒,还教导他一定要行于十善,对贫穷苦难者要起怜悯心。

看,我们从这段的故事,我们就能够了解,佛陀他来人间的施教人间法。他的弟子群中,也是接受了佛陀的教育之后,同样入人群去示教。佛的弟子,已经将内心的烦恼无明,破除之后,才能够发挥那分的本具智慧,平等的心,才能够去施教人间。这是我们在佛法中,时时我们就都要学的。

所以在《无量义经》所说的,我们第一功德就是起「四无量心」,再来就要有「六波罗蜜」;就是「六度」。这个「六度」就是要布施、要持戒、要忍辱…

就好像我们慈济这条的人间路,多么不好走!从过去,我们开始五毛钱的买菜钱开始,慢慢以点滴少数的钱,愿意去付出。所以我们也要以少数点滴,不影响到你们平时的买菜生活,一点的钱你就能做好事了。那我们施用这种的方法,希望人人,用一点点来启开他爱的心门,那当然也要有因缘成熟。

这三十位佛教徒,就是有缘啦!要不然那时候,我在讲经时,听经的人也很多啊,怎么正好这三十位呢?虽然听经的人那么多,但能够来响应、接受到这份道理,还可以说:「我们大家来做这件事情,不影响到你的家庭,你就能够做好事。」不只是自己能够响应,这有缘的人,一句的话就是法;所以他就拿来应用就是法了。

自己每天的五毛钱,这种法入他的心了。所以提菜蓝出门,在菜市场,他就能够及时去想到五毛钱能救人。他就会跟卖菜的人说:「你少帮我秤一点点。」 「为什么?」「我今天要省五毛钱。」「省五毛钱要做什么?」「要救人!」

这就是法。她要省五毛钱,是为什么要在菜贩的面前,来说他要省五毛钱呢?就是因为有说出来了,法就能够度入对方的心去。所以卖菜的人听到:「五毛钱也能够救人,这样不简单!若这样,天天除了你存五毛以外,我还要再捐五毛。」

如此提菜蓝的竹筒岁月,就是从菜市场开始。这就是我们以很轻微的法,能够把它普遍入大众的心里去,所以如此才能去除掉了悭贪。只要你给他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就会扩大。所以就这样开始,以点滴轻微的方法,能够普遍在大众中的心内,去撒这一粒一粒种子。

所以这也是要用方法,这也就是世间法。慈济在国际间,还是同样,每一个国家的慈济人,一直在推动竹筒岁月,去济贫教富啊!救济贫困的人,又再教育贫困的人,他们也能够做好事;让他们也能够得到那分的能够布施欢喜的心。所以「悭贪者起布施心」,甚至贫穷的人,他也能够起布施心。

所以这就是佛陀来到人间,为什么要他的弟子家家去托钵?那个意思与我们提菜蓝,入菜市场一样;和我们现在的委员,到家家户户去收会费,同样的意思!莫非就是要除去了我们人间凡夫贪着的心。

所以人人能够布施,就能粒米成箩;能够持戒。

要如何能够持戒?若有我慢,憍慢心那就无法持戒了!

可记得曾跟你们说过了,七憍、八慢,就是在我们人的心这种憍和慢。

我们人的心这种憍和慢,差不多人人都有。富有的人,富有的骄傲--我很有钱,所以我很贡高、我骄傲;那有学问的人,他觉得我学问很饱,我很贡高、 我很骄慢。都有那分慢心。

甚至残障、贫困、愚劣的人,他们也同样有。他们有那种卑劣慢!

所以这种「骄、慢」这两个字,无形中在人的心中都是有的,是我们自己不觉知。

那有了这种「慢」,他要起持戒的心就难了!都会以为「我有我的生活自由,我为什么就要听你的话去守这个戒呢?」像这样,我行我素,所以在社会中, 自然而然就会烟、酒、槟榔、赌博等等…通通都有,造就社会很多家庭问题、人的心理问题、生活问题;或者是在人与人之间,互相对立的问题等等…都是在那个不持戒律。

不守生活伦理,这种不守戒律,不守人伦道德的人,这都是有一个骄慢。

看看舍利弗,他自己是降伏了他的骄慢。在尚未皈依佛之前。他智慧很高,他也是很贡高!但是入佛门之后,降伏了这个慢心;真正平等慧他启发出来, 看,那就能够启发了「平等慧」。他就走入人群,去调伏这种的婆罗门教的长者。所以将他的这个骄慢心,用他的态度把他教化过来。那就是智慧,才有办 法去度骄慢!

也是他有那分的持戒,看他的忍辱,智慧的功夫有多大!像这样,才有办法去降伏这种骄慢的人。

再来我们要能「忍辱」。我们若是不能忍辱的人,要怎么叫做修行?忍也是功德一分。

那位骄慢者的婆罗门,听到舍利弗的举动,领受到佛的教法,他皈依了。开始,他能够为人群布施,普遍的布施。以他的家财,富能敌国这么富有的人,愿意去布施贫困的人。你们想,度一位能够救多少人呢?

这就是佛陀在人间啊,如何来施教;如何在这个人间,法在人群中。所以要教导人,人人能够乐善惠施;同时要持戒,这就能够恢复我们人人本来就具有的佛性。

各位,我们学佛要时时用心!佛法在我们身边,要受我们度的人,也常常都在我们面前。所以我们要把握时机,在身边的周围,人群中要去施教。

所以这就是,「静思勤行道,慈济人间路」。请大家要时时多用心啊!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836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