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September 2010

静思晨语 - 2010年9月29日 - 123 - 第四功德(一)





求佛觉道无上菩提,担负志业八印入世,见苦知福慧命道粮,步步踏实追佛芳踪,与诸菩萨以为眷属,佛法于人间生活化,法水长流净化人心。

「求佛觉道无上菩提,担负志业八印入世,见苦知福慧命道粮;步步踏实追佛芳踪,与诸菩萨以为眷属;佛法于人间生活化,法水长流净化人心。」

这就是告诉我们要求佛觉道的人,要求就是要求无上菩提。

每天念经的时候都会念到「无上正等正觉」,那就是佛的觉性,这是我们人人所要追求的。我们能反观自性,但是我们要借重佛陀的教法,对于佛的觉道要能够奉行,这是我们的心所追求。

但是佛陀无上菩提,那就是要有「担负志业八印入世」。

我们都是在人间,人间烦恼的众生很多;佛陀就是为了懵懂凡懂得众生,不知不觉的众生,所以他来人间,开启了这条康庄的大觉道,莫非都是要引导我们走入这条的大觉道。所以佛陀他向五比丘说法,就是要将他心灵所悟得的道理,来传教给他的弟子。

所以他第一项,就是要跟大家说「苦」,这就是「苦圣谛」。意思就是说:凡夫就是充满了各种的烦恼,而佛陀的觉悟则是超凡了;超凡的佛陀,就是绝者、圣者。你们若要超凡入圣,要先知道苦!

周围芸芸众生,人间的风光,人间的境界,那就是「集」。因为人间很多的苦难,都是芸芸众生所累积下来的,所以才会造成那么多,众生的懵懂,众生的糊涂,众生的无明,所以众生造业。

让大家能先了解,「苦」就是从「集」来。要先了解「集」的「圣谛」;了解了之后,我们才有办法能够不要再自己去集这些烦恼。我们若是同样还是去「集」这些烦恼,那我们同样就还是在苦难当中。所以让我们人人能够知道,「苦」就是来自于「集」,大家若能够透彻「集」的道理,这叫做「集圣谛」。

我们既然知道了,那要如何解脱出来?那就是要能够「灭」!但要如何才能够将这些众生的无明观念,要如何把它一一消灭掉呢?我们要先知道,在人生当中有很多的境界,都是因为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去缘着道外面种种的境界,所以难免起心动念,无明贪欲升起。所以我们才能了解,若是要去灭除烦恼的源头,既然有「集」会把这些汇聚起来,自然就有方法可以将它解开,所以叫做「灭圣谛」。

再来,既然你知道凡夫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才会受苦,那就要有方法;这个方法是什么呢?那就是「道」。

「道」--佛陀将道理说给我们知道,知道苦、知道集,知道要去灭除,那接下来自然就是要下功夫。这功夫呢?第一步就是要「发弘誓愿」,我们要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六波罗蜜,入群众中去担起如来的家业。所以我们要负担起志业,而「志」就是「愿」--「志愿」,志愿要有「弘誓愿」,这个愿要大、心要切,所以这叫做「志业」。

我们的四大志业,四大志业当中有八大脚印,我们要步步踏入这样的志业,所以我们要「担负志业八印入世」!所以我们若能够了解四谛、能够立弘誓愿、能够行六度行,如此不就是可以步步脚印入在世间上呢?

所以这也是一个修行的法门--「见苦知福,慧命道粮」。我们先看到世间这么多的苦难,发起了我们的怜悯心,立四弘誓愿;然后我们就可以知道世间为何有这么多苦难的道理,我们的人生就能够先破除了「集」。

因为先要「有」才会有「苦」,所以我们自己要先破除「集」。常常说:「患得患失。」多少人在世的时候,集到了多少的财产,或是很多丰富的物资,除了享受以外,对人间一点都不关心!身后要怎么办呢?这些东西又是谁人的呢?自己都带不去。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修行者,佛陀,他为什么要放弃王宫优渥的生活呢?为什么他要入世间去见苦呢?因为唯有这样才够了解如何出世的道理!想要出世,就是要将身外的东西都放弃掉,财、利、功名全部都要舍弃,所以他的生活是三衣一钵,除此之外,就没有任何世间的东西来缠缚住!

所以,我们要有这分看到人间的苦难,身外物应该要去付出;因为比较起来,我们已经是很丰富了!所以当我们看到外面的苦难,我们就能够见苦知福--我们自己反省我们自己,到底我们有为自己计较吗?到底我们是不是累积很多?看到外面受苦难的人,我们有没有去喜舍?我们看到这些,当我们有力量的时候,我们能去帮忙他吗?

看看我们人间的菩萨,不只是物质的付出,还要用心去安抚--无论是病苦的人,无法整理他自己的身体;和我们无缘无故的人,我们去帮助他们,去整理他的身体,或是整理他的家庭;甚至亲近他,说道理给他听。

看,有形的照顾、无形的开导,这不就都是在苦难当中,我们所能够去付出的吗!我们所能够付出的,不论是身外财,或是身上所有的--无论是有形或是无形的--力量。我们在这样的苦难当中,培养我们的慧命,这是道粮!

我们还要「步步踏实,追佛芳踪」:无论佛陀是如何走过来的,我们还要设法去追随佛陀。

看看佛陀,他不贪恋世间的名和利,不贪恋皇宫当中的享受,所以他割爱辞亲,去掉了他皇宫荣华富贵的生活。我们做得到吗?可以啊!我们同样也是在追随佛陀的芳踪啊!我们身心清净没有污染。

说「情」--我们不去谈私情、染污的爱;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说长情、扩大爱」,这叫做「长情大爱」。

什么叫做「长情」呢?就是「觉有情」!觉悟的有情。

不只是这一辈子发心要来度化众生,来生我们还是一样要继续再来这个人间度化有情!所以,这叫做「觉有情」者。

常常听到慈济人,有亲戚或是朋友,无论是最爱的人,在生死自然法则的最后时刻,都会说:「你要安心,你要快去快回,再回到这个人间来。」这是我们人人自己内心都有准备--「将来我要往哪里去,我还要由哪里回来…」这在我们人间菩萨、慈济人都有共同一个愿--不是这一辈子结束而已,这一辈子结束之后还有来世的起点。生死的观念,过去不知道怎样来的?未来我们要知道如何去,又如何再回来,这叫做「觉有情」。

这种的「觉有情」就是「长情」!

「爱」呢?不是只爱一个家庭,爱就是要普遍在人间,所以「与诸菩萨以为眷属」!

看看我们周围都是人间的菩萨,人人都是无私的付出,付出不求回报还要感恩,让我有机会可以付出。对于接受的对象,我们还要去感恩他,感恩他给予我们机会去体会人生的道理!看,无论是有机会让他做,或是苦难人接受他的恩惠,他同样都是对对方表示感恩!这就是菩萨。

所以我们人人周围都是菩萨,这就是「与诸菩萨以为眷属」,这就是我们的道侣,这就是我们的眷属。

看我们的精舍,全球的慈济人无不都是说「回来了,回到心灵的家!」这个大家庭是天下菩萨人的家,所以人间菩萨,全都是我们这个家庭的眷属!所以我们要时时尊重感恩。

人和人之间都要有爱,这种的爱是「大爱」,是我们人人应该遵守的。

「佛教于人间生活化」--人间菩萨当然是生活在人间,人人能做出人间的典范,我们的生活是包括了一切的修养,包括了我们一切的形象典范;所以慈济人开始来见习培训,我们要教他如何走路,走路也是生活的一环;我们还要教他如何捧碗,端挽救是要吃饭,供给营养的形象威仪,我们也要学。所以吃食也是生活的一环!所以无论是走路、吃饭,或是喝茶,你要如何端茶杯?要如何喝茶?这都是生活化。 …等等,也都要有规则!

我们如何对待人?我们如何善解?如何包容?在人间要如何知足?如何去造福?这都是在生活中。所以佛陀在人间生活化。

佛陀的教法非常的生活化,所以才能「法水长流,净化人心」。法譬如水,人人的心地里都有清净的法水,我们的法水长流,我们要不断、不断来净化人心。所以我们要好好在佛法中要很生活化,但是我们所有的行动都要有人格的典范,这就是我们的修行。我们要言教,也要有身教,所以举手动作无不都是教育!

所以佛陀开启了《无量义》的法门,前面说过:

第一功德--「四无量心,六波罗蜜」。

第二功德,就是要让我们知道「诸法从一法而生」。

第三功德,就是要让我们知道,我们要起勇猛心,我们人人虽然在凡夫生死中,但是我们安住在这里;我们在这里利用佛陀的教法,就如同一艘船一般,所以我们能利用这艘船自度,同时我们还能度别人。

虽然我们现在也是在人间芸芸凡夫界,只要我们能接受佛法,我们就得到一艘的慈航,我们就能够在茫茫苦海当中,自度、度人!那是第三功德。

【无量义经集选】第四功德不思议,诸佛护念于一心,虽未自度能度他,与诸菩萨为道侣。

那接下来的第四功德也同样是不可思议--

诸佛护念于一心,虽未自度能度他,与诸菩萨为道侣。

这意思就是要对我们说,我们听经我们要受持;「闻经受持随顺不逆」,那就是「自利」。

佛陀的教法我们要信受奉行,听了之后我们要受持,我们要随顺佛陀的教法,不可以逆道而行,这就是自利。我们了解之后,我们还能够「转复随宜为他人说」,这叫做「利他」。我们知道多少,都能够对他人说,这叫做「法的传承」。

各位,希望我们大家学佛真的要学出这分「求佛觉道无上菩提」,我们要「追随佛的芳踪」,我们也要「以菩萨为伴侣」。只要我们顺佛的道理,那就是自利。如此,我们就能够自度,也能够度他人。

我们要彻底地用心了解佛陀的教法--佛陀的教法是人间生活化,所以我们的法水要不断长流来净化人心。所以人人要时时多用心啊!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85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