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September 2010

静思晨语 - 2010年9月3日 - 105 - 第一功德(三)





心平气和,戒慎谦恭,克己有礼,守规如仪。

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不是能保持「心平气和,戒慎谦恭,克己有礼,守规如仪」?

一天的时间,我们面对着这么多人,是不是人人、事事、物物,让我们看到的,我们听到的,我们感觉到的,我们的心都能一直保持着心平气和?这要看人 人的功夫了。

因为人群中,难免有声音听来,很不得我们的意;有脸色让我们看到的,说不定和我们很无缘的。种种在人群中,事事、物物要能让我们心平气和,不是一天,是要长年累月,这样才叫做「修行」,这才真是「心平气和」。

所以「心平气和」--看起来、听起来,是这么简单的事,要保持长久,这才是真正我们要学的。

尤其是,我们要时时戒慎谦恭。无论你是在家、出家,修心养性、端正行为,是我们的本分事,是我们发心发愿,要身体力行。所以「修心养性」要从「戒」--很谨慎在日常的生活,待人接物。 「戒」,就是守好规矩,谨慎就是对人对事能谨慎;不只是谨慎还要谦卑。对人要尊重恭敬,像这样不是简单的事,也是一样要长年累月。

师父常常跟大家说:「修行,没什么,只是要修心养性,要养好我们的习气。」所以我们若习气养得好,自然做事都是戒慎谦恭;若习气不好,动不动对我们的生活举止动作,就无法如规如仪。所以才说:「要从自己的内心开始,要克己有礼、守规如仪。」既然我们发心,发心就是要修行,这念心要控制、就要克服无始以来我们的习气。

过去已经在六道中滚红尘,很多的习气烦恼;可能我们过去都没有遇到三宝的教法,现在已经有幸遇到了,我们有缘了,开始愿意发心,就要将过去的习气,我们要一一克服过来。所以克服我们的内心,自然外行就有礼,这叫做「克己」--克服自己的身与心。

所以常常大家说:「用功?」那要怎么用功呢?我们的用功就是要闻法,叫做「闻、思、修」。我们听了后,是不是有好好思考?法,记在心中了没有?

「修」就是要「外行」;「内」,我们要好好「克己用功」。那要修什么呢?修好我们的心,养好我们的性。我们要入群去,利己兼利人,所以我们要从心开始。

所以「克己有礼」,这个礼就是对人。我们对人轻声柔语,那听起来的感觉就不同了!

我们若听到人说话,能顺我们,哪怕是在教我们,我们也觉得很顺耳;听起来--「嗯,有道理!其实这个道理是在教我们,我们觉得有道理、能接受。」 那就是他说话,那种婉转,让你听了欢喜,你才能接受。

假使呢,你若听到一个,理直气壮的跟你说;说不定你自己知道--「的确我较理亏,但是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就无法接受了!

所以我们说话要有礼节,对人我们的身态要谦恭,谦卑、恭敬;即使要教人也一样。

所以这种「克己有礼」,克己是在内心,从我们自己的身行再表达,这是很重要;还要守规如仪,做人要好好守好规律。我们的形态是不是有行仪、有礼节吗?衣服有没有穿好?我们的身体举止动作,总是让人看得到的;无论是衣、食、住、行中,我们一切的举止动作、仪态是不是让人看起来很顺眼,无形中对我们起信心、恭敬心、爱心,这就是不必你说话,只要你的行动手规如仪,他自然就会跟随你、学习善法。

不染恶念,精勤善法,行四无量,施六波罗蜜。

甚至我们要--「不染恶念,精勤善法;行四无量,施六波罗蜜。」我们不只是对自己的身心要照顾好,还要能够从内在的「心平气和」,一直到外行的「守规如仪」。

这段是教导我们人人,从发心要修行开始,到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不能没有的规则。

再来就是我们要很谨慎了,我们的心不染恶念,一丝丝的恶念都不能有;我们要常常护心,我们的心我们自己要保护好,所有不好的习气,我们不要再招惹到我们心里。甚至我们向外要精进、要精勤善法;凡是好的事情,我们要精勤。

甚至在精勤当中,到底要做什么事情,才是真正帮助人?我们要「行四无量」。四无量就是「慈、悲、喜、舍」。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这也叫做「四无量心」。除了「四无量心」以外,我们还要「行六度行」。这就是我们修行的方向。

所以在《无量义经》精简的文里,就是这样告诉我们,在第一功德这段,简单的文字中就对我们众生说名:「到底这法怎么来的?要去哪里?住在哪里?」

这法就是要应此社会人间--我们芸芸众生,就是懵懂、无明,所以使得整个社会、家庭、人心动乱,这时就是需要法,以法来度。

【无量义经集选】无量义经佛宅来,去到一切众生心,住诸菩萨所行处,十大功德润苍生。

佛陀就为了现在的人,施这种法、度众生。

那就是以十功德,来润泽众生的心,用十种功德的教法,所以说「无量义经佛宅来,去到一切众生心,住诸菩萨所行处,十大功德润苍生」。

第一功德难思议,道源功德由信起,是经能令诸菩萨,未发心者能发心,无有慈心起慈心,好杀戮者起悲心。

接着说明十种功德。 「第一功德难思议,道源功德由信起;是经能令诸菩萨,未发心者能发心、无有慈悲起慈心、好杀戮者起悲心。」

这十种功德,第一功德就是,「四无量、六波罗蜜」。

你们若把它用心听,「未发心者能发心」,要发什么心呢?无慈心起慈心,不就是大慈!我们就是要培养我们的慈心,有了慈心,才能知道众生的苦;我们应该要多造福,因为佛陀的慈心,就是要众生人人有福,要人人平安;人人平等,所以他来人间,就是要调和人的心。

所以刚才说「心平气和」,是不是我们有心平气和?是不是我们人人戒慎谦恭吗?有克己有礼、守规如仪吗?人人若能到这点,那就是「慈」。

我们接受了慈的教育,人人日常若有如此,人人的相处就能和睦。 「和」就是「富」,「富」就是「贵」。我们人人的心若能平和,我们还欠缺什么呢?就是富有的人生!

不是说--「什么人有多少钱、财产多少?如何在享受?」那和这些都没有关系!因为人与人之间,互相和平相处,我们人人心平气和,什么都满足了。

有的人家庭很贫困,但是贫不到他的心;物质贫困,内心无贫,因为他一家和乐融融。做孩子的很满足,满足有这对父母,如此认真努力,为这个家庭在养育他;做父母的虽然很辛劳,要养育这群孩子,但是这群孩子很乖,做父母的也是说:「我也是很甘愿,我很满足?」那做先生的,他对太太觉得不好意思:「嫁来我们的家,都没有让她享受到。」他也是觉得,很感恩、很满足。做太太的看到先生这么认真,脾气又这么好,能很体些,她也觉得:「我这样甘愿了,我很有福,嫁的先生这么好。看到别人的先生,我应该很感恩我先生。」你看,像这样,这种家庭虽贫如富;他们富有感情、富有爱。

这心若能很平和,彼此之间如此能感恩,那种戒慎,我们要守在规矩里。做孩子的孝顺,做父母的有爱,夫妻之间互相恭敬,这不就是戒慎谦恭?若这样自然彼此感恩,有感恩的人是最大富!富有爱心的人是心很平和。

所以来说人生当中,心存这个「慈」,就能够做到「人人平等」,那就是福。除了这种的福,和平相处、彼此感恩,这就是和平的人生;和平的人生就是最有福,这就是最平安的人生。所以这叫做「慈无量心」的功德。

「好杀戮者起悲心」--人间滚滚红尘中,人与人之间就是很刚强,贪、瞋、痴、慢、疑满了内心。这种内心烦恼的毒气,常常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动不动就发脾气,就要打人、要骂人,甚至一点慈心、爱心都没有,对其他动物的虐待,对人与人之间,这种的杀戮,残酷的手段很多。这种人就是要让他起悲心!

这种悲心,同体大悲,人伤我痛、人苦我悲,把这种心的教法,能够度入人群去;让人人能知道,知道我们生在天地之下,一定要和众生共生息。所以要有「同体大悲」,自然看到动物,也会起欢喜心去疼它去爱它。

在地球上我们要时时起同体大悲,唯有人类有能力疼惜一切;也是因为人类会去伤杀一切,所以人一定要受教育。佛陀的慈悲,来人间施法教化,用法来度人,那就是希望让这种刚强好杀戮的人,能起柔软慈悲的心。所以我们一定要培养我们的慈心;我们自己的慈心若够,我们才能心平气和,我们才能起那分戒慎谦恭,才能常常克己有礼、守规如仪,才能培养悲心、不染恶念。

要能够启发「悲心」,就不能有一点恶念,就要勤修善法。用种种的方法去除众生好杀戮,那种的恶念;甚至还要来教化,启发他的悲悯心。

所以我们必定自己赶快要修好我们这念心,心无恶念我们才能深入善法,以善法来度众生。所以以法来度,就要先能上求佛法,师法佛陀教化众生;我们接受了这个法,我们要投入人群去度化。我们一定要行四无量、施六度!

各位,学佛慈悲的心,是我们人人修行者、学佛者,无论在家、出家不能没有的。所以慈无量、悲无量,叫做大慈大悲;才能向前再精进,大喜、大舍四无量心。所以大家既然是发心了,就要时时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83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