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October 2010

静思晨语 - 2010年10月5日 - 127 - 第五功德(二)





我们不要轻视卑微的小事情!

合抱之树始自毫芒,累累果实尽在其中,大爱心中立大宏愿,学中入道正向菩提。

「那合抱之树始自毫芒,累累果实尽在其中;大爱心中立大宏愿,学中入道正向菩提。」也就是要告诉大家, 真的,我们不要轻视卑微的小事情,也不要轻视我们众生任何一种的生命。何况说人与人之间,必定要互相尊重。

看那个合抱的树,就是说很大棵的树,需要有几个人牵手,才能把它抱起来;那么大棵的树,也是同样开始于种子毫芒中。累累的果实还是在那个当中,还是从那颗种子出来;所以世间有很多不可思议啊,让我们看不到。道理尽在其中。

看到一篇的新闻--

两个幼儿,一个三岁多,一个还不到两岁,这么小的孩子。有一天和爸爸在家里面,妈妈去买东西了,忽然间爸爸癫痫发作,去撞到墙壁昏倒了、流血了。

这两个幼儿看到父亲那样撞到墙,流血又昏倒,叫不醒,一个赶快就去打电话叫救护车;另外一位以椅子垫脚去开门。这样呢,救护车真的十分钟内赶到了;进来时,看到孩子的父亲躺在地上,又是流了很多血,赶快去把他送到医院去,结果把爸爸救起来了。

这位妈妈听到这个讯息,赶到医院去。大家都来问她:「这是你的孩子打电话的,怎么教的?」她说:「我也不知道。我记得在这个大的孩子一岁多时,在玩电话,开始就教他,教几项的电话--『遇到什么事,你要打这个电话?』就是简单地教他。」

想说他只是在玩,好玩啦,所以做妈妈的,就以这个紧急救护的电话先教他。她说:「不知道这个孩子,已经过一二年的时间还记得啊!」也真的是不可思议。

所以看到这则新闻,看到那两个幼小的孩子的照片,觉得说真的是--人性智慧本具啊!佛性本具啊!

你不要轻视这孩子这么小,懵懂不知道事情;知道啦!小小的就教他,教我们真正需要,日常应用得到的。无论是在这个生活的规则、礼仪等等…应该都能够教的。所以看到孩子小,不要只教他没有用的,只是玩而已,应该要好好教育。

这我们就能够了解--人人的心中,这念清净的本性,本具智慧良能。

所以说:「大爱心中,立大宏愿。」我们人人要培养这分的爱心。我们若是这念爱心建立了,发大宏愿,我们就要能懂得去学。

把握时间,从学当中自然能入道--我们边学、边学,自然我们的心就能够入道去。

所以这条康庄菩萨的道路,我们若如此进去,自然方向正确,就是觉悟菩提的道路,所以我们不要轻视轻微。

那道理也是一样,不要轻视说「这是这么简单,每天在听。」将它听了就过去了;或者是简单的事情,想说「这不必学,今天若没听到,明天也是差不多啊!」

法一定要听。生活中的一切,我们都要学,什么我们都要去探究。天地万物之间,都有它的用途,只要我们用心去应用它,无不都是大用。

所以我们大家,真的是要学中入道;要学,真的什么事情的道理,你应该去将它了解,自然我们若了解之后,就是正向的菩提。所以大家日常的生活中,不要轻轻懵懵懂懂过;这就是《无量义经》,一再一再要我们用心受持。

所以,这是一个很不可思议的功德。只要你法入心来,无论是从刹那,也能够成为长久的事情;或者是很长久的事情,很快也能在刹那间浮现。

昨天跟大家解释--增减劫累积下来叫做一小劫。一小劫,八万四千岁。把这么长的时间「促为一日」。

其实若问你们说:「你小时候有什么记忆?」无论现在七十、八十岁--「我记得,小时候时我住在哪里…我父亲、我母亲叫什么名字?什么姓?我们的家庭是怎样…兄弟有几人…」看,很快,马上就回忆起几十年前,连同「读书的学校、生活的环境…」很快就将回忆都拉回来。

所以在很长的时间,很快就把它促近来,刹那间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就表达出来了。

假使今天我们听到一念的道理,真的很深刻入心,在这个刹那间,我们若吸收进来,就等于恒持。所以这就是「刹那恒持」。在一劫中间,也能够将它促成在短暂的时间。

「恒持刹那」--这就是无论时间长短,就算只是在一天的时间,也能延为百劫、千劫。

所以这就是我们的心理,我们的本性良能。所以这本性良能老少都有,那无论是智慧很高、知识很高,以及没有去读书,一样平等、平等,本性是一。

【无量义经集选】第五功德难思议,持诵书写刻不离,刹那恒持长相应,众生信服得欢喜。虽未远离凡夫事,犹能示现大菩提,譬如龙子生七日,即能兴云与降雨。

「虽未远离凡夫事,犹能示现大菩提」--

在滚滚红尘中、芸芸众生中,我们还是在人群中的凡夫。不过我们已经接触到,佛陀教法的道理,尤其是在《无量义经》一直对我们说:「我们有无限的良能,我们有无限的潜能。」

甚至「我们与人间不能脱离;我们在人群中,能够得到无量的智慧。」这是在《无量义经》中一再对我们这样教育。

所以说:「佛法不离人间。」人间本来就本具佛法存在;所以佛陀的觉悟,是觉悟人间事。人间事觉悟之后,才能有办法脱世;才能够以出世的精神,再又再回入做人间事。

人间事若不了解,哪能了解出世的方法呢?所以我们要出世的方法,必定要先了解世间的种种的道理!

所以「从出世的精神」,再「入世、入群来度众生」,这叫做「倒驾慈航」。先出世,然后再入世。

我们要出世,要先在人群中去体会,这就是佛陀觉悟的要领。所以我们必定,要先在凡夫的人群里,接受了佛陀的教法体会。我们还是一样「犹能示现大菩提道」。只要你用心,自然我们还是一样能够体会,这是持经者的功德。

因为,你读诵会受持;我们若读诵而能受持,就是说「读了以后,放在心里,在平常的生活中去体会道理」,这叫做「读诵受持」。

这样的人「虽不能究竟体证」,我们还没办法,和佛陀的境界一样;我们还没有办法,一理通、万理都彻了,不过,们边学边觉悟。

刚才不是说过?我们要能了解,学中入道正向菩提吗!所以,我们虽然还没能够究竟体证,不过,我们能够示现大菩提。就是我们要学中去体会,所以我们能够「能令众生体信」。我们了解此法之后,放在心里;我们体会多少,我们就能够让众生一分、一分来了解,让大家能够「信服欢喜」。

所以,我们要在「静思勤行道,慈济人间路」中修行。

看看,在人间这条道路,有志一同啊!同样走在这条道路,人间菩萨有多少呢?因为这个道理,和现在人间的生活不可缺少。所以大家能够相信,大家能够投入这个人间菩萨道,这就是「示现」。

我们能够引导人人,共同有志一同走入这条的道路。我们人人自己去做,自己去体会。做了之后,感恩、欢喜,这叫做「法喜充满」;这叫做「做中去体会」。

去体悟人生的苦难,这叫做「苦谛」。见苦圣谛,体会到苦难众生,才能够了解佛陀所说的道理。所以大家做了之后都是很欢喜,所以能够「令众生信服」,令众生生起了这个信服的心。

就像是说「龙子始生七日,便能兴云降雨」,经典里面是这么说。

我们古时候的人都说--「若干旱时,就去求海笼王,能够这样汲水上天,再下雨来。」

其实佛经里中,也有这样一段的故事--

一个小国家,干旱连续七年的时间,陷入了饿旱;所以国王他就去山崖上面向着海,乞求龙王能够降雨,希望能够及时救济饥饿中的人民。所以他祈祷发愿之后,从那个山崖的上面往下跳下去,化成了一尾的大鱼;漂啊漂,漂到海滩上。

那当时有五个人在那里修理船;他们既然地上无法撒播种子了,就要下海去捕鱼,所以在那里修理船。忽然间,看到这尾大鱼涌上海滩,他们好奇赶快围过来。

这条鱼对这五个人开始说话了:「希望你们能够赶快去通知大家,割我的肉去充饥。」这五个人,忽然间听到,彼此询问:「你有听到吗?你有听到吗?好像是这条鱼在说话啊!」大家都说:「是啊!我也有听到。」

这个中间,这条鱼就说:「你们不必惊怕,我是为了要救人,我有发我的愿!你们若能完成我的愿,我若是成佛之后,第一梯次要度的人,就是你们五个人。」

各位,知道吗?这个道理--为救度众生牺牲他的身体,这个国王就是释迦牟尼佛;这五个人是现在的五比丘。

佛陀当初就是说:「只要吃到我的肉的人,就是结了来生我要度的缘。」所以常常跟大家说:「精舍是我们慈济人的家庭啊!」有的慈济人就说:「不能回去吃常住啦!」我就说了:「佛陀在世的时后,他有这个故事啊,吃到我的肉的人,就能够与我结上缘来度。」

各位,我们常住每一位师父,用我们的体力,供应我们的道粮给天下慈济人;他们是我们的法亲,这群全都是菩萨。这群菩萨救济众生;我们修行者,常住,就是我们供养给这群菩萨,叫做「罗汉供养菩萨」,这样也是在结缘。不断、不断,绵绵不息的缘,这就是叫做「法轮常转」。希望我们这个道场,是天下菩萨的家庭。

所以「静思法脉勤行道」,那能够号召了很多人走入慈济的宗门。人间路,其实道理在这里!所以我们的生活,每天这么在付出,这也就是在持诵《无量义经》的道理。

所以「犹如龙子始生七日」;开始才初生而已,七日间它就能够兴云降雨。就像是我们,虽然还没有真正去体真理极,我们还未去体会到、还未觉悟;不过,我们也已经在这个人群中,传布佛陀的教法。

所以「合抱之树,始自毫芒;櫐櫐果实,尽在其中」!我们不要想说:「我这样做叫做修行吗?」是!跟你们说,一定是在修行! 「大爱心中立宏愿』,只要你的心存着大爱;这种「大爱心中立宏愿」,自然就是能够「学中入道正向菩提」!所以我们大家自己要有信心。

在此道场里,是真正在大道直、菩萨道中,所以大家安心修行,将我们这念心,刹那恒持。

恒持刹那--听到马上要知道这是道理,我们要赶快恒持起来。那发一念心呢?我们要继续坚定道心!这叫做「恒持刹那」。

刹那恒持,希望大家时时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88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