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July 2010

静思晨语 - 2010年7月5日 - 61 - 明道理 得轻安







迷理故,起惑造业;解理故,生智轻安;智为行本,故能舍。

迷理故,就是起惑造业。

我们也是常常这样说:「众生因为心中有迷啊!心一起迷,所以我们的内心就会起惑;有了惑就是造业。」

惑就是「迷惑」;这个迷惑就只是一念无明,迷惑了我们的心。

大家应该都会说:「每天也是都这么听。」是啊,每天这样听,我们不知道有没有时时做检讨这个迷?是迷在事,或者是迷在理?人与人之间,对方说的话,是真、是假?是正确的方向,或者是偏差的境界?对人,他说的话,我们所听过的,是不是一点都没有分析,就随着对方的话这样起惑、起迷,乃至于造了业?或者是每天听的法,我们是不是有接受呢?接受下来,我们可有将这个法,行在日常生活中吗?这在理--人、事、物、理等等…我们所面对的,到底有没有去分析清楚?

可能大家对这些事情,都没有用在心里;我们若没有用在心理,自然我们就在迷中、惑中,这样懵懂过日子。

懵懂所过的日子,那这就是空过!明明道理在我们面前,我们听了之后,我们对人、事、物、理,我们若没有去用,没有去体悟,当然听法就是白听的,日子是白过的。若说还是同样迷惑、照常,那还在起惑造业。

常常会听到:「一点点事情,我有做到,不过觉得所做的是比别人多。」好事会膨胀自己,那不好的事情,我们会隐瞒别人。或是「这个道理听起来,觉得这有什么?我有做!多讲一些我做的,这样哪有什么!」这叫做「未得谓得,未为谓为」。这在《法华经》里面,佛陀也是这么说过,这种是最大的妄语--「你没做那么多,你说得那么多;你不了解那么多,一点点的了解,你说你全都了解了。」这都叫做「大妄语业」。

所以我们对人事物,要真的很用心去体会。为人服务做事情,我们也要自己真的,要有服务那么多、做那么多,我们才说那么多。我们若无法去做到,那怕你了解很多,与人事物理没有会合,这样也不算真实的彻悟。

到底跟你们说这么多,不知道大家真的了解得到吗?有的人就会说:「不了解;不过没关系,再慢慢了解就好。」然而,可以慢慢了解吗?要知道「时日不留人」,没有机会可以慢慢来;我们听法之后就还要赶快想到人世间都是「无常」--没有人可以知道是明天先到,还是无常先到?今天一天的时间,我可以整天平安过日子吗?不知道,或者是无常在今天之内就到了,还没等到明天。

所以,凡事不要慢慢来,我们若是得理,能够听到之后,我们要时时用心,要真正微细去体会--体会人、了解人。所以不是只说你去研究别人,对于自己这个「我」更要很透彻来了解--了解我们自己是不是无私呢?了解我们自己是不是很正确?

有时候自欺欺人,不是故意要犯错,不过,这个习气常常在。我们自己的习气在,我们不知道,所以我们都会常常,以为自己都没有错。我们以为自己没有错,那就会自以为「我真的无私」。

所以,我有时自己也会反省,我常说一句话:「信以无私,信人人有爱。」我自己是不是有做到无私呢?要先对自己来了解。我自己每天的生活中,待人接物中等等…我有没有那个私心吗?我会自己每天检讨,检讨后,确定了,那才可以放心「幸好喔!今天没有私心。」要像这样,每天都是自己每天的检讨--「我今天有没有?」检讨后确认了,「没有啦。啊!安心!没有说有私心。」所以明天我可以再说:「我信我自己无私。」这就是经过了检讨之后,我们看,我可以安心说:「我无私。 」然后我可以说:「我信人人有爱,信人人有爱。」这是我们必然要日日、时时自我反省检讨的。

因为我们要相信,佛陀这样对我们说:「人性本善。」人人都有与佛陀平等的觉性。与佛所「平等」的是这种清净的本性;清净的本性,我们若是没去染着,也就没有贪瞋痴慢疑。因为我们了彻道理,所以我们不会去迷在道理里。我们对道理不迷,世间物质,还有什么好让我们贪的呢?所以「解理故,生智轻安」。

看看,我们这些志工在四川,他不管是交通旅费等等…都是自己自掏腰包、时间,自己主动的去付出,投入在那个救灾的环境范围中。虽然很辛苦,但是,去了之后,他付出付出,不管是受风受雨,不计较;不管是提轻举重,很欢喜。只要看到那些受灾的人,能够一天一天安心下来,他就很欢喜。他们所得到的,是这个欢喜。

所以他们回来之后就又说:「有机会要再让我去。我再下一梯次,我休息一星期,让我处理我家里的工作,我的事业,一星期后,还要再帮我排上去。」已经有好几位了,来来回回都是自掏腰包。这算出差吗?不是,是甘愿!人间菩萨来回,因为不忍心众生苦。

慈济人。人间菩萨,他们知道道理,人与人之间,就是众生受苦难,我们才要去那个地方。

就好像说我们的医师,人医会,有几位医师已经去二次、三次;甚至一次又留下来多一梯次。像是我们那个医院的曹主任,曹汶龙主任,他去了;他去面对着那些受灾病苦的人,用心用爱付出,同时他去肤慰、去带孩子等等…把孩子带起来,教孩子如何做志工。所以那个地方、那些孩子,听到曹爷爷要回去了,大家都哭了,依依不舍。他与那些孩子约定:「爷爷会再来。」所以在第十四梯次,他又去了,又回来了。

我们可以看到他在第十四梯次,他又在那里教孩子唱歌,帮孩子卫教。

在这个梯次里面,我们还有看到南部三位人医会,都是二梯次以上连续下去的。他们能够把诊所关起来,专心投入,那种的爱实在是无法去形容。

看看这位洪宏典医师,在当时五月间,接到说要义诊,问他要不要去?他说:「要,不过,我明天要去美国。德融师父,您要帮我留着,我回来我就会去。」所以飞机是明天要去。他去美国,其实这段时间,他是去养病,因为他要去开一个刀;利用开刀之后,他去美国看孩子、看孙子,其实是调养身体。

那时候去到美国,他知道他要接四川的任务,所以他去美国忍着病痛,锻练他自己要会走,甚至体力一定要补充回来,所以去养身体。之后,二个星期后回来了,开始报到了,说:「我可以去了。」

他生病开刀,都没有让我们知道,他只说他要去美国看孩子、看孙子,「飞机订好在明天,我回来一定会报到。」这样去了。去了就是在锻炼身体,回来马上报到了,就去四川了。

等他一去之后,太太已经在四川了。他一梯次去了,要回来时,两夫妻是在四川交接。因为太太是药师、也是医师,所以一个回去、一个到达,他们交接的场所,是在四川交接。这夫妻同心,所以投入这个志工的行列,去看病、去拥抱那些苦难人。

还有一位叶医师,叶添浩医师,他自己也是在开诊所,是整型外科。他的患者很多,太太也是医师。他利用这个暑假,他去了之后,回来就在分享。眼睛含着眼泪,他就说,他还要再去,两夫妻一起去。

看看像是这样的典范人生,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一旁,把门关起来,诊所关起来,专心投入在这种灾难的地区,他们去付出。因为他们了解道理,人生服务是最重要,不是赚钱服务,是完全去付出服务苦难人。

还有一位吴医师--吴森,去到那里,那种的奉献,也是三梯次以上。那种爱病人,同时卫教,同时往诊,同时发放;有时候也加入去做香积,无所不至,什么都做。这种的大医王,投入在人群中,这种爱的付出,无私的付出,实在是说不完。

他们能去见苦,了解人生的无常,看到苦难人,他发心,那种的道心愈生长起来。人间的道理他愈了解,所以付出的同时,真的是用感恩心。所以每一回去,再回来就是「感恩,让我有这个机会去。」你看,这不就是「解理故,生智轻安」!

他了解道理之后,启发了他的智慧;他付出,虽然身体有病痛,他赶快去养好他的身体,赶快投入,他也是很轻安,这全都是已经通达道理的人。所以「智为行本,故能舍」。

智慧就是我们行动的根本。我们这个行动的正确,要往哪一个方向走呢?那就要看我们的智慧去分别。

「智」是「分别智」;有了智,我们能够显出了那个慧,慧就是「等观平等」。众生在受苦难,众生与我们有息息相关;因为天盖之下、地载之上,虽然我们不认识他,他不认识我们,不过,我们同样是在天下的人。地理虽然距离很长,但是只要「心知」--知道说哪一个地方有灾难,那他就和我们有相关。

医师觉得说:「那个地方有灾难,一定有伤、有病的人,与我学医有关。所以,这众生一定有相关。我有办法去治疗,我能够去救病疗伤;我有这个能力,所以我应该去。」看,这种「智为行本」。

因为智慧提升了那个慧;因为智,所以提升慧,能够把众生与我们都平等!这种天下众生。生命共同体,这种透彻的道理他了解,所以使他行动,使他舍去一切的名利,这样去付出。舍时间、舍金钱、舍体力等等…去付出。所以「智为行本,故能舍」。

【无量义经】能舍一切诸难舍,财宝妻子及国城。

在无量义经,还有这样的一段「能舍一切诸难舍,财宝妻子及国城」。

你看,能够舍,人生有什么好计较呢?我们若是道理通了,不管什么事情,他就是觉得很轻安、付出--「能舍一切诸难舍」。舍了之后,他都一直感恩,很轻安自在;或者是付出之后,他一点也不觉得说:「我怎么用那么多时间?我很累!」都没有。大家都是这样用生命在付出。

生命的价值观,用在苦难人群中,用得淋漓尽致,真正是生命的价值观!

各位,我们学佛,真的要学在道理。我们到底是还在迷中呢?或者是我们已经透彻道理呢?若能够透彻道理的人,就能够轻安能舍,多欢喜!所以我们大家要时时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710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