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July 2010

静思晨语 - 2010年7月19日 - 71 - 菩萨修学无量义







天下,「诸法空寂,不纵不横,非一非二,不离四大,非相非有,无我无人,等同虚空,不可思议」啊!

诸法空寂,不纵不横,非一非二,不离四大,非相非有,无我无人,等同虚空,不可思议。

文字看起来好像很深,不过,这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刚才我走出来,外面很清凉,一大片看去是树林。树很多,看一下比较清楚,到底是直的还是横的?横的、直的都有啊。树干是直的,树桠是横的;其实地底的树根,无论是横、是直,在这个空间互相无碍。

互相无碍会造成了那个境界,高的叫做树,铺在地上叫做草。全都是绿色的,那就是草;若有色的叫做花,花草也是普遍在大地。是直、是横的?其实诸法空寂,不纵、不横,因为共为一体;非一非二,也不是「一样」,也不是「两样」。

其实天地之间很奥妙,天地万物,这天地万物有多少?到底这些东西,分析起来是有多复杂呢?不离四大--「地、水、火、风」。

这个四大在万物当中都有存在。看这棵树,跟大家说过,木中有火,这个木还是有水;木头也是要有水性,没有水呢,这个在地上无法成就。所以它要有土、有水、有阳光,再加上了空气,这四大就能让这棵树成长起来。看看,一枝草不也是吗?

看看露水会合,其他存在于空气中的水气看不到,但是从草尖,我们就能够看到露水。再看看,在这样虚空的空间当中,这样经过一个晚上,到了清早,在草尖上就可以看到露珠。然而,你看昨天下雨了吗?没有,要不然草尖上怎么有水,那叫做露水。那露水,你在外头走的时候,没有感觉到走在水中,但是这个湿气,遇到了冷就会结成了水。所以水在平时,因为阳光的照射,因为热度,所以蒸气往上;到了晚上时,那个热气散发之后,又下降,湿气凝结成水。

你看,光是这个空间,在那个无形中那种的变化万千,这种的变化就是不离开四大。 「地、水、火、风」互生互成,互相来成长,互相来成就。所以万物都不离四大!

「非相、非有、非无」--《无量义经》里中,在那个偈文里中,不就是每天这样有读到吗?

你看,世间有很多的道理,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非相」--虚空本无相。空间有相吗?有没有?如果说「有」,那「有」是生成什么样子?可以描述空间的生成是什么样子吗?其实,空间就没有,就是因为「没有」,所以才叫做空间;因为这里全都没有东西,所以叫做空间。

你和我的中间都没有东西,这叫做空间。

若是说「有啊!有啊!面前一张桌子!」或是说:「有啊!前面还有草啊!有布置!有啊!」这叫做「有」。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这才叫做是「有」。既然有这些东西,是要放在哪里呢?要放在空间里。

所以「空间」的「空」,与「物体」的「有」,这些「有」与「空」无法分离。其实大地万物,它不能离开空间,空间才有办法容纳万物。

所以这些万物和四大都不分离,「地、水、火、风」--「大地、水分、阳光、空气」,这都不分离,所以没有离开这个空间。

所以在这个大空间、大宇宙中,这个「非相」,就是无法让你去分析到那些东西是什么「可以具体描述」的「形」、「相」,所以才把它形容是「非有、非无相」。

所以说来,其实世间,最真实的,就是「无我、无人」。哪有「我」呢?这个「我」也只是四大会合才存在的。那这样的「我」这个相,又是从哪里来? 「我」是从因缘和合来,才有了这个「相」。

那是需要什么样的因与缘来会合呢?就是要有父母,和父母有缘!为什么是这对父母?怎么偏偏是这两个人会合呢?这是因缘很奥妙的地方。总而言之,先要有父、有母,这个因与缘会合起来,所以才会有了「我」。

「我」这个身体又是什么?也是一样,由「地、水、火、风」会合起来--身体的温度,身体的血液等等…痰口水等等…这都是无法离开我们的身体。

有时候看到人会去问候他:「最近好像比较瘦?」这就是属于「地」的变化。或者是「我的骨头怎么这么痛?」这就叫做「身体的」感受--就是「地」。

所以说起来,坚质的就是大地了。这个痰、泪、血液等等…这些都是属于水。所以地、水、火、风,这也是四大和合。若是四大不调,百病丛生!四大会合,那一切就是相生相成。

就像似我们的人生,现在「我」有在吗?有。那再经过无常之后,「我」就没有了。

到了没有的时候,那个时候,若说:「在回溯过去那个时代,曾经有过这个人吗?有没有?」也都会回答:「有!」然而,经过无常变化,已经没了,怎么会说是「有」呢?这就叫做人生啊!这种种相、种种的变异,无不都是包含在这个虚空中;所以若是一旦能够抛弃了对于相的执着,体解大道,那就能够明白什么是「等同虚空,不可思议」。

所以该如何去解释呢?在天地万物之间,明明我们在接触范围的境界什么都有;但是这个「有」,是建立在这个空间里,要与空间会合才能够显现这种种的境界。

所以各位,我们要每天、每天、每一时刻要珍惜,珍惜这个大空间的万物万事。我们要用,很感恩、尊重、爱的心情,来过每一个秒钟。

所以四大能够调和,这就是最好的,在这个大空间,何必去分纵或者是横的呢?

纵是时间,长时间的长河一直过来;横的是空间。所以我们不必用很多心力去计较,我们在时间、空间、人与人之间,时时要认真,要多用心,不必计较。

我们用心用在道理里,用在每一秒钟,我们的真心,我们的寂静的心,不要受污染,不要受是非来摇动我们。无论是纵的时间、横的空间,人与人万物生在这中间,我们应该要很用心,去体会其中奥妙的道理。我们不要在这个人间、空间,起冲突,这样我们才会平安。

这个法门,此法门名《无量义》。

刚才说过的,这都不离开,我们身边日常的事物。那佛陀来为我们解释,这就是「无量义」,这也就是一个法门。

我们若是能够用心去深入,这就是叫做「道理」。道理就是一个方法;万物生在人间都是有法,什么法?就是因缘和合法。真的是不能离开一切,所以这全都是叫「无量义」。

《无量义经》:是一法门,名为无量义,菩萨欲得,修学无量义者,应当观察一切诸法,自本来今,性相空寂。

「若菩萨要修学无量义,应观察一切诸法。」我们大家,若真很想说要发菩萨心、行菩萨道,我们就要好好来修学这个无量义。

不是说:「我只是念佛,我就能够生西方极乐世界。」也不是说:「我打坐,我就能够脱离三界。」这没那么容易。

我们应该要有所体认--人既然在这种空寂的空间里,世间明明就有这么多,人我是非的烦恼啊,你们若不进入人群中,你们想,这个世间的烦恼愈来愈恶浊,要怎么办呢?所以,我们既然是学佛,我们应该发菩萨心!菩萨的心就要「修学无量义」,要「入人群中」。

「无量法门,悉现在前」--烦恼即菩提,烦恼就是法。每一个人,他每一种的烦恼;我们要如何去了解他的烦恼?要如何去体会他的苦?

你们若是这个世间的相,你们若没去透彻--「到底是相?非相?是人?非人?或者是我亦非我?」这些道理你们若不去了解,那就无法能够真正进入人群中。

所以我们要应该观察一切诸法,我们要好好细心来观察。

看到那么多芸芸众生苦难偏多,到底是什么事情呢?其实你把那个苦难偏多,用心去把它细细分析,其实性相空寂也是没有。每一样东西分析到最后,除了四大会合以外呢,还有什么把它分离掉?其实,原来都没有什么。然而在人间为何会有这么多的烦恼、苦?若能够了解,就可以知道,「就是一切过去、现在所做一切汇聚来了」,所以才有这些的苦。

所以常常在说:「苦集滅道。」就是集一切的因缘会合起来,所以才有这么多。

所以,当听到一件事情,或是什么不如意的发生,你要先冷静下来分析它,你不要生气。还可以很开阔心胸的说:「来,坐下来,你慢慢说,我好好听。」听来、听去、听到后来,也会发觉:「这有什么好烦恼的?何必自己和自己在生闷气?别人又没怎样,你何必呢?」

人若没有这个贪念,那就没有了烦恼;然而人不是贪名、便是著利,不是霸权、便是争端;这都是烦恼的根源,「苦」就是来自于这些的「集」而已。

所以「自本来今」,是「性相空寂」。其实世间的体会还有什么?没了,都是互相摩擦来的。

看在美国,或者是澳洲、欧洲…土地大、森林多。看,若是干旱时,全都落叶下来,欠缺了水分,风一个焚风,树与树又摩擦…你看,整片的森林里面温度不断升高,看,四大的「火大」一旦会合起来,森林就起火了。

风本来是凉的,怎么变成热的风呢?就是因为在这火与风当中,火中不离开风,风中不离开火!所以它这样不调和,一吹下去焚风。

看,这不就是--本来调和都空寂,它有它的世界,它有它的生命力。若是一大不调,若互相冲突!那么到底是木起火?或者是火烧木头?这种四大一旦脱离了原本调顺的这个规则,自然就会造成灾殃。

若这些规则若能够回归它的轨道,调和了,是不是全都是归于空寂呢?就是这样才能够平平安安。

「寂静」--「清澄寂静」。一切诸法皆是因缘而有,都是因、缘会合来而有的。所以我们纵观宇宙一切诸法,在宇宙间一切的法,无一法非因缘合而有;没有一样不是因缘会合而自己能够有的。不是无中生有,全都是有因有缘会合。这个因缘而有,所以成为了宇宙间万物一切。

我们因缘若是不具,则一切诸法悉皆空寂。因缘若没聚会,这个法就全是空。所以「空相」本来没有什么,就是因为先有因缘的会合才有。就像--这个空间布置这个、布置那个,就是为了我要在这里坐,在这里说话;所以他们就布置这个空间。接着,我们彼此的空间也会合起来,你们听、我说,这也就是因缘会合。

大地之下,没有一件事情不是因缘会合。因缘若把它分离去,那就是空相了,所以也是寂灭相。这纷纷扰扰安静下来的,就是寂灭相,这些纷扰的事情灭掉了,就是寂静。

所以一切无不都是因缘会合;只是因缘二字,就在这个虚空中,造成了这么多的东西。要制造出这些东西,也不能离开四大。

所以四大因缘会合,这道理很开阔,所以叫做《无量义》,所以请大家要时时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740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