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佛法就是为了要体认佛陀的真理。
我们要知道体悟到真理的心情,实在是开阔像天空,没有一物的挂碍。所以知道佛陀悟道的时刻,那心境是多么开阔的境界呢!
悟极正觉,任机而通,开明四真谛法。
所以「悟极正觉,任机而通,开明四真谛法」,这就是佛陀他体悟了无上正等正觉,这叫做悟极正觉,这叫做大觉。
当然过去就跟大家说了,佛陀当时的心情很欢喜,希望将他心的觉悟来印证给所有的众生。不过这个道理太微妙了,所以平常的根机无法接受,佛陀就又再运用他的智慧,就开始开明四真谛法。透过开示「苦、集、灭、道」,让大家能明白。
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四真谛法」,那就是「苦集滅道」了。
人人众生开始才知道人生是苦,因为自己感觉到了--「原来人生的苦,就是集了种种种种的因、缘!」结果呢?所以人间受尽了苦磨。
众生知道了,要怎么办呢?佛陀就又教他们,既然知道,是集了一切的因缘果报,当然你就要灭它。如何才能不再去,和这些业、无明、因缘再会合?你要赶快灭掉这些既成的因缘。
要如何灭掉既成的因缘呢?恶因、恶缘,这恶因既然造了,恶果也成就了,要以甘愿。已经知道「我就是这么做,所以我应该这么还!」虽然身是受了苦,但是心能开阔。
人是受苦,但是心里懂得开阔,这就是做多少就是还多少。以现在的话来说,只要我们知道过去因、现世果,就不会再一直去结一些很不好的缘,所以这样就能「灭」。既造的会消,未造的恶不再造,这样叫做「灭」。同时在灭苦当中,要行道,行菩萨道。
看有多少人在人生的困苦中,他还要克服他的困难,投入去帮助、救济别人;这种人生已经有多少了呢?光是在慈济的团体中比比皆是!
多少人年纪大了,克服他年纪大的行动不便;有的人身体有病了,克服了他的病苦,还是一样投入。有的人经济很不好,他也是要利用时间投入。你们若是看「草根菩提」,或是慈济的人物志「大爱人物志」,你们能看到现身说法。
看这个世间就是一个道场,哪一个境界,无不是让我们修行的境界。只要你有想要入道,无不是道场之处。
所以佛陀开明四真谛法,我们众生就「会苦、知集」--我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体会到真的人间是苦。所以「会苦、知集」,就会要「求灭」,自然我们就能证道了。与道会合,这就是仰圣之感也。
因为有圣道--「四圣谛」,这就是佛陀的智慧来施教。所以我们仰仗着佛的圣道、佛的德、佛的智慧;他将世间的真理,让人人、大家不知因由来人间,不懂得要如何惜福,不知道苦的因由…等等转变过来。
看,佛陀这样一一为我们分析,苦集滅道,让我们能知道。这若不是佛成等正觉的大觉者,我们怎么会知道呢?
用慈施悲,启智显慧,则救世之应,感佛陀之德。
所以我们现在知道了,就要「用慈施悲、启智显慧、则救世之应、感佛陀之德。」
「应」现在的人间,来救世就做「感应」--「佛有感、众生有应」。佛陀有呼吁的教育,众生依教奉行,这就是我们学佛应该要有的。所以在人间有很多,只要我们用心,没有做不到的事。
就像在约旦马夫拉客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是贝都因游牧民族所住的地方,都是在沙漠上,多数都是非常贫困。我们在约旦的委员叫做慈爱,她也是在沙漠地方,向这些贝都因族,向他们呼吁、宣导。大家要小钱能做大爱,就是宣导「竹筒岁月」。她们用他们的语言直接和他们说话,在那个地方,也以竹筒去跟他们说故事。
当然,当地人长年累月受慈济人的疼爱,慈济人所说的话,他们能了解,所以贫困也能造福,平时接受别人的帮助,这就是来自于点点滴滴。原来他的点滴,也能去帮助其他的人;所以当地那些贫困贝都因族的人,也愿意捐点滴的钱。
哈山亲王看到慈济人,这种为民付出感觉很好,所以与慈济人一起到沙漠上去救济。他到达时,要和人一起搬东西,但是济晖居士,他看到亲王要去和人一起搬东西,他吓到了,他觉得年纪那么大了,行不得,万一有闪失怎么办?但是他一直就是要和人一起搬,后来他就拜托他:「不然,拜托您去发糖果给孩子。」亲王也很欢喜,有工作就好,所以就和人拿着糖果去给孩子,和孩子结缘,分糖果给孩子。孩子都很可爱,他也发得很欢喜,也发完了。
发完要做什么呢,又要去和人去搬东西。济晖就再带他:「不然,拜托你将这包装拆开分类,再包装成一户一户的东西,把它分好。」这样也好,有工作可作就好。看,很可爱的哈山亲王,与这些慈济人,真的是做到,真的慈济的法他受用了,以慈导悲。
他是一位高高在上,是一位亲王,一国的亲王,那就是因为他的侍卫长,他最亲近在他身边的济晖居士,常常跟他说,他在做慈济,慈济是如何如何…无形中让这位一国的亲王,慈的心生起了。
济晖又在他皇宫里,开始做环保,跟他说这些点滴会集起来,可以做救济。他也是会员之一,所以慢慢启导出他的悲心,所以我们有很多次国外救灾,他就支持济晖去做救灾的工作。慢慢体会了慈济,悲心一直启发出来,他和所有的慈济人都一样,那分爱去付出。
以慈导悲,以悲启智,以智显慧,以慧等观。
你们想这是不是:「以慈导悲、以悲启智、以智显慧、以慧等观。」
看这就是这么平等的人生,最贫困的,或是最富有的,是贫民、是亲王,你看在这里会合在一起,看这多么美的画面。真的是人生没有做不到的事!
人间菩萨,菩萨在人间,人间就是道场。我们要如何能觉悟?一定要在人间。因为人间的人,才是真正受苦难的人;就是因为在受苦难中,所以才有觉悟的机会。
所以「苦、集、灭、道」,佛,唯有来人间修行,才能成佛,所以人间才是真正可以成正觉的道场。所以佛法不离人间法,佛陀所说的教法,也是要让人间用的。
这就是在《无量义经》中,其中有一位大庄严菩萨,带领着这么多的菩萨,来赞叹释迦佛之德,这叫做〈德行品〉。 〈德行品〉菩萨在赞叹佛陀修行的过程,佛与众生互动的关系,这就是菩萨所赞叹的,所以叫做〈德行品〉。
《无量义经》:尔时大庄严菩萨摩诃萨,与八万菩萨摩诃萨,说是偈赞佛已,俱白佛言:世尊,我等八万菩萨之众,今者欲于如来法中,有所咨问,不审世尊垂愍听否。
赞叹之后,大庄严菩萨又看到这八万菩萨,大家很欢喜,人人都是身心不动,在那里期待,期待佛陀能为他们,再深一层为这些菩萨说法。所以大庄严菩萨就又代表,所有的菩萨要来向佛请法,所以大庄严菩萨他就说了:「佛啊!我们有八万多人在这里,我们在这里,已经沐浴在佛如来的法中,佛陀所说的教法,我们人人都很欢喜接受,好像法水来沐浴我们的身心,我们人人都在如来法中。不过,我们又一直想要再深入,想要再请问佛,不知佛陀您能慈悲再为我们开示吗?」
佛告大庄严菩萨,及八万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善知是时,咨汝所问。
佛陀当然很欢喜,他就说:「善哉、善哉,很好、很好。」这就是从佛的内心欢喜,所表达出来。
「很好,没有比你们要求法的心,更令我欢喜的。所以我很欢喜,很好。你们大家这些善男子,你们已经都知道了吧?」这边经文当中所说的「是时」,这个佛陀表明时候,就是说这样的法的时刻。所以,佛陀所说「善知是时」,就是说你们知道把握时间,要来请问。
所以「因人、因时、因地」,这些菩萨的智慧也知道,佛陀开始要说法华经了,这就是表示,佛在人间的时间不太多了。佛佛道长,过去的诸佛也是一样,到了要说法华经,就是已经接近了要入灭的时间了。这已经隐含着「善知是时」,知道这个时间。所以说:「恣汝所问」--「绝对满足你们想要问的话」。
如来不久,当般涅槃,涅槃之后,普令一切,无复余疑,欲何所问,便可说也。
佛陀就这么跟大家说:「不用多久,我就开始要取入灭了。」
「如来不久,长般涅槃,涅槃之后,普令一切,无复余疑。欲何所问?便可说也。」这段文听起来,也觉得一点点不舍。佛陀看到这些菩萨,这么虔诚,这么用心,已经在法中了,还要再深入,再这个时间及时要来请法,当然佛陀就说「恣汝所问」,就是说「满足你们要问的法,你们看要如何问尽管问,因为我将要入灭了。入灭后,希望大家都能了解,不再有怀疑的地方。因为佛法深奥,你们若有疑就要赶快问,不要等到我若入灭后,还怀着怀疑的心,所以希望大家尽量问。」
佛陀这样的回答,多么轻松的回答,听的人也有一点不舍。所以在这种等于是师徒,佛与菩萨之间,那分情,那分知心、知己。看,多么温馨的场合,佛陀就开始要为他们说法了。
各位,法在人间,不离人间法。看看,「以慈导悲、以悲启智、以智显慧、以慧等观」,其实人间能如此平等,共同都有那分爱。所以「苦集滅道」,要如何除去苦,要如何能去会道呢?这都在人间中,所以请大家要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739
我们要知道体悟到真理的心情,实在是开阔像天空,没有一物的挂碍。所以知道佛陀悟道的时刻,那心境是多么开阔的境界呢!
悟极正觉,任机而通,开明四真谛法。
所以「悟极正觉,任机而通,开明四真谛法」,这就是佛陀他体悟了无上正等正觉,这叫做悟极正觉,这叫做大觉。
当然过去就跟大家说了,佛陀当时的心情很欢喜,希望将他心的觉悟来印证给所有的众生。不过这个道理太微妙了,所以平常的根机无法接受,佛陀就又再运用他的智慧,就开始开明四真谛法。透过开示「苦、集、灭、道」,让大家能明白。
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四真谛法」,那就是「苦集滅道」了。
人人众生开始才知道人生是苦,因为自己感觉到了--「原来人生的苦,就是集了种种种种的因、缘!」结果呢?所以人间受尽了苦磨。
众生知道了,要怎么办呢?佛陀就又教他们,既然知道,是集了一切的因缘果报,当然你就要灭它。如何才能不再去,和这些业、无明、因缘再会合?你要赶快灭掉这些既成的因缘。
要如何灭掉既成的因缘呢?恶因、恶缘,这恶因既然造了,恶果也成就了,要以甘愿。已经知道「我就是这么做,所以我应该这么还!」虽然身是受了苦,但是心能开阔。
人是受苦,但是心里懂得开阔,这就是做多少就是还多少。以现在的话来说,只要我们知道过去因、现世果,就不会再一直去结一些很不好的缘,所以这样就能「灭」。既造的会消,未造的恶不再造,这样叫做「灭」。同时在灭苦当中,要行道,行菩萨道。
看有多少人在人生的困苦中,他还要克服他的困难,投入去帮助、救济别人;这种人生已经有多少了呢?光是在慈济的团体中比比皆是!
多少人年纪大了,克服他年纪大的行动不便;有的人身体有病了,克服了他的病苦,还是一样投入。有的人经济很不好,他也是要利用时间投入。你们若是看「草根菩提」,或是慈济的人物志「大爱人物志」,你们能看到现身说法。
看这个世间就是一个道场,哪一个境界,无不是让我们修行的境界。只要你有想要入道,无不是道场之处。
所以佛陀开明四真谛法,我们众生就「会苦、知集」--我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体会到真的人间是苦。所以「会苦、知集」,就会要「求灭」,自然我们就能证道了。与道会合,这就是仰圣之感也。
因为有圣道--「四圣谛」,这就是佛陀的智慧来施教。所以我们仰仗着佛的圣道、佛的德、佛的智慧;他将世间的真理,让人人、大家不知因由来人间,不懂得要如何惜福,不知道苦的因由…等等转变过来。
看,佛陀这样一一为我们分析,苦集滅道,让我们能知道。这若不是佛成等正觉的大觉者,我们怎么会知道呢?
用慈施悲,启智显慧,则救世之应,感佛陀之德。
所以我们现在知道了,就要「用慈施悲、启智显慧、则救世之应、感佛陀之德。」
「应」现在的人间,来救世就做「感应」--「佛有感、众生有应」。佛陀有呼吁的教育,众生依教奉行,这就是我们学佛应该要有的。所以在人间有很多,只要我们用心,没有做不到的事。
就像在约旦马夫拉客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是贝都因游牧民族所住的地方,都是在沙漠上,多数都是非常贫困。我们在约旦的委员叫做慈爱,她也是在沙漠地方,向这些贝都因族,向他们呼吁、宣导。大家要小钱能做大爱,就是宣导「竹筒岁月」。她们用他们的语言直接和他们说话,在那个地方,也以竹筒去跟他们说故事。
当然,当地人长年累月受慈济人的疼爱,慈济人所说的话,他们能了解,所以贫困也能造福,平时接受别人的帮助,这就是来自于点点滴滴。原来他的点滴,也能去帮助其他的人;所以当地那些贫困贝都因族的人,也愿意捐点滴的钱。
哈山亲王看到慈济人,这种为民付出感觉很好,所以与慈济人一起到沙漠上去救济。他到达时,要和人一起搬东西,但是济晖居士,他看到亲王要去和人一起搬东西,他吓到了,他觉得年纪那么大了,行不得,万一有闪失怎么办?但是他一直就是要和人一起搬,后来他就拜托他:「不然,拜托您去发糖果给孩子。」亲王也很欢喜,有工作就好,所以就和人拿着糖果去给孩子,和孩子结缘,分糖果给孩子。孩子都很可爱,他也发得很欢喜,也发完了。
发完要做什么呢,又要去和人去搬东西。济晖就再带他:「不然,拜托你将这包装拆开分类,再包装成一户一户的东西,把它分好。」这样也好,有工作可作就好。看,很可爱的哈山亲王,与这些慈济人,真的是做到,真的慈济的法他受用了,以慈导悲。
他是一位高高在上,是一位亲王,一国的亲王,那就是因为他的侍卫长,他最亲近在他身边的济晖居士,常常跟他说,他在做慈济,慈济是如何如何…无形中让这位一国的亲王,慈的心生起了。
济晖又在他皇宫里,开始做环保,跟他说这些点滴会集起来,可以做救济。他也是会员之一,所以慢慢启导出他的悲心,所以我们有很多次国外救灾,他就支持济晖去做救灾的工作。慢慢体会了慈济,悲心一直启发出来,他和所有的慈济人都一样,那分爱去付出。
以慈导悲,以悲启智,以智显慧,以慧等观。
你们想这是不是:「以慈导悲、以悲启智、以智显慧、以慧等观。」
看这就是这么平等的人生,最贫困的,或是最富有的,是贫民、是亲王,你看在这里会合在一起,看这多么美的画面。真的是人生没有做不到的事!
人间菩萨,菩萨在人间,人间就是道场。我们要如何能觉悟?一定要在人间。因为人间的人,才是真正受苦难的人;就是因为在受苦难中,所以才有觉悟的机会。
所以「苦、集、灭、道」,佛,唯有来人间修行,才能成佛,所以人间才是真正可以成正觉的道场。所以佛法不离人间法,佛陀所说的教法,也是要让人间用的。
这就是在《无量义经》中,其中有一位大庄严菩萨,带领着这么多的菩萨,来赞叹释迦佛之德,这叫做〈德行品〉。 〈德行品〉菩萨在赞叹佛陀修行的过程,佛与众生互动的关系,这就是菩萨所赞叹的,所以叫做〈德行品〉。
《无量义经》:尔时大庄严菩萨摩诃萨,与八万菩萨摩诃萨,说是偈赞佛已,俱白佛言:世尊,我等八万菩萨之众,今者欲于如来法中,有所咨问,不审世尊垂愍听否。
赞叹之后,大庄严菩萨又看到这八万菩萨,大家很欢喜,人人都是身心不动,在那里期待,期待佛陀能为他们,再深一层为这些菩萨说法。所以大庄严菩萨就又代表,所有的菩萨要来向佛请法,所以大庄严菩萨他就说了:「佛啊!我们有八万多人在这里,我们在这里,已经沐浴在佛如来的法中,佛陀所说的教法,我们人人都很欢喜接受,好像法水来沐浴我们的身心,我们人人都在如来法中。不过,我们又一直想要再深入,想要再请问佛,不知佛陀您能慈悲再为我们开示吗?」
佛告大庄严菩萨,及八万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善知是时,咨汝所问。
佛陀当然很欢喜,他就说:「善哉、善哉,很好、很好。」这就是从佛的内心欢喜,所表达出来。
「很好,没有比你们要求法的心,更令我欢喜的。所以我很欢喜,很好。你们大家这些善男子,你们已经都知道了吧?」这边经文当中所说的「是时」,这个佛陀表明时候,就是说这样的法的时刻。所以,佛陀所说「善知是时」,就是说你们知道把握时间,要来请问。
所以「因人、因时、因地」,这些菩萨的智慧也知道,佛陀开始要说法华经了,这就是表示,佛在人间的时间不太多了。佛佛道长,过去的诸佛也是一样,到了要说法华经,就是已经接近了要入灭的时间了。这已经隐含着「善知是时」,知道这个时间。所以说:「恣汝所问」--「绝对满足你们想要问的话」。
如来不久,当般涅槃,涅槃之后,普令一切,无复余疑,欲何所问,便可说也。
佛陀就这么跟大家说:「不用多久,我就开始要取入灭了。」
「如来不久,长般涅槃,涅槃之后,普令一切,无复余疑。欲何所问?便可说也。」这段文听起来,也觉得一点点不舍。佛陀看到这些菩萨,这么虔诚,这么用心,已经在法中了,还要再深入,再这个时间及时要来请法,当然佛陀就说「恣汝所问」,就是说「满足你们要问的法,你们看要如何问尽管问,因为我将要入灭了。入灭后,希望大家都能了解,不再有怀疑的地方。因为佛法深奥,你们若有疑就要赶快问,不要等到我若入灭后,还怀着怀疑的心,所以希望大家尽量问。」
佛陀这样的回答,多么轻松的回答,听的人也有一点不舍。所以在这种等于是师徒,佛与菩萨之间,那分情,那分知心、知己。看,多么温馨的场合,佛陀就开始要为他们说法了。
各位,法在人间,不离人间法。看看,「以慈导悲、以悲启智、以智显慧、以慧等观」,其实人间能如此平等,共同都有那分爱。所以「苦集滅道」,要如何除去苦,要如何能去会道呢?这都在人间中,所以请大家要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73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