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早晨无不都是安住在「静思清澄妙法华」,在我们静思这个精道场当中。
难道不是常常跟大家说:「静思勤行道。」我们必定要很精进,每天都是要很勤修。精进就是不懈怠,勤修是不退转。
我们「内在要诚正信实,外行要有慈悲喜舍」,诚正信实这是表示我们的心,没有受到那个烦恼、是非、人我…所污染了;那就是要好像在污浊的池中能生出了莲花。
这是我们在修行,要守好心,要诚正信实,但是不是独善其身,必定要兼利他人。我们同一个道场在修行,十方的人来,各人不同的习气,我们就是借着有这么多人--各人生活不同的习气,常住在一起,我们就要学,学如何能包容;一分不好的脸色给我们看,我们要学会感恩;一句很不好听的话,让我们听到,我们要学会善解;我们要知足,不管什么样的环境,如何辛苦地付出…
就是为了要修行,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习气,大家共住在一起,这就是我们一个很好的道场。所以我们要很知足!衣食住行,我们都要很满足;这是从我们的内心,我们能将我们知足、感恩、善解、包容,这个心量开阔,自然我们就能够慈悲喜舍。
慈济入人群菩萨道中,内外相应,这样我们才能谈《妙法莲华经》。
各位,过去我们有说过《无量义经》,没有多久以前,又一个简要,也就是要作为我们要入《妙法莲华经》的经前的讲话。所以我们现在若将自己的内心准备好了,这样我们才能进入了妙法华的世界。
所以《妙法莲华经》就是「诸经之王」,它显示唯一佛乘即具足无量方便,就是大乘经典。
因为《妙法莲华经》以前,佛陀已经就讲过了阿含、方等、般若。其实一直跟大家说过,阿含之前,佛陀成佛,那当时的心境,三、七日坐道场,所说的就是《华严经》;就是因为大家听不懂,唯有法身的菩萨,才有办法能接受,佛陀成佛之后他的心境的世界;其他天、人没办法接受,佛陀才开始思惟,要用什么方法能够入人群,让众生能够接受。
尤其是那个时候,印度宗教很复杂,婆罗门教很强盛,人人都是,四姓阶级分得很清楚。要如何能让普遍的人,都能听得懂、能接受、能投入、身体力行?所以佛陀他要用很多的心思,后来决定先用方便法,就是「渐教」--渐渐来教育,随顺众生的根机;什么样的根机,他就为他说什么样的法。
所以谈阿含,阿含经有四部,所以《阿含经》就是按照众生的根机,循循善诱,也是说了十二年。十二年也很久了,再来看看众生的根机,差不多能接受了,开始八年谈方等经。接下来看众生根机慢慢能养成,所以开始就谈般若了。
般若经教导众生如何去分析?从世界人事物去分析它--从「有」的东西,我们人人都有执着,执着「有」的东西。所以佛陀讲般若经,就将「有」的东西,一直将它分析到没有。
我们世间有多少东西? 「有」,是因为用种种元素将它组合起来,变成了有、能够用。有简单能用的东西,就是简单的组合;就像我们现在的科学,这么发达的科学,这么尖端的科技,有精细、精密的科技,去组合它,那就很复杂了。所以这些零件,若一一分开、分开,之后就归零了。
但是现在的人就一直在说「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怎么来的?怎么温室效应造成了如此大的天灾、人祸?因为一个温室的效应,就是使四大不调,该下雨的时候不下雨,该冷的时候不冷,该热时热过头了,该好天气的时候很干旱…本来我们原来的气候的季节,都全乱了次序,这就是因为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会影响这么大的天灾!
现在科学家一直一直去研究,又再研究出来,抓到它的毛病源头,解决的方法就是环保;所以开始推动环保。
这么多的东西,大家这样奢华过度了,浪费过度了,所以就把这些垃圾;用了不要、丢掉的,都叫做垃圾。看看,一一再将它拆解开,再将它回收,再将它复原,又变成什么呢?就是复原回来,就是那个原料。原料到底是什么?再分解,其实名不名,原来那个原料,原料再分解下去要再讲什么呢?大地的能源!能源又是什么呢,真正都没有了,真正是空。
都是很多东西去会合、会合,很精密,所以这是用智慧。所以般若是智慧,将那个障碍的物资,要如何去看淡?或是人与人的感情,他要将它分析,这是一种心理的执着,化仇恨能为仁爱,这还只是一个心的转变,如此而已。
所以这就是在《般若经》里面,要如何去转变我们的心思?要如何去除我们的执着?在这个般若中,就会变成了真空、不要执着。
常常在跟大家说--
有一群居士,会邀人来去啊,初一十五去买鱼、买虾,去放生。
放生之后就说:「来去啊,我们去海产店。」去海产店做什么?有人就问他:「我们刚才才放生,鱼虾送去放生了,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又来吃呢?」他说:「这就是在为它们超度。」看这是不是太过头了?
甚至还会说:「你顺便拿几瓶酒来。」就有佛教徒就问他:「佛陀不是说要戒酒?」他也会找理由:「酒是般若汤。」
他还会招呼人「抽烟啦!」若是劝戒他:「佛教徒抽烟就好像不太像佛教徒。」他又会强辩:「烟就是香云盖!」你看这种断章取义,这不是我们要的,也不是佛陀所说的《般若经》的意义。他们就是将它用这个般若,说一切全都是空,实在是很矛盾。
想看看像这样,是不是他自称,他所修的是大乘行?大乘行无所执着,他的无所执着是这样犯很多的规戒。他无所执着,他不是爱恨情仇能看得开?那种的不执着?
所以说来,我们《法华经》就是中道,中道就是要跟我们说:「有!」有什么呢?妙法、妙有。所要说的有,是妙有--是回归到菩萨道,到佛的境界,我们人人有成佛的可能。因为人人有佛性,我们要回归我们的佛性,这个妙有。
般若是过程,真空的道理,让我们能将人与人的之间,我们不要那么执着;我们应该,要用宽大的心去包容,用善解的心,扫除我们内心的烦恼。
所以我们不执空、不执有,我们要知道「空中有妙有,妙有中就是真空」,这都是包含在《妙法莲华经》的里面。
妙法莲华经,为诸经之王,以显示,唯一佛乘即具足,无量方便乘故。
所以《法华经》为诸经之王,所以《法华经》是显示唯一佛乘即具足,无量方便乘故。
因为只有一佛乘,我们要成佛,所以它能具足包含所有的经典。所以法无大小、高低、深浅,其实一句,你若听得懂,人生的观念就能转变。
所以看静思语满街道,不管是计程车,或者是自用轿车,或者是大货车,甚至看到新闻,菲律宾航空公司也将静思语带到飞机上了。那位航空公司的总经理,他就说:「静思语若是能让旅客随手翻开它,短短的一句话,取他想要用的那一句,他记在心里很好用。」所以航空公司的飞机上,他就放,一架飞机放上两百本的《静思语》。
所以这是短短的一句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能让我们应用。所以你说它是真的很简单,所以法只要能用,就是叫做妙法;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用在我们接物待人之间,我们自然就没有人我是非、烦恼,这样占在我们的心里,污染我们的内心,让我们起惑造业。
所以法没有大小,或者是高低或者是深浅,时代不同应这个时代。 《法华经》也是一样,应这个时代,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习气,跟生活背景的文化,这就是妙法。
妙法应用在人间,是在人群团体中,全都能用得到,这才叫妙法。
所谓:法无大小高低深浅,唯应时代生活习俗,妙法应用,在人间群体中。
各位菩萨,学佛我们要走中道,所以《妙法莲华经》是中道,不执空、不执有,能够让我们透彻了解真空妙有,回归于佛的心境。那当然就是要行于菩萨道,我们才能达到佛的境界;才能在佛陀修行、成佛那时候,三七日中,华严的境界,真的是静寂清澄,那种心灵的境界。
所以请大家学佛,我们要用心,听法要用心。日常的生活要「清澄妙莲华」,不受种种的境界来污染我们。即使外面的境界真的很污浊,我们也要感恩;因为莲花是在污泥中,才能成长,所以我们对人人用感恩心,来成就我们内心的妙莲华。
所以请大家要时时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911
难道不是常常跟大家说:「静思勤行道。」我们必定要很精进,每天都是要很勤修。精进就是不懈怠,勤修是不退转。
我们「内在要诚正信实,外行要有慈悲喜舍」,诚正信实这是表示我们的心,没有受到那个烦恼、是非、人我…所污染了;那就是要好像在污浊的池中能生出了莲花。
这是我们在修行,要守好心,要诚正信实,但是不是独善其身,必定要兼利他人。我们同一个道场在修行,十方的人来,各人不同的习气,我们就是借着有这么多人--各人生活不同的习气,常住在一起,我们就要学,学如何能包容;一分不好的脸色给我们看,我们要学会感恩;一句很不好听的话,让我们听到,我们要学会善解;我们要知足,不管什么样的环境,如何辛苦地付出…
就是为了要修行,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习气,大家共住在一起,这就是我们一个很好的道场。所以我们要很知足!衣食住行,我们都要很满足;这是从我们的内心,我们能将我们知足、感恩、善解、包容,这个心量开阔,自然我们就能够慈悲喜舍。
慈济入人群菩萨道中,内外相应,这样我们才能谈《妙法莲华经》。
各位,过去我们有说过《无量义经》,没有多久以前,又一个简要,也就是要作为我们要入《妙法莲华经》的经前的讲话。所以我们现在若将自己的内心准备好了,这样我们才能进入了妙法华的世界。
所以《妙法莲华经》就是「诸经之王」,它显示唯一佛乘即具足无量方便,就是大乘经典。
因为《妙法莲华经》以前,佛陀已经就讲过了阿含、方等、般若。其实一直跟大家说过,阿含之前,佛陀成佛,那当时的心境,三、七日坐道场,所说的就是《华严经》;就是因为大家听不懂,唯有法身的菩萨,才有办法能接受,佛陀成佛之后他的心境的世界;其他天、人没办法接受,佛陀才开始思惟,要用什么方法能够入人群,让众生能够接受。
尤其是那个时候,印度宗教很复杂,婆罗门教很强盛,人人都是,四姓阶级分得很清楚。要如何能让普遍的人,都能听得懂、能接受、能投入、身体力行?所以佛陀他要用很多的心思,后来决定先用方便法,就是「渐教」--渐渐来教育,随顺众生的根机;什么样的根机,他就为他说什么样的法。
所以谈阿含,阿含经有四部,所以《阿含经》就是按照众生的根机,循循善诱,也是说了十二年。十二年也很久了,再来看看众生的根机,差不多能接受了,开始八年谈方等经。接下来看众生根机慢慢能养成,所以开始就谈般若了。
般若经教导众生如何去分析?从世界人事物去分析它--从「有」的东西,我们人人都有执着,执着「有」的东西。所以佛陀讲般若经,就将「有」的东西,一直将它分析到没有。
我们世间有多少东西? 「有」,是因为用种种元素将它组合起来,变成了有、能够用。有简单能用的东西,就是简单的组合;就像我们现在的科学,这么发达的科学,这么尖端的科技,有精细、精密的科技,去组合它,那就很复杂了。所以这些零件,若一一分开、分开,之后就归零了。
但是现在的人就一直在说「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怎么来的?怎么温室效应造成了如此大的天灾、人祸?因为一个温室的效应,就是使四大不调,该下雨的时候不下雨,该冷的时候不冷,该热时热过头了,该好天气的时候很干旱…本来我们原来的气候的季节,都全乱了次序,这就是因为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会影响这么大的天灾!
现在科学家一直一直去研究,又再研究出来,抓到它的毛病源头,解决的方法就是环保;所以开始推动环保。
这么多的东西,大家这样奢华过度了,浪费过度了,所以就把这些垃圾;用了不要、丢掉的,都叫做垃圾。看看,一一再将它拆解开,再将它回收,再将它复原,又变成什么呢?就是复原回来,就是那个原料。原料到底是什么?再分解,其实名不名,原来那个原料,原料再分解下去要再讲什么呢?大地的能源!能源又是什么呢,真正都没有了,真正是空。
都是很多东西去会合、会合,很精密,所以这是用智慧。所以般若是智慧,将那个障碍的物资,要如何去看淡?或是人与人的感情,他要将它分析,这是一种心理的执着,化仇恨能为仁爱,这还只是一个心的转变,如此而已。
所以这就是在《般若经》里面,要如何去转变我们的心思?要如何去除我们的执着?在这个般若中,就会变成了真空、不要执着。
常常在跟大家说--
有一群居士,会邀人来去啊,初一十五去买鱼、买虾,去放生。
放生之后就说:「来去啊,我们去海产店。」去海产店做什么?有人就问他:「我们刚才才放生,鱼虾送去放生了,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又来吃呢?」他说:「这就是在为它们超度。」看这是不是太过头了?
甚至还会说:「你顺便拿几瓶酒来。」就有佛教徒就问他:「佛陀不是说要戒酒?」他也会找理由:「酒是般若汤。」
他还会招呼人「抽烟啦!」若是劝戒他:「佛教徒抽烟就好像不太像佛教徒。」他又会强辩:「烟就是香云盖!」你看这种断章取义,这不是我们要的,也不是佛陀所说的《般若经》的意义。他们就是将它用这个般若,说一切全都是空,实在是很矛盾。
想看看像这样,是不是他自称,他所修的是大乘行?大乘行无所执着,他的无所执着是这样犯很多的规戒。他无所执着,他不是爱恨情仇能看得开?那种的不执着?
所以说来,我们《法华经》就是中道,中道就是要跟我们说:「有!」有什么呢?妙法、妙有。所要说的有,是妙有--是回归到菩萨道,到佛的境界,我们人人有成佛的可能。因为人人有佛性,我们要回归我们的佛性,这个妙有。
般若是过程,真空的道理,让我们能将人与人的之间,我们不要那么执着;我们应该,要用宽大的心去包容,用善解的心,扫除我们内心的烦恼。
所以我们不执空、不执有,我们要知道「空中有妙有,妙有中就是真空」,这都是包含在《妙法莲华经》的里面。
妙法莲华经,为诸经之王,以显示,唯一佛乘即具足,无量方便乘故。
所以《法华经》为诸经之王,所以《法华经》是显示唯一佛乘即具足,无量方便乘故。
因为只有一佛乘,我们要成佛,所以它能具足包含所有的经典。所以法无大小、高低、深浅,其实一句,你若听得懂,人生的观念就能转变。
所以看静思语满街道,不管是计程车,或者是自用轿车,或者是大货车,甚至看到新闻,菲律宾航空公司也将静思语带到飞机上了。那位航空公司的总经理,他就说:「静思语若是能让旅客随手翻开它,短短的一句话,取他想要用的那一句,他记在心里很好用。」所以航空公司的飞机上,他就放,一架飞机放上两百本的《静思语》。
所以这是短短的一句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能让我们应用。所以你说它是真的很简单,所以法只要能用,就是叫做妙法;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用在我们接物待人之间,我们自然就没有人我是非、烦恼,这样占在我们的心里,污染我们的内心,让我们起惑造业。
所以法没有大小,或者是高低或者是深浅,时代不同应这个时代。 《法华经》也是一样,应这个时代,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习气,跟生活背景的文化,这就是妙法。
妙法应用在人间,是在人群团体中,全都能用得到,这才叫妙法。
所谓:法无大小高低深浅,唯应时代生活习俗,妙法应用,在人间群体中。
各位菩萨,学佛我们要走中道,所以《妙法莲华经》是中道,不执空、不执有,能够让我们透彻了解真空妙有,回归于佛的心境。那当然就是要行于菩萨道,我们才能达到佛的境界;才能在佛陀修行、成佛那时候,三七日中,华严的境界,真的是静寂清澄,那种心灵的境界。
所以请大家学佛,我们要用心,听法要用心。日常的生活要「清澄妙莲华」,不受种种的境界来污染我们。即使外面的境界真的很污浊,我们也要感恩;因为莲花是在污泥中,才能成长,所以我们对人人用感恩心,来成就我们内心的妙莲华。
所以请大家要时时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911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