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慈悲,示寂之前,就是遗留的教法,我们前面「《法华经》阿难尊者断惑因缘」说过了--在僧团中,大家集会的时候,迦叶尊者他对阿难一番的刁难。
其实僧团大家难道不了解阿难吗?知道阿难这几十年来,跟随在佛的身边,阿难的智慧,佛陀所说的法都是很清楚,哪一个人不了解呢?不过大僧团里,为了要成就一切,所以齐心互爱,为了要成就阿难,所以大家沉默。
虽然迦叶尊者这样把他牵起来,这样责备他,不过大众都知道,就是为了要成就阿难,所以这就是大僧示范启迪。这里大家都已经成就阿罗汉,都是有成就、有德行的人,其实内心清楚、爱才,都是很爱护这个人才,这都是齐心互爱,故意献出这个疑相。有了这段结集的因缘过后,未来的经典才能够取信于后来。
所以下面我们就开始要说了,这也应该是迦叶尊者他的悲智,他很慈悲,他的智慧,希望佛陀的教法,能够传承在未来,所以他发挥了他的智慧,用这样的动作要来鞭策阿难,这也就是尊者的智慧。所以成就妙法传世以后的「如是我闻」。
阿难,同样,他就是隐实显权;本来他已经很清楚,他也是显示我为了随佛,为佛的弟子,有很多事情要处理,所以才留一点习气,烦恼未除。其实有什么没有去除的,都去除了,他已经是本性明朗,不过他还是配合大家的成就;阿难认真用功,他就是表现人生有杂务的时候,难免有杂念、习气,但是只要你一切放下了,自然本性现前。只要你要精进,就精进漏尽,一切烦恼都扫除干净了,所以无漏了。
漏尽就是无漏,所有的烦恼都去除了,没有烦恼了,所以这样就道成了!道理完全就已经很圆满;这种品德圆满、道业成就,没有辜负师友的爱,所以他得到三明六通。
佛陀慈悲遗教,大僧示范启迪,僧团齐心互爱,现疑相立信念,迦叶尊者悲智,成就妙法传世,阿难精进漏尽,道成不负师友之爱。
前面「《静思晨语。慈济宗门》153. 《法华经》阿难尊者断惑因缘」说过了三明六通,已经得大阿罗汉了,他已经轻安自在又回来。回来结集的毕钵罗窟的外面,他在那里敲门,迦叶尊者在里面,听到阿难的声音,就跟阿难说:「你的烦恼已尽、道业已成,你应该要现你的神通,从石头缝进来。」
这叫做神通,他已有神足通,既然六通成就,一定要现出神通来,这就是考验。意思就是说--「看你怎么进来?」阿难真的运用了他的智慧,就进到窟内去了,一到里面,他就是谦卑、尊重,恭敬礼拜,就像在礼佛一样,礼僧众,这样恭敬礼拜。
迦叶尊者很慈祥,他伸出手来摸着阿难的头,向阿难说:「我是为了要成就你,能赶快成就你的道果,所以我才会那么严厉地责备你,希望你不要有怨嫌在心里。」这可以显示一位大长者的身分,阿难是佛的侍者,迦叶是佛陀大弟子中的领导者,位居尊者的地位,他就是要表现出那种长兄如父,这样的疼惜。阿难还是很谦卑、感恩,感恩有迦叶尊者对他这样严格,让他能够道业完成。
这都是隐实显权,尽人事。人间事就是这样,长幼有次序,虽然人人佛性平等,何况说都是证得阿罗汉,不过还是为了要教育未来,僧团也是要有长幼有序;所以他们这样的动作,这样的对唱,真的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各位,我们大家都是修行者,我们的大团体,我们应该也要这样学,互相知己,互相成就,互相尊重,彼此感恩,我们应该人人要学这样的形态,在这当中大家都是很感动也很欢喜。
阿难已经道业完成了,所以很多人很欢喜,赶快请阿难升座,赶快来结集法藏。佛陀四十九年中所说的法,没有一样阿难无法述说出来,所以阿难很有信心,开始就升座了,开始来结集法藏。
是时大众,请阿难升座,结集法藏;既升法座已,未发言间,感身相好如佛。
当阿难升座的时候,人人发现了阿难那种庄严的形象,他坐下来的那种庄严威仪。
我们都知道,阿难本来就是很庄严了,佛陀三十二相,阿难是三十相,才差佛二相而已;现在他的内心充满了悲智,不只是他的形象庄严,又显出了他那分智慧的光芒。
大众遂起三疑,一疑佛重起说法,二疑他方佛来,三疑阿难成佛。
所以身心那分明亮,庄严的形象和佛很接近,让大家看起来,忽然间有一种疑--「是不是佛陀复活来为大家说法?」有的人就说:「不是,应该是他方的佛来了。」有的人就说:「不可能,应该是阿难已经成佛了。」这时大家交头接耳,现出了那种人人有疑的形态。
那时候阿难他开头,还没叙述佛所说法之前,他就开始唱言:「如是我闻。」
阿难唱言,如是我闻,则知非佛重起,非他方佛来,非阿难成佛,故云断疑。
「如是我闻」意思就是说:「我还是我阿难,不是佛复生;不是佛陀重新现前在这个地方跟大家说话,不是;也不是他方的佛来,一样是我阿难;不是我自己能够说的法,我只是听佛所说的法。」
所以「如是我闻」是「我阿难所听的!」听什么呢?听佛所说的法。所以有「如是我闻」,这样大家就能断疑,疑问就会断除;大家就知道不是佛重起再来,不是他方佛来。是啊!现在是阿难要重述佛所说的法,这个疑完全去除了。
息诤论者,同为罗汉德业颇齐,若不推尊从佛,言自制作,则诤论生焉,既言从佛,则接受有源,非阿难自作之谈,故云息诤论。
还有一项,阿难所说的「如是我闻」,也就是为了要息诤论。因为怕人人都是师兄弟,大家都是佛的弟子,阿难如果说法,恐怕有的人会议论--「这是你阿难说的话,是阿难你的见解,我不一定要信服。」所以阿难他就说:「是我听到佛这么说。」这样大家的诤论就会息下来,这也是遵佛遗教,也是要断众疑,再来也是要让大家息诤论,大家不会说: 「这是阿难说的!」所以既是佛说的,就没话说了,大家就没什么好争的了。
就如大家说:「应该要怎么样做…」有的人说:「为什么你这样说?我觉得不是这样,应该是要这样…」「没有,这是师父说的。」「师父说的我们就这么做。」道理一样,这都是为了息诤论。
所以「如是我闻」,这样大家就不会再互相有争端。
异外道邪法,不同外道,经初安阿忧故,阿者言无,忧者言有,意味万法虽异,不出有无。
再来就是异外道,知道佛陀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外道教很昌盛,婆罗门教也很多。但是他们也有他们的经典,所以他们的经典也有开头。
因为印度的宗教流传已很久,所以他们原来就有经典,他们的经典的开头两个字,就是「阿优」。 「阿」就是没有,「优」就是有。他们的意思就是说世间万法,不离开「有」和「没有」,或者是「空」,或者是「有」,这就是他们的道理。
「有」和「没有」大家都知道--不是有,就是没有--,这就是其他的经典。佛法和外道教要有区分,来证明「这本经,你们现在听的,是佛亲口所说的法。」所以我们的经头,就是以「如是我闻」,这和其他外道教所不同的地方,所以叫做「异外道邪法」。
置之经首,以之为吉,今佛经不尔,故云异外道邪法。
我们佛法是合情合理,能够启发我们人人心中的疑虑,人人心中会有疑,人人都有个「我见」,所以有疑的要断。
所以刚才说僧团这些大僧,人人都是为了要成就未来众生,「如是我闻」要遗留在后代,所以在这些僧团,每一个人其实心都是很明了,很清楚了,所以能让阿难有这种开头断疑的因由。
再来阿难开始要讲法的时候,他自己缩小谦卑、要尊重--「这个法是来自佛所说的法,不是我阿难有那种智慧能够说尽天下理。佛陀的觉悟在宇宙间,宇宙的真理是从佛口出,所以我现在是成佛陀所说的法,我这样听到的,我照这样说出来。」这样自然就没有诤论,后世的人也能够认定,这是佛所说的法。
所以大众中现疑相是立信念,为了让未来的人能够知道--「你听的经是佛所说,不是阿难伪造;是阿难如是听、如是说。」这就是说起来大家互相成就。
所以佛陀的慈悲,他的遗教其实开始要入灭之前就这样交代;他有这样的遗教。但是结集之前,大僧示范启迪。
所以各位,我们人人真的要互相成就,一切的因缘都是不差毫厘。所以我们要时时人人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916
其实僧团大家难道不了解阿难吗?知道阿难这几十年来,跟随在佛的身边,阿难的智慧,佛陀所说的法都是很清楚,哪一个人不了解呢?不过大僧团里,为了要成就一切,所以齐心互爱,为了要成就阿难,所以大家沉默。
虽然迦叶尊者这样把他牵起来,这样责备他,不过大众都知道,就是为了要成就阿难,所以这就是大僧示范启迪。这里大家都已经成就阿罗汉,都是有成就、有德行的人,其实内心清楚、爱才,都是很爱护这个人才,这都是齐心互爱,故意献出这个疑相。有了这段结集的因缘过后,未来的经典才能够取信于后来。
所以下面我们就开始要说了,这也应该是迦叶尊者他的悲智,他很慈悲,他的智慧,希望佛陀的教法,能够传承在未来,所以他发挥了他的智慧,用这样的动作要来鞭策阿难,这也就是尊者的智慧。所以成就妙法传世以后的「如是我闻」。
阿难,同样,他就是隐实显权;本来他已经很清楚,他也是显示我为了随佛,为佛的弟子,有很多事情要处理,所以才留一点习气,烦恼未除。其实有什么没有去除的,都去除了,他已经是本性明朗,不过他还是配合大家的成就;阿难认真用功,他就是表现人生有杂务的时候,难免有杂念、习气,但是只要你一切放下了,自然本性现前。只要你要精进,就精进漏尽,一切烦恼都扫除干净了,所以无漏了。
漏尽就是无漏,所有的烦恼都去除了,没有烦恼了,所以这样就道成了!道理完全就已经很圆满;这种品德圆满、道业成就,没有辜负师友的爱,所以他得到三明六通。
佛陀慈悲遗教,大僧示范启迪,僧团齐心互爱,现疑相立信念,迦叶尊者悲智,成就妙法传世,阿难精进漏尽,道成不负师友之爱。
前面「《静思晨语。慈济宗门》153. 《法华经》阿难尊者断惑因缘」说过了三明六通,已经得大阿罗汉了,他已经轻安自在又回来。回来结集的毕钵罗窟的外面,他在那里敲门,迦叶尊者在里面,听到阿难的声音,就跟阿难说:「你的烦恼已尽、道业已成,你应该要现你的神通,从石头缝进来。」
这叫做神通,他已有神足通,既然六通成就,一定要现出神通来,这就是考验。意思就是说--「看你怎么进来?」阿难真的运用了他的智慧,就进到窟内去了,一到里面,他就是谦卑、尊重,恭敬礼拜,就像在礼佛一样,礼僧众,这样恭敬礼拜。
迦叶尊者很慈祥,他伸出手来摸着阿难的头,向阿难说:「我是为了要成就你,能赶快成就你的道果,所以我才会那么严厉地责备你,希望你不要有怨嫌在心里。」这可以显示一位大长者的身分,阿难是佛的侍者,迦叶是佛陀大弟子中的领导者,位居尊者的地位,他就是要表现出那种长兄如父,这样的疼惜。阿难还是很谦卑、感恩,感恩有迦叶尊者对他这样严格,让他能够道业完成。
这都是隐实显权,尽人事。人间事就是这样,长幼有次序,虽然人人佛性平等,何况说都是证得阿罗汉,不过还是为了要教育未来,僧团也是要有长幼有序;所以他们这样的动作,这样的对唱,真的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各位,我们大家都是修行者,我们的大团体,我们应该也要这样学,互相知己,互相成就,互相尊重,彼此感恩,我们应该人人要学这样的形态,在这当中大家都是很感动也很欢喜。
阿难已经道业完成了,所以很多人很欢喜,赶快请阿难升座,赶快来结集法藏。佛陀四十九年中所说的法,没有一样阿难无法述说出来,所以阿难很有信心,开始就升座了,开始来结集法藏。
是时大众,请阿难升座,结集法藏;既升法座已,未发言间,感身相好如佛。
当阿难升座的时候,人人发现了阿难那种庄严的形象,他坐下来的那种庄严威仪。
我们都知道,阿难本来就是很庄严了,佛陀三十二相,阿难是三十相,才差佛二相而已;现在他的内心充满了悲智,不只是他的形象庄严,又显出了他那分智慧的光芒。
大众遂起三疑,一疑佛重起说法,二疑他方佛来,三疑阿难成佛。
所以身心那分明亮,庄严的形象和佛很接近,让大家看起来,忽然间有一种疑--「是不是佛陀复活来为大家说法?」有的人就说:「不是,应该是他方的佛来了。」有的人就说:「不可能,应该是阿难已经成佛了。」这时大家交头接耳,现出了那种人人有疑的形态。
那时候阿难他开头,还没叙述佛所说法之前,他就开始唱言:「如是我闻。」
阿难唱言,如是我闻,则知非佛重起,非他方佛来,非阿难成佛,故云断疑。
「如是我闻」意思就是说:「我还是我阿难,不是佛复生;不是佛陀重新现前在这个地方跟大家说话,不是;也不是他方的佛来,一样是我阿难;不是我自己能够说的法,我只是听佛所说的法。」
所以「如是我闻」是「我阿难所听的!」听什么呢?听佛所说的法。所以有「如是我闻」,这样大家就能断疑,疑问就会断除;大家就知道不是佛重起再来,不是他方佛来。是啊!现在是阿难要重述佛所说的法,这个疑完全去除了。
息诤论者,同为罗汉德业颇齐,若不推尊从佛,言自制作,则诤论生焉,既言从佛,则接受有源,非阿难自作之谈,故云息诤论。
还有一项,阿难所说的「如是我闻」,也就是为了要息诤论。因为怕人人都是师兄弟,大家都是佛的弟子,阿难如果说法,恐怕有的人会议论--「这是你阿难说的话,是阿难你的见解,我不一定要信服。」所以阿难他就说:「是我听到佛这么说。」这样大家的诤论就会息下来,这也是遵佛遗教,也是要断众疑,再来也是要让大家息诤论,大家不会说: 「这是阿难说的!」所以既是佛说的,就没话说了,大家就没什么好争的了。
就如大家说:「应该要怎么样做…」有的人说:「为什么你这样说?我觉得不是这样,应该是要这样…」「没有,这是师父说的。」「师父说的我们就这么做。」道理一样,这都是为了息诤论。
所以「如是我闻」,这样大家就不会再互相有争端。
异外道邪法,不同外道,经初安阿忧故,阿者言无,忧者言有,意味万法虽异,不出有无。
再来就是异外道,知道佛陀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外道教很昌盛,婆罗门教也很多。但是他们也有他们的经典,所以他们的经典也有开头。
因为印度的宗教流传已很久,所以他们原来就有经典,他们的经典的开头两个字,就是「阿优」。 「阿」就是没有,「优」就是有。他们的意思就是说世间万法,不离开「有」和「没有」,或者是「空」,或者是「有」,这就是他们的道理。
「有」和「没有」大家都知道--不是有,就是没有--,这就是其他的经典。佛法和外道教要有区分,来证明「这本经,你们现在听的,是佛亲口所说的法。」所以我们的经头,就是以「如是我闻」,这和其他外道教所不同的地方,所以叫做「异外道邪法」。
置之经首,以之为吉,今佛经不尔,故云异外道邪法。
我们佛法是合情合理,能够启发我们人人心中的疑虑,人人心中会有疑,人人都有个「我见」,所以有疑的要断。
所以刚才说僧团这些大僧,人人都是为了要成就未来众生,「如是我闻」要遗留在后代,所以在这些僧团,每一个人其实心都是很明了,很清楚了,所以能让阿难有这种开头断疑的因由。
再来阿难开始要讲法的时候,他自己缩小谦卑、要尊重--「这个法是来自佛所说的法,不是我阿难有那种智慧能够说尽天下理。佛陀的觉悟在宇宙间,宇宙的真理是从佛口出,所以我现在是成佛陀所说的法,我这样听到的,我照这样说出来。」这样自然就没有诤论,后世的人也能够认定,这是佛所说的法。
所以大众中现疑相是立信念,为了让未来的人能够知道--「你听的经是佛所说,不是阿难伪造;是阿难如是听、如是说。」这就是说起来大家互相成就。
所以佛陀的慈悲,他的遗教其实开始要入灭之前就这样交代;他有这样的遗教。但是结集之前,大僧示范启迪。
所以各位,我们人人真的要互相成就,一切的因缘都是不差毫厘。所以我们要时时人人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916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