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May 2010

静思晨语 - 2010年5月31日 - 36 - 慈悲智慧大爱人生







人间最美的是什么,那就是「爱」--「无私的大爱」,这就是最美的。

要如何表达出了那分的爱?佛陀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我们「以慈导悲,以悲启智,以智显慧,以慧等观」。

以慈导悲,以悲启智,以智显慧,以慧等观。

好像几个字而已,我们若是要用它,也不是那么容易。不过,我们若能够达到这样的道理,那是心中就时时有爱;那种待人接物,我们就能够很圆融自在,这就是叫做「大爱」,这就是表达人生最美的境界。

常常对大家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只要人群能够平安,世间一切能够调和,人人能够幸福;我们愿意去付出,这叫做「无缘大慈」--不管那些人是什么人,和我们一点缘故都没有,但是,我们至诚就希望他们能够幸福。

幸福不只是指人,包括了在天地之间,乃至于在敬天爱地,还有在地上万物…所以这分的慈是期待能够调和,这样就能够天下万物一切顺调,这就是福。

在这个天地万物之间,要如何能够造福呢?那就是要引导出了「同体大悲」,因为天下一切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常常在说:「与天地共生息。」那就是「同体大悲」。

所以我们若有这个「悲」--「大悲无怨」。我们若是无悔、无怨,我们还是同样一个愿意,与我们无缘无故的人,我们也要爱他。

在普天之下,我们所住的才这一点点的土地,但是我们所关怀的,是天底下的大地,天底下的万物。所以「悲」和我们共为一体,哪一个地方受伤,我们都会痛,所以「人伤我痛,人苦我悲」,不忍地球受毁伤,不忍人人受苦难。

所以这种的大慈悲,这样遍行在普天下。想想看,这是不是要有智呢?这智要从哪里来?从悲心来。

你要如何,将你的心打得那么开阔。要如何呢?不只是想得到,你要去投入,这「智」就是「分别智」--「要用什么方法投入让他能够调和?要以什么方法使他能够幸福?」「万一有苦难,要用什么方法能够拔除他的苦难?」把那分的苦难和我们的心,连结在一起。那些苦难和心连结在一起,才能够去付出,这必定要以「分别智」。

所以我们若是人间「世智辩聪」,这没有用;所以我们就要又再「以智显慧」。有了「智」能够分别人间--「是长、是短?是青、是白?是爱、是恨?是情、是仇?」这些东西的源头是从何而起?会造成了人间这么多的不调和,会造成了人与人之间,这么多心灵的坎坷。

世间的混乱到底是如何,以「智」去分别,然后就是显出我们的「慧」;所以「慧」才能够回归了「慈」与「悲」。你若慈悲没有「分别智」,也没有办法去显发出你的能力。但是光是有那个能力分别,还是要再显出了我们最美,良能最大的那个包容,那就是「慧」。

「以慧等观」--因为我们有这个慧,所以我们才有办法,将天地万物回归于一。

「智」是将一散播成为万法差别;就是因为有「慧」,我们才会跟万法归一。人和天地,要如何共生息呢?要如何共一体呢?那就是要有慧!

所以「慈、悲、智、慧」,这么简单的四个字,其实包含了天下的道理,全都含藏在这里。所以我们要记得「以慈导悲」--慈就是给人幸福,甚至普天下幸福。那悲就是拔除了天下的苦难,完全没有苦难,那就是最幸福的人生。

慈悲是多么美,但是必定要有智慧!我们若没有智慧就会偏颇掉。所以慈悲,有时候我们要去发挥慈悲;在很急难的时候,要智慧走在前面;有时候这个事情过了之后,我们要慈悲走在前面,那智慧跟在后面,就像是这个「福慧两足尊」。

佛陀叫做「大觉者」,他是福慧具足。 「福」就是「慈悲」;「智」就是「智慧」。福、慧两足就是如同人的两只脚;我们一个人有两只脚,两只脚要走路,也要一前一后才能走出去。同样,慈悲一只走出去,智慧又紧接着要走出去;再又是慈悲、智慧,慈悲、智慧。这就像是一个人两只脚,慈悲智慧平行,前后这样踏步出去;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完全成为福慧双修的人生,这样才是圆满的觉悟。

所以众生,我们要知道都是平等--「众生平等」,到底哪里平等?和佛平等,我们同样也是本迹无二。

因为虽然佛陀,他称为「福慧两足尊」;我们呢,我们人也是一样有两只脚,一样含藏,我们有这个含藏的识。

所以说:「大喜大舍济含识。」就是在这个本性。 「含识」就是本性,本性是众生与佛都平等的。那怕是佛陀显迹来人间;二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他在印度迦毗罗卫国出生,贵为王子,但是这位王子,一样他有生老病死;那怕是成佛,同样八十岁入灭,这就是叫做「迹佛」。

他在人间同样是父母的孩子,同样在人间的生活,同样在天地之间。他有他的想法,他的想法很特殊,不是在皇宫享受,不是在权力地位争夺;他是把这分的爱奉献出去,希望能够改除了人间不平等,希望能够造福人群,跳脱出了这个心灵的烦恼,所以他才去修行。

他觉悟了,觉悟之后,他就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的佛性。」发现到了,原来天地之间啦,万物众生就是与佛同等的本性。所以这个「本」字,就是无始以来天地万物具有的。

所以「迹」,就是这个一段时间,世间现出了有这样的人;曾经有过这样的东西,有这样的人与物与事,这叫做「迹」。

所以「本迹无二」。你也有佛性,我也有佛性,人人有佛性,所以本迹无二,法性空寂。

众生平等,本迹无二,法性空寂,随缘遍行,圆融一如,真俗不二。

其实佛性在哪里? 「来,拿给我看看。你也有、我也有,在哪里?」拿不出来!空寂啊!

无论世间有什么样的事情,总是这种的法性,也是这样静静地过。我们刚才所听到的--「喔,火车!往哪里去了…」这个声音从哪里来的?有声音吗?有吗?拿来给我看看。过去了吗?静下来了吗?环境本来是静的。看,就是火车;有迹, 因为它这么过去了。

有没有?有啊!现在呢?过去了。过去,是不是就静下来了呢?静了,所以这叫做「法性」。法性本具,本来就是空寂。

尽管刚才的声音过去了,问你们说:「刚才是什么声音?」大家心里知道是什么声音吗?什么呢?叫做火车。

怎么叫做「火车」呢?你进到里头坐,有冷气啊,哪有「火」呢?怎么会叫做「火车」呢?当然就有它源头的道理在。

很早很早以前,火车就是要靠烧煤炭,它就要把火点燃,那个煤炭的热能再来带动火车,这样叫做火车。我们现在应该帮它改名吗?要改成什么名字?当然还有很多名字可改,同样的功能就是ㄧ个交通工具。它能命成很多名字,这也是要「智」;这个智又是在哪里呢?还是拿不出来啦。

世间很多的「名相」,这些名相不离开「法性」。那法性本来空寂,那形相就有很多纷纷扰扰。很多的事情,你根本无法提出它的形,和它的名称。

若是向一位日本人问:「你什么时候来到台湾?」他用日语回答:「きのう(注:通用拼音:kinou:昨日)。」是什么?きのう(注:通用拼音:kinou:昨日)是什么?我们听不懂。你若是问一位大陆的人:「你什么时候来到台湾?」「昨天(通用拼音:zuo tian)。」昨天(通用拼音:zuo tian)是什么?问台湾人说:「你什么时候来的?」「昨天(通用拼音:za ang)。这三个名词,你知道是什么东西?就是昨天;统统叫做昨天。不过呢,天下这么多不同的语言。

其实昨天长什么样子?就昨天啊! 「昨天?你拿出来给我看?」「没有,没有形,就是昨天啦!」「有啦!昨天发生很多事情。看,天下这么多事情,怎么会没有?」你看,人生就是这样,很有趣。

我们能够来人生走一趟,只要你用智慧去分别人间事相,智慧能够分别;但是我们能够发现到,这个分别,形形、色色,天下万物,但是回归回来就是法性空寂,这就是慧!

我们若能够知道:「众生、佛,都是平等。天地万物都是有它的性能效用。」若是这样,我们就能起尊重心,我们自然对人与人之间,没什么好去计较。若是彼此排斥,世间只有我们一个人,这种的人生,哪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人来到人生,就是为了众生,为了人与人共住。开始时我们不懂,我们也要赶紧求法,把法用在我们现在的身上;在我们的身上身教、言教,身体力行,要来启发人人,和我们有同等的法性。同样的道理,所以我们人与人之间,要很尊重;尊重传法给我们的人,我们还要再很尊重、爱护,后来能够传法的人。

这就像是世俗人说的:「应该孝顺父母,因为我们是父母生的。」「应该疼惜子女,因为子女是传承我们血统的人。」所以这和这样的道理一样。生命、慧命,我们要懂得珍惜,这全都是在法性里中。我们若想得通,若能够透彻,自然我们在这人间,就能够随缘普遍。

随缘普遍我们才行得通,要不然人间计较很辛苦。所以「圆融一如,真俗不二」。

我们若能够在这个人间道上,懂得「以慈导悲,以悲启智」,那又能够做到「以智显慧,以慧等观」,有了这样的「平等观」,自然我们能够和天地万物,融会一起,我们自然就是与天地共生息,自然你就会付出了那分的大爱无私。

那分大爱无私,就能够真的非常亲和;很亲、很和,和天下人人很亲,真正非常和气。你想,能够与人人很亲,与人人很和气,这个人美不美?很美!

各位,学佛,其实你若要去用心,道理是很简单啊!如慈悲喜舍,我们就有很多的道理可以去体会;所以说「无量义」,只要圆融一法,就是能够扩为无量。这就是我们要去发挥的智慧,所以大家要好好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658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