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心存感恩,能生世值得佛法,滋润甘霖雨露,增长我们的慧命。
我们应该要「日日心存感恩」,我们还要「能生世值得佛法,滋润甘霖雨露,增长我们的慧命。」想想看,是不是要日日感恩呢?我们说过了,还要在回向发愿。人人心中都有这个祈求,愿生生世世,能在在处处--无论在什么地方,我们所得到的都是很好的执政的领导者;能弘扬佛法,让佛法、道德观念非常普遍。
我们也很期待,我们所出生的家庭是一个正知、正见,奉行正法的好家庭。我们也不希望会出生在那种邪思、邪见的地方。所以这也是我们祈求未来的人生,生命的去处。我们还要再祈求,我们无论生在哪里,我们都是莲花化生,或是「种族尊胜、安隐快乐」,能够「衣食自然」。这都是大家的祈求。
要如何能够在莲花化生呢?除非你能够出生在净土。然而阿弥陀佛的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到底在哪里呢?其实并不远,所以我们要预约人间净土,清净的地方就是净土。
因为我们大家都是依佛教法,我们要奉行菩萨道,我们走的就是在菩萨道上。菩萨就是不舍众生;既然不舍众生,我们一定要再回入娑婆。假使又再回入娑婆,娑婆世界称作「五浊恶世」,这样又是要求生净土,又是要回入娑婆,要怎么办呢?当然这就是愿力,不是业力。
我们若是发心发愿,甘愿来回入娑婆,入此五浊恶世的地方,那就是我们要度众生的愿。当然娑婆世界有富贵贫贱,有邪正的见解。当然我们也期待,我们所生的家庭,是能够清白无暇的家庭,也就是种族尊胜;如此,自然我们就安稳快乐了。
哪怕是处在物质清贫的地方,但是心清净,我们就能常常都很满足;只要无所求,生活物资我们就不会求很多。知足者心常乐,所以我们常常抱着感恩心,无论一粒米、一条纱,我们都感恩。有够了、足够了,这样已经很好了。
所以要能长存这分感恩心,就是因为我们在佛法中,常常都是沐浴在清流中。我们有佛法来滋润我们,我们的心能在佛法中成长慧命。有智慧的人,就不会贪着世间的物质,自然就能很知足,人间事事都很善解。这样的人生是不是很丰饶呢?就是很富有了!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接下来这段文这样说:又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慈仁忠孝,等心济物,不生一念逆害之心。
这段文字也是说,不只等到未来,现在就要开始了。我们的心境,以及我们无论在家庭、在社会、在人群中,我们要培养这念的「慈、仁、忠、孝」。看看现在的社会,要能够有「慈、仁、忠、孝」,这样的人生实在不容易。
对人与人之间要有慈;做长辈的对后辈的也要有慈。慈就是无所求的付出,只希望人人幸福。人要像慈父,这叫做「父慈」;释迦牟尼佛来人间,不就是将所有的众生视为己子,所以释迦牟尼佛也是「众生慈父」。家庭的一家之主,也是一样要为慈父,父母在养育子女就是慈,无所求的付出,对下一代的人就是这样无所求的在付出。
但是现代人是爱呢?是慈呢?或是宠溺呢?现在的人就是欠缺智慧,只会爱,变成了溺爱或是宠溺,所以就是现在的人,欠缺那份智慧;就是有那份爱,但是无法做到「慈」字。看看释迦牟尼佛他的智慧来教导众生,把众生当作他的孩子,对待众生都是又有爱、又是有智慧的教育。所以说要能做到「慈」真的是很不简单。
还有「仁」,人和人之间如果有这个「仁」存在,那就是厚德的人,这个人奉行的道德很厚实,所以这叫做仁心。所以这个仁字的意思就是厚德,奉行的道德很厚实。所以不只是对下一代,要有慈、有爱;还要培养这念的仁,也就是不仅对长辈的敬爱,也要对平辈那份的爱,甚至对晚辈,这种伦理道德都可以做得很好。
这种「慈、仁、忠、孝」,这实在是很不容易。现在的人很稀罕,而过去的人也不是很多:在过去唐高宗的时代,当时他也在提倡家庭的孝道,其中有一个家庭,就是有九代的家族同堂,都没有分开。这个家庭,由张公艺他来担任家长;整个家庭的家长。
有九代人同堂,所以常常都会得到皇帝的表扬。有一回唐高宗皇帝,他觉得这个家庭到底是怎么样的家庭?如何经营这个大家庭、大家族,如何能够和睦?如何能够都不分家?所以他就到了张公艺的家。
当然皇帝来到这个地方,是很光耀的事情,所以大家都很恭敬,迎接着皇帝到临。皇帝看到他,这么和睦的大家族,他就问,问这位张公艺说:「你到底是如何主持这个家庭?能够让这个家庭如此的和睦,可以九代同堂?」这位张公艺他笑而不答,拿起笔来他就写「忍、忍、忍……」写了一百个忍字,百忍啊!
看了很感动,这位皇帝感动到流下眼泪来,可见得百忍之中,包含了多少辛苦,因为这样!因为这样,所以感动了皇帝。所以说来,要这么多人住在一起的大家庭,必定要有「慈、仁、忠、孝」。而「慈、仁、忠、孝」不能够离开一个「忍」字,所以人群中,人与人之间能互相忍让,才能人与人相处。
在此娑婆世界五浊恶世当中,我们要如何生生世世发愿,回入娑婆呢?也要练一个「忍」字。在我们的静思堂,有一群社会青年精英,有五、六百人齐聚一堂,他们就是慈青;他们组织了慈懿的研习会,就是慈诚和懿德。因为慈青人人都毕业了,毕业之后,各人就在社会就业、创业,所以人人已经在社会开始独立门户。
但是因为他们在慈青的时代就已经有了解慈济、投入慈济,每次来参加慈青生活营的时候,就有很多的慈诚爸爸、懿德妈妈,这样来陪伴他们,来引导他们,让他们能投入慈济,体会静思的生活。所以他们要毕业之前都是发愿,要如何生生世世都做好慈济,传承静思法脉。甚至他们发愿要来弘扬慈济宗门,所以他们毕业之后,组织了一个「学长会」。
这个学长会,他们就是各人毕业、各人就业,但是也会回过头来,再来带领新的慈青;一届一届在社会上有成就的,过去的大学青年,他们又再回来带领这些新的慈青。所以他们现在很多人都受证了,受证慈诚、受证委员。委员就是懿德会,慈诚就是慈诚会,所以他们又在回来,换他们委员慈诚,要再来传承法脉和弘扬宗门。
他们都很精进,每年的学长会年会照常开,愈来愈多人,已经受证之后做慈诚委员的,他们一样还是这种发心立愿,以恒常心,照常在精进研讨,要如何带人。
去参加他们圆缘,听他们又推动一个「晨钟起、闻法香」,在一早五点半开始就要起床,开始就是要听「静思晨语」。即使他们回到家里,无论他们是在就业、上班,或是自己做家庭;但是都是这些慈青,这一群年轻人他们互相推动,到了这个时间,大家互相叫要醒了,大家要开始准备了,开始开电视或是开电脑,开始听「静思晨语」,所以闻法香。
昨天听他们在分享,每一个人都很坚持,而且推动的很有成就,这种友谊能够永远连结在一起,这种精神不断推动,在传承下一代下去。
你们想,若像这样的孩子,绝对是家庭的好子弟,绝对是社会的菁英,绝对是传承正法的好人才。所以他们这样以「慈、仁、忠、孝」这样的心情,不只是自己家庭中的人,能有有那么多的人,现在是要上千人,不断这样在传承。
尤其是我们慈济这个大家庭,已经有这么多的地方,大家共同一志,大家做一样的事情,人与人之间互相,不是同一个家庭,却是做一样的事情。这个大家庭,你想,需不需要「忍」呢?人和人之间,家庭生活的文化不同;人与人之间,每一个人的学识也不一样,年龄也不同,语言也不同。这是不是要在那个字,「忍、忍、忍…」,百忍、千忍才能让心开阔。这一个「忍」字,虽然是很辛苦,但是这就是在修行。
我们在修行,那一天不用忍呢?忍着睡眠不足,忍着很冷的时刻,忍着很多很多…,忍着人与人之间,不同的脸色,不同的声调,每天都要忍。一个忍字虽然辛苦,但是若能够心同天地宽,我们能包容天地,我们就能推动人生佛法,这个法轮能不断轮转下去。
所以说起来「等心济物」,人和人之间要有平等心,不会分别是你、是我,你的环境比我差,你的学问比我低。没有!我们都是平等心,所以说是「等心济物」。对富有者,我们要教育;对贫者,我们要救济。教富济贫,甚至我们现在虽然在济贫,但同时我们也在教富。
这「佛法甘露普润一切」,但愿人人的慧命能够不断的增长。所以我们若能这种「等心济物,不生一念逆害之心」,这是不是最慈仁的心呢?就如长辈在疼惜自己的子女;下一辈的人,对上一辈的忠孝;对朋友要忠;对长辈有孝。这种好像是一个家庭一般。
所以一个家庭,九代人住在一起,所以他就要百忍。我们是天下人为一家,你们想,我们是不是要修千忍呢?不只是百忍,是千忍。就要打开我们的心门,才能「生生世世、在在处处,慈仁忠孝,等心济物,不生一念逆害之心」。
各位,学佛其实要下功夫,我们若不付出一份功夫,我们哪能修养过来呢?我们若无好好修养,我们如何能得到「生生世世、在在处处」都能够保有这分慈仁宽大的心呢?所以我们要时时感恩,我们对人人都要有「慈仁忠孝,等心济物」,心中不要生起一念逆害之心。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用宽大忍让,这样来面对日常生活,时时感恩。
所以大家日日要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556
我们应该要「日日心存感恩」,我们还要「能生世值得佛法,滋润甘霖雨露,增长我们的慧命。」想想看,是不是要日日感恩呢?我们说过了,还要在回向发愿。人人心中都有这个祈求,愿生生世世,能在在处处--无论在什么地方,我们所得到的都是很好的执政的领导者;能弘扬佛法,让佛法、道德观念非常普遍。
我们也很期待,我们所出生的家庭是一个正知、正见,奉行正法的好家庭。我们也不希望会出生在那种邪思、邪见的地方。所以这也是我们祈求未来的人生,生命的去处。我们还要再祈求,我们无论生在哪里,我们都是莲花化生,或是「种族尊胜、安隐快乐」,能够「衣食自然」。这都是大家的祈求。
要如何能够在莲花化生呢?除非你能够出生在净土。然而阿弥陀佛的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到底在哪里呢?其实并不远,所以我们要预约人间净土,清净的地方就是净土。
因为我们大家都是依佛教法,我们要奉行菩萨道,我们走的就是在菩萨道上。菩萨就是不舍众生;既然不舍众生,我们一定要再回入娑婆。假使又再回入娑婆,娑婆世界称作「五浊恶世」,这样又是要求生净土,又是要回入娑婆,要怎么办呢?当然这就是愿力,不是业力。
我们若是发心发愿,甘愿来回入娑婆,入此五浊恶世的地方,那就是我们要度众生的愿。当然娑婆世界有富贵贫贱,有邪正的见解。当然我们也期待,我们所生的家庭,是能够清白无暇的家庭,也就是种族尊胜;如此,自然我们就安稳快乐了。
哪怕是处在物质清贫的地方,但是心清净,我们就能常常都很满足;只要无所求,生活物资我们就不会求很多。知足者心常乐,所以我们常常抱着感恩心,无论一粒米、一条纱,我们都感恩。有够了、足够了,这样已经很好了。
所以要能长存这分感恩心,就是因为我们在佛法中,常常都是沐浴在清流中。我们有佛法来滋润我们,我们的心能在佛法中成长慧命。有智慧的人,就不会贪着世间的物质,自然就能很知足,人间事事都很善解。这样的人生是不是很丰饶呢?就是很富有了!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接下来这段文这样说:又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慈仁忠孝,等心济物,不生一念逆害之心。
这段文字也是说,不只等到未来,现在就要开始了。我们的心境,以及我们无论在家庭、在社会、在人群中,我们要培养这念的「慈、仁、忠、孝」。看看现在的社会,要能够有「慈、仁、忠、孝」,这样的人生实在不容易。
对人与人之间要有慈;做长辈的对后辈的也要有慈。慈就是无所求的付出,只希望人人幸福。人要像慈父,这叫做「父慈」;释迦牟尼佛来人间,不就是将所有的众生视为己子,所以释迦牟尼佛也是「众生慈父」。家庭的一家之主,也是一样要为慈父,父母在养育子女就是慈,无所求的付出,对下一代的人就是这样无所求的在付出。
但是现代人是爱呢?是慈呢?或是宠溺呢?现在的人就是欠缺智慧,只会爱,变成了溺爱或是宠溺,所以就是现在的人,欠缺那份智慧;就是有那份爱,但是无法做到「慈」字。看看释迦牟尼佛他的智慧来教导众生,把众生当作他的孩子,对待众生都是又有爱、又是有智慧的教育。所以说要能做到「慈」真的是很不简单。
还有「仁」,人和人之间如果有这个「仁」存在,那就是厚德的人,这个人奉行的道德很厚实,所以这叫做仁心。所以这个仁字的意思就是厚德,奉行的道德很厚实。所以不只是对下一代,要有慈、有爱;还要培养这念的仁,也就是不仅对长辈的敬爱,也要对平辈那份的爱,甚至对晚辈,这种伦理道德都可以做得很好。
这种「慈、仁、忠、孝」,这实在是很不容易。现在的人很稀罕,而过去的人也不是很多:在过去唐高宗的时代,当时他也在提倡家庭的孝道,其中有一个家庭,就是有九代的家族同堂,都没有分开。这个家庭,由张公艺他来担任家长;整个家庭的家长。
有九代人同堂,所以常常都会得到皇帝的表扬。有一回唐高宗皇帝,他觉得这个家庭到底是怎么样的家庭?如何经营这个大家庭、大家族,如何能够和睦?如何能够都不分家?所以他就到了张公艺的家。
当然皇帝来到这个地方,是很光耀的事情,所以大家都很恭敬,迎接着皇帝到临。皇帝看到他,这么和睦的大家族,他就问,问这位张公艺说:「你到底是如何主持这个家庭?能够让这个家庭如此的和睦,可以九代同堂?」这位张公艺他笑而不答,拿起笔来他就写「忍、忍、忍……」写了一百个忍字,百忍啊!
看了很感动,这位皇帝感动到流下眼泪来,可见得百忍之中,包含了多少辛苦,因为这样!因为这样,所以感动了皇帝。所以说来,要这么多人住在一起的大家庭,必定要有「慈、仁、忠、孝」。而「慈、仁、忠、孝」不能够离开一个「忍」字,所以人群中,人与人之间能互相忍让,才能人与人相处。
在此娑婆世界五浊恶世当中,我们要如何生生世世发愿,回入娑婆呢?也要练一个「忍」字。在我们的静思堂,有一群社会青年精英,有五、六百人齐聚一堂,他们就是慈青;他们组织了慈懿的研习会,就是慈诚和懿德。因为慈青人人都毕业了,毕业之后,各人就在社会就业、创业,所以人人已经在社会开始独立门户。
但是因为他们在慈青的时代就已经有了解慈济、投入慈济,每次来参加慈青生活营的时候,就有很多的慈诚爸爸、懿德妈妈,这样来陪伴他们,来引导他们,让他们能投入慈济,体会静思的生活。所以他们要毕业之前都是发愿,要如何生生世世都做好慈济,传承静思法脉。甚至他们发愿要来弘扬慈济宗门,所以他们毕业之后,组织了一个「学长会」。
这个学长会,他们就是各人毕业、各人就业,但是也会回过头来,再来带领新的慈青;一届一届在社会上有成就的,过去的大学青年,他们又再回来带领这些新的慈青。所以他们现在很多人都受证了,受证慈诚、受证委员。委员就是懿德会,慈诚就是慈诚会,所以他们又在回来,换他们委员慈诚,要再来传承法脉和弘扬宗门。
他们都很精进,每年的学长会年会照常开,愈来愈多人,已经受证之后做慈诚委员的,他们一样还是这种发心立愿,以恒常心,照常在精进研讨,要如何带人。
去参加他们圆缘,听他们又推动一个「晨钟起、闻法香」,在一早五点半开始就要起床,开始就是要听「静思晨语」。即使他们回到家里,无论他们是在就业、上班,或是自己做家庭;但是都是这些慈青,这一群年轻人他们互相推动,到了这个时间,大家互相叫要醒了,大家要开始准备了,开始开电视或是开电脑,开始听「静思晨语」,所以闻法香。
昨天听他们在分享,每一个人都很坚持,而且推动的很有成就,这种友谊能够永远连结在一起,这种精神不断推动,在传承下一代下去。
你们想,若像这样的孩子,绝对是家庭的好子弟,绝对是社会的菁英,绝对是传承正法的好人才。所以他们这样以「慈、仁、忠、孝」这样的心情,不只是自己家庭中的人,能有有那么多的人,现在是要上千人,不断这样在传承。
尤其是我们慈济这个大家庭,已经有这么多的地方,大家共同一志,大家做一样的事情,人与人之间互相,不是同一个家庭,却是做一样的事情。这个大家庭,你想,需不需要「忍」呢?人和人之间,家庭生活的文化不同;人与人之间,每一个人的学识也不一样,年龄也不同,语言也不同。这是不是要在那个字,「忍、忍、忍…」,百忍、千忍才能让心开阔。这一个「忍」字,虽然是很辛苦,但是这就是在修行。
我们在修行,那一天不用忍呢?忍着睡眠不足,忍着很冷的时刻,忍着很多很多…,忍着人与人之间,不同的脸色,不同的声调,每天都要忍。一个忍字虽然辛苦,但是若能够心同天地宽,我们能包容天地,我们就能推动人生佛法,这个法轮能不断轮转下去。
所以说起来「等心济物」,人和人之间要有平等心,不会分别是你、是我,你的环境比我差,你的学问比我低。没有!我们都是平等心,所以说是「等心济物」。对富有者,我们要教育;对贫者,我们要救济。教富济贫,甚至我们现在虽然在济贫,但同时我们也在教富。
这「佛法甘露普润一切」,但愿人人的慧命能够不断的增长。所以我们若能这种「等心济物,不生一念逆害之心」,这是不是最慈仁的心呢?就如长辈在疼惜自己的子女;下一辈的人,对上一辈的忠孝;对朋友要忠;对长辈有孝。这种好像是一个家庭一般。
所以一个家庭,九代人住在一起,所以他就要百忍。我们是天下人为一家,你们想,我们是不是要修千忍呢?不只是百忍,是千忍。就要打开我们的心门,才能「生生世世、在在处处,慈仁忠孝,等心济物,不生一念逆害之心」。
各位,学佛其实要下功夫,我们若不付出一份功夫,我们哪能修养过来呢?我们若无好好修养,我们如何能得到「生生世世、在在处处」都能够保有这分慈仁宽大的心呢?所以我们要时时感恩,我们对人人都要有「慈仁忠孝,等心济物」,心中不要生起一念逆害之心。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用宽大忍让,这样来面对日常生活,时时感恩。
所以大家日日要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556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