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April 2010

静思晨语 - 2010年4月19日 - 6 - 法华经序(五)







心无求,无得失;无烦恼,自轻安;身心澄清,净因增长。

「心无求就无得失,那无得失就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就自轻安」;这不就是我们修行者,所要追求的境界吗!

人人的心每天都有所求,这就是凡夫;凡夫每做一件事情都有所求,每付出就有所期待回报,这叫做凡夫。我们修行就是要到达那分,无所求。无所求,是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呢?不是,一定要做,而且要很认真做,甚至要真的很谨慎做,又还要再虔诚做,还要再立志做。

既来到人间,我们对人间世事要认真,不要懵懵懂懂、糊里糊涂的度过去。看看释迦牟尼佛,身为太子在王宫里面,是多么享受!他并没有受到这个欲的薰染,很小,他就对人间充满疑问:「为什么有这样的亲、爱?是为什么有富、有贫?」这种人间的境界一切,他从年幼的时代,就一直常常静思、默思;好好来思考,这到底是为什么?所以这叫做认真。

修行,我们应该要学佛陀,认真静思、默思,好好思考这个人世间:「为什么这么来人间劳劳碌碌?彼此来计较,互相来成仇、成恨,来对立,何苦来哉啊!」到底为了什么?只是一个「求」字,这种的欲求,有欲的心。这个欲:「名、利、财、色」,这全都是叫做欲;那就是求,所以得失的心就生起。所以我们应该这点要思考,了解之后,我们要心无求。这就是认真,想开了,清楚了,所以我们就无求了!

纵然无论如何辛勤的付出,但是也是无求,虔诚。我们很虔诚,不是为了自己求,为了普天下众生求。所以戒慎虔诚,我们要立志:「立弘愿,扩大爱,拉长情。」一切都在无求中,这个无求是我们心灵最高的境界。但是,绝对不是懈怠、堕落的无求,是完全真正虔诚、戒慎、立志,在付出中,但是无所求。若这样就是无得失心,我们的心若无得失,那就无烦恼了,自然就轻安自在了。

所以这个时候的境界,自然就是「身心澄清、净因增长」了!我们前面不是这么说吗? 「身心清净,惑障蠲除」,这也就是我们要用功的方向。

【法华经序】身心清净 惑障蠲除。

过去的我们要忏悔,现在我们要虔诚,在虔诚忏悔,过去、现在、未来,我们三业所作无边的重罪,我们也希望说一一把它消除掉。这就是我们忏悔之后,没有再犯,这样才能够消除!

忏悔之后没又再作恶,那么我们已经所有的烦恼全都蠲除掉,清得很干净了。身心清净,我们既然干净了,重新用佛法、用智慧、用好缘,布置起来。这种好像似一间房子,那这一间房子褪色,我们若能够清乾净之后,重新布置起来,那个境界就很美了,住下来就很清安自在。

那是用什么来布置呢?用福智;用福和用智。我们平时要造福,我们的心境,时时感恩、尊重、爱,这都是造福,造福,若无所求,付出无所求,这就是智慧。用智慧来布置我们的心宅,那就是福智庄严,自然就净因增长。既然造福,既然有智慧,又是结很多的好缘,我们一切一直的付出,都是无所求,无所求、无得失,这都是净因缘,很干净的因缘。

在世俗里纷纷扰扰,这彼此之间爱恨情仇等等都有。那怕是你的家庭,你的很好的、很爱的,但是将来,来生、再来生;这个来生、再来生,今生是父母,再来生的来生,说不定是子女;再来生的来生,说不定是夫妻;再来生的来生,说不定是冤家对头。这就是凡夫,所结的都是不净缘。

不净缘就会有这样在牵牵扯扯,这些都是逃不过的。所以在六道中轮回,就是因为不净缘。那怕十善具足生在天堂,不离开这个污染的缘。

所以说起来,修行在人间,人间才有佛成。因为在人间可以看到这么多,我们可以听到佛法,知道说要如何能够净身净心,那身心清净,我们可以身很清净,我们的心也很清净;我们造福人群,我们没有又再结到这个污染缘,所以若要成佛就比较快了。

所以这个缘非常的重要,「身心清净,净因增长」,这就是我们应该要了解,如何让我们的身心清净?就是要心无求、无得失,无烦恼、自轻安,这样我们的身心才能够澄清,能够净因增长。所以大家要好好把这些经文,应该要入心,要很认真来静思、默思。我们要戒慎虔诚,守志节,所以要好好用心。

【法华经序】身心清净,惑障蠲除;福智庄严,净因增长。自他行愿,速得圆成。愿诸如来,常在说法,所有功德,起随喜心;回向菩提,证常乐果。

在「法华经序」的回向文里面,「身心清净、惑障蠲除;福智庄严,净因增长。」之后又说:「自他行愿,速得圆成。」那也就是:「愿诸如来,常在说法。所有功德,起随喜心,回向菩提,证常乐果。」那这段文就是要发愿,发愿我们自己,或者是别人,大家我们同道同修,「我自己这样的心愿,别人应该也是这样的心愿。」不只是心愿,我们已经身体力行,所以才叫做「行愿」。

我们既然学佛,希望我们步步亲近佛的境界。

之前不是说过去,在礼经时一字一拜,其实我们是一拜接近佛,接近灵山会一步。我们若以那种虔诚的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事情,这也是一分的净缘;若我们又再能以一分的净因,所付出无所求,那么我们的付出就与在「行道、行愿、礼拜、虔诚」是同样的心。

所以不只是在道场里礼拜,才是叫做虔诚;其实在平时的行为,就是在接近我们的心愿了,所以叫做行愿。这日常的生活中,每一天我们的起心动念,身体的行为全都在这个行愿中。所以在这个人群中来改我们的习气,在人群中、事物中,鞭策我们向前前进,所以这都是叫做行愿。

那「速得圆成」,希望我们每一天每一时刻,我们的身心的行愿,会愈来愈接近。所以「立体琉璃同心圆」,这是我们慈济人的道场,大家的行愿是一个圆,要很清净如琉璃,希望大家要有这念心。

「愿诸如来,常在说法」。期待我们能够时时遇佛世,有觉悟的觉者来人间,我们可以都时时与觉者,可以相会一处。所以这个地方就说:「愿诸如来常在说法。」我们应该要守好我们的心念,要时时保持着尊重的心;尊重法,那法就在;尊重佛,佛在我们的心中。

「所有功德,起随喜心;回向菩提,证常乐果。」我们常常以尊重的心,我们常常心愿与佛菩萨、诸法,常住一起,那如此这就是一分的功德。你内心若没有好好修,外行哪有办法?要如何说话能够摄受人的心?或者是别人说话,我们能够起尊重心?我们若没有好好用功,别人不会尊重我们,我们也不会尊重人。所以「内要谦虚、外要礼让」!

内的谦虚就是功,外的礼让就是德。所以,所有的功德,「起随喜心」;那什么人在做,有成就的,我们都赞叹,我们都不要去障碍别人的道心;不只是不障碍,我们时时随喜赞叹。

「回向菩提」过去曾说了「回自己,向他人」,自己要好好用功,对他人我们都要尊重。所以这种「回向」;「回向菩提」,这就是觉,觉悟。我们自己要自觉,我们也要去觉他人,自觉觉他,这也叫做「回向」。

「证常乐果」,这个「乐果」就是「常乐我净」。时时把握当下,恒持刹那,我们这念欢喜心,这念清净心,对我们来说,是永恒的,不是短暂,希望我们能够得到这种恒持刹那,这念欢喜心、法喜心,这叫做「常乐」,就是欢喜!

我们没有得失的心,当然就是很自在。无求、无得失,自然我们就很自在,才能够「证常乐果」。因为我们若有净因就有净果。

【法华经序】临终之日,正念现前,面见弥陀,及诸圣众;一刹那顷,生莲华中,普愿众生,俱成佛道。

我们大家都是凡夫,礼拜时也同样有要求。求什么呢?求在「临终之日」那时所处的境界能够很美,我们的心念要很正确,不要受到外面的境界将我们诱引。我们平常时在造作,爱欲侵占在我们的意识里;无论我们造了什么业,在临终的时候,一定有一种的境界,让你不由自己吸引你去。若这样一去,不知是要下地狱?或是要下畜生道之中?不知道!所以希望我们能够临终之日,正念现前。

我们要时时,保持我们这念的善念,才能够清楚知道、决定我们来去方向要往哪里。凡夫就是没有办法自己主宰说:「我现在要选择要去哪里!」不知道!

想想看,我们现在科技发达,能同样在这个地球的世界,我们能看到那么多的苦难人;当我们舍离开这个身体,是不是又回来在我们的道场?是不是又回来,在我们现在这种风调雨顺,国泰名安的世界呢?这也都是不知道!

所以说起来,我们现在应该要好好照顾我们的心,把我们日常的习气要赶紧改除,把我们的心念清净。让我们很清楚:「我去之后,再来是要做什么?」当然还是同样要「净因福缘」。这就表示,我们到了未来世之后,还要能够接续现在未了的道路,我们还要接续这种净因福缘,把这未了的道路再来继续走下去,这叫做「正念现前」 。

所以也是很期待,我们的正念要照顾好。在那一刹那间,能够正念现前,要去哪一个地方,我们就能够自由。

所以我们要「普愿众生,俱成佛道」。不只是我们,还是所有的众生,都可以同时完成佛道。若要众生都够完成佛道,除非把人人的心都净化,才有办法完成佛道。你们若是生到西方去,不是要在那里享受,而是在学成之后还是要再回归娑婆。所以我们若这样,以虔诚的心来忏悔,不要再与人结恶缘,净因增长,自然来到我们这里,就会随我们的心愿。

所以我们发愿之后,「皈命礼三宝」。所以还是回归虔诚,我们要真正虔诚的心,戒慎立志,这些都很重要。能够到这样的境界,心无求无得,那无烦恼自轻安,身心清净,自然净因增长。净因增长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千经万论,无不都是要成佛,你一定要身心清净、净因增长,才能真正成佛。所以请大家我们要时时保护好我们的心,不要受到烦恼污染。那就要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58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