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April 2010

静思晨语 - 2010年4月15日 - 4 - 法华经序(三)







千里之路始于初步,方向对错毫厘之差,发一念心立一弘愿,认真戒慎虔诚守志。

各位,我们若每天,把这几句话放在心里,我们的人生就不会偏差,方向就不会有错误了。千里之路始于初步,我们要走千里的路,要开始起于第一步。我们若只是知道千里之外有什么样的境界,但是人没有去,无法去体会其中的境界;尽管你怎么听,就是没有那种贴切的体会。就好像我们听法不用心、不肯用功,其实我们都不知道真正佛法奥妙真秘。所以真正的学佛者,必定要起步走,所以说「千里之路始于初步」。

修行叫做「修道」;道者路也,所以这条路我们必定要起步走;甚至还要把握时间,赶快走。要起步走,我们应该方向要对得很准。若是角度有点偏了,就像三角的习题一般,偏差一点点,但等到走的远了,偏离的距离同样也远了。所以,一开始时就要对准,我们若是有一点偏差,东西南北就偏向了。方向是对还是不对,只差在毫厘,一点点的偏差,愈走就愈远了,千里路就差千里远了。所以在初步很重要,方向也是很重要。

发心立愿这就是起动,我们若没有开始起步,不肯去走,永远都是站在原点。所以我们只要初步对准,方向不要偏差。

我们开始要发大心、立弘愿,所以发心立愿我们要认真。人生短短才几十年而已,一直对大家警惕,四天王天的一天,在我们人间是五十年;忉利天的一天,是人间的一百年。人生几十年很短,所以我们要做什么事情,只要我们方向对准,我们就要认真。

不要说:「今天做不到,明天吧!」或是「今年没有这个计画,明年再来。」「我现在还年轻,正是赚钱的机会时,要我去做志工,浪费时间,等我退休」等等,这就是不认真,没有认清楚人生的无常,没有认清楚。我们应该要把握当下,因缘错过,再也不可得了!

人生只有一次;所谓的「一次」,每一个人的过程只有一次。什么是一次呢?在古希腊时代就有一位哲学家苏格拉底,这一位哲学家,他教育他的学生。有一回有一群学生,来请教老师,希望老师能够开导他们。

然而,真实的道理要如何让学生体会呢?有一天就对他的学生说:「来,我带你去实验中体会。」他就把他们带到一片果园里去,对这些学生说:「你们从果园的入口开始,一直走到最尽头的地方,那里头的水果,你们用心去选择最美的、最好的,你最喜欢的,你就把它摘下来。只能一粒,一次而已,不能再回头。」这些学生就开始进入果园去了。

满园子的水果,到底那一粒是最美的?最好的?从入口一直走,走到尽头,已经看到他的老师站在那里。老师就问:「来,你们每个人可采到最美、最好的水果了吗?」

其中一个学生就这么说了:「老师,再给我一次机会。」,老师就说:「没了,没有机会了,你怎么没有摘任何一粒水果?」,他说:「我开始进去时,就已经看到一粒很美、很大粒;不过,我想可能里头,还有更大、更美、更好的!我怕摘到的这粒,不如后面再看到那粒,我只能摘一粒而已,所以那粒我就没摘到了。」

一些学生就说:「对!对!对!是不是再给我们一次机会?」老师就说:「没有了,人生只有一次机会而已!年轻时代也只有一次年轻;二十岁的人生,也只有一次二十岁而已,再也不会回头了!」

道理与此相同,我们早知道,早知有今日,何必当初呢?所以人生,我们要认真,我们若是不会把握当下,刹那就无法变成永恒。看看我们慈济,现在虽然是四十多年,若不是当初的那一念,把握那一念,方向没有偏差;四十多年来,不知道今天是不是有慈济?

释迦牟尼佛在农历二月八日,一早天未亮,那念心若没有发起,他若没有采取行动,离家、脱俗、出家,今天二千多年了,哪有佛法呢?所以「千里之路始于初步」,我们就是要走,无论多远、时间多长,但是方向要对准,我们要发心立愿,而且是要认真的。不是说:「我今天若做不到,明天再来。」这就是不认真的人生。

我们认真还要戒慎,要真的很戒慎。你信佛、学佛,守戒很重要。 「戒、定、慧」,你们想,若无戒哪有定,无戒无定,要成长智慧,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人生要守好规矩,这样我们的定心才能建立。

所以我们能认真、戒慎,还要虔诚。虔诚就是一念心,我们可以守志,「守志奉道,其道甚大!」过去不是和大家分享过吗?所以我们若能够好好的守志立弘愿,没有毫厘之差,能够起步,开始要精进走。我们若能够这样,有精进,没有偏差,有弘愿,能够守志节,你想,这不就是我们最虔诚的时刻?所以我们的心灵世界,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我们一直在说:「在法华会上。」法华会就是在灵山。灵山在哪里?其实我们平时就说过了「人人各有个灵山塔,人人能够好像在灵山塔下修一般。」这就是对我们说,我们人人都有自性三宝,我们人人这念清净的本性,过去、现在、未来,没有增长也没有消失;只是被无明遮盖了。我们人人都有一面心镜,这面心镜,本来就是那么清净明朗,只是我们在不知多久之前,受尘埃灰尘遮盖住,而我们又是懈怠,没有每天好好去擦;看看玻璃镜,若一段时间没擦拭,就会沾上灰尘,迷迷蒙蒙,你不能看透外面的境界。同样的意思,所以我们的心境要勤拂拭,要常常擦。

所以我们这念虔诚的心,就是要让我们的心境明朗,要让我们自性三宝现前。所以自性三宝要现前,我们必定要戒慎虔诚!

所以过去,在讲「法譬如水」的那个时候,一直对大家说:「忏悔、忏悔…」忏悔之后,所以的过失、错误的观念,我们都应该要改过来。我们的习气,方向要正确。这是过去和大家分享的。我们现在就是要从这个正确的方向开始起步,不离开虔诚;所以这念虔诚,就开始要发愿了。发愿就是要回向!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回向发愿」,发愿就是回向,所以我们要「志心忏悔」。

志心就包括了前面说的「要认真、要戒慎、要虔诚、要守志」,这就是「志心」。我们要发心立愿,我们必定要很认真,心无二念,一心一志,守住我们的弘愿。所以我们要忏悔!

我们不要以为:「『法譬如水』每天都在说忏悔,我们既然忏悔说完了,现在应该就是发愿了,怎么还有忏悔呢?」要知道,法、道理不只是用来说、不只是听而已,是我们要真心去做!

所以一直对大家说:「经就是道,道就是路。」既然已经把「经」对大家说完了,路的方向是这样,要走不走就是看自己了。所以「发愿」就是不要再偏差;我们要不偏差,我们要时时警惕。我们若能够时时警惕,假使有一点起心动念,虽然我们没有去做,不过,有起心动念,我们也要赶紧忏悔,「我不应该有这个念头」。

虽然就算还没有去做,已经有这个念头就不对了。所以我们还是有了念头,就要赶快即时忏悔「不应该有这个念头。我们既然发心立愿,就是要这么做,我们不应该有偏差的念头。」

志心忏悔,弟子众等与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

所以我们要「志心忏悔」,这个忏悔的心,要时时挂在我们心头,我们才能在日日生活中不会犯错。所以它说:「志心忏悔,弟子众等与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这一段大家都已经很清楚了。

一直跟大家说「我们要忏悔,不只是我们自己,我们也要引导大家同时来忏悔。」所以「众等」;看我们每天早上在礼佛,不是一个人而已,是几百人,聚集在我们的大殿,在我们的观音殿,这就叫做「众等」。这样够吗?还不够,在我们的平时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不断人间菩萨招生。所以把我们的心得随时分享,引导人人能「志心忏悔」。

所以「与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包括了「我们」在内。「从无始以来」,不是今天而已,过去生不知多久多久之前,一直到现在,还有未来、未来世。所以我们常常会说:「从无始以来。」从过去一直一直累积到现在来。

迷失真心,流转生死,六根罪障,无量无边,圆妙佛乘,无以开解,一切所愿,不得现前。

所以我们常常会说:「从无始以来。」从过去一直一直累积到现在来,都是「迷失真心,流转生死;六根罪障,无量无边。圆妙佛乘,无以开解;一切所愿,不得现前。」这就是我们每天,都是这样在念诵,但是我们有没有每天入我们的心?有没有每天体会到「我们迷失真心、流转生死」吗?

我们的心本来就是佛心,为什么我们会有凡夫心、得失心?就是有得失的心,才会进入那座园子里,第一个看到的就是,很美、很大的水果,他偏偏还想着:「还有没有其他比这粒更美、更大的? 」这就是我们凡夫比较、得失的心态。

所以我们原来那念真心,就是这样迷失掉,所以我们就像这样,走了一遍橘子园,还是没有得到什么东西。我们这念真心到哪里去了?就是「流转生死」中。这生死的流转是因为「六根罪障」;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缘外面的六尘境,引起了心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等等。这个六根被外面的尘境吸引,把我们内心的意识迷走,造就了很多错误的事情,所以叫做「六根罪障、无量无边」,实在是很多。

所以「圆妙佛乘、无以开解」。看看,那么好的佛乘,佛陀的教育,佛陀的方向,我们都让它偏差掉了,我们无法真正去体会。我们常常说:「立体琉璃同心圆。」其实这么圆的东西,如此圆融的道理,我们常常都错失了,所以我们无法去了解。尽管我每天在这里面对着你们说话,是不是大家都记得住呢?是不是大家都能理解呢?这也是不知道的事情。

修行,也如同「随人饮水冷暖自知」一般,所以要人人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58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