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April 2010

靜思晨語 - 2010年4月6日 - 靜思時日 慎觀日常







我们过着日子在平静中,所以我们应该要:静里当思时日过,慎观日常生活中;衣食住宿足无虑,当思来处极不易;信愿回报四重恩,以慈导悲善解行。

现在来与大家来分享这段。我们要常常在平和的时日度过,我们就要好好静思、我们要慎观,很谨慎我们的生活。大家都是发心来修行,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慎观,言语动舌一切行为,我们的三业「身、口、意」业,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犯过?

我们的生活无论如合得衣食住宿足无虑,我们也都应该要知道,要当思来处极不易。大家在丰衣足食中,我们就要常常想:「无论是衣服、穿的、住的,能成就起来都不容易。」

简单的穿一件衣服,你可知道这件衣服是多少条纱线纺织起来的?尤其是要成为一条纱线,之前就要经过多少农工呢?所以才能够有一条纱线。成就了纱线,还要纺织成布,还要经过加工制成衣服。所以每一件衣服、每一块布,来得不容易。

吃得东西呢?想想看,我们精舍自己也有在耕种,知道一颗菜来的不容易,一滴油也是一样,一粒米等等。每一天的生活,我们要来自多少人的辛苦付出?如此才能够让我们丰衣足食。虽然住得很简单,但是我们也没有淋到雨,也不会吹到风。温暖的生活,简单就好了。

虽然这些所有的一切都不用我们烦恼,但是我们应该要知道这些的来处,实在非常不容易。我们每一个人在每一天中,都应该要有那份感恩心。

所以我们要立信愿,我们要相信,佛陀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在经文中,都这样提醒我们,我们要「信」--「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作人如果没有那个信字,我们的人生容易迷失。所以我们一定要信,而且要正信;正信佛、法、僧三宝,就是我们人生康庄的大道。

佛、法、僧三宝,指引我们一条正确的道路。既然有一条正确的道路,我们要有感恩心;我们要时时发愿,我们应该醒悟过去,我们不知在无明业力的牵引中,做了多少错误?所以我们既然知道了,一一忏悔了,忏悔的同时就要发愿。我们发愿,应该要再回报,回报给众生。回向发愿,发愿回向。

发愿,就是要发好愿。要发什么愿呢? 「回自向他,回因向果」,这叫做「回向」。

日常生活中,自我要求戒慎虔诚,一毫之善一尘之福,尽皆施与众生,即是「回自向他」。

「回自向他」,我们自己要立愿,我们的愿要正信、要正愿,我们所作的一切,不是为了自己,但是自己一定要付出。要求自己总是比要求别人更重要!我们自己若不身体力行,我们要如何去引导他人?所以我们要很严格要求自己戒慎虔诚,人事物中所做的一切,一丝一毫的善,我们都是为了大地众生,这叫做「回自向他」。

在人间修行,种好因结好缘,度众生果,即是「回因向果」。

「回因向果」,我们要常常警惕,万物都是从一粒种子生起,一切业缘都是从一念心生。所以这个因,我们要常常很谨慎。我们要种好因,我们要结好缘;我们若能好因、好缘,自然就是好报,结果就是要为了大地众生。

释迦佛、观世音菩萨,一切一切的菩萨诸佛,不就是为了救济众生,来生人间修行成佛呢?尤其观世音菩萨是西方三圣之一,但是他就是倒驾慈航在人间,众生有了苦难就是呼叫:「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来救拔我啊,观世音菩萨!」你看,他虽然是西方三圣之一,同样常常就是回向娑婆,来救济众生。

所以我们应该要知道「回因向果」,过去、现在、未来诸佛,还是一样严格去要求自己,在人间修行。所以「结好因、结好缘」,为的就是度众生的果,这叫做「回因向果」。

所以我们要立信愿行,来回报四重恩。

这是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一定要知道四重恩,「父母恩、师长恩、三宝恩、风王水土恩」,这叫做四恩;或是「父母恩、三宝恩、师长恩、众生恩」这也叫做四重恩。做人本来就要感恩,就要回报。何况我们修行,修行更要「信、愿、行」。发愿回向,当然不离开四重恩。

「以慈导悲善解行」,我们应该每天、每天都要启发我们的「慈」。有了慈心,就能将我们的悲心导向「不忍世间众生苦」。所以我们要时时善解,对人处事处处善解,我们的行一定不离正道。这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在生活中不要忘记。

在平时生活中所过的日子,我们丰衣足食,我们衣食无挂虑,就是要常常去想;「这些都来得不容易。」所以我们要常常用心发愿,顾好这念心。

再来,再说「发愿」。过去就是一直「忏悔」,现在就是在「发愿、回向」。发愿就是我们要身体力行,回向期待未来能够怎样。那是能怎么样呢?

衣食丰饶,正信三宝;舍此报身,皆得往生极乐世界,亲觐弥陀,得受记别;当来世中,见弥勒佛,听闻正法,如教进修。

应该大家对这段忏文也都能了解,我们若能风调雨顺、人民平安,自然就能「衣食丰饶」。甚至我们还期待,丰衣足食中,很虔诚信仰三宝。我们要身体力行,我们的身心归向,总有一天大限来时,是人生最后那个时候「舍此报身,皆得往生极乐世界」。

一般人念佛,都希望娑婆以外有一个极乐世界,这是人人的心愿。其实这个极乐世界在哪里?在我们心中,我们心能永远恒持,那份心意要调和。我们若是平时四大调和、六情开朗,人人能知道,身口意等等的六识,六根、六识和外面的六尘,我们能很清楚,不是看到东西就要贪;我们应该在六根识中,面对外面的六尘境,能够调服贪、瞋、痴;我们的心自然能常保清净。

心无贪、瞋、痴的烦恼,自然心地就是一片净土。就是我们到了最后要舍报的时候「心无贪着、意无颠倒」,我们知道我们要去哪里的去向,我们的心很清明、开朗,如此就是极乐世界了。这种身心清明开朗,我们自己的内心就已经带着一片净土了。

但是我们众生,总是有祈求的趣向,就是要去极乐世界「亲觐弥陀」。「弥陀」就是无量寿、无量光、无量的智慧。其实无量寿、无量光、无量的智慧,不都是从我们的心生吗?所以众生他会期待,人人都有这种事项的期待,将来能生在极乐世界,弥陀佛的净土。还希望能「得受别记」,那就是面对弥陀,能亲自我们祝福,说我们「当来世中」,祝福我们将来再到人间,能见弥勒佛。

现在我们所在的世界,虽然是坏劫末法,而当来的佛就是弥勒佛。我们舍此身去了之后,将来我们也期待,我们不离开过去、现在、未来的诸佛。可能我们过去,也曾和很多的佛结过缘,所以我们现在有幸遇到佛;释迦牟尼佛。我们能在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中,得到法乳来滋润我们的慧命;我们又在期待,未来的诸佛我们也能有幸,能再遇到弥勒佛。

所以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我们也是很希望,我们不离开所有的佛在世,或是「闻佛正法、如教进修」。我们期待在佛法中,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佛佛道同,都是一样来人间传正法;希望我们能生生世世不离诸佛、不离正法,我们能「如教进修」,这是我们所要祈求的愿。

再来要说:愿得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常值国王,兴隆三宝;不生外道,邪见之家。

这个愿就是期待,我们若是来生,又舍此生再来的下一生,但愿那时的世界,是平和的世界。但愿那个时候,我们所值遇的国王,就是领导国土的领导者,无论是国王、总统、总理等等。他正知、正见、正念,而且以大慈悲心疼爱人民。除此之外,他还能兴隆三宝,希望正法在人间,以正法来教育人民。这是我们人人的期待,不希望生在「外道邪见之家」,我们所期待的就是在正法中。

再来又说:又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莲华化生,种族尊胜;安隐快乐,衣食自然。

谈何容易呢?但是人人都希望这样的愿,悟达国师也帮我们发这样的愿。我们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莲花化生」,意思就是我们要出生的地方,要是清净的地方。世间污浊,自然人的道德观念,就败坏了。所以意思就是要发愿「生在清净无染的地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预约人间净土。」就是希望人间有一天可以变成净土。

除了在人间净土以外,「种族尊胜、安隐快乐」,不要生在边地下贱的地方。希望我们的祖先,一直传下来都是清白,很清净,而且是积善之家。在这个家庭当中,还要能「安隐快乐,衣食自然」。希望我们人人都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能如此衣食无虑,这样就是丰足了。所以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要很慎观,要很谨慎来思考我们的日常生活。

其实我们的衣食住宿足了,没有让我们挂虑的地方,我们应该要求这样就够了。但还要想到刚才所说的,虽然听起来好像是下一辈子的事情,但下一生的果是来自于今生的因!所以我们必定,当思来处不易,这样我们才能克己、克勤、克俭。

所以我们要好好发愿,要立信愿行,回报四重恩。我们现在如果不回报四重恩,你如何祈求的愿都无法成就,所以我们一定要「以慈导悲善解行」。各位,学佛,其实是这么简单,想要祈求怎样的未来,我们现在做就对了,要力行在日常生活中。所以大家时时要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1555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