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March 2011

静思晨语 - 2011年3月1日 - 232 - 《法华经》安住道心不动摇



我们人生活在世间,方向到底是怎么走的?方向若是正确,我们从学佛的起点开始,这也是一个开始--学佛的起点,我们的目标若没有偏差,从起点一直到终点,那就是学佛的境界没有偏差。这就是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所选择的方向既然准确,就不要再有毫厘的偏差。

差之毫厘,失于千里!所以我们应该很庆幸--庆幸在我们的人生中,能够适遇佛法,让我们的人生能够没有偏差。

既有可化之众生,即有能化之佛,有佛即有说法,说法即有弟子,弟子即行始,行始必致终也。

我们既然遇到佛法,就有可化之众生--我们就是可以被教的、能够堪得受教育的;所以我们众生能够受佛教化,这叫做「可化之众生」。这么多的众生,唯有人,才有办法接受佛陀的教育;否则其他的生类,佛陀要向它说法也很难。所以生为人道,我们要很庆幸。

能够遇到佛法更是不简单!遇到佛法,还要能够可化、能够受教。

有的人遇到佛法,不一定能够受教;有的人听到了,就不会起欢喜心;不只是不会生起欢喜心,还会毁谤…像这一种的人类,哪怕是让他生而为人,他也是无缘接触到佛法,他也是不可受化的一类。

所以我们很有幸,既生为人,又能接受佛教,所以这就是之可化众生。

「即有能化之佛」--

竟然有能教的人,可度的众生,当然他就有对象来施教,那就是有佛。有佛,就是能化,他可以去教人。有能够受教的,就有可以教人的人。就像有学生,就是因为有老师;有老师,才会有学生。同样的道理,有可化的众生,就有能化的佛。所以有佛即有说法!

佛陀来人间,就是为一大事因缘来,就是为了要指导众生,开众生的佛知、佛见。让人人知道,人人皆有佛性,与佛平等。要让众生能够觉悟、了解,自己自身即有佛性。这是佛陀来人间的目标。

但是众生要能够知道,自己自身有佛性;知道之后,还能够很体会,还能够很启用,把我们的佛性发挥出来,谈何容易?所以佛陀,还是要殷勤说法,绝对不放弃众生。所以他不断来人间,就是度化众生。

就像地藏菩萨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同样,地藏菩萨同样也是学佛的心愿,所以地藏菩萨,所发的愿,特别就是要度尽地狱的众生,让苦难的境界化为净土,这是地藏菩萨的大愿。

当然佛陀的愿,就是在三界的众生,他都要度化。何况娑婆世界的众生,苦难最多!因为在娑婆世界,他也能够度化,所以人间好好守五戒,就不失人身;好好行十善,就能够生于天堂。可见不只是能够生于天堂,能够不失人身,若还能够体会佛法,就能够超越天堂,也可以解脱人间。

天堂,享受一切的快乐;不过,天福享尽了,同样会堕落三途。不是说天福尽了,就来人间,不一定,所以生在天堂享受快乐不究竟,天堂的缺点,就是没有佛法可听。

因为佛陀就是现身在人间,我们能够生在人间,这是很有福的,因为有机会听佛法。所以我们接受了佛法,我们要很感恩,能够让我们发弘誓愿。将来我们不是要修天福,我们能够超越天堂,解脱人身。其实我们若得人身,我们就可以行菩萨道。

佛来人间,菩萨一定来人间,这就是在辅助佛。

之前也跟大家说过了:「一佛出世,千贤也来出世。」贤,就是菩萨,像弥勒、文殊、观音、普贤,全都出现在这个道场里。甚至地藏菩萨,同样也出现在这个道场。这就是佛来人间,很多菩萨都来辅助,同样来教化众生。所以人间有可度的众生,当然就有能度的佛与菩萨来人间。

既有可化之众生,即有能化之佛,有佛即有说法,说法即有弟子,弟子即行始,行始必致终也。

所以「有佛即有说法」--人人就是因为听法入心,才会修行。所以「有佛即有说法,说法即有弟子」--所以在灵山会上,看有多少佛的弟子,全都集会来灵鹫山,无非就是要听佛陀的说法。所以说:「有佛,有说法;有说法,就有听法的弟子,受教的弟子。」

「弟子即行始」--就有开始发心修行的时机,既然称为师徒,就是有缘见面的时候,那就是叫做开始。说法的开始,到接受到说法,受了感动,发心力行,这全都有开始。有开始--「行始必致终」--有开始的时候,那就要好好受持,从开始到终,到结束。

过去一直有说过:「本佛、迹佛…」我们人人都显迹在人间,凡夫叫做「分段生死」。常常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生。」你的业缘,父母在哪里?这个业缘已经成就了,带着前世所结的缘,就来到哪一个家庭,由哪一对父母生,就和这个家庭共缘共业。不过从开始那一刻,一世过得长或短,总有结束的时候。

所以说人生虽然「事相如一」,但是这个「如一」,是说生死,是说人生的缘等等…但是世间就很复杂,不管怎么复杂,都有开始及结束。所以行始必致终,事情都一样,叫做事相如一、始终如一,都是一样。

虽然一样,那个毫厘不要偏差。这个「毫厘偏差,失之千里」!修行也就是这样,我们接受了佛法,我们必定方向要对准,虽然每天说的都差不多是这样,不过这就是里面的真理,差之厘里,失之千里。所以我们必定始终,每一天起来开始,听鼓声、钟声,上大殿,大家如规如律,站好你的定点,开始磬声、木鱼声,照这个动作,我们都没有偏差。

但是听经之后,之后就是新的一天的开始;这一天的开始,我们所要面对的是这一天的人、事、物。这一天的人、事、物开始,我们会起烦恼吗?我们会遇到什么样的境界在面前吗?我们都不知道,所以我们必定在这一天的时间,我们的心也不要让它起心动念,这叫做「守志」,不会让它偏差。这就是在说的始终,有开始,有终的时刻。

所以我们要到始终不变,回归佛性,必定要重视在每一天,每一件事情的开头,我们要很用心。

《法华经序品第一》诸天龙神,人及非人,香华伎乐,常以供养。

所以佛陀在人间开始讲经,弥勒菩萨很了解,说出了前面那些文--有菩萨修行的过程,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在这当中要供养;供养的对象就是佛。

佛说法时,有多少人会来听?不只是人间,还有天,诸天、龙、神,人及非人。在这法会的当中,「香华伎乐,常以供养」。

时时在供养,这就是表示快乐,得法喜!不管是天、龙、神,人及非人,听经之后,若能够深入体会经的教法,那就是很欢喜,内心很快乐;就像用快乐的心以香华伎乐在供养。

《法华经序品第一》文殊师利,诸佛子等,为供舍利,严饰塔庙,国界自然,殊特妙好,如天树王,其华开敷。

再来--

文殊师利,诸佛子等,为供舍利,严饰塔庙,国界自然,殊特妙好。如天树王,其华开敷。

这也就是说,不管是天、人,佛在世时,就是这样以有形的东西来供养。佛在世,就是有形供养;若是不在了,圆寂之后,那就是供养舍利。

过去的佛有舍利,就像阿育王,佛灭度之后,他用八万四千个宝塔来供养。看看现在,泰国,或是缅甸,或者是斯里兰卡,都是过去佛法最早传到的地方。他们为表示供养,也是建塔建寺,庄严寺院,那就是雕塑佛像那分庄严,来代表人类对佛的供养,那种的恭敬尊重,所以供养舍利与严饰塔庙,那个道场很庄严。

所以「国界自然」--在那个国界,全都到处都可以看到寺、看到塔,表达了这个国土就是信仰佛法,人民都很虔诚。 「国界自然」--很自然的表达了敬仰佛法。

「殊特妙好」--很殊胜,看起来很让人欢喜。

「如天树王,其华开敷」--这天树王:在经中有这么说,「天树王」就是在三十三天的一棵树,名叫做「圆生树」。这棵树的树根很深,深到五十由旬,除了根深以外,树高也是五十由旬;它的枝与叶伸长出去,也是五十由旬;它花的香味,也可以阔散到五十由旬。而且这种光,树的明亮,能发光,也有五十由旬。

这是天帝释最欢喜的树。而且平时有很多天人,都是在这棵树的下面奏乐,歌舞奏乐。

在那个天雨华,人神来供养、奏乐等等…这就是表示天地间,不管是人、神,都会很欢喜。

所以会常常向大家说:「我们要很虔诚,我们的心声,向天共振,这就是要我们时时有虔诚的心,时时欢喜的心,自然天人也是欢喜,这表示正法兴盛。」正法若是兴盛,自然好的人就会增加,能够净化人心;化度人人能够入于佛法,自然人间就能够很祥和。

不过,我们最重要的是始终!每一天的开始,我们的心要怎么照顾?一天有结束的时候,我们面对事情,我们如何来处理,人、事、物,都有开始及结束的时候;我们的心,是不是能够如佛所教化,让我们的道心不动摇?这就是最重要的!

请大家时时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2155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