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March 2011
静思晨语 - 2011年3月2日 - 233 - 《法华经》佛心智慧人人本具
「心佛真如,智慧如一」,这是我们常常都这样说,也是常常都是这样听。
说的人是不是能够透彻理解呢?听的人,是不是能够同样这样接受?这都是佛法。佛法真的是很深奥,尽管用心去探讨了解,但是佛的境界仍是佛的境界,探讨的人想要很了解,还是没有办法很贴切。
不过在走路的人,从起点开始,我们会知道那个终点,一定是很微妙的境界,我们才会往那个方向走。所以说,学佛,我们必定要下定决心,知道那个境界是很好。一边走路一边探讨;引路的人,或者是被引的人,都要有共同的一个方向走。
谓如世界广大高厚,虽有名相距万八千,因以凡圣因果情器,并有劫波久近始终。
也就是说--「谓如世界广大高厚,虽有名相距万八千,因以凡圣因果情器,并有劫波久近始终。」这就是要跟我们说分别。
「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这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我们还没有透彻。
要跟我们说的,就是譬喻像在这个世界,宇宙之间、世界之大,很大!我们知道,宇宙实在是广大无边。若只说,我们众生共住的这个地球,现在的名称叫做「地球」。光说我们所居住的,名称叫做「台湾」,我们现在在说话的地方,又是在「花莲」。花莲这个地方,我们现在的境界,又只是在精舍的范围而已。
我们知道有花莲这个地方,我们也没办法都走透;何况在台湾。何况离开台湾之外,还有其他的国家。那些国家我们没有去过,难道我们就不相信它是有的吗?在这个世界,「广、大、厚」,很大啊!但是我们无法到达,不过我们要相信。
虽然有这个明相的距离万八千,那就是说,佛陀要开始讲《法华经》之前,他讲《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讲完了,佛陀就入定了,眉间白毫相光。发射出去的,多远啊,万八千世界。可见佛陀眉间白毫相光,那个光芒,所显现出来的就是智慧,就是光明。
但是佛陀他的智慧,是不是只普及在灵鹫山?难道只有那些人,能够体会到佛的智慧吗?不只!万八千世界,就是表示佛陀的智慧,能够普被天下。不同语言体系、不同的肤色、种族、不同的国界,都能够体会到佛的智慧。
我们以现在来举例,佛诞节,我们已经将佛诞的意义,推动到已经是三十几个国家有慈济人的地方。过去不知道有佛教,不曾听过佛的名称,但是因为人有心,我们能够从台湾为起点,把这个讯息传给很遥远的国家;借着电波这样传送,得到这个影像,他们会去看、听,听旋律是怎么来的?配合这个境界,怎样的动作;人人就按照影像,和声音的声波去学习。之后他们就同在这一天,他们同时就开始浴佛。
这就是在同一个地球上,不同的国家,同样我们能够用这个「光」,发射出去。
所以常常说:「人能弘道!」佛陀在二千多年前,已经就说六神通。不管是天耳、天眼,或者是神足等等…共同的六项,用在现在的科技。我们的影像,把它传送出去,他们有看到我们的影像,他们好像到了台湾来一样,他们的神足到了;他们的天眼看到台湾;他们的天耳,听到台湾所传出去的声音…这不就是佛陀当初所说的吗。
所说的「神」,那就是精神,那就是智慧。看看天地之间这么的大,同样人人都是有这种可以发挥出来的,潜在神通的力量,人人都有。所以我们应该要相信!
虽然明相各不相同,在这么多的国家,有不同国家的名称,有不同人种的肤色,不同的语言…却是我们有同样一种能够去传达的智慧妙法。所以在名相有距离,但是佛心还是同样。
我们和佛,只是一项不同,就是「凡圣因果情器」。佛陀的智慧,任何一个国家,只要接触到就法喜充满,这是佛的智慧。但是凡夫就是还没有办法;我们的智慧被无明埋住、盖住,所以因为这样,我们才会有凡和圣的分别。
凡圣都在因果中,因为我们凡夫的因,就是带着无明、贪婪--「贪、瞋、痴、慢、疑」这种等等…的因,不断不断地这样在轮转,所以就是凡圣因果。
「佛」来人间是觉有情;「凡」来人间是因为迷情。所以觉的因,我们人人本具;只是我们受污染,所以变成了污染,而有了迷的因。有了迷的因,就是会产生迷的果,流转六道;有了觉的因,超脱六道,那就是「圣」。
这就是我们众生的「情器」--我们的根机、根器很小,这只是很微分的觉。若说我觉悟了,是很微分的觉;所以说起来那个器还很小。同样能够盛水,但是我们还是小杯子;同样能够盛水的,大缸、水塔,就不同了。同样能作用的东西,却是大小不同,所以叫做「情器」。
再来「劫波久近始终」--劫波就是叫做长时间,时间都有差距。人间与天堂,与四天王天、忉利天,都有差距。所以这就是我们在这个大空间里,有名相的差别,不过真如是一,无差别。
「因缘相貌信解之异」,这是佛与众生的境界,就是因为有这些距离,有这些相貌。再来,最大的距离就是我们的心念。总而言之,学佛,就是要将我们的心念回归与佛同等的境界。
因缘相貌信之异,人具本智妙体实相,昭然心目,与佛何殊。
所以我们学佛,就应该要明白--
因缘相貌信之异,人具本智妙体实相,昭然心目,与佛何殊。
我们的本性和佛有什么不同呢?心、佛、众生,本来就无差别了。人人都具有本智妙体,我们人人都有,这个实相和佛无差别。这个法,我们人人也是本具,所以本来与佛无差别。
《法华经序品第一》佛放一光,我及众会,见此国界,种种殊妙,诸佛神力,智慧希有,放一净光,照无量国。
前面这些事情,我们若能够了解,下面这一段经文就说:
佛放一光,我及众会,见此国界,种种殊妙。诸佛神力,智慧希有,放一净光,照无量国。
「我及众会」那就是弥勒菩萨,自己本身称「我」;「众会」就是那个时间在灵山会上的大众。所以弥勒自己自称「我」和现在这么多的人,见到佛放这个光之后,即「见此国界,种种殊妙」,在这个地方,仗佛的光明,我也同样有看到。这种同样有看到,那就是要回归本地风光。本地风光,人人了然,都很清楚,实在了无障碍。本来就是这样,所以「种种殊妙」。
「诸佛神力,智慧希有」--所有的佛都有同样的智慧,智慧希有。
「放一净光,照无量国」--其实人人本具,所以佛陀一光能照万八千土。
「我及众会,以光能见之人」--在那个众会中,以这道光明,以佛陀的智慧,照到我们的心地风光。我们的心地风光,应该是照然,真的很清楚,其实是和佛一样。
《法华经序品第一》我等见此,得未曾有,佛子文殊,愿决众疑,四众欣仰,瞻仁及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佛子时答,决疑令喜。
我等见此,得未曾有。佛子文殊,愿决众疑。四众欣仰,瞻仁及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佛子时答,决疑令喜。
「我等见此,得未曾有」,我们大家看到了。 「我等」是我弥勒,还有同在这个场合。大家所看到的,应该都是很欢喜。
「佛子文殊,愿决众疑。四众欣仰,瞻仁及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佛子时答,决疑令喜。 」--「我的感觉是这样,文殊菩萨,你也是佛陀的弟子。尤其是法王子,佛陀的心怀佛陀的境界,应该你很清楚。我的感觉是上面所说过的,是我的感觉,大家应该是很欢喜,是不是呢?文殊菩萨,你比我还了解,请你能够提出你的看法,让大家的心能够更相信,不要有疑。你看这么多人都在看你和我,我在问你,你要赶快答;这么多人的期待,在你的身上。文殊菩萨,你要赶快说,到底佛陀到底为什么放这光明?到底在这个境界,佛陀的眉间毫相光,他所照的东方万八千世界,到底除了这灵鹫山以外,再过去有多远。」
各位记得吗,「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这样说起来,万八千世界,就是有人的地方,他就有佛的智慧。因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人人心头都有一个灵山塔,所以人人的心地就是当下佛国土,应该是这样。所以弥勒菩萨说「见此国界」,他没有说见彼国界。
佛放一光,是远、也是近--若接受到的人,就很近了;接受不到的人,那就很远了!所以与佛的世界就不同的世界。接受得到的,不只是佛的世界,佛的心地风光,即时就对了。这个光,看我们是不是有接受?即远即近,皆如在目前。实在是不必说远也不必说近,只要我们接受到就是。
所以学佛,我们必定要用心,用心,心地风光即是。
则此光是一卷「离言法华」,其实,佛陀讲完《无量义经》之后,放这个光明是在眉间的中央;这个光,毫相光,是表示中道,不必用说的法华经。在这当中,大家若能体会,既然听完《无量义经》,再看到佛陀毫相光,不必用说的,人人应该知道,佛陀现在所要说的是微妙大法。
奈何法众不解!在这里听法的人无法了解,所以大家交头接耳:「佛陀现在怎么入定呢?佛陀眉间的这道毫光,到底有什么因缘呢?」因为我们过去说过,因为在道场上,还有很多人不了解,所以法众不解,又劳二大士旁通。二大士,就是弥勒与文殊,就要在旁边用心,要怎么样显杨出佛陀的毫光。
各位菩萨,我们真的要用心去了解,佛的慈悲、智慧;菩萨来辅助道场,无不都是来教化众生。圣人、大觉者的悲智双运,慈悲的本怀,是多么的殷切!
所以我们学佛者,不要辜负了诸佛菩萨来人间教化的这一念心。所以佛有佛心、菩萨心,我们凡夫也要有求法,体会佛心。
所以我们要时时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2157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