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January 2011

静思晨语 - 2011年1月31日 - 211 - 《法华经》说法因缘不思议



心之本源,湛若虚空,寂然安不动,其心常澹泊,适意心柔软,合掌恭敬礼。

「心之本源,湛若虚空,寂然安不动。其心常澹泊,适意心柔软,合掌恭敬礼。」我们的心境是不是有这样呢?将我们的心回归在我们的本源,而且「湛若虚空」--真的很清净,一点都没有染着,开阔像虚空一样。

我们人人若能好好地用心,其实我们的心地是这么的开阔,是这么的浩瀚,清净无染,这就是我们人人心灵的本性。

凡夫却是不知道有多少的事情,时时都将它揽在心里。问他说:「你的心到底在想什么?」「很多!很多!说不完!理不清!」「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无法形容。」真的心有那么多、有那么多的东西吗?既然提不出来说不出来,那就是很虚无的东西。所以本来心地是这么清净,这么广阔浩瀚无边;但是凡夫自己惹来了很多的尘埃,所以无限量的烦恼都是从我们的心来。

其实佛陀要来教育我们,其实心是净无一物;要说它的境界,真的很开阔浩瀚。这是佛他要让我们了解,所以用很多的譬喻,甚至用人间法回归佛法、从佛法入人间法--能在人间中不受污染,这就是心的清净法。虽然人间有这么多人、事、物,天下的复杂却是在菩萨的心地,一点点都没有污染。然而在复杂的人群中,这种满心烦恼的习气,这就是众生所以受苦,所以六道轮回不休。

佛陀就教我们「你有一片清净的心地!」佛陀的本怀,就是要让大家明心见性;同时也是是希望一说出来,大家都听得懂。只是佛陀的本怀真实法,众生没有办法理解,所以只好先「牵藤攀豆」、「东语西话」说了很多来引诱,就是为了要让我们回归--回归我们的心地是寂然安不动。

本性本来就「寂然安而不动」。 「其心常澹泊」--这心若能澹泊无欲,就无烦恼人。心就是有却,才会有烦恼,心地才会很复杂。所以要回归本性、断除烦恼,其实说来也不困难,只要舍除「欲」。

《法华经序品第一》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目侯罗伽,人非人。

我们一直在说,佛陀开始要讲《法华经》,说中道的这个灵山会,多么多的人很踊跃地来!看大家到逹的时候坐下来等;前前后后的人来,恭敬作礼。

佛陀讲经,一定是要施大教说大法,所以大家很欢喜在这个境界里--空中会雨花,地会六种摇动。他们的解释,当时的心境就是「适意心柔软」一点都没有惊慌,而且大家都很欢喜,甚至很恭敬「合掌恭敬礼」。想到这个境界,真的很响往,心能回归到我们的本源、这个境界清净的本性。

各位,这种「湛若虚空,寂然安不动,其心常澹泊,适意心柔软,合掌恭敬礼」恭敬的心,开阔适意柔软的心境,是多么安然自在啊!

我们人间,时时都是心不安定、烦恼起浮;这种凡夫心,苦不堪啊!在菩萨心灵的境界,那就不是这样了,所以在那时佛陀讲经结束,开始入定,大家的心也跟着这么的安定。

这的中间--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目侯罗伽、人非人…

及诸小王转轮圣王,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还有--

及诸小王、转轮圣王…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在这个时候,当佛陀他讲经之后--讲了《无量义经》随后入定的那个时候--,看那个会场,大家定下来时,来描写会场,看看会场到底有多少人啊!再看看有几类的众生--有比丘、还有比丘尼…等等。

看在那当中,只是说出家众,那个会场就非常盛况了;何况还有菩萨八万人!

大家还记得,除了比丘,还有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有的是出家的菩萨,有的是未出家的菩萨。所以佛的弟子分成四众,分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优婆塞者,近事之义;塞,言男也;夷,言女也。

佛陀的弟子,在人间分为四众,所以在这里没有标出菩萨;因为菩萨众,有的已经出家,有的尚未出家。无论是否出家,只要他发菩萨心、立大行,大根、大机,这都叫做菩萨;像这样的有八万人,很多!

还有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在这道场里有人、非人--人,就是人间的人;非人,就是刚才念过的天龙八部众,这些就是非人。

再来就是「及诸小王,转轮圣王,是诸大众,得未曾有。」在这场合当中,不管是人与非人,都是欢喜合掌,一心观佛。可以想,在这道场是多清净!境界是如此的美,在灵鹫山,这么大的盛会,会众聚在一起,共同一心,那种同心合一来看佛,用最虔诚、恭敬心,大家合掌,目不转睛,这样仰视着佛陀的瑞相。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都是佛弟子中最虔诚学佛者,分此四类。

夜叉,捷疾鬼也,为四大天王所属神将。

再来,在天中的夜叉众,那就是捷疾鬼。我们常说:「好像夜叉!怎么这么凶!」夜叉就是在四天王天所属的神众。

夜叉是怎样的众生呢?

我们看看世间人的善恶,自有因缘果报…有的人间过去曾有积善,那就是常说的「好人」,但是他过去也曾做恶;因为有积善,所以现在在享受,但是现在只会享福,所作所为,都没有一点善可说,只是做很多的恶,这种的人也算是恶的人。

等到他过去的善业尽了,或者是善缘尽了,他的恶业就将开始现前;对他的恶行的惩戒一点都不留情,这就是「夜叉」所为。因为来得非常迅速,所以「夜叉」也叫做「捷疾鬼」,意思就是「很快就到了」。在四天王天所管辖的人群中,就有这种夜叉。

所以我们要有「因缘果报观」,举头三寸有神祗;不要想--「我所想的没有人知道,我在说的也没有其他人听到…」这种人我是非的宣布,这一笔一笔都会被记载下来;不管是什么样的神,总是在记录我们在人间所做的善恶。所以人世间不管是讲话或是做事情,或是起心动念,这些我们都要很谨慎。

在佛经里面,就会标出了天八部众,这八部众就是在监视人间。

人间的安危,我们除了人人要自造福业,也要共聚福缘,号召大家一起来做!常常说「众生共业」,我们所做的,都有龙神八部在记。所以我们要时时要有感恩心、恭敬心。过去我们不是说:「要敬天爱地。」我们若能够敬天爱地,对这个因果观就能够很谨慎,我们的行为也会很谨慎,这样天龙就成为护法。

诸小王,为一小国之王,转轮圣王有四种,以福德果报,分金,银,铜,铁,谓四轮王。


再来,「诸小王」就是一国王。在印度那个时代,一个城就是一个王;有的城没有很大,但是他也是王,称为小王。

再来,就是「转轮圣王」。转轮圣王有四种,这都是因为有福德果报;看他有什么样的福,就得到什么样的果报。有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这四种。

轮,就是像轮子一样,它可以转--转这个轮,统领天下。有金、银、铜、铁的分别。

像这些小王和转轮王,其实他是不是一定都是佛教徒呢?不一定!不过他还是有福,所以可以来到这个会中。等于在这个会是护法,或是结缘众。就是在这盛会,他也参与其中。

因报示现,及有闻法之缘,为转轮圣王,得因佛力来参与法会。

所以「因报示现」,有这个福因、福缘可以示现。

「及有闻法之缘,为转轮圣王,得因佛力来参与法会。」就是有这个因和缘,所以他来参加法会。

以诸大众叹未曾有,知此瑞相,由佛入三昧而现,故赞叹欢喜,以未知所因,故一心观佛,以求开示也。

「以诸大众叹未曾有」,因为大家都在这法会中,所以全合起来,知道这是一个瑞相。

「叹未曾有」--不管是人间或是非人,所有的空界、地界、十方世界,都一直莅临这个会场。这实在是过去很少有的,所以大众叹未曾有,很欢喜--怎么会有这种瑞相!这就是因为佛入三昧,所以可以现出这么多瑞相,所以大家欢喜,「一心观佛」。

佛乃是宇宙的大觉者,他的精神、他爱的力量,本来就已经涵盖在宇宙间、十方的世界。本来他就要畅演他的心怀来讲大法,只是那个时候,众生没有恳切的感应,不懂得求佛说大法,大家都还是在迷茫中。所以佛陀很辛苦,在四十多年间,要殷殷善诱。所以浪费了这么久的时间,现在已经开始讲大法了。

所以过去没有那个因缘,我们不懂得要恳切、要追求,所以没有这个感应,就没有那个说法的因。

今聚会诸大众,见种种瑞相,不可思议,于是至心敬仰,一心观佛,希求之心,恳求说法。

现在「今聚会诸大众,见种种瑞相,不可思议」--现在看到这个瑞相,很不可思议,所以至心敬仰,大家从内心起了恭敬尊重,叹未曾有的心。所以大家懂得希求,恳求佛陀能够说法。

在《无量义经》说过了之后,示现这境界是什么因缘?所以大家的心中有疑问,也是很祈求佛陀能够为大家解释这种瑞相。佛讲无量义经之后的瑞相,很奥妙,所以大家会起了这分追求恳切的心。

听法就要有追求,有恳切法才能入心。佛陀为了讲大法所以现这种瑞相,引起人人恳切的心。所以大家对这个境界,要好好用心去体会。所以时时要多用心!

出处:http://moya.iyard.org/bin/view/Blog/BlogEntry209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